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征文_第1页
红色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征文_第2页
红色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征文_第3页
红色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征文_第4页
红色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色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征文TOC\o"1-2"\h\u24288第一章:红色曙光 1294641.1 131606第二章:革命风暴 227129第三章:长征之路 317286第五章:解放战争 421456第六章:开国大典 526515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 619482第九章:改革开放 713826第十章:新时代的征程 8第一章:红色曙光1.1五四运动,一场爆发于1919年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民主运动,犹如一股激荡的火种,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之火。这场运动源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愤怒与反抗。在运动中,北京的青年学生勇敢地走在前列,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抗议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学生们举行罢课、示威游行,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这场运动的浪潮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各界民众纷纷响应,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议风暴。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它激发了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唤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场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埋下了伏笔。第二节:星星之火的传播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中国大地逐渐蔓延。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播下了星星之火。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如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等。这些小组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加入其中。他们在小组内部开展学习、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支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许多国际友人,如鲍罗廷、斯大林等,纷纷来到中国,帮助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传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股火种的照耀下,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但是革命的征程仍然漫长,更多的斗争和牺牲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目录第二章:革命风暴第一节:秋收起义的号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革命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国家。而这场风暴的起点之一,便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是年秋季,中国共产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湖南东部地区吹响了反抗国民反动派的号角。起义发生在湖南东部,农民群众在共产的领导下,拿起武器,反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起义队伍由最初的几千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在起义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起义虽遭遇到国民军队的残酷镇压,但革命的火种已经播下。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战井冈山,继续开展革命斗争。秋收起义的号角,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和革命意志,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第二节:南昌起义的枪声紧接着秋收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在江西省南昌市发动了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领导,起义部队主要由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组成。南昌起义的枪声,震惊了国民,也震惊了全中国。起义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勇敢抵抗国民军队的围剿。虽然起义最终未能成功,但它标志着中国共产从地下走向地上,从秘密斗争转向公开斗争,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南昌起义的枪声,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爆发,更是中国共产人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象征。它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第三节:井冈山斗争的岁月南昌起义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转战井冈山,开始了艰苦的斗争岁月。井冈山地处湘赣边陲,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等人总结经验,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理念,开展了土地革命,实现了土地改革。他们还创立了红军,建立了革命政权,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充满了艰难困苦。毛泽东等领导人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们在敌人的围剿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在这段岁月里,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井冈山的斗争岁月中,中国共产人不仅锻炼了自己,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一切,都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长征之路第一节:瑞金出发的决策在红色故事的辉煌篇章中,长征之路无疑是最为悲壮、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页。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军队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在瑞金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这一决策是在严峻的形势下作出的。当时,国民军队采取了“步步为营,逐步紧缩”的战术,企图将红军困于瑞金一带。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决定放弃瑞金,开始长征。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和红军的远见卓识,为革命事业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第二节:四渡赤水的智慧在长征过程中,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展示智慧与勇敢的典范。1935年1月,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情,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第一次渡河,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军的防线,打开了通往云南的道路。第二次渡河,红军利用敌人判断失误,迅速返回,在敌军背后发起攻击。第三次渡河,红军再次利用敌人的错误判断,成功渡过赤水河。第四次渡河,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四渡赤水的智慧,体现了红军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战斗中求发展的决心和勇气。这一战役,不仅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还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军队的士气。第三节:大会师的胜利1936年10月,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一刻,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和红军在困境中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大会师的胜利,不仅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还使中国共产和红军在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壮大。长征的胜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长征路上,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跨越万水千山,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大会师的胜利,既是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的胜利。第五章:解放战争第一节:辽沈战役的胜利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在东北战场上正式打响。这是中国人民与国民军队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关键一役。经过52天的激战,共歼灭国民军47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辽沈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格局,为中国人民在东北地区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胜利也使得国民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丧失殆尽,为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节:淮海战役的决战辽沈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乘胜追击,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与国民军队在淮海地区展开殊死搏斗。经过66天的激战,共歼灭国民军55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而且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节:平津战役的解放1948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在华北战场上发起平津战役。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的最后一战。在此次战役中,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术,成功地将国民军队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等孤立据点。经过62天的激战,共歼灭国民军52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实现了平津地区的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华北战场的全面胜利,为中国人民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六章:开国大典第一节:筹备新中国的成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已经指日可待。1949年,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开始紧张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过程中,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展开,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决定,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庆祝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保证大典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方力量,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工作。在筹备过程中,筹备委员会对大典的程序、场地、安保等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同时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包括阅兵、群众游行、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的筹备,既展现了新中国的朝气蓬勃,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第二节:天安门广场的盛况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涌动,盛况空前。这一天,新中国成立的钟声即将在这里敲响。上午9时,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广场上,人们激动地欢呼雀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10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与各界代表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今天成立了!”此时,天安门广场上礼炮齐鸣,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阅兵式上,人民以崭新的面貌,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展现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群众游行中,各行各业的人们载歌载舞,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祝福。第三节:新中国的诞生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和军事委员会成立公告》,标志着新中国的正式诞生。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革命事业取得的伟大胜利。它宣告了旧中国的灭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全国人民欢庆胜利,共同期待着新中国的美好未来。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土地改革的实施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土地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公有化和耕者有其田,人民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这场改革的实施,旨在解决土地问题,消除封建剥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土地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3)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推进农村民主改革;(4)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第二节: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和农业,以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如下:(1)以苏联援助为重要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工业化进程;(2)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3)着重发展国营经济,加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领导和管理。一五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产量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第三节:两弹一星的成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两弹一星”的成功。“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我国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九章:改革开放第一节:真理标准的讨论改革开放的序曲,起始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深刻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讨论的核心在于重新确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节: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吹拂到了农村。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18位农民自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创举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农民们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三节:深圳特区的创立1979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特区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灵活的管理体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前沿。第四节:对外开放的拓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1980年,决定在海南建立省,并使其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此后,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第十章:新时代的征程第一节:中国梦的提出新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