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高效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高效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高效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高效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高效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3唐诗五首

课题唐诗五首课时支配2课时授课人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律诗的有关学问,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悟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悟诗人谋篇布局之精致。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酷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难点品尝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教学打算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野望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在我们祖国绚丽的文化中,唐诗是一颗绚烂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样生动的心情和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本课,我们来撷取唐诗中的五颗明珠,一睹唐诗永恒的风采。今日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野望》。以富有感染力

的语言引出诗

题,激发学生

的学习爱好。基础梳理作者介绍

1.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王绩的资料。

2.老师用PPT展示王绩的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大业中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曾往依窦建德幕下数月。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改太乐丞,后弃官还乡。王绩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明珠暗投之苦闷。语言朴实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文集》。简要了解王

绩及其作品。背景探寻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王绩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当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介绍背景,帮

助学生理解

诗人情感。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状况,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PPT展示)

东皋(gāo)薄暮(bó)徙倚(xǐyǐ)犊(dú)

①薄暮:傍晚。薄,迫近。

②徙倚:徘徊。

③依:归依。

④落晖:落日的余光。

⑤犊:小牛。诗中指牛群。引导学生认

识、理解诗中

的重要字词。整体感知1.老师引导学生诵读《野望》。

①音频示范朗读;②老师示范朗读;③学生自由朗读;④老师点名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①听示范朗读时,留意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给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②自由朗读时,留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给《野望》划分朗读节奏。(同桌、小组沟通刚才示范朗读时同学们标注、划分的状况,老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划分,学生做完后,老师进行批改,明确正确朗读节奏划分)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请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4.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引导学生

有感情地

朗诵诗歌,

并结合课

下注释疏

通诗意,从

整体把握

诗歌内容。文本探究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思索作答,老师明确)

第一、二句描绘了诗人接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四处远眺,走走停停,不知歇于何处,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同桌之间探讨,举手回答,老师明确)

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诗人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颈联表现了牧歌式的田园风光,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犹如一幅山林秋日晚景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愁闷和苦闷。

3.说说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学生分组探讨,派代表回答,老师总结)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其次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首联表现了诗人因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而苦闷、怅惘的心情。

4.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学生分组探讨,派代表回答,老师总结)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引导学生

体会诗歌

的意境和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的写法,赏

析优美语

句,揣摩诗

人的思想

感情。板书设计黄鹤楼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黄鹤楼是一个充溢奇妙的传闻,且景色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孤独之感,加之神话传闻触动,蓄积在他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黄鹤楼的诗。(板书:黄鹤楼)用优美的

语言引出

诗题,营造

学习氛围。基础梳理基础梳理作者介绍

1.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崔颢的资料。

2.老师用PPT展示崔颢的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他早期的诗歌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代表作品为《黄鹤楼》。有《崔颢诗集》传世。简要了解

崔颢及其

作品。背景探寻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首诗是吊古

怀乡的佳作。诗人登临黄鹤楼,遍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介绍背景,

帮助学生

理解诗人

情感。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状况,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PPT展示)

①悠悠:飘漂浮荡的样子。

②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③历历:分明的样子。

④萋萋:草木茂密的样子。

⑤乡关:家乡。

⑥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引导学生

认识、理解

文中的重

要字词。整体感知1.学生听《黄鹤楼》朗读音频,扫清字音障碍,感受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PPT出示诗歌翻译,学生比照自己的理解更正,并做好笔记。

传闻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离去再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漂浮。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晰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为茂密。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眼前只见雾霭覆盖江面,令人发愁。指导学生

朗诵诗歌,

并借助课

下注释理

解诗意。文本探究PPT出示如下问题,学生思索作答,老师总结。

1.诗中引用神话传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诗人在最终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闻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远眺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密青翠,继而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产生了怀古、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他心头。

3.第五、六句诗人写看到的旺盛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凄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漂泊感以及对归乡的憧憬。以问答的

形式引导

学生理解

诗歌内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预习后三首诗歌。第2课时使至塞上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有这样一群文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斗争的情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被称为“边塞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以边塞诗引

出诗题,激

发学生的学

习爱好。基础梳理作者介绍

1.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2.老师用PPT展示王维的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有较清爽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其间多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扬,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

情。其代表作品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传世。简要了解

王维及其

作品。背景探寻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旨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意味着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诗人单车问边,虽有孤寂之感,但更多的是壮志凌云的气概。此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沿途所见之景。介绍背景,

帮助学生

理解诗人

情感。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状况,帮助学生梳理字词。(PPT展示)征蓬(péng)汉塞(sài)长河(cháng)都护(dū)燕然(Yān)

①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②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③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方远行之人。

④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⑤长河:指黄河。

⑥候骑: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引导学生

认识、理解

文中的重

要字词。整体感知1.老师配乐范读诗歌,学生细致听读,并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老师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老师用PPT出示朗读节奏,学生比照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更改标注错误的,然后放声自由朗读诗歌。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老师点名学生翻译,一人一句,学生说错的,老师刚好更正。

4.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联的内容。(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明确)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访的经验。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内心困难又难以言喻的情感。

颈联:描绘塞外苍凉壮丽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

有感情地

朗诵诗歌,

并结合课

下注释疏

通诗意,从

整体把握

诗歌内容。文本探究PPT出示如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组选代表发言,老师点评、总结。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方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比方漂泊不定的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出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而忧愤。

2.绽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呈现的画面。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间或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立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样浑圆、壮美。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美为“千古壮丽”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相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特别讲究景物的面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涯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明晰。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调丰富,广袤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时分,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没有波澜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引导学生

体会诗歌

的意境,赏

析优美语

句,揣摩诗

人的思想

感情。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江淹《别赋》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面对离别,人们黯然神伤。而千年前,25岁的李白离家远游时却另有一番味道在心头。这番味道化为诗句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其实,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一段找寻美、感受美的旅程。今日老师做导游,让我们一起起先这段美的旅程吧。以江淹《别

赋》和柳永的

话引出诗题,

激发学生的

学习爱好。基础梳理作者介绍

1.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2.老师用PPT展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天宝初曾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受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风雄奇豪

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擅长从民歌、神话中吸取养分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调。其代表作品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简要了解李

白及其作品。背景探寻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巡游。这时的李白,兴趣盎然,坐在船上尽情欣赏巫山两岸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渐渐改变,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野忽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介绍背景,

帮助学生

理解诗人

情感。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帮助学生梳理字词。(PPT展示)

①平野:平旷的原野。

②江:指长江。

③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④海楼:空中楼阁。诗中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漂亮景象。

⑤怜:宠爱。引导学生

认识、理解

文中的重

要字词。整体感知1.听《渡荆门送别》朗读音频,感受朗读节奏,体会诗人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其他同学点评。

【老师指导】首联应用叙述,平缓的语气;颔联景色雄奇开阔,声音要嘹亮些,读出开阔的感觉;颈联景色奇丽,应轻快一些,充溢欣喜的感觉;尾联语速要稍缓一些,充溢深情。特殊是最终三个字要一字一顿,字与字之间要藕断丝连。

4.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

送别是确定存在的,诗人写的是告辞家乡,而非送别挚友,而且写出了家乡之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诗题中的“送别”是家乡水送别诗人,这样的“送别”实在独具匠心。

5.把这首诗齐读一遍,留意读出韵味,体会一下这独具匠心的送别。指导学生多

形式朗诵诗

歌,理解诗

意,体会诗

人情感。文本探究学生自读诗歌,思索、探讨如下问题,老师总结。

1.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的场景,真实地表现出来,把山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喜悦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广袤的空间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联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似乎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眺所见。以天上云彩构成空中楼阁衬托原野的低平、江岸的宽阔、两岸的平旷,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簇新、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恋恋不舍送“我”远别家乡,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时内心不舍、思念家乡的感情。

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以问答的

形式引导

学生理解

诗歌内容,

明了诗人

情感。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一折山水一折情,山水随情入诗中。孤山下,西湖畔,草长莺飞春花乱,最美是江南。今日,就让我们跟随白居易一起去欣赏钱塘湖的美景。(板书题目:钱塘湖春行)以充溢诗意

的语言引出

文题,营造

学习氛围。基础梳理作者介绍

1.学生叙述自己搜集的关于白居易的资料。

2.老师用PPT展示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恳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与元稹友情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早期所作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示了时政弊端和社会冲突,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

遭遇贬谪后,意志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背景探寻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白居易在杭州时,创作了许多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介绍背景,

帮助学生

理解诗歌

内容。字词归纳

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帮助学生梳理字词。(PPT展示)

①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②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③暖树:向阳的树。

④乱花:指色调缤纷的花朵。

⑤欲:想要。

⑥迷:使……迷乱。

⑦行不足:游玩不够。简要了解

白居易及

其作品。

引导学生

认识、理解

诗中的重

要字词。整体感知1.老师配乐朗诵《钱塘湖春行》,提示学生留意诗歌的停顿和字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诵诗歌。

3.老师点名学生朗读,并指导阅读技巧(声音嘹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等)。

4.学生自读诗歌,思索如下问题。(PPT展示,学生思索作答,老师明确)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围绕“春”和“行”两个字来写。

(2)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细致交代的,要细致想想才看得出来。诵读全诗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和贾亭的西面到湖东的白堤。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的景色。从早莺、春燕、乱花、浅草看出来的。通过朗诵诗

歌,从整体

把握诗歌的

主要内容。文本探究1.本诗的前六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作者视察景物是根据怎样的依次进行的?这样写有何好处?(同桌之间探讨,举手回答,老师总结)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此处的视察依次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如水、云、花、草———远景,静景;莺、树、燕、泥———近景,动景。好处: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的美丽而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