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至商代时,酿酒业已十分发达,商人饮酒风气很盛。《史记》中记载纣王建有酒池肉林;商代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具有酒器功能的主要有青铜尊、爵、卣、聲、盃、觚等,其中,青铜爵、聲、觚,多以成套出现。这表明商代()A.贵族政治的日益腐朽 B.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商代。据材料可知,商朝酿酒业已十分发达,社会饮酒风气盛行,具有酒器功能的青铜制品成套出现,由此可知当时酒的生产量较大。结合所学可知,酿造酒的原材料为粮食,因而商代酿酒业的发达,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社会饮酒风气盛行,并未强调是贵族阶层,排除A项;国家治理提升指统治者和政府对国家治理的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改进,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饮酒风气盛行,无法得出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2.我国是玉的王国,古人对用玉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礼记》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记载;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则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上述用玉观寄托了我国古代()A.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 B.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 D.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代中国将玉与人的品德相结合,体现出当时对崇高的品德修养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用人和选贤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隆礼重法强调礼法并重,即礼和法在治国中同等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初期各诸侯国的权力较大,经过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以下属于汉景帝和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的措施的是()①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②削减诸侯封地③颁布“推恩令”④剪除异姓诸侯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结合所学,西汉初期,汉高祖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①不符合题意;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②符合题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符合题意;剪除异姓诸侯王是汉高祖时期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组合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B项正确。故选B项。4.陆贽(754—805年)曾就唐朝赋役之弊端提出:“凡欲拯其积弊,须穷致弊之由,时弊则但理其时,法弊则全革其法……”推动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时弊”是()A.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B.以家户为收税主体的确立C.租庸调制存在制度设计缺陷 D.土地买卖和兼并风气盛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凡欲拯其积弊,须穷致弊之由,时弊则但理其时,法弊则全革其法……”可知,该题考查推动两税法实行的时弊因素,即当时的社会环境,安史之乱之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是两税法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A项;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主要都是以家户为收税主体的,其确立并不是促使两税法实施的原因,排除B项;租庸调制存在制度缺陷是制度层面的弊端,不是环境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5.上京会宁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经考古发现,该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金史·地理志》中曾记载,会宁府皇城中兴建的宫殿庙宇众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这反映出金朝()A.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D.学习借鉴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信息“整齐排列在中轴线上”,殿宇的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结合所学可知,金朝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学习中原文化礼制规范,D项正确;材料强调金的都城修建受礼制思想影响,与认同中原治理模式两者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势力的削弱,无法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强调金的都城建筑受中原文化影响,并非独树一帜,排除C项。故选D项。6.《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提到:“元朝初年,就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上述材料体现了元朝()A.对外贸易的扩展与畅通 B.民族政策的开明与开放C.重农抑商的突破与废弛 D.国家疆域的拓展与辽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可知,元朝时期中西往来频繁,贸易范围扩展,政府支持对外交往,A项正确;元朝时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并非开明,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废弛”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贸易范围的扩展,并非国家疆域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A项。7.起居注是中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据记载:明初设置起居注官,专门负责记注起居,随后其职责部分由他官兼任,万历年间起居注之职由翰林院官员兼任,更类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职官。起居注记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君主言动的据实直书减少,主要是诸司章奏的编辑整理。由此可知明朝()A.纠错机制作用凸显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监察机制遭到削弱 D.决策体制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起居注原本被赋予“儆戒人君”的警示和教育功能,据材料可知,明朝时,起居注对君主的警示约束作用越来越弱,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纠错机制作用减弱,排除A项;起居注官并非监察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决策机制的运行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解释正确的是()A.政权更迭频繁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不断上升B.活跃的对外贸易使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增C.新耕作方法的推广促进宋代粮食总产量增加D.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明清粮食总需求量上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清时期(中国)。根据图表显示的粮食总产量、总需求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这种耕作方法的推广普及促进宋代粮食总产量增加,C项正确;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但粮食的总需求量不断上升,排除A项;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增与对外贸易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人口的频繁流动会导致区域粮食需求量上升,不会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9.晚清,黄河多次决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决口,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被殃及。关于如何治河,清政府内部展开争论,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黄河两岸大堤全部完工,河道最终固定下来。据此可知()A.运河交通处于瘫痪状态 B.河南迎来发展黄金时期C.多重因素影响河道治理 D.地形深刻影响河堤走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材料讲述晚清黄河决口,但清政府如何治河内部有争论,并且三十年后才修完河道,联系所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等多种因素黄河治理,C项正确;黄河决口一度影响了运河航运,但A项夸大了消极影响,排除A项;河流决口殃及下游,带来灾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多种因素影响了黄河河道的治理,没有涉及地形对河堤走向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1909年,随着一系列“废旧立新”旨令的下达,清政府以“保存国粹”为宗旨,批准设立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可入览”。据此可知,京师图书馆的开馆()A.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 B.以学术性研究为主旨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 D.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设立京师图书馆以“保存国粹”为宗旨,这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C项正确;设立京师图书馆的意愿是清末行政时期的内容,但是图书馆开馆是在民国时期,排除A项;图书馆的设立有利于学术研究,但并不以此为主旨,排除B项;“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可入览”,并不是指教育的大众化,而是去图书馆参观的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认为,晚清进步思潮是“中国社会剧变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由此可知,晚清进步思潮()①包含洋务、维新、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②其中的部分思想得到了实践③一定程度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进步思想,如“中体西用”、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等思想,这些思想部分得到实践,践行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是对君主立宪思想的践行,辛亥革命是对民主共和思想的践行,②项符合题意,据材料“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可知,晚清进步思想一定层度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③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中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晚清,排除A项;C项错误原因与A项相同,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运动是民国时期,清政府已经灭亡十多年,④不属于晚清时期进步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面是民国初年的两副对联:一: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二: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净是公侯伯子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中华民国已经荡然无存 B.清政府的逆行彻底失败C.民众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D.袁世凯破坏了共和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对联一: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对联并不对称,由此可知,对联的创造者暗讽袁世凯对民主共和的破坏,支持中华民国。对联“二: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净是公侯伯子男”讽刺“洪宪”实质是“专制统治”,破坏民主共和,D项正确;选项“中华民国已经荡然无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主要抨击了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体制,排除A项;“清政府的逆行彻底失败”与材料“洪宪”不符,“洪宪”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年号,排除B项;反袁世凯具有反帝的性质,但主要是反封建,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为油画《北大钟声》,描绘了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期的学术群像。对油画《北大钟声》解读准确的是()A.场景发生的时间:中华民国元年 B.场景发生的原因:袁世凯在南京称帝C.作品表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的包容性 D.作品的史学价值:绘画还原历史真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油画《北大钟声》,描绘了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期的学术群像,此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奉行“兼容并包”方针,从油画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即可看出新旧人物夹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包容性,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已经是民国四年,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在北京称帝,排除B项;油画具有主观性,可以反映历史,但是不能还原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14.1946年7月,中共旅大地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大连住宅调整运动的决定》。有人这样描写为期三年的住宅调整运动:“以前拉着洋车送花枝招展的日本女人们回家的时候,也只敢拿眼角瞄过一眼,现在这里却是自己的家了。”这次住宅调整运动()A.适应了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B.清除了日本在华的侵略权益C.满足了大连工农基本需求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1946年开展的为期三年住宅调整运动,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城市市民得到住宅,革命积极性高,A项正确;材料时间为解放战争时期,与“清除了日本在华的侵略权益”不符,排除B项;本次住宅调整运动,使市民得到了住宅,C项中“工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6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随后国务院从10个部委抽调了大约5万人参加建设攀枝花钢铁厂。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由此可知,攀枝花特区的设立()A.是为了应对严峻的军事困难 B.是新时期经济建设重要举措之一C.纠正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失误 D.适应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65年国家为了“三线建设”设立“攀枝花特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是“三线建设”的方针,D项正确;1965年并不存在“严峻的军事困难”,排除A项;“新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排除B项;“纠正国民经济建设失误”的是1960年八字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16.1992年上半年,《深圳特区报》相继发表如下评论:《扭住中心不放》《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这些文章的发表()A.为建立经济特区呐喊 B.表明对外开放取得突破C.受到南方谈话鼓舞 D.庆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据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时间是1992年初,“南方谈话”一定程度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由材料可知,1992年上半年《深圳特区报》相继发表的文章,与“南方谈话”的精神相符,受到南方谈话的鼓舞,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项正确;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章更多强调对内改革,与B项的“对外开放的突破”不符,排除B项;十四大是1992年10月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材料一(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1)在两则材料的记载中,隋文帝的形象有何不同?(2)请针对两则材料出现分歧原因,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不同:《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2)认识:《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或:歌颂贞观之治、美化唐太宗统治,有明显政治倾向):也有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其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来加强统治,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所以对该事件的记述相对较客观。相对来说,宋代史料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由此可见,史料记载会受到时代、研究者的立场及思想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还需要搜集其他的文献及考古发现加以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关于隋文帝的形象有何不同,据材料“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可知,《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据材料“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可知,《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隋朝至宋朝时期中国。关于对两则材料出现分歧的认识,据所学可知,《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唐代是在取代隋朝基础上建立的,唐朝史书中记载隋文帝赈灾不作为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这种记载主要是要论证唐朝取代隋朝的合法性;同时也存在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宋代与隋朝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史书加载真实性更强,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来加强统治。因此比较后我们发现宋代史料可信度更高。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史料记载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时代背景、研究者立场、认知水平等。18.海洋事业关系民族发展,关系国家安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材料二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1982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海洋谋划的主要变化及影响。【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范围逐渐扩大);应用先进技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或和平利用);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答出两点即可)(2)主要变化:深刻认识到海洋利用及开发的重要性;政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对海洋国土进行了明确的法律界定;重视海上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得出,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范围逐渐扩大);根据材料一“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得出,应用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一“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和所学知识可知,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或和平利用);根据材料一“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得出,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材料二“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和“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和材料一“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得出,深刻认识到海洋利用及开发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第六个五年计划”等得出,政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得出,对海洋国土进行了明确的法律界定;根据材料二“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得出,重视海上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根据材料二“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得出,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海洋谋划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本是一次讨论农业问题的普通的中央全会。由于在为召开这次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和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向后看”和“向前看”两个重要口号,导致会议主题发生重大变化,最终演变成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陈云题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的发言,看似平常,却深深地触及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不失为拨乱反正的一声惊雷。从“向后看”到“向前看”,按照邓小平的解释,就是把“过去的事大体处理完,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引向未来”。——摘编自2019.2中共党史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向后看”与“向前看”》材料二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等部门举办“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1998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大型展览——历史的丰碑。7月,《人民日报》开辟了纪念专栏。2008年12月“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举行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和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国家发行了金银纪念币和纪念邮票。新浪网抒发了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之情。2018年12月“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社会各界开展了经济发展论坛,科技创新展览、创意体验等活动。主要媒体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摘编自徐沐熙《改革开放周年纪念的历史变迁与逻辑演进》(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向后看”与“向前看”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周年纪念活动的特点。【答案】(1)理解:“向后看”强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代表了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之后党内思想解放,要求批判“两个凡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向后看”导致会议主题从原定的农业问题转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平反冤假错案提供依据。“向前看”强调的是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现代化建设。“向后看”与“向前看”体现了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对文革的反思及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规划,共同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议程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基。(2)特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规模盛大、仪式化、参与广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强调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相结合(或纪念与发展相结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理解:根据材料一“过去的事大体处理完,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引向未来”“陈云题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的发言,看似平常,却深深地触及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不失为拨乱反正的一声惊雷。”并结合所学可知,首先,“向后看”是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代表了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之后党内思想解放,要求批判“两个凡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向后看”导致会议主题从原定的农业问题转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平反冤假错案提供依据,而“向前看”强调的是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现代化建设。最后分析两者的影响,即总的来说,“向后看”与“向前看”体现了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对文革的反思及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规划,共同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议程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基。【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等部门”可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二“2008年12月“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可知,规模盛大;仪式化;根据材料二“社会各界开展了经济发展论坛,科技创新展览、创意体验等活动。”可知,参与广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多元;根据材料二“国家发行了金银纪念币和纪念邮票。”可知,强调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相结合或纪念与发展相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陈澧引《几何原本》算法与《墨经》相沟会悬证,为撰《读墨子》辟一新途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自序中称:“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咸丰九年(1859年),王韬说:“观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直可投于溷厕,而欲以是训我华民,亦不量之甚矣。”光绪十五年(1889年),钟天纬认为:“(达尔文进化论)其动植物之不合宜者,渐渐渐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光绪十六年(1890年),薛福成多次阅读《万国公法》后感触:“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朝墉阅英国李提摩太所著《天下四大宗论》《欧洲各国开辟非洲考》等“俱极得要领,中国讲西学者,多未道及其言。”“若果以新学为训,不独外患可消,亦内灾可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绍宽读完当时第一部汉译货币银行学名著《保富述要》后总结:“觑破钱财,为福泽之影,而并无实际。”——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依据材料,以“晚清士人西书阅读”为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