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日地球投影图,其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完成下面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A.4时 B.8时 C.12时 D.20时2.M、N、P三地()①自转角速度相同②自转线速度相同③公转角速度相同④公转线速度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该日,南阳市()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黑夜长度比前一天长C.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 D.白昼较长,黑夜较短【答案】1.B2.C3.D【解析】【1题详析】根据图中经度判断,图示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故为北极点俯视图;90°E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上,故地方时为6:00;结合所学知识,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差1小时,且东早西晚;故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是8: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都相等,为15°/小时,M点位于极点,故与NP两点自转角速度不同,①错误;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三地纬度不同,自转线速度不同,②错误;地球上各点的公转角速度和公转线速度相等,③④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3题详析】由材料可知,此时北极点附近出现了极昼现象,但北极圈上没有出现极昼,说明此时不是夏至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该日南阳市正午太阳高度并没有达到一年中最大值,A错误;因为不能确定具体日期,所以不能确定黑夜长度的变化,B错误;北极点附近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外,各地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北半球昼长夜短,C错误,D正确;故选D。太阳视运动能够反映不同季节太阳位置的移动轨迹。下图为某地理爱好者收集二分二至日太阳升落信息绘制的图。完成下面小题。4.甲、丙轨迹分别代表()A.南半球夏至日和冬至日 B.南半球冬至日和春分日C.北半球夏至日和冬至日 D.北半球冬至日和秋分日5.图示地点可能为()A.西安(34°N,108°E) B.堪培拉(35°S,149°E)C.新加坡(1°N,103°E) D.罗斯福岛(78°S,165°W)6.甲轨迹时,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南极探险活动火热 B.华北平原秋收正忙C.黄河流域水位较低 D.江淮地区出现伏旱【答案】4.C5.A6.D【解析】【4题详析】据图可知,甲轨迹日出东北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说明该日昼长夜短,应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同理,丙地日出东南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日落西南方向,说明该日昼短夜长,应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结合选项,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析】由图可知,该地太阳视运动轨迹全年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向,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西安纬度为34°N,A正确;堪培拉纬度为35°S,正午太阳高度全年都位于正北方向,B错误;新加坡纬度为1°N,正午太阳高度有时位于正北,有时候位于正南,C错误;罗斯福岛纬度为78°S,正午太阳高度全年都位于正北方向,D错误。故选A。【6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甲轨迹为夏至日(6月22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正值北半球的夏季,南极出现极夜,不适宜进行探险活动,A错误;秋季华北平原秋收正忙,B错误;冬季黄河流域水位较低,C错误;夏季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可能出现伏旱,D正确。故选D。岩石圈物质循环反映了三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下图为岩石图物质循环图。完成下面小题。7.甲岩石的主要特征是()A.可能含有化石 B.多气孔构造 C.结晶颗粒较粗 D.有层理构造8.丁可能为()A.页岩 B.片麻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答案】7.C8.B【解析】【7题详析】甲岩石由岩浆侵入形成,为侵入岩,侵入岩结晶颗粒较粗,C正确;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的是沉积岩,AD错误;喷出岩多气孔构造,B错误。故选C。【8题详析】结合上题可知,甲为侵入岩、乙为喷出岩,丙由沉积物而来为沉积岩,因此可判断丁为变质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片麻岩为变质岩,花岗岩为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为某地高空气流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地最不可能位于()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10.该地近地面()A.多阴雨天气 B.多晴朗天气 C.多寒冷天气 D.多炎热天气【答案】9.D10.B【解析】【9题详析】该天气系统位于高空,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向右偏转。据图可以判断该地位于东半球的北半球部分或西半球的北半球部分;南半球水平气流向左偏转,最不可能位于南半球。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该地高空为低压,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正好相反,为高压,因此近地面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为位于大陆西岸的S市和M市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曲线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1.S市和M市分别位于()A.南半球、北半球 B.北半球、南半球 C.南半球、南半球 D.北半球、北半球12.S市的气候特征是()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寒冷干燥13.S市和M市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风影响时间不同 B.受信风控制时间不同C.距离海洋的远近差异 D.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差异【答案】11.C12.B13.A【解析】【11题详析】根据两个城市的气温分布特点可知,S市7月(冬季)平均温度最低,说明是位于南半球,BD错误;M市气温7月份(冬季)也是最低,说明是南半球,A错误,C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根据S市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判断,S市6-8月(冬季)气温低,气温大于0℃,说明气温特征为冬季温和;6-8月(冬季)降水量较多,月均降水100毫米以上,说明冬季多雨,B正确,D错误;12月-2月(夏季),降水量少,A错误;气温季节变化大,不是全年炎热,C错误。故选B。【13题详析】根据S市和M市的降水和气温特征可知,两个城市的降水都集中在冬季,但M市降水量更多,说明M市受西风影响时间更长,降水量更多,A正确;受信风控制降水较少,B错误;两个城市都是位于大陆西岸,距离海洋远近不是主要的原因,C错误;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D错误。故选A。万寿岩是一座圆锥状石灰岩孤峰,在其不同海拔处形成了两个水平洞穴,并在垂直方向上有溶蚀支洞相连。灵峰洞底部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钙板(似薄板的碳酸钙沉积物),船帆洞底部钙板保留较少。万寿岩山前发育洪积扇,与鱼塘溪的二级阶地相连。下图为万寿岩至鱼塘溪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万寿岩至鱼塘溪地区经历的地壳抬升次数约为()A.2次 B.3次 C.4次 D.5次15.影响溶蚀支洞下部呈弯曲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地壳抬升速度 B.流水溶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水平挤压作用16.河流二级阶地上的洪积扇()A.洪水期被河水淹没 B.靠近鱼塘溪处颗粒较大C.有利于农耕业分布 D.随时间推移,规模缩小【答案】14.C15.A16.C【解析】【14题详析】结合材料和图示分析,分布在不同海拔的灵峰洞、船帆洞可反映该地经历了2次地壳抬升;二级阶地可反映该地经历2次地壳抬升,溶洞和阶地不在同一高度,故该地共经历了4次地壳抬升,C正确,ABD错。故选C。【15题详析】溶蚀支洞主要分布在垂直方向,为地壳抬升、流水向下溶蚀的产物。抬升速度较快时,向下溶蚀强烈,坡度较大,随着抬升速度减慢,向下溶蚀减弱,坡度减小,直至呈水平状,与灵峰洞和船帆洞相连,A正确,排除BCD。故选A。【16题详析】河流阶地位于河流洪水水位以上,A错误;洪积扇越往下游(靠近鱼塘溪),颗粒物越小,B错误;洪积扇沉积物较厚,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业分布,C正确;随着时间推移,二级阶地上洪积扇不断堆积,规模会扩大,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太阳运行轨迹,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图(如下图)。(1)该学校的纬度为____,P日该学校日出、日落方位分别为____和____。(2)简述P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特征。(3)说明由M日至N日,该学校的昼夜长短及变化规律。【答案】(1)20°N东北方向西北方向(2)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3)自M日至春分日,该学校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春分日昼夜平分;自春分日至P日,该学校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在P日昼长达到最大值;自P日至N日,该学校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该地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两次直射现象关于P日对称,说明P日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由此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20°N。P(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小问2详析】由上一题分析可知,P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各地与直射点的纬距达一年最小值,故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南半球各地与直射点的纬距达一年中的最大达,故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小问3详析】读图,由M日至N日,即自M日(冬至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北移,位于北半球的该学校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春分日至P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北移,该校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P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移至最北,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自P日(夏至日)至N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南移,该校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质剖面图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过程,在地层中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且年代连续分布,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年代不连续分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1)指出假整合面的位置,并说明判断依据。(2)说明甲岩石的类型,并简述其成因。(3)判断图中断层与褶皱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1)位置:③与④之间。依据:③与④之间岩层相互平行;但中间的岩层缺少了三叠纪的地层,地层年代不连续分布。(2)类型:变质岩。成因:该岩石首先形成了沉积岩,后岩浆侵入甲所在岩层;产生了高温高压,使得与岩浆接触地带的沉积岩产生变质,转变为变质岩。(3)先后顺序:褶皱形成早于断层。理由:一是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发生明显错位;二是断层两侧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褶皱构造。【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年代不连续分布”,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地层③形成年代为二叠纪,地层④形成年代为侏罗纪,中间缺少了三叠纪的地层,地层年代分布不连续,由此判断③与④之间属于假整合面。【小问2详析】读图分析,甲处岩石首先形成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沉积岩,(由花岗岩可知)后岩浆侵入了甲所在的岩层,受高温高压影响,与岩浆接触的地带原沉积岩的成分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变质岩。【小问3详析】读图分析,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知该地发生了褶皱构造;断层切断了该褶皱构造,因为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发生了明显的错位,可知断层两侧的岩层原本是连续的,而且断层两侧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褶皱构造,由此判断褶皱形成早于断层。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M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多分布于60°N附近,其强度和位置对东亚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1)指出M气压区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2)分析N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3)简述半年后南亚地区的盛行风向及成因。【答案】(1)水平方向:近地面气流逆时针辐合。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上升。(2)在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内部气温远低于海洋;由于气温低,气流在垂直方向下沉,形成了冷高压。(3)盛行风向:西南风。成因:半年后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带向北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