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集训6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复习集训6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复习集训6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复习集训6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复习集训6 实验探究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年级下科学期末专题复习集训6实验探究题一、选择题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来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A.B.C.D.【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用细线悬挂后它能自由转动,最后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说明磁体具有指向性,故B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这是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知,通过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不变,能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2.如图所示是手摇发电机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电的B.它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原理发电的C.发电时,线圈在磁场中运动不切割磁感线D.灯泡发光的亮暗与手摇转盘转动快慢无关2题图3题图4题图【答案】A【解析】手摇发电机模型在工作时,即当摇动手柄,其内部线圈会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此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即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摇动手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即消耗机械能,产生电能。手摇转盘转动越快,则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灯泡越亮。故只有A说法正确。3.如图所示为细铁屑描述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实验现象,此实验说明()A.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B.磁感线是可以相交的C.通电螺线管的内部也有磁场D.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在同一平面内【答案】C【解析】A、磁感线是科学家为了形象、直观的研究磁场,是通过想象而描绘出来的,所以不是真实存在的。故A错误;B、由图可知:磁感线是不可以相交的,故B错误;C、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有磁场,内部也有磁场,故C正确;D、由图可知: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不在同一平面内,故D错误。4.电磁铁的左下方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当铁块从电磁铁的正下方向右运动,同时滑片逐渐向下滑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减弱B.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增大D.弹簧秤的读数逐渐变大【答案】B【解析】A、当滑片向下滑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的阻值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所以电磁铁的磁性会减弱;故A正确;B、铁块因电磁铁磁性减弱而吸引力减小,所以压力增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摩擦力也跟着增大,故B错误;C、当铁块在电磁铁的正下方时,铁块除了受到重力以外,还受到电磁铁对它的吸引力,由于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上,所以此时铁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减去吸引力;当铁块从电磁铁正下方向电磁铁右移动的过程中,铁块受到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小,所以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因此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铁块对地面的压强在逐渐增大,故C正确;D、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摩擦力增大,拉力增大,弹簧秤示数变大,故D正确。5.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制成简易电磁铁甲、乙,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关于实验原理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中甲、乙是形状大小不同的两个铁钉B.实验中流经甲、乙上线圈的电流大小相同C.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判断出乙铁钉的上端是电磁铁的N极D.铁钉下的大头针呈发散状是因为大头针带了电荷5题图6题图7题图【答案】B【解析】A、实验中甲、乙是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铁钉,在电流相等时,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增加,故A错误;B、由图知,甲吸引大头针的个数较多,说明甲的磁性较强,甲乙串联,电流相等,甲的线圈匝数大于乙的线圈匝数,说明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故B正确;C、根据右手螺旋定则,乙铁钉的上端是电磁铁的S极,故C错误;D、大头针被磁化,同一端的磁性相同,互相排斥,所以下端分散,故D错误。6.小明将微风电风扇与小灯泡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并进行实验,用手快速拨动风扇叶片,带动转子转动,这时发现小灯泡发光,微风电扇居然变成了“发电机”!关于该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电产生了磁,使电风扇转动;②磁产生了电,使小灯泡发光;③微风电风扇是电源;④电风扇转速越快,灯泡越亮。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电风扇就是一个电动机,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线圈和磁体。当用手快速拨动风扇叶片时,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通过小灯泡时,使小灯泡发光,此时的电风扇就是一个发电机即电源。且电风扇转动的越快,产生的感应电流就越大,小灯泡就越亮。综上分析:②③④的说法是正确的。7.如图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过程中磁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棒处于静止状态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B.导体棒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C.导体棒沿水平方向左右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D.导体棒向右上方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答案】C【解析】A、导体棒处于静止状态时,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故A错误;B、导体棒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时,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故B错误;C、导体捧沿竖方向向左右运动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D、导体棒向右上方运动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故D错误。8.下列有关实验室制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B.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C.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D.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答案】C【解析】A、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故说法正确;B、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说法正确;C、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若相反时,会有水倒吸进入试管,炸裂试管,故说法错误;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正确。9.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A.升高铁丝的着火点B.升高铁丝的温度C.增加可燃物D.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答案】B【解析】A、铁丝的着火点是铁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错误;B、火柴燃烧的作用是升高细铁丝的温度,利于铁丝燃烧,故正确;C、增加可燃物,消耗了氧气,不利于铁丝的燃烧。故错误;D、火柴燃烧消耗了氧气,不能补充氧气。故错误。10.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锰是反应物B.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相同C.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答案】A【解析】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的二氧化锰作为反应条件,是催化剂,故说法错误;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都是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故说法正确;C、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说法正确;D、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来检验氧气,故说法正确。11.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红磷的量越多,最终进入集气瓶的水也越多B.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粉D.若实验过程中,燃烧匙插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会影响测定的结果11题图12题图13题图【答案】D【解析】A、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不变的,因此红磷越多,水位不会上升越高,故选项错误;B、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但是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该选项说法错误;C、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气体,使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所以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D、若实验过程中,燃烧匙插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瓶内的空气受热会逸出一部分,最后进入的水就会多,因此会影响测定的结果.故选项正确。12.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答案】A【解析】①试管内液面上升,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导致试管中的气压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②试管内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③试管内液面上升,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④试管内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⑤试管内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1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两个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实验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B.甲实验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C.乙实验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D.甲、乙实验只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D【解析】A、冷水中没有氧气,缺少了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冷水温度低,使白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C、热水中通入空气,提供了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D、甲、乙实验说明白磷烧既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又需要助燃物氧气,与题意相符,故D正确。14.在以下方法中,既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又能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内,火焰熄灭B.将CO2气体倒入装有阶梯式蜡烛的烧杯,位置最低的蜡烛火焰先熄灭C.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CO2D.将CO2气体倒入天平左盘的烧杯内,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答案】B【解析】A、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内,火焰熄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A错误;B、将CO2气体倒入装有阶梯式蜡烛的烧杯,位置最低的蜡烛火焰先熄灭,既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又能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故B正确;C、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CO2,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D、将CO2气体倒入天平左盘的烧杯内,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D错误。15.“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①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盖的纸片。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实验组是叶片没有遮盖的部分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色D.实验结果是叶片没有遮盖部分变蓝,遮盖部分不变蓝,结论是绿叶产生了有机物【答案】B【解析】A、步骤①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作用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其中实验组是叶片遮盖的部分,B错误;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C正确;D、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这个实验说明了①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②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D正确。16.将四个马铃薯条分别放在Ⅰ~Ⅳ四种不同的浓度的盐水中;一个小时后,马铃薯条质量的变化率如表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注:“+”表示质量增加,“﹣”表示质量减少)()溶液ⅠⅡⅢⅣ质量变化率+5%﹣5%﹣3%0%A.溶液Ⅰ的浓度最高B.溶液Ⅱ的浓度高于溶液ⅢC.溶液Ⅲ的浓度最低D.溶液Ⅳ应是蒸馏水【答案】B【解析】A、马铃薯条在溶液Ⅰ中质量增加,说明溶液Ⅰ浓度低,细胞吸水,A错误;B、马铃薯条在溶液Ⅱ、Ⅲ中质量减少,说明溶液Ⅱ、Ⅲ浓度高,细胞失水,而且在Ⅱ浓度的盐水中失水较多,说明溶液Ⅱ的浓度高于溶液Ⅲ,B正确;C、溶液Ⅱ中马铃薯条的质量减少最大,说明外界溶液浓度最高,Ⅲ浓度次之,C错误;D、溶液Ⅳ中的马铃薯条的质量不变,说明属于等渗溶液,作为对照,D错误。17.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却没有成功,以下关于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B.该实验的成败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与小白鼠呼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答案】A【解析】A、普里斯特利实验证实了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发现,通过再次做实验,体会科学家探究的艰辛与快乐,因此该实验很有必要,A错误;B、如果是在晚上或是黑暗处做此实验,由于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却极强,植物和小白鼠就会因争夺氧气呼吸而都无法存活,B正确;C、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因此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C正确;D、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小白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与小白鼠呼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D正确。18.如图为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简易装置,整个装置是密封且充满水的,仅细管中留有一个气泡.根据标尺可计算出气泡移动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代表()A.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B.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C.植株吸收的水量D.呼吸作用消耗的水量【答案】C【解析】因为这里的水由根吸收,没有补充。不管水吸上去是为了光合作用还是蒸腾作用,吸水总量才是气泡所指示的。19.某同学想探究种子在萌发时能量的变化,做了如下实验:用甲乙两个相同的密闭暖水瓶装种子,甲瓶装的是正在萌发的种子,乙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请你预测: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瓶中温度计的读数情况是()A.甲乙相同B.甲比乙低C.甲比乙高D.无法测定【答案】C【解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供给种子的各项生理活动的利用,同时一部分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甲瓶内的温度计会升高。乙瓶内的种子煮熟后,失去了生命力,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无热量散失,所以温度计不会升高。20.有一位同学在学完无机盐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后,把两枝叶数相同的柳枝甲、乙同时插进稀释了的红墨水中,把甲枝的皮剥掉,乙枝的皮保留,然后把它们都放在阳光下4小时,你觉得可能发生的是()A.甲的叶片变红乙的不变B.甲的叶片不变红乙的变红C.甲、乙两个柳枝都变红D.甲、乙两个柳枝都不变红【答案】C【解析】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把两枝叶数相同的柳枝甲、乙同时插进稀释了的红墨水中,把甲枝的皮剥掉,乙枝的皮保留,然后把它们都放在阳光下4小时,可能甲、乙两个柳枝都变红,将其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二、简答题21.在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时,小刚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图甲所示,将三块相同的蹄形磁体并列放在桌上,将一根直导线水平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导线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垂直,实验过程中,直导线所处空间的磁场强弱相同,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摆动一个角度,通过摆动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导线受力的大小。将“2、3”接入图乙中的A、B两点间,导体摆动的角度较小,将“1、4”接入图乙中的A、B两点间,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保持不变,导体摆动的角度较大。请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电流相同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大小与导体长度有什么关系。【解析】由题知,两次实验时直导线所处空间的磁场强弱相同、电流大小相同,但有电流通过的导体长度不同,导体摆动的角度也不相同,即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大小不同,所以可以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大小与导体长度有什么关系。22.如图所示,给电磁铁通电,条形磁铁及弹簧在图中位置静止,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滑动时,弹簧长度变短,则螺线管上端为_________(选填“N极”和“S极”),电源左侧为_________(选填“正极”或“负极”),若其它条件不变,只将电源正负极对调,待弹簧稳定时,弹簧长度与对调前比较将_________(选填“变长”或“变短”)。22题图23题图24题图【答案】N;正极;变长【解析】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所以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磁铁对条形磁体的排斥力增大,弹簧长度变短,由此可知,螺线管上端为N极。利用安培定则可以判定电磁铁的下端为S极,电源左侧为正极,若其其它条件不变,只将电源正负极对调,则螺线管上端变为S极,其上面的条形磁体相互吸引,则弹簧长度伸长。23.小华在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将磁体向右插入螺线管中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磁体从螺线管中向左拔出时,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_________偏转(选填“左”或“右”)。(3)通过前两步实验,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方向有关。【答案】(1)电路中产生了电流;(2)左;(3)磁体运动【解析】(1)将磁铁向右插入螺线管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2)将磁铁从螺线管中向左拔出,相对于磁铁,螺线管向右运动,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相反),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发生变化(相反),故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3)在上面(1)、(2)中,将磁铁从螺线管中向右插入、向左拔出,磁场的方向不变,改变磁体的运动方向,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发生变化,由此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体运动方向有关。24.如图所示为科学兴趣小组用来探究“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相当于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提出问题]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建立猜想]猜想1: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猜想2:磁场强弱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后面的验证猜想3回答)[实验研究](1)验证猜想1: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增大。(2)验证猜想2: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3)验证猜想3: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实验结果]根据本实验可知,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与交流]上述实验中金属圆盘均逆时针转动,某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在实验中都向一个方向偏转。若想让电流表指针向另一个方向偏转,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导线的长度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磁性更强的磁铁;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导线的长度、磁场强弱;金属圆盘顺时针转动。【解析】[建立猜想]由验证猜想3可知,感应电流的大小与金属圆盘的半径有关,圆盘相当于一个做切割磁感线的导线,圆盘变大,说明导线变长,则猜想3:导线的长度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实验研究]由猜想2可知,磁场强弱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则验证猜想2时应保持圆盘转速不变,应换用磁性更强的磁铁,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实验结果]由验证猜想1、2、3可知,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导线的长度、磁场强弱;[评价与交流]由实验中金属圆盘均逆时针转动时电流表指针都向一个方向偏转可知,若想让电流表指针向另一个方向偏转,则需要金属圆盘顺时针转动。25.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不同位置的磁场强弱,某小组同学将通电螺线管放置在水平玻璃板正下方,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敲玻璃板后发现,在不同位置处铁屑的分布不同。如图(a)所示,该小组同学选取通电螺线管两端对称的A、B、C、D、E和F六个区域。为便于观察,图(b)所示为放大的这六个区域的铁屑分布情况。(1)实验中磁场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2)分析比较图中的A、B、C三个区域或D、E、F三个区域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比较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可初步推测,在通电螺线管左右两侧,到通电螺线管两端距离相等的对称区域,磁场强弱是相同的。【答案】(1)铁屑的分布;(2)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距离螺线管两端越远磁场越弱;(3)A、F或B、E或C、D。【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并且可以看到C点铁屑的分布比B点密集,B点铁屑的分布比A点密集,由此可以确定C点的磁场比B、A点强;因此实验中磁场的强弱是通过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的;(2)由图可以看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并且可以看到C点铁屑的分布比B点密集,B点铁屑的分布比A点密集,由此可以确定C点的磁场比B、A点强;D点铁屑的分布比E点密集,E点铁屑的分布比F点密集,由此可以确定D点的磁场比E、F点强;由此可知: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距离螺线管两端越远磁场越弱;(3)分析比较图(b)A、F或B、E或C、D可知:在通电螺线管周围,与螺线管两端距离相同的区域磁场强弱相同。26.小明利用实验室的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1、可变电阻器R2等器件设计了一个恒温箱控制电路,如图甲所示。如图乙是小明通过实验测得的R1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1)电磁继电器中电磁铁上端是_________极(选填“N”或“S”)。(2)当温度较低时,触点开关_________(选填“接通”或“断开”)。(3)电磁继电器的电源两端电压U=6V,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阻可不计,通过实验测得当电流为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若可变电阻器R2的电阻值设定为150Ω时,恒温箱温度可达到_________℃。(4)如果要使恒温箱内预设的温度可调节范围是90℃~150℃,可供选择的可变电阻器R2的电阻值有如下的几种,你选择_________。A.0~100ΩB.0~200ΩC.0~1000ΩD.0~1500Ω【答案】(1)S;(2)接通;(3)90;(4)B【解析】(1)电流从电磁铁的上端流入下端流出,结合图示的线圈绕向利用安培定则可以确定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下端为N极;(2)温度较低时,由R1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较大,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较小,电磁铁的磁性较弱,此时的衔铁不会被吸下来,根据图示的工作电路可知,加热丝所在的电路接通。(3)由题意可知,U=6V,I=30mA=0.03A,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的总电阻:R总=UI=此时R1=热敏电阻的阻值:R1=R总﹣R2=200Ω﹣150Ω=50Ω,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为50Ω时,对应的温度为90℃。(4)由第三问的分析可知:当设定温度最低为90℃,根据热敏电阻R1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可知,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最大为50Ω,因为控制电路的U源=6V不变,I=0.03A不变,极控制电路的总电阻200Ω保持不变,所以此时要求R2的阻值为150Ω,且此时为最小值;当设定温度为150℃时,根据热敏电阻R1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可知,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最小为30Ω,因为控制电路的总电阻为200Ω不变,所以此时要求R2的阻值为170Ω,且为最大值。综上分析,当恒温箱内预设的温度可调节范围是90℃~150℃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150Ω~170Ω,故选B。27.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然后给装有足量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__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化学性质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5)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___成功。【答案】(1)4P+5O2点燃¯2P2O5【解析】(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则氧气的体积为50mL×21%≈10mL,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2)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能使气体与红磷充分接触,以便耗尽装置内的氧气;(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原因:装置漏气,装置冷却后空气可进入装置,或装置本身容积有限,测量体积时误差造成的影响过大等;(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利用的是压强的改变,所以若把红磷换成木炭,木炭和氧气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没有改变集气瓶内的压强,达不到实验目的。28.小英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实验回顾】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素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实验重现】小英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铁粉、活性炭粉、食盐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后,涂在用铁片折成的连续的Z形架表面,然后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1)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里现有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以及下列仪器:①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B._________。②利用上述药品、仪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否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_________(填“能”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与反思】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实验回顾]空气的成分或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合理即可)[实验重现](1)铁片上的物质变红或有红色物质生成:天平平衡或质量不变;(2)加快反应的速率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3)①锥形瓶;②CDHIA;2H2O2MnO2¯2H2[总结与反思]有空气进入;(合理即可)【解析】【实验回顾】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或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实验重现】(1)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铁片上的物质变红或有红色物质生成;天平平衡或质量不变;(2)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反应的速率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等;(3)①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②利用上述药品,仪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CDHI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不能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状,无法实现固液分离;【总结与反思】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我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有空气进入。29.小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_________(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A装置中还缺少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翔选用B和C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验满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二氧化碳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_(填字母).【答案】(1)试管;酒精灯;(2)D;棉花;2KMnO4EQ\*jc0\*hps18\o(\s\up9(Δ),===)K2MnO4+MnO2+O2;防止药品里有潮气,加热时形成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3)2H2O2MnO2¯2H2O+O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满;(4)BC【解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①、②为:①试管②酒精灯;(2)CD都能用来收集氧气,但C收集的氧气不纯,所以只能用D来收集;观看A装置图,可以看出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实验室用固体药品来制取氧气时,要注意连接装置时,试管口要稍微倾斜,防止因药品潮湿而蒸发出来的水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3)观察B装置图,可以看出用的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故所用药品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验满氧气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于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4)实验室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0.同学们学习氧气后发现,许多物质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如: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且有明亮的火焰;铁丝也能在氧气中燃烧,但是没有火焰。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进行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探究。(1)同学们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用适量1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代替原实验集气瓶中的水(如图1所示),其优点是实验简便且保证安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燃蜡烛,用坩埚钳夹持一根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有火焰产生(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选填“固态”或者“气态”)石蜡燃烧形成的。要使该实验成功,同学们认为尖嘴玻璃管不宜过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反思: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请写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题31题图【答案】(1)在一段时间内能持续提供一定浓度的足量的氧气;生成黑色固体;3Fe+2O2点燃¯Fe3O4【解析】(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其优点是实验简便且保证安全,在一段时间内能持续提供一定浓度的足量的氧气;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Fe(2)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的;同学们认为尖嘴玻璃管不宜过长,原因是如果导气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两种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31.取2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清水,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水位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的根尖是植物吸收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主要部位.(2)A萝卜洞内的水变_________了,萝卜的硬度变_________;B萝卜洞里的水变_________了,萝卜的硬度变_________.(3)这个实验说明:细胞的吸水或失水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和______________浓度的大小,若细胞内溶液的浓度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失水.【答案】(1)水分;无机盐;(2)多;软;少;硬;(3)外界溶液;大于.【解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2)A萝卜洞内放的是浓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失水,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故萝卜洞内的水变多了,萝卜的硬度变软;B萝卜洞内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故萝卜洞内的水变少了,萝卜的硬度变硬.(3)上述实验说明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3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将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____________,其他保持不变。(2)“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让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作用消耗体内贮存的有机物,暗处理时暗室内若装安全灯应为_________色。(3)进行步骤③和④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叶片中是否含有_________。(4)光合作用所需的另一种原料是通过输导组织中的_________运输的,其运输的动力是来自于叶片进行__________________所产生的。【答案】(1)等量的清水(2)呼吸;绿(3)淀粉(4)导管;蒸腾作用【解析】(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时,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是两组一样的实验装置,增设对照组不放氢氧化钠溶液,放等量的清水。(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暗处理时暗室内若装安全灯应为绿色,因为绿色植物吸收最弱。(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第一组叶片会不会变蓝,因为没有淀粉生成,原因是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第二组变蓝。(4)光合作用所需原料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水分。输导组织中的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34.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请分析回答问题:(1)如图装置,放在光下照射3~4小时,打开阀门,将塑料袋中气体收集到试管中,然后取出试管,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伸进试管内,结果小木条复燃了,由此说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中含较多的_________.(2)若设计另一装置,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则盆栽天竺葵仍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作用.(3)上述两实验设计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_________,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4)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_________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能够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作用.【答案】(1)氧气;(2)呼吸作用;(3)对照实验;光;(4)蒸腾;(5)碳﹣氧平衡.【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将甲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被收集到试管中,氧气有助燃的性质,因此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木条会复燃;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如图所示.:二氧化碳+水→叶绿体(2)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因此把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则盆栽天竺葵主要进行呼吸作用.(3)两实验设计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其变量是光,目的是为了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