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勰《文心雕龙》“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田野间,陶渊明远离樊笼,自在栖居;登高处,杜子美百感交集,黯然神伤;亭台前,辛弃疾怀古伤今,壮志难酬。人生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而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我们,也就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了与生命的契合点,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背景及作者经历、文艺观等知识,感知鉴赏文章,完成情境任务。通过品悟,分析“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关注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生思考(重点)通过反复涵泳咀嚼,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文辞之妙。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及体会民族审美心理。(难点)1234《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1)身世性格:作者自幼丧父,家境困窘,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长期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造成了个人性格的抑郁善感。(2)文艺审美: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由此,他对秋审美倾向是欣赏秋之悲,而这种“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他的审美倾向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3)时代背景: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在此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该文。此时的故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是衰败与沧桑;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1)时代背景:1927年国共散伙,面临抉择,矛盾不知出路;家中妻儿指望自己生活,逃避为好却又放不下“兼济天下”的信念;生活琐事所累,与父亲的关系紧张;思乡愁苦,怀念好友相聚自由时光。(2)文学审美观1.强调自然美和平静心境:朱自清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自然的、浅显的,而非人为修饰后的虚假美。他主张通过欣赏自然景色和平淡的生活来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要求人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境去感受美的存在。2.追求纯粹和简约:朱自清认为文学应该追求纯粹和简约的艺术形式,避免华丽的修饰和炫技,重视自然、平实、朴素的表达方式,寻求真实和深刻的内在情感。3.关注人性与人情:朱自清的作品常常着眼于人性、人情,通过细腻描写人物情感和内心变化,表达对人性本真与人情深沉的审美关注。

情境任务

我校语文组拟举办一场活动,主題是“走进故都荷塘,走近文化名人”。现面向广大同学征集作品插图,请揣摩文本,

根据《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内容设计一幅插图投稿。(简笔勾勒或文字展现)设计要素:选取相关景物、画面、选择一句宣传语(原创或者摘自原文)。活动一:

绘形于文,给插图找景物原型,品味“景语”之美妙。

苏轼评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最短的散文,散文是扩展的诗歌。《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精彩的段落或者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品味点评,分享给大家。

比较鉴赏,各美其美篇目景物(画面)意境氛围景物之美(风格)情感艺术特色故都的秋破屋、牵牛花、落蕊、秋蝉声、秋雨、秋果清、静、悲凉物哀之美国画白描落寞深沉以情驭景白描、视听结合、荷塘月色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宁静淡雅自由朦胧中和之美

工笔

细描孤独哀愁景中蕴情叠词、比喻、拟人、通感、排比、情意景象文精神的世界情感的世界郁达夫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朱自清宁静朦胧的荷塘月色景物的世界滋养、启发惦念活动二:给插图绘色,体会“景语”与“情语”的交融以及民族的审美心理

《故都的秋》及《荷塘月色》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1、请根据自己对两篇文章的理解,谈谈两篇文章的情与景如何交融?2、并说说两篇文章体现了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特点,可以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情感表达等角度思考。

民族审美心理、方式及理想阐释

审美心理:中国的审美心理体现了对于自然、人生、伦理、情感等方面的关注和感受。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们强调审美心理的“自然”、“深沉”和“含蓄”,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体验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审美理想:中国的审美理想强调“和谐”、“中庸”和“道德”,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们强调审美理想的“雅俗共赏”、“天人合一”等概念,认为审美活动既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审美方式:中国的审美方式强调“意境"和“气韵”,注重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和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境界。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常用的审美方式包括“象征性”、“对称性”、“比例性”等。

示例: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而“悲凉”的秋味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审美心理?

“同样是写北方的大都市,很多作家对于色彩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逃避鲜艳的:牵牛花,他以为蓝色或者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显然,郁达夫是在竭力追求一种‘淡雅’。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世俗趣味的。……雅和俗是相对立的。俗是平民百姓的,缺乏文化熏陶的。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含着‘高雅’的意味。”——孙绍振《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本中的景——言自然中的景——象生命中的景——意文人以文化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民族审美心理1.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郁达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故都的自然风光,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朱自清则以荷塘月色为背景,通过月色与荷塘的交融,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2.感伤与忧郁:郁达夫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之美。朱自清则通过月色与荷塘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郁之情。3.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内心平静与安宁的追求。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安宁的向往。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则通过月色与荷塘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安宁的追求。民族审美心理4.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自然风光和情感体验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审美氛围。5.民族文化的体现: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则通过对月色与荷塘的描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特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感伤与忧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以及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独特魅力。

活动三:给插图配文,感悟自然中的生命哲学

再次朗读课文,同桌讨论,为你设计的

插图

配一句哲理的话,要符合文风特点及作者情怀,可以原创,也可以选择原文中的话。一花一叶总关情秋色有心知意趣荷影月明共一色自然融情洗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