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放射医学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放射医学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放射医学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放射医学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射医学与防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25506第一章放射医学基础理论 295311.1放射性基本概念 253201.2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 2317521.3放射性物质的分类与特性 327584第二章放射性检测与测量 357922.1放射性检测方法 3103912.1.1放射性活度检测 4309412.1.2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 4316712.2放射性测量设备 4178132.2.1放射性探测器 4103482.2.2测量仪表 4224022.2.3数据处理系统 4144942.3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 4109142.3.1数据采集 5131172.3.2数据预处理 5249342.3.3数据分析 549172.3.4数据存储与传输 519545第三章放射性物质的控制与处理 5273683.1放射性物质的控制措施 5205373.1.1概述 5165043.1.2控制措施 596193.2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6208443.2.1概述 616203.2.2处理与处置方法 683083.3放射性物质的安全运输 6166363.3.1概述 616253.3.2安全运输措施 69813第四章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718824.1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监测 7117304.1.1定期体检 7308534.1.2辐射剂量监测 7199774.1.3职业健康检查 773784.2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防护 7127774.2.1防护装备 7245774.2.2防护措施 7308644.2.3应急处理 8178094.3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 8237954.3.1健康档案内容 851954.3.2健康档案管理 819387第五章放射性环境监测与防护 8192465.1放射性环境监测方法 8248305.2放射性环境监测设备 948055.3放射性环境防护措施 921689第六章放射性应急处理 10138736.1放射性分类与特点 10215666.1.1放射性分类 10187906.1.2放射性特点 10307076.2放射性应急响应 1036946.2.1应急响应等级 10163976.2.2应急响应流程 10311526.3放射性调查与处理 1161966.3.1调查 11300976.3.2处理 118496第七章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 11184027.1放射性医学影像原理 11146057.2放射性医学影像设备 12204737.3放射性医学影像诊断 1215708第八章放射性治疗技术 13190548.1放射性治疗原理 1383128.2放射性治疗设备 13286188.3放射性治疗临床应用 1329176第九章放射性防护法规与标准 14116939.1放射性防护法规概述 14152919.2放射性防护国家标准 14302699.3放射性防护行业标准 1524613第十章放射性医学与防护发展趋势 151633810.1放射性医学研究进展 151934310.2放射性防护技术创新 162437910.3放射性医学与防护产业发展趋势 16第一章放射医学基础理论1.1放射性基本概念放射性,是指原子核不稳定,自发地放出射线并转变为其他核素的现象。放射性射线主要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等。原子核的不稳定性来源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比例失衡,这种失衡导致原子核在放出射线的过程中,达到能量较低的稳定状态。放射性物质,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物质。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和人工制造过程中广泛存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自然衰变、核反应或人工合成等方式产生。1.2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可以引起细胞的损伤、基因突变和细胞死亡等。以下是放射性对人体的一些主要影响:(1)辐射损伤: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细胞的直接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功能丧失。这种损伤可表现为局部损伤,如皮肤烧伤、放射性肺炎等;也可表现为全身性损伤,如辐射中毒、器官功能衰竭等。(2)基因突变: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细胞,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甚至诱发肿瘤等疾病。(3)生殖系统损伤:放射性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生殖细胞损伤、精子数量减少、胚胎发育异常等。(4)遗传性疾病:电离辐射作用于生殖细胞,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1.3放射性物质的分类与特性放射性物质根据其放射性核素的性质和射线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放射性物质: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过程中产生,并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2)人工放射性物质:指通过核反应或人工合成获得的放射性物质,如钴60、锶90等。这些物质在核反应堆、核武器爆炸、核等过程中产生。放射性物质的特性主要包括:(1)放射性衰变:放射性物质在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同时原子核发生转变,形成新的核素。(2)射线穿透能力:不同类型的放射性射线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α粒子穿透能力较弱,β粒子次之,γ射线和中子的穿透能力较强。(3)电离作用:放射性射线具有电离作用,可以引起生物体的电离损伤。(4)生物累积作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在体内积累。长时间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环境中,可能导致生物体内放射性物质的累积。第二章放射性检测与测量2.1放射性检测方法放射性检测方法主要分为放射性活度检测和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两大类。2.1.1放射性活度检测放射性活度检测是通过对放射性物质进行测量,确定其单位时间内衰变事件数的过程。常用的放射性活度检测方法包括:(1)液体闪烁计数法:适用于低能β射线和γ射线的放射性测量。(2)γ射线能谱测量法:适用于γ射线放射性测量,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3)气体电离室法:适用于高能β射线和α射线的放射性测量。2.1.2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主要是检测放射性物质在物体表面的沉积情况。常用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方法包括:(1)α/β表面污染监测器:适用于检测物体表面的α、β放射性污染。(2)擦拭法:通过擦拭物体表面,收集放射性物质,然后进行放射性测量。2.2放射性测量设备放射性测量设备主要包括放射性探测器、测量仪表和数据处理系统。2.2.1放射性探测器放射性探测器是放射性测量设备的核心部件,其种类包括:(1)闪烁计数器:适用于低能β射线和γ射线的测量。(2)半导体探测器:具有高能量分辨率,适用于γ射线和X射线测量。(3)电离室:适用于高能β射线和α射线测量。2.2.2测量仪表测量仪表用于显示放射性测量结果,包括:(1)数字式测量仪表: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适用于放射性活度测量。(2)模拟式测量仪表:适用于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2.2.3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对放射性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1)放射性测量软件:用于放射性测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2)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放射性测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2.3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数据采集在放射性测量过程中,需要实时采集放射性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据采集过程中,要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3.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放射性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1)消除噪声:通过滤波等方法,消除放射性测量数据中的噪声。(2)数据平滑:对放射性测量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提高数据的可读性。2.3.3数据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放射性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1)放射性活度计算:根据放射性测量数据,计算放射性物质的活度。(2)放射性表面污染评估:根据放射性测量数据,评估放射性物质在物体表面的沉积情况。2.3.4数据存储与传输将放射性测量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同时根据需要将数据传输至其他系统或设备。第三章放射性物质的控制与处理3.1放射性物质的控制措施3.1.1概述放射性物质的控制是放射医学与防护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保证放射性物质在产生、使用、储存和废弃过程中的安全性。本节主要介绍放射性物质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3.1.2控制措施(1)源头控制:在设计、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过程中,应优先选用低放射性物质、低毒性物质和替代物质。同时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放射性物质的使用量。(2)封闭操作:对放射性物质进行操作时,应采用封闭设备,减少放射性物质的逸出。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3)通风换气:在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场所,应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4)个人防护: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掌握放射性物质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方法。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觉和处理放射性物质对人员的影响。(5)辐射监测:定期对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场所和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保证放射性物质处于可控范围内。3.2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3.2.1概述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者放射性物质浓度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物。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是放射医学与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放射性废物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降到最低。3.2.2处理与处置方法(1)分类收集: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性质、放射性水平等因素,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处理与处置。(2)预处理:对放射性废物进行预处理,包括干燥、过滤、压缩、固化等,以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体积和放射性水平。(3)处理: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如焚烧、化学处理、生物降解等,以降低放射性废物的毒性。(4)安全包装:将处理后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包装,保证在运输、储存和处置过程中的安全性。(5)处置: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性质和放射性水平,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如填埋、封存、海洋排放等。3.3放射性物质的安全运输3.3.1概述放射性物质的安全运输是保证放射性物质在转移过程中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放射性物质的安全运输要求及措施。3.3.2安全运输措施(1)选用合适的运输工具:根据放射性物质的性质、放射性水平、运输距离等因素,选用合适的运输工具,如专用车辆、集装箱等。(2)制定运输计划:在运输前,应制定详细的运输计划,包括运输路线、时间、人员、设备等。(3)包装要求:放射性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容器,保证放射性物质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4)辐射监测:在运输过程中,应对放射性物质及其包装容器进行辐射监测,保证放射性物质处于可控范围内。(5)应急预案:制定放射性物质运输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第四章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管理4.1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监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是保证其安全作业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包括定期体检、辐射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等内容。4.1.1定期体检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以监测身体状况,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体检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4.1.2辐射剂量监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辐射剂量监测,以了解其在工作中的辐射暴露情况。辐射剂量监测包括个人剂量计监测和场所监测。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归档。4.1.3职业健康检查放射性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如出现身体不适或疑似职业病症状,应及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4.2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性作业时,应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以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危害。4.2.1防护装备放射性工作人员应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防护装备应定期检查、更换,保证其功能良好。4.2.2防护措施放射性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防护措施:(1)保持安全距离:尽量减少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保持安全距离。(2)控制作业时间:合理控制作业时间,减少辐射暴露。(3)使用防护屏:在必要时,使用防护屏来阻挡辐射。(4)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放射性作业的操作规程,保证安全。4.2.3应急处理放射性工作人员应掌握辐射的应急处理方法,如泄漏、污染等。在发生时,应迅速采取措施,降低辐射危害。4.3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是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全面记录,以便于对其健康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4.3.1健康档案内容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岗位等。(2)体检报告:定期体检报告及异常检查结果。(3)辐射剂量监测记录: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及场所监测结果。(4)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职业病诊断、治疗情况等。4.3.2健康档案管理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应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信息安全、完整。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归档,并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保障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第五章放射性环境监测与防护5.1放射性环境监测方法放射性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评估放射性对环境和公众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放射性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现场监测:通过在监测点安装放射性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变化。(2)采样监测:通过采集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等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放射性分析。(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放射性污染区域进行远程监测。(4)生物监测: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评估放射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2放射性环境监测设备放射性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放射性监测仪器:包括γ射线监测仪、X射线监测仪、中子监测仪等,用于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2)采样设备:包括空气采样器、水样采集器、土壤采样器等,用于采集环境样品。(3)实验室分析设备:包括放射性分析仪器、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用于对环境样品进行放射性分析。(4)遥感设备:包括卫星遥感系统、无人机遥感系统等,用于对放射性污染区域进行远程监测。5.3放射性环境防护措施放射性环境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源头控制:对放射性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2)防护设施:在放射性场所设置防护设施,如防护墙、防护门、防护屏等,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员的照射。(3)个人防护:放射性工作人员需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降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4)环境监测:定期对放射性环境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放射性污染状况,为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5)应急响应:建立健全放射性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放射性的能力。(6)辐射防护培训: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提高其辐射防护意识和能力。(7)公众宣传:加强放射性环境防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第六章放射性应急处理6.1放射性分类与特点6.1.1放射性分类放射性按照的性质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类:(1)放射源失控:指放射性物质失去控制,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照射的。(2)放射性物质泄漏:指放射性物质从容器或设施中泄漏,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照射的。(3)放射性物质丢失:指放射性物质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丢失或被盗的。(4)放射性物质污染:指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设备和人员的。(5)其他放射性:指除上述四类以外的放射性。6.1.2放射性特点(1)突发性:放射性往往发生突然,难以预测。(2)危害性:放射性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人员照射和健康损害。(3)影响范围广:放射性的影响范围可能涉及周边环境、人员和设施。(4)应急处理难度大:放射性的应急处理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难度较大。6.2放射性应急响应6.2.1应急响应等级根据放射性的性质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可分为以下等级:(1)一级响应:针对重大放射性,由国家和地方人民统一领导,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响应。(2)二级响应:针对较大放射性,由市级人民统一领导,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响应。(3)三级响应:针对一般放射性,由县级人民统一领导,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响应。6.2.2应急响应流程(1)报告:放射性发生后,单位应立即向当地人民及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性质、影响范围、人员伤亡和应急措施等。(2)应急启动:根据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3)现场应急处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应急处理,包括现场隔离、人员疏散、污染清除等。(4)调查与评估:对原因、影响范围和损失进行深入调查和评估。(5)应急结束:处理完毕,经评估确认无安全隐患后,结束应急响应。6.3放射性调查与处理6.3.1调查(1)调查组组成:根据等级,成立相应级别的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2)调查内容:调查组应对原因、经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3)调查方法:采用现场勘查、询问调查、技术检测等方法,收集相关证据。6.3.2处理(1)定性:根据调查结果,对性质进行认定。(2)责任追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3)整改措施:针对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加强放射性安全管理。(4)总结教训:总结教训,提高放射性应急处理能力。第七章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7.1放射性医学影像原理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射线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检测和分析射线在体内的分布与变化,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医学成像技术。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理:(1)γ射线成像原理:γ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较高的能量,当γ射线穿过人体时,部分射线被组织吸收,部分发生散射。通过检测穿过人体的γ射线,可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信息。(2)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原理:PET技术利用正电子发射体与体内的负电子发生湮灭反应,产生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射线。通过检测这两个γ射线,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代谢和功能图像。(3)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原理:SPECT技术利用单光子发射体发射的光子与晶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散射和吸收。通过检测这些光子,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7.2放射性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性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γ相机:γ相机是一种检测γ射线的装置,由探测器、晶体、光电倍增管等组成。γ相机可以用于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主要用于检测甲状腺、心脏、骨骼等部位。(2)PET扫描仪:PET扫描仪是一种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设备,主要由探测器、环形晶体、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PET扫描仪可以用于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诊断。(3)SPECT扫描仪:SPECT扫描仪是一种用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的设备,主要由探测器、旋转机架、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SPECT扫描仪可以用于心脏、神经系统、骨骼等部位的诊断。7.3放射性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性医学影像诊断是通过分析放射性医学影像获取的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一种方法。以下是放射性医学影像诊断的几个方面:(1)肿瘤诊断: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代谢程度等信息,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侵犯范围、远处转移等。(2)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检测脑部病变,如脑肿瘤、脑梗塞、癫痫等,有助于早期发觉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3)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缺血等,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4)骨骼系统疾病诊断: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检测骨骼病变,如骨折、肿瘤、炎症等,有助于早期发觉和诊断骨骼系统疾病。放射性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第八章放射性治疗技术8.1放射性治疗原理放射性治疗是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辐射能量对病变组织进行照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α、β、γ射线以及电子束、质子束等对病变组织产生辐射效应,从而达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放射性治疗主要依据以下几种机制:(1)直接作用:辐射能量直接作用于生物分子,如DNA、RNA等,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受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2)间接作用:辐射能量作用于生物体内的水分子,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等,间接损伤生物分子,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3)细胞周期效应:辐射能量对细胞周期产生干扰,使细胞周期延长或停滞,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4)免疫效应:辐射能量可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8.2放射性治疗设备放射性治疗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放射性治疗机:包括钴60治疗机、直线加速器等,用于产生高能射线,对病变组织进行照射。(2)放射性核素治疗装置: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对病变组织进行局部照射,如锶90、碘131等。(3)近距离治疗设备:将放射性源直接放置于肿瘤组织附近,进行局部照射,如管腔内照射、组织间照射等。(4)放射性治疗计划系统:用于制定放射性治疗计划,优化照射方案,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8.3放射性治疗临床应用放射性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宫颈癌等,放射性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良性肿瘤:如垂体瘤、脑膜瘤、甲状腺腺瘤等,放射性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3)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放射性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4)其他疾病:如皮肤病变、骨转移癌、前列腺癌等,放射性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放射性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变部位和范围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放射性治疗与手术、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九章放射性防护法规与标准9.1放射性防护法规概述放射性防护法规是指国家为保障放射性工作安全、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根据放射性防护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放射性防护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了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放射性物质排放标准以及放射性污染的处理等内容。(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条例:该条例规定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许可制度、安全监管、放射性废物处理以及应急预案等内容。(3)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了放射性物质运输的安全要求、包装和标签规定、运输许可和监管等内容。(4)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处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等内容。(5)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辐射防护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放射性环境监测、辐射防护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制度。9.2放射性防护国家标准放射性防护国家标准是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关于放射性防护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为部分放射性防护国家标准:(1)GB188712002《放射性防护基本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放射性防护的基本原则、剂量限值、防护措施等内容。(2)GB163872010《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包装规范》:该标准规定了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包装的基本要求、包装方法和检验规则等内容。(3)GB/T145002011《放射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该规范明确了放射性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和数据处理等内容。(4)GB/T161472011《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规范》:该规范规定了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处理方法、处理设施的设计和运行等内容。(5)GB/T17568201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设计规范》:该规范明确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设计的基本要求、防护措施和设计方法等内容。9.3放射性防护行业标准放射性防护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放射性防护方面的行业规范。以下为部分放射性防护行业标准:(1)HJ512010《放射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技术规范》:该规范规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