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生物体由众多元素和化合物组成,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人体细胞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B.用32P作标记可以检测出动物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成分C.宿主细胞的RNA—蛋白质复合物中的蛋白质可能来自病毒D.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2.植物生长时会出现各种现象,以下现象中与自身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A.经历干热之后的大雨天气,小麦植株出现“穗上发芽”现象B.自然生长的松树顶端优先生长,植株呈现“宝塔状”C.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物的枝条朝向窗外生长D.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3.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大于1,并且是一常量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最终演替成的群落类型不同D.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田螺、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4.下列有关“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乳酸菌替代大肠杆菌进行实验,可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B.格里菲思实验不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D.用35S和32P同时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对生物学问题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是生命科学的最基本素养要求。下列对自然界中生命现象的预测或分析,不正确的是()选项生命现象预测或分析A相比于野生型,酵母菌S基因突变体中,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细胞中大量积累野生型的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参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功能B在淡水中生活的草履虫能通过伸缩泡排出细胞内过多的水,防止细胞破裂如果将草履虫放入海水中,其伸缩泡的伸缩频率会减慢C植物雌蕊的柱头上有多种不同植物的花粉,只有同种生物的花粉能萌发出花粉管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D人体肠道内寄生的痢疾内变形虫能分泌蛋白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并“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引发阿米巴痢疾痢疾内变形虫分泌蛋白酶的过程需要能量,属于胞吐A.A B.B C.C D.D6.调查发现两个家系都有单基因遗传病甲和乙的患者,系谱图如下(已知I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Ⅱ9与Ⅱ10的孩子是否患遗传病C.Ⅱ10的基因型有6种可能D.若Ⅱ9与Ⅱ10生育一个女儿,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9二、综合题7.拟柱胞藻是一种水华蓝藻(蓝细菌),其色素分布于光合片层上。拟柱胞藻优先利用水体中的CO2,也能利用水体中的HCO3-(胞外碳酸酐酶催化HCO3-分解为CO2)。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CO2驯化培养拟柱胞藻,20天后依次获得藻种1、2、3.测定藻种1、2、3胞外碳酸酐酶活力并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藻种1、2、3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回答:(1)拟柱胞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光照条件下,拟柱胞藻细胞产生的O2来自于(生理过程)。(2)据图1分析,在低浓度CO2水体中,拟柱胞藻与其他蓝藻相比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3)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藻种1、2、3生长的影响时,水体中CO2浓度应该保持在(填“较高”或“较低”)水平;光照强度应保持。(4)图2中,B点净光合速率比A点高的原因是。A点之前藻种1、2、3净光合速率相等的原因可能是。8.当人行走时,一只脚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会引起同侧腿伸肌舒张,屈肌收缩而产生屈曲动作;同时对侧腿伸肌收缩,屈肌舒张而产生伸展动作,使人迅速抬脚,又不会跌倒。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注:“+”表示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表示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应答。(2)伤害性刺激使人迅速抬脚的反射过程中,兴奋是以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填“单”或“双”)向传导的。兴奋部位的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位表现为电位。(3)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膜内的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其中会释放抑制性递质的是突触(填“甲”、“乙”、“丙”、“丁”)。若屈曲动作早于伸展动作完成,据图分析,则可能的原因是。9.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下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1)图示中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其中的“物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2)该食物网中的牧鸡位于第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g。(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10.下图为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和育性,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对正常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2)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的配子中,XrXr配子类型占全部配子的比例为。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3)已知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雌性果蝇的概率为。(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若M果蝇出现的原因是亲代发生可遗传变异造成的,为了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哪种可遗传变异造成的,将M果蝇与多只表现型为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Ⅰ.若子代表现型,则是亲代发生基因突变;Ⅱ.若,则是亲代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11.回答与泡菜腌制和亚硝酸盐测定有关的问题:(1)制作泡菜时,为缩短发酵周期,腌制前可加入一些雪“陈泡菜汁”,这相当于加入了一些经过的发酵菌种;还可以采取用热水短时间浸泡蔬菜的手段,此项措施能缩短发酵时间的原因是。(2)泡菜腌制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其中醇类是由假丝酵母进行呼吸产生的。腌制过程需要控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食盐过量会导致“咸而不酸”,原因是。(3)家庭制作泡菜过程并没有实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就能成功,请解释原因?。(4)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而它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有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所以需要测定其含量来确定泡菜的可食用时间,通常应用光电比色法进行亚硝酸盐的定量。泡菜样品处理环节加硫酸锌是为了;氢氧化钠用来;样品测定时加60%乙酸创设了显色反应所需要的酸性环境;样品及亚硝酸盐标准溶液加显色剂后需要25min,使用相同光程的比色杯在550nm光波条件下测OD值。12.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胚胎工程的应用日益广泛,动物的繁殖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畜牧业生产上培育某种优良种牛的两种方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生产上对所选用的B牛的要求是。(2)方法Ⅰ中要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供体母牛,目的是,对D牛要进行处理。(3)受精卵在体外进行培养时,需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目的是,胚胎移植应在胚胎发育到阶段进行移植,暂不移植的胚胎可使用方法保存。(4)获取试管牛E的过程涉及的胚胎工程技术有(至少答3个),设计试管牛与试管牛的区别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解答】A、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人体细胞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A正确;B、胆固醇的组成元素为C、H、O,没有P元素,B错误;C、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因此宿主细胞的RNA—蛋白质复合物中的蛋白质可能来自病毒,C正确;D、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1、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上同时连接了一氢原子和一个R基团,根据R基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21种。氨基酸根据是否可以在体内合成,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能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

2、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磷脂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4、生物大分子都是多聚体,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包括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其中氧元素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碳元素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元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故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2.【答案】D【解析】【解答】A、经历干热后又遇上大雨天气,小麦出现穗上发芽现象,是因为小麦种子中的脱落酸在高温下分解,后又水分充足,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A错误;B、自然生长的松树呈现“宝塔状”生长,与顶端优势有关,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尤其是最近的侧芽,B错误;C、放在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枝条向窗外生长,是植物的向光性,与受到单侧光刺激,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不同有关,C错误;D、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引起疯长的现象是赤霉菌分泌赤霉素作用于植株引起的,不是植物本身产生的激素的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言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蒸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叶、花、果实等器官脱落的作用。3.【答案】C【解析】【解答】A、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布在垂直空间的不同位置,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正确;B、λ表示增长倍数,是下一年的种群数目与上一年种群数目的比值,“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大于1,并且是一常量,B正确;C、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次生演替中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而初生演替中没有,C错误;D、样方法是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因此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田螺、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4.【答案】B【解析】【解答】A、T2噬菌体专一性侵染大肠杆菌,不侵染乳酸菌,A错误;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证明了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不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C错误;D、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S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①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③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只有R型菌。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5.【答案】A【解析】【解答】A、根据相比于野生型,酵母菌S基因突变体中,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可推测野生型的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参与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的功能,A错误;B、草履虫的伸缩泡是排出细胞内过多的水分的结构,把草履虫放入海水中,海水浓度高,伸缩泡伸缩速率减慢,B正确;C、细胞膜之间通过信息交流确定是否为同种生物,C正确;D、蛋白酶本质是蛋白质,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运出细胞,消耗能量,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3、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细胞的边界;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易进入细胞;抗体、激素等物质可从细胞中运出,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组成成分不能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①物质传递(间接):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如激素)②接触传递(直接):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卵结合)③通道传递: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胞间连丝)。6.【答案】D【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Ⅰ1、Ⅰ2正常,其女儿Ⅱ6号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通过遗传咨询不可确定Ⅱ9与Ⅱ10的孩子是否患遗传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B错误;C、正常的Ⅰ3和Ⅰ4的后代中有一个两病都患的Ⅱ13,说明Ⅰ3和Ⅰ4的基因型是AaXBY、AaXBXb,则Ⅱ10正常女性的基因型有2×2=4种可能,C错误;D、图中关于甲病,Ⅱ9和Ⅱ10是杂合子的概率都是2/3,则他们的女儿患病的概率=2/3×2/3×1/4=1/9,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7.【答案】(1)细胞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水的光解(光反应)(2)碳酸酐酶的活力高,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3-(3)较低;相同且适宜(4)NaHCO3溶液浓度较高,分解产生的CO2多;HCO3-浓度过低,分解产生的CO2过少,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解析】【解答】分析图1可知,藻种生活水体中CO2浓度越低,胞外碳酸酐酶活性越高,能更加充分地分解水体中的HCO3-离子分解得到CO2;分析图2可得,一定的NaHCO3溶液浓度范围内,拟柱胞藻生活环境中的NaHCO3溶液浓度较高,其净光合速率越高,且在相同NaHCO3溶液浓度环境中,经过低浓度CO2水体驯养的拟柱胞藻净光合速率更高。(1)拟柱胞藻是一种水华蓝藻(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含有的光合色素为藻蓝素和叶绿素,并含有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产生氧气的生理过程为水的光解。(2)根据图1分析可得,藻种1、2、3的驯养环境中的CO2含量依次升高,碳酸酐酶的活力依次降低,故低浓度CO2水体中,拟柱胞藻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是因为低浓度的CO2含量环境中,碳酸酐酶的活力高,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3-离子分解得到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3)在低浓度的CO2水体中,碳酸酐酶的活力高,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3-离子分解得到CO2,因此水体中CO2浓度应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藻种1、2、3生长的影响时,光照强度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4)分析图2可得,A、B两点的净光合速率差异主要是由于HCO3-离子的含量不同导致,B点HCO3-浓度高,分解产生的CO2多,净光合速率高。A点之前三种藻类净光合速率相等同样也是由于HCO3-浓度过低,分解产生的CO2过少,限制了光合作用。【分析】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NADPH,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暗反应又叫碳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分为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叫二氧化碳固定;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被NADPH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将储存在ATP、NADPH中的化学能转移动糖类等有机物中。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4)光质: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a能够吸收传递光能之外还能转化光能,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5)水:水是光合作用产物和反应物,水的含量影响光合作用。(6)矿质元素:叶绿素的合成需要Mg2+,光合作用中其他参与物也需要矿质元素参与合成,所以矿质元素也会影响光合作用。8.【答案】(1)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2)神经冲动(电信号或局部电流);单;负(3)突触小泡;乙;完成屈曲动作的中枢突触数目较少【解析】【解答】(1)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3)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膜内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膜融合,释放出里面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膜电位改变,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脚受到刺激时,乙会释放抑制性递质,左侧腿伸肌舒张,屈肌收缩而产生屈曲动作;同时对侧腿伸肌收缩,屈肌舒张而产生伸展动作,使人迅速抬脚,又不会跌倒。根据图示分析:由于完成屈曲动作的中枢突触数目比伸展动作的中枢突触数目少,反射时间相对较快,所以可能导致屈曲动作早于伸展动作完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3、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以扩散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到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构成,突触后膜也可以是与传出神经相连的肌肉或腺体细胞。9.【答案】(1)水稻和草;(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2)三或四;12800g(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水稻和草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2)据图分析可知:牧鸡处于第三或四营养级;根据题意分析,牧鸡要增加20g体重,结合题干比例计算可知,来自沙漠蝗的有20×40%=8g,来自蜘蛛的有20×40%=8g,来自蛙的有20×20%=4g,则通过沙漠蝗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10%÷10%=800g,通过蛙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4÷10%÷10%÷10%=4000g,通过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10%÷10%÷10%=8000g,因此一共需要最多水稻和草12800g。(3)根据题干“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合成的具有挥发性有毒物质能使其避免天敌的捕食”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的作用。(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能够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答案】(1)5;DNA(2)1/6;XRXr、XRXrY(3)1/36(4)白眼雌;全为白眼;没有后代【解析】【解答】分析图解可知:图示果蝇染色体图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即性染色体个别的缺失或增添;在果蝇的雄性个体中存在X和Y染色体,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存在差异,因此一般进行基因组研究时应调查3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染色体。(1)由于果蝇染色体组成是6+XY,要测定果蝇基因组,需要测定5条染色体(3条常染色体+X+Y)上DNA的碱基序列。(2))白眼雌果蝇(XrXrY)可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为Xr:Y:XrXr:XrY=2:1:1:2,因此XrXr配子类型占全部配子的比例为1/6;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红眼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XR、Y,所以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3)根据题意可知: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基因型为AaXRXr,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基因型为AaXrY,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2中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RXr:AaXRXr=1:2,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rY:AaXrY=1:2,所以其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雌性果蝇的概率为2/3×2/3×1/4×1/4=1/36。(4)根据题意可知:可将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采用反推法:若是基因突变则M的基因型是XrY,则测交后代全是白眼;若是亲代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则应是亲代雌性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红眼雌果蝇产生了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则M的基因组成是X0,为雄性不育,测交没有后代。【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11.【答案】(1)扩大培养;破坏膜的选择透性,使细胞中营养物质外流供发酵菌种快速繁殖所用(2)无氧;盐浓度过高使发酵菌种大量失水死亡,产有机酸减少(3)乳酸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积累乳酸等代谢产物,抑制了大量不耐酸的杂菌生长(4)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调节pH;暗处静置【解析】【解答】(1)制作泡菜时加入一些“陈泡菜水”是为了提供乳酸菌菌种,这相当于加入了一些经过扩大培养的发酵菌种;热水可破坏膜的选择透性,使细胞中营养物质外流,供发酵菌种快速繁殖,所以还可以采取用热水短时间浸泡蔬菜的手段以缩短发酵时间。(2)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所以醇类是由假丝酵母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腌制过程中食盐过量会导致“咸而不酸”,原因是盐浓度过高使发酵菌种大量失水死亡,产有机酸减少。(3)由于乳酸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积累乳酸等代谢产物,抑制了大量不耐酸的杂菌生长,所以家庭制作泡菜过程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