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2分)1.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起源于中国,排除B;出现远古人类并不代表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排除D。2.山东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灰陶、蛋壳陶等;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泥质陶、文字纹夹砂陶、玉器等,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些文化遗存处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时期 D.封建社会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龙山文化、辽河文化、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即蛋壳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B项正确;材料中的文化遗存处于新石器时代,不是旧石器时代、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排除ACD项。故选B项。3.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文明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故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部落联盟、生产力、阶级这些内容,故A、C、D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4.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A.元谋人门齿化石的出土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所以D正确;元谋人门齿化石不属于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不属于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河南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错误。5.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如图显示了王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商朝统治区域分为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外服,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是内外服制,A项正确;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排除B、D项;夏商周时期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A项。6.春秋时期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融合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少数民族,东周也吸纳了南方的“蛮夷”,西方的“戎狄”。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汇东夷等族于其中……融合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吸纳了南方的‘蛮夷’,西方的‘戎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诸侯纷争,也没有涉及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列思想家中,第一次把“道”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提出来,并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恶)”等命题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恶)”和所学可知,老子的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A项正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节俭和尚贤,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孟子提倡仁政,民贵君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由此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是A.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 B.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大变化C.分封制和井田制逐渐瓦解 D.华夏族与周边族群日趋融合【答案】C【解析】根据“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指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及井田制的瓦解,故C项正确;社会文化发展只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关系,排除B;D项与材料无关,也不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排除D。9.“商鞅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答案】B【解析】材料“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因此,材料主要解释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故B正确;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和经过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D三故。10.《韩非子》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规定皇位世代传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设置丞相主持国政属于中央行政体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规定皇位世代传承都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A项。11.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A.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 B.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 D.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答案】B【解析】根据“盖秦政称皇帝之年”,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修筑长城不属于“秦政”,排除A项;焚书坑儒不符合“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郡县制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中朝的建立 D.疆域的开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行了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B项正确;秦朝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排除A项;中朝又称内朝,是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疆域的开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面是汉代中央官制示意图,这一制度()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推动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C.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D.形成了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示意图反映了西汉的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重用身边的侍从人员,让他们参与政务决策,成为内朝,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C项正确;内外朝制度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选官制度察举制无关,排除AD项;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汉初出现“文景之治”局面,排除B项。故选C项。14.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是()A.传播神学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禁绝百家思想 D.发展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思想文化的“一统”来巩固政治的“一统”,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神学,故A错误;禁绝百家思想是所采取的措施而非目的,故C错误;发展文化教育与“主要目的”不符,故D错误。故选B。15.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震铄古今的文人理想 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A项正确;司马迁是史学家,“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与司马迁无关,排除B项;霍去病是汉代名将,“震铄古今的文人理想”与霍去病无关,排除C项;“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与司马迁、霍去病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四幅图中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形势的一幅是()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2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四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称王,建立吴国,史称东吴,三国鼎立形成,D选项正好就是三国的分布列图,D项正确;曹操已经在220年去世,排除A、C项;B项的图示中的三个人物是魏蜀吴政权的建立者,但是它与三国的分布不相符,排除B项。故选D项。17.西晋时期,裴秀在某著作中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指出绘图要考虑比例、方位、里程、高低等要素。据此可知,该著作是()A.《禹贡地域图》 B.《齐民要术》 C.《海国图志》 D.《瀛寰志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主题干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C项;《瀛环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这说明()A.甘薯种植得以推广 B.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C.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生产经验和技术等,南方经济获得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甘薯种植的推广,未体现具体农作物的种植,且甘薯是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9.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图中“A”处代表的政权是()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陈朝【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十六国对峙的南方政权,即示意图中“A”处,代表的是东晋政权,C项正确;三国时期,与魏、蜀鼎立的吴国,其范围与图中政权不同,排除A项;西晋政权是全国性统一政权,排除B项;与陈朝对峙的北方政权并非十六国,排除D项。故选C项。20.“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联系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A正确;文化联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隋朝统一之后才修建的大运河,排除D。21.如图是出土于唐朝章怀太子墓中的《礼宾图》壁画(局部)。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A.朋党之争 B.对外交往 C.赋税制度 D.藩镇割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的壁画《礼宾图》既有唐王朝的官员三人,也有不同着装风格的异域人士三人,结合标题可知,这应当描绘的是唐朝接待访唐异域宾客情形,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对外交往,B项正确;朋党之争和赋税制度均是唐朝国内政治方面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章怀太子是武则天时期人物,藩镇割据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22.640年,唐太宗在高昌(后移至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这两个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A.开辟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B.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C.促进汉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东北边疆地区开发进步【答案】B【解析】唐朝初期,武功强盛,不仅统治了新疆,其领土还一度扩张到中亚。为了统治广袤的西域边疆,有效管理众多的少数民族,唐朝效法汉朝建制设置都护府,都护府负有“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之责,进而稳固唐朝的统治。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而北庭都护府便是武则天时期主管天山北麓军政的机构,故选B;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A不选;C、D说法错误。23.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A.婉约细腻、吏治清明 B.思想活跃、三教并行C.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D.市井气息、西学东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重视宫廷音乐的同时,也不排斥民间音乐,同时广纳胡乐,兼收并容,《霓裳羽衣曲舞》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乐舞,也标志着唐代音乐审美的最高成就,堪称唐代精神的代表之一。这体现出“大唐之美”在于气象宏大、兼收并蓄,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吏治清明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佛道儒的内容,无法得出思想活跃、三教并行,排除B项;材料虽提及不排斥民间音乐,但不能等同于“市井气息”,且未看到西学东渐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4.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中央统治机制的调整,即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措施没有破坏中央集权的原则,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唐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调整了中央统治机制,没有体现官僚制度的成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可知,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临时官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选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25题14分;26题14分)25.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芳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甚至在疆域方面,亦因统一事业的完成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另一方面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也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版图的基础。——整理自邹纪万《秦汉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大一统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疆域上的表现并指出秦大一统的意义?【答案】表现:政治制度上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等;经济形态上统一度量衡、货币等;疆域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开拓。意义:结束局部战争,废除关隘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形态出现新局面;奠定中国版图基础;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敌入侵。【解析】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表现: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大一统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是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由材料“甚至在疆域方面,亦因统一事业的完成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另一方面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也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得出,在疆域上,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开拓。意义:根据材料“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得出,结束局部战争,废除关隘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得出,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形态出现新局面;根据材料“甚至在疆域方面,亦因统一事业的完成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另一方面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也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版图的基础”得出,奠定中国版图基础;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敌入侵。26.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