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GDWHAXXXX—2022ICSXXXXX-XXXXCCSXXXXX-XXXX团体标准T/GDWHAXXXX—2022广东省生态海堤设计指南GuidelinesforecologicalseawalldesigninGuangdongProvince(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广东省水利水电行业协会发布广东省生态海堤设计指南1范围1.0.1为适应广东省生态海堤工程建设的需要,规范生态海堤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做到安全为先、绿色生态、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管理规范,使海堤工程在保障防洪(潮)安全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景观、文化等综合功能,促进海堤生态建设,特制定本技术指南。1.0.2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各种新建、扩建生态海堤工程及海堤生态化建设的设计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2.0.1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本规范的引用标准主要有以下标准:GB50201防洪标准GB/T51015海堤工程设计规范DB44/T182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260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171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T188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T12763.9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HJ442.1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总则SL197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JTS145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T/CAOE1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标准JTS154防波堤与护岸设计规范T/CAOE21.8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指南(试行)GB/T1819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SL3892008滩涂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Y/T255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DB44/T284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HY/T214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LY/T1938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LY/T2972困难立地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SC/T9416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自然资办函[2021]1809号附件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2.0.2生态海堤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技术指南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术语和定义3.0.1海堤(海塘,海挡,防潮堤)seadike为防御风暴潮(洪)水和波浪对防护区的危害而修筑的堤防工程。[GB/T51015-2014,定义2.0.1]3.0.2生态海堤ecologicalseadike满足防御风暴潮(洪)水和波浪危害要求、营造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具有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的综合防护体系,具备抵御风暴潮、海浪侵蚀、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水质等功能的特殊海堤型式。3.0.3海堤生态化建设ecologicalseadikereforming以维持海堤防潮御灾能力、恢复海岸生态功能为目标,通过优化堤身结构型式、运用生态建筑材料、种植植被等措施对既有海堤进行的维护、更新、加固、退缩建坝和增设潮汐通道等活动。3.0.4海岸带coastalzone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3.0.5堤前带frontdikezone海堤迎水坡坡脚向海一定宽度的区域。3.0.6堤身带dikezone海堤迎水坡堤脚线与背水坡堤脚线之间的区域。3.0.7堤后带behinddikezone海堤背水坡坡脚往陆域延伸的区域。3.0.8潮间带intertidalzone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海水周期性淹没和退出的浅滩地带。[GB/T18190-2017,定义]3.0.9潮上带supratidalzone海岸线与特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水影响陆地最远处之间的地带。[GB/T18190-2017,定义]3.0.10潮下带subtidalzone低潮线与闭合水深之间的浅水地带。[GB/T18190-2017,定义]3.0.11万里碧道ecologicalbelt以水为纽带,以河流湖库及海岸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是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
4基本资料4.1通用标准生态海堤工程设计应具备可靠的社会经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建筑材料、水环境、水陆生态及水文化等资料,前5项资料收集要求参见DB44/T182。生态海堤的改、扩建设计,还应具备海堤工程现状及运用情况等资料。4.2水环境4.2.1生态海堤设计应调查收集所在水功能区或海洋功能区资料,收集工程区域近3年水质、水生态数据及有关规划。当资料不足时,应参照GB17378.4、GB/T12763.2开展相关监测与评估工作。4.2.2生态海堤设计应对工程所在区域乱堆、乱建、乱垦、乱围、乱采、乱排等情况开展调查。重点开展排污口、污染物和污染源的调查。4.3水生态4.3.1生态本底包括水生生态、陆生生态本底状况,可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实地监测获取。现场调查、实地监测与评估工作应依据GB/T12763.6开展。4.3.2生态资料应包括:1岸线自然状态,潮滩宽度,潮滩高层,潮滩坡度及潮滩区域重点获取工程区植被分布、面积、种类组成、盖度和生长状况等植被特征资料。植被特征资料的时效性不应超过三年;2水陆生物情况。应开展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及生态系统功能要素实地监测与评估,重点获取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游泳动物资料。相关调查规范及监测技术要求,可参照GB/T12763.6、GB/T12763.9、HJ442.1、HJ710.1、HJ710.4等开展。4.4水文化4.5海堤工程现状及运用情况
5水文分析计算5.1一般规定5.1.1设计潮水位及波浪要素计算、波浪作用力参考DB44/T182。5.1.2海堤工程的波浪爬高计算应以海堤堤前的波浪要素作为计算波浪要素。堤前波浪要素应依DB44/T182确定。5.1.3对于堤前有浅滩的海堤,种植防浪植物可有效消减波浪爬高值。对于堤前植有防浪植物的波浪爬高,应先确定防浪植物消浪后的堤脚前波高,再计算波浪爬高值。防浪植物的消波系数可参考DB44/T182确定。5.2波浪爬高计算5.2.1堤前水深d前是指海堤堤脚前的水深,其位置应与本指南第5.1.2条的规定相一致。可按下式计算:d前=hp-h滩(5.2.1)式中d前——堤前水深,mhp——设计年频率P的高潮位值,m;h滩——堤脚前海床高程,m。5.2.2波浪爬高计算应采用不规则波要素为计算条件。5.2.3波浪爬高计算应按斜坡式、陡墙式、复合式等各种海堤型式分类进行,计算时应根据海堤实际断面特征,合理分析和概化后采用合适的计算公式,可按DB44/T182确定。5.2.4斜坡式海堤采用生态混凝土、植物、自然材料制成的柔性生态结构的工程措施可降低波浪爬高值,其相应的波浪爬高计算应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确定。5.3越浪量计算5.3.1按允许部分越浪标准设计的海堤,其允许越浪量按DB44/T182确定。5.3.2海堤越浪量与堤前波浪要素、堤前水深、堤身高度、堤身断面形状、护面结构型式以及风场要素等因素有关。应根据海堤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5.3.3单坡型式海堤在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海堤越浪量计算公式可参考DB44/T182确定。对于其他断面结构型式的海堤,经适当概化后可类比单坡型式海堤的计算公式估算堤顶越浪量,作为海堤设计的参考。对于1级、2级或有重要防护对象的海堤应结合断面模型试验确定越浪量。当堤顶越浪量超过允许越浪量时,应采取加高堤身或加强护面防冲结构的措施,必要时可做专题研究。5.4植物消浪计算5.4.1一般规定1对于堤前滩地有红树林等植物的岸段,可采用植物消浪作用后的堤前波高,再确定波浪爬高设计值,重要岸段或者情况复杂的应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2考虑消浪植物作用确定波浪设计爬高的,应做好植物的管护、管养,植物死亡或缺失时应补植,确保植物生长分布状态的连续性,在海堤设计寿命周期内长期对海堤形成防护。5.4.2消浪系数确定1植物消浪系数根据附录A或物理模型试验确定,消浪系数用K表示,采用如下公式计算消浪系数:K=1−HfH式中:H-表示种植带前波高;Hf-表示波浪传播经过种植带后的波高,即堤前波高。2考虑消浪作用后,堤前设计波高的取值见下式。H0=γ(1−K式中:H0-表示堤前设计波高;γ-表示波浪设计安全系数,根据工程重要性程度,取值1.2~1.3。
6堤线布置与堤型选择6.1堤线布置6.1.1堤线布置应以河口、海岸带综合规划、防洪(潮)专业规划及水功能区划或海洋功能区划等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河口海岸和滩涂演变规律、区域水动力场和生态环境条件等,同时考虑已有工程状况、施工条件、防汛抢险、堤岸维修管理、征地拆迁、文物保护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综合分析确定。6.1.2生态海堤堤线布置应遵循下列主要原则:1生态堤线布置应符合堤线布置的一般原则,具体参见GB/T51015。2生态堤线布置应尽可能遵循海岸原有走势与岸线形态,尽量保留和修复原有生态植被和岸滩原始形态,应预留空间用以人工营造接近于自然的植被、景观。3生态堤线宜布置在潮间带高潮滩或潮上带。6.1.3对地形、地质、波浪和潮流等条件复杂的堤段,堤线布置对岸滩冲淤及水动力场变化的综合影响应给予充分研究,影响较大时应进行专题研究。6.2堤型选择6.2.1堤型选择应根据堤段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地形地质条件、水流及波浪特征、施工条件等,结合合理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植物生长需求、景观、工程管理及工程投资等要求,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综合分析确定。6.2.2海堤按断面外形一般有斜坡式、陡墙式、复合式三种基本型式。附录B列举的广东省已建生态海堤的各种断面形式可供参考。6.2.3地质条件较差、堤身相对较高的堤段,海堤断面宜选择斜坡式;地基条件较好、滩涂面较高的地段,海堤断面宜选择陡墙式;地质条件较差、水深大、受风浪影响较大的堤段,海堤断面宜选择复合式。6.2.4生态海堤断面宜优先选用生态型的斜坡式或复合式断面结构。6.2.5当地质、水文、生态条件变化较大时,宜分段设计,各段可根据现场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断面结构并搭配不同生态措施,结合部位应做好渐变衔接处理。6.2.6加固、改建、扩建生态海堤的堤型应与现有或相邻生态堤段堤身断面相协调。
7堤前带设计7.1一般规定7.1.1堤前带为临海侧从海堤坡脚算起(有镇压层的从镇压层坡脚算起)50~200m范围内的岸滩区域。根据广东省海岸带自然属性堤前带可分为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及基岩质海岸。7.1.2应搜集和调查工程区域及附近的基础资料(水文、底质、植物、动物、威胁因素等),进行堤前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然后选择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案。如现有滩地已有植物群落,应先开展监测评估,视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是否开展生态修复。7.1.3堤前生态建设方案宜结合潮洪灾害特征、植被生长条件、生物栖息条件、植物群落结构等自然条件,当地城市、水利、滩涂岸线、环境、海洋等规划限制条件,在满足海堤结构安全、防潮(洪)安全、岸滩稳定的前提下,协调城市景观、周边环境等条件,突出岸线自然属性,因地制宜的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修复方式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7.1.4植物的选用根据滩面高程、盐度、温度、流速、风浪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采用的植物宜以乡土植物为主,严格控制外来种,禁止引进入侵种。常见植物见参考名录附录C。7.1.5生态修复工程宜采用透水性好、空隙率大、环境友好的材料,以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态系统恢复等。常见生态材料参考名录见附录D。7.1.6强风浪的开敞海区,如需生态化改造,宜采用以人工生态材料或天然生态材料营造动物栖息场所为主的修复方式。7.2淤泥质海岸堤前带7.2.1滩面修复1对于受侵蚀的不稳定滩面,宜结合当地的波浪、泥沙、水流等动力条件,采用红树林、芦苇等生物措施,丁坝、顺坝(离岸堤)、牡蛎礁等工程措施,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滩促淤修复。2为防止海堤堤脚处滩涂冲刷流失,可在堤前采取一定的防冲或防护措施,如抛石、碎石袋、石笼、预制构件、小型挡墙等。3红树林修复区底质污染的,宜采用换填底泥、生物降解等措施修复受损滩涂。4修复区滩涂受水流、波浪影响易冲刷的,宜在修复区向海侧采取牡蛎礁、抛石潜堤等措施,保滩促淤。5滩面高程宜满足红树林周期性淹水出露条件,不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可对现状滩涂进行局部微地形改造,可采用带状填挖或堆岛的方式改变滩面高程。7.2.2红树植物营造1由于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具有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广东地区海堤生态化的植物群落营造以红树林修复为主,堤前已有红树林的,利用现有红树林进行植物群落多样性营造。2为丰富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多样性的景观效果,结合当地红树林群落调查资料,宜采用不同种类红树林混合种植、红树与半红树植物组合的方式,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视觉和多样性生态系统。3为丰富景观功能、提高岸线生物多样性,可营造复合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等。4堤前有景观功能需求的,红树林修复宜以低矮树种为主,且成树高度不宜对堤前景观形成遮挡。5红树林修复种植边界除满足景观生态需求外,还应符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域空间行洪纳潮的管控要求,对行洪纳潮影响不明确的,应采用专题论证对河道、河口行洪纳潮的影响。6红树林成树后期应加强对生长区域跟踪监测评价,如红树林无序繁殖生长影响行洪纳潮,应优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加强管护疏伐。7.2.3动物栖息地营造1采用人工鱼礁、牡蛎礁、鱼巢砖、生态块体等大空隙率、透水好的结构材料,构建缝隙、孔穴和鱼鳞坑水洼,营造异质性生境,改善潮间带生物栖息地质量。2人工鱼礁投放应选择地形坡度平缓的水域,坡比不宜大于1:12,流速较缓时可适当放宽,不宜选择在淤泥较深的软基或流速较大水域,宜小于1m/s。对于水流条件复杂的水域,为保证鱼礁的稳定性,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3牡蛎礁宜投放在潮下带,礁基可选择混凝土桩、金属笼、木桩等。4对于有水鸟经常觅食的滩涂,不宜在水鸟觅食的光滩进行红树林恢复,宜在水鸟觅食区设置鸟类临时栖息场所,如木桩、竹桩、突出的人工礁石等。7.3砂质海岸堤前带7.3.1沙滩修复1沙滩稳定的区域维持自然状态,避免人为干扰活动。无沙滩区域,有亲水景观需求且具备沙滩建设条件的,通过人工补沙,必要时辅助以人工构筑物,塑造人工沙滩。2沙滩侵蚀区域宜进行沙滩修复,采取人工补沙、沙滩养护等措施,必要时辅助以人工构筑物,如丁坝、顺坝(离岸堤)等,避免岸线侵蚀威胁海堤的安全。沙滩设计参照HY/T255。7.3.2生境营造1水质良好、无大量悬浮泥沙来源、流速平缓(小于1m/s)的砂质海域,可进行海草床修复,可选植物有海菖蒲、日本鳗草、泰来草、圆叶丝粉草等。2条件适宜的区域种植砂性植物、抛投人工鱼礁等营造生物群落栖息场所。7.4基岩海岸堤前带1基岩质海岸设计突出岸线自然属性,以维持岸线的自然形态为主。2基岩质海岸可配合周围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修复采取丁坝、顺坝(离岸堤)等工程措施。3可模仿岩礁生态系统布置不规则石块、人工鱼礁、牡蛎礁等生态材料,营造生物栖息场所。4有亲水景观需求的,基岩质海岸的栈道、栈桥、眺台等可依照山体走势建设。7.5红树林修复设计7.5.1红树林修复区的选择1红树林修复区宜优先选择现状或历史上存在红树林迹地的区域,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选择相似生境条件的红树林群落作为参考。2红树林适宜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位于海岸潮间带或潮汐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的平缓滩涂区域,岸滩易受侵蚀、不稳定的滩涂应进行红树林修复适宜性论证。3红树林种植滩面高程宜选择在平均潮位(或稍上)与大潮平均高潮位之间的滩涂区域。4红树林适宜生长在近岸或者河口区的富含细颗粒沉积物淤泥质或砂质淤泥质岸段。5红树林适宜生长在受风浪掩护良好的河口或内湾区域。6红树林退化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时,应先调查退化的原因、威胁因素等,消除威胁因素后方可进行红树林修复。7堤前养殖塘退塘还林,宜根据实际自然条件采取地形整平改造、恢复水文条件、底质处理等措施构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生境。8红树林不宜种植在盐度大于30‰的海域。7.5.2树种的选择1红树林的生长一般受风浪、温度、盐度、底质类型、滩面高程等因素影响,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修复区域或毗邻区域有相似生境条件的红树林进行选种。2慢生树种:海莲、尖瓣海莲、木榄、红海榄、榄李、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3速生树种:海桑、海芒果、银叶树、黄槿、杨叶肖槿、水黄皮、露兜树、木果楝、海漆等。4对于国家、省、市级直属部门制定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物种(如无瓣海桑、互花米草、五爪金龙、薇甘菊等),应避免纳入设计范围。7.5.3造林技术1红树林的造林季节为春、夏季,最适宜的时间为5月~7月。2种植方式包括胚轴插植、播种胚轴(或种子)、容器苗造林、移植造林等。3所在海域有漂浮垃圾、海藻、水草等影响红树林生长的威胁因素的,可在种植区外设置阻拦网拦截。阻拦网尺寸设计可参考现场调查所获取漂浮垃圾类型、大小、密度等基本条件确定。4受风浪影响较大的海域,应在红树林修复区外一定距离设置散抛块石、木桩墙、围栏、竹排等消浪措施,红树林修复区可采取插杆固定、容器护苗等保护措施,修复区的滩面可采取土工格室、防冲垫等固滩措施,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以提高树苗存活率。5红树林种植后,应采取有效的管护、管养措施,定期清理影响红树林生长的漂浮垃圾,对受损的幼苗、幼树进行必要的补植。6红树林修复区可根据需要设置维护栈桥便道,栈桥便道结构型式、高程等应符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关管控要求。7详细造林地选择、造林季节、造林方法等红树林修复方法参照LYT1938,HY/T214,LY/T2972,DB44/T284,《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自然资办函[2021]1809号附件)。
8堤身设计8.1一般规定8.1.1生态海堤堤身设计应以满足防灾减灾安全功能要求为前提,在满足安全要求基础上统筹考虑其生态功能。8.1.2堤身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潮汐、风浪、筑堤材料、管理和生态、景观等要求分段进行,并应妥善处理各堤段结合部位的衔接。8.1.3堤身设计应包括堤身断面、筑堤材料及填筑标准、护面结构、护面材料等设计内容,并应充分体现生态、景观方面的要求。8.1.4生态海堤平面形态可考虑多种组合式布置,主堤与突堤、潜堤、滩涂植被等组合,形成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协同增效的综合体系。8.2堤身断面设计8.2.1生态海堤堤身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堤基地质、筑堤材料、结构型式、潮汐、波浪、施工、现有堤身结构等条件,经稳定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堤身断面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斜坡式断面堤身,宜尽可能缓坡入海,促进近岸海洋生境的重建,临海侧坡比宜为1:2.5~1:10,砂(砾)质海岸、基岩海岸、红树林等生物海岸、桩柱基础的海堤或确因空间制约等因素无法满足要求时,经充分论证后可适当放宽坡比要求。2对受海流、波浪影响较大的凸、凹岸堤段陡墙式断面临海侧宜采用重力式或箱式挡墙,临海侧坡比宜为1:0.1~1:0.5,底部临海侧基础应采用生态型异形块体、天然块石等进行防护,抛填高度宜高于对象生物繁殖水深。对波浪小或闭合区内不直接临海堤段宜采用柔性生态挡墙。3复合式断面临海侧坡比分别按斜坡式或陡墙式拟定。8.2.2堤身断面可根据以下顺序选取:斜坡式断面、复合式断面、陡墙式断面。8.2.3堤顶高程应根据设计高潮(水)位、波浪爬高及安全加高值,按GB51015有关规定计算,波能强的海区宜采取多种消浪措施,降低堤顶高程,增强堤身带生态功能。8.2.4堤前宜采用潜堤或植物消浪措施,堤身宜采用消浪平台、水下平台、生态预制混凝土异型块体等消浪措施。8.2.5消浪平台高程宜位于设计高潮(水)位附近或略低于设计高潮(水)位,平台宽度应根据当地的波浪和生态景观需求综合确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兼做景观平台。8.2.6不包括防浪墙的堤顶宽度应根据堤身整体稳定、防汛、管理、施工、生态和景观的综合需要,按表8.2.1确定。对于防潮标准200年一遇及以上的海堤,堤顶宽度宜进一步加大。表8.2.1堤顶宽度海堤级别123~5堤顶宽度(m)≥6≥5≥48.2.7堤顶结构应包括防浪墙、堤顶路面、错车道、上堤路、人行道口等,可根据景观和游憩需要,设置绿化种植池、绿道、步道、景观长廊和文化长廊等。8.2.8高度大于6m时,背海侧坡面宜设置平台,宽度宜大于2m。8.2.9为防止堤前底流冲刷堤脚,临海侧坡脚应设置护脚。护脚宜采用天然块石或生态型混凝土异形块体等耐久性好且生态环保、表面粗糙、空隙多的材料,其宽度、深度及角度等应视对象生物的种类确定,稳定重量应按规范GB/T51015附录J计算。8.2.10堤脚是海陆生物廊道的链接点,宜尽可能构造异质生境,为鱼类、贝类、藻类及微生物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8.2.11除物理工程按规范规范GB/T51015进行给排水设计外,生态海堤应特别考虑植被对淡水的需求。8.2.1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宜适当考虑海堤的亲水性。8.2.13应结合水陆生物情况合理设置生物通道。8.2.14穿堤建筑物宜融入当地文化、景观元素,弱化传统穿堤建筑物刻板与生硬。8.3生态筑堤材料及填筑标准8.3.1生态筑堤材料应根据堤基地质条件、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生态和景观需求等综合分析选定,筑堤材料应尽可能就地取材。8.3.2在当地有多种适合筑堤的材料时,应进行技术、生态、经济比较后选用,筑堤材料选取应遵守以下原则:1材料本身或经加工处理后具有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的工程性质,并具有长期稳定性。2在考虑环境保护、经济合理、材料质量和储量的前提下,料场宜布置在海堤沿线附近。3充分利用工程开挖料,减少弃料。4取土不得破坏耕地、林地、滩地。5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便于采取措施保护、恢复。8.3.3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满足生态和环境和美观等方面的要求。8.3.4采用淤泥、淤泥质土作为筑堤材料时,宜采取生态环保的措施加大其排水固结速率,不宜对其直接固化。8.3.5碾压式均质生态海堤填筑料宜满足下列要求:1黏粒含量10%~35%、塑性指数7~20。2渗透系数(击实后)不大于l×10-4cm/s。3有机质含量(按质量计)不大于5%。4水溶盐含量(易溶盐、中溶盐,按质量计)不大于3%。5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的允许偏差±3%。8.3.6反滤料宜满足下列要求:1不均匀系数小于8。2含泥量不大于5%。3对于塑性指数大于20的黏土,第一层反滤料粒度D50应满足:当不均匀系数Cu≤2时,D50≤5mm;当不均匀系数为2<Cu≤5时,D50<5~8mm。8.3.7防渗料宜满足下列要求:1黏粒含量15%~40%、塑性指数10~20。2渗透系数(击实后)不大于l×10-5cm/s。3有机质含量(按质量计)不大于2%。4水溶盐含量(易溶盐、中溶盐,按质量计)不大于3%5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的允许偏差±3%。8.3.8采用充砂管袋、砂肋软体排及吹填砂填筑时,管袋材料应满足反滤、强度和生态要求,含泥量不宜大于10%。8.3.9海砂净化处理后可用于配制混凝土,但不得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未经净化处理的海砂不应作为钢筋混凝土细骨料,用于素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应经专题论证。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规范GB/T51015要求。8.3.10黏性土的填筑标准应以压实度和最优含水率作为设计控制指标,压实度应符合规范GB/T51015要求。砾石土应按全料试样求得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8.3.11砂砾石和砂的填筑标准应以相对密度作为设计控制指标,相对密度应符合规范GB/T51015要求。砂砾料中粗粒含量小于50%时,应保证粒径小于5mm的细料的相对密度也符合上述要求,有抗震要求时,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试验研究和分析。8.3.12堆石的填筑标准宜用孔隙率作为设计控制指标,孔隙率宜控制在23%~28%,地震设计烈度为Ⅷ度、Ⅸ度的海堤取上述孔隙率的小值。8.4护面结构8.4.1海堤护面应根据沿堤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护面型式,护面结构在满足防护功能前提下,宜充分考虑其生态功能。8.4.2对于受海流、波浪影响较大的凸、凹岸堤段,应加强护面结构强度。对波浪小或闭合区内不直接临海堤段宜采用生态护面(挡墙)结构。8.4.3斜坡式海堤临海侧护面可采用植物种植、干砌块石或条石、预制混凝土异形块体、生态混凝土、垫式网笼、生态模袋等生态护面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植物种植护面,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岸坡稳定、生态修复、生长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采用本土种类,引入新的外来物种应经过生态安全论证。2采用干砌块石或条石护面结构,石料饱和抗压强度不宜小于50MPa,干砌块石、条石厚度应按规范GB51015附录J计算,其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cm,护坡砌石的始末处及建筑物的交接处应采取封边措施。为加强干砌石护坡的整体性,可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框格固定干砌石,框格应设置沉降缝。3采用预制混凝土异形块体护面结构,护面空隙率不应小于40%,其重量、结构和布置按规范GB/T51015附录J设计。坡顶应封顶、两侧应封边,封顶封边宽度不宜小于0.5m。4采用生态混凝土护面结构,生态混凝土空隙率宜为25%~30%,且3级及以下海堤生态混凝土护面结构强度等级不低于C20,1级、2级海堤不低于C25。5采用垫式网笼护面结构,垫式网笼单层厚度宜为15cm~50cm,网孔大小不大于填充材料中值粒径的65%,网笼在上、下边界处应加厚,网垫应分成格室,隔片间距宜控制在0.6m~1.0m。填充材料可采用天然块石、卵石和废弃混凝土块等,填充后格网结构的空隙率宜为25%~30%。6采用生态模袋护面结构,生态模袋护坡最小厚度不宜小于15cm。填充材料应适应植物生长,尽可能就地取材,生态模袋的充盈率不应大于70%,坡高大于3m时,考虑用错台分级的应用方式,分级高度不宜大于2m,错台宽度不宜小于0.50m,顶层生态模袋应覆盖。8.4.4陡墙式海堤临海侧可采用干砌石挡墙、笼(箱)体挡墙、自嵌式生态混凝土挡墙等柔性生态挡墙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挡墙基底宜设置垫层,挡墙基础应根据海流冲刷情况及护脚措施等因素,满足稳定要求,保证一定的埋置深度,最小埋置深度不应小于0.5。2采用干砌石挡墙,干砌石挡墙与被保护土体之间应设置粗砂碎石反滤层,挡墙高度不宜大于2.5m,超过2.5m时应进行相关论证,地震烈度超过Ⅵ度的地区不宜设置干砌石挡墙;用于干砌石挡墙的石料饱和抗压强度不宜小于30MPa,重力式干砌石挡墙墙顶宽度不宜小于50cm,迎水坡坡度一般不宜陡于1:0.2。3采用笼(箱)体挡墙,挡墙高度宜控制在5.0m以下,笼(箱)体挡墙单层厚度不宜小于45cm,单个宽度不宜大于1.0m,长度不宜大于2.0m,箱体间用网笼材料绑扎连接;为防止或减小变形,在设计时应考虑以适当角度倾斜增大被动土压力或在安放上层笼(箱)时墙面适当错台5cm~10cm,以平衡笼(箱)挡墙的自身变形。4采用生态混凝土自嵌式挡墙,生态混凝土混凝土自嵌式挡块抗压强度不低于20MPa;挡墙高度宜控制在6.0m以下,当墙高大于6.0m时,宜布置成阶梯状;自嵌式挡墙底板可采用混凝土整体底板,宽度宜大于挡土块宽度且不小于80cm,厚度宜为40cm,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挡墙与被保护土体之间应设置粗砂碎石反滤层,反滤层厚度不宜小于30cm;挡墙在设计时应考虑以适当角度倾斜,以增大被动土压力,并在安放上层挡块时墙面适当错台5cm~10cm,以平衡挡墙的自身变形。8.4.5复合式海堤临海侧生态护面(挡墙)应符合斜坡式和陡墙式海堤设计的有关规定。坡面转折处宜根据风浪条件,采取加强保护措施。8.4.6堤顶护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适应沉降变形的堤顶护面,宜在堤身沉降基本稳定后实施,期间宜采用砂砾石、泥结碎石、沥青碎石等柔性护面材料。2不允许越浪的海堤,堤顶可采用砂砾石、泥结碎石、沥青碎石、干砌石、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作为护面材料,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护面下的排水可采用多孔管道及排水盲沟。3允许部分越浪的海堤,堤顶应采用抗冲护面结构,当允许越浪量≤0.01m3/(s·m),且背水坡为干砌块石护坡时,堤顶可采用30cm厚干砌块石护坡。8.4.7背海侧护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不允许越浪设计的海堤,背海侧堤坡宜采用植物种植、三维土工网植草、土工网垫植草、土工格室、预制混凝土空芯块植草等生态防护措施。2按允许部分越浪设计的海堤,当允许越浪量≤0.01m3/(s·m),且堤顶为混凝土护面时,背海侧堤坡可采用植物种植、三维土工网植草、土工网垫植草、土工格室、预制混凝土空芯块植草等生态防护措施。3海堤背海侧直接临水时,堤脚应设置护脚措施,护脚宜采用天然块石或生态型混凝土异形块体等耐久性好且生态环保、表面粗糙、空隙多的材料。8.5堤身生态化建设8.5.1现状不利于生态多样性或隔阻了滩涂动物与陆地之间的联系的海堤工程,宜进行堤身生态化改造。8.5.2堤身生态化改造措施应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现状、生态禀赋、海堤等级、波浪状态、现有堤身结构、施工等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堤身生态化改造措施,针对临海侧堤脚、临海侧护面、堤顶、背海侧侧面等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工程或生物措施。8.5.3堤身生态化改造宜充分利用既有基础,不宜大拆大建。8.5.5堤身生态化改造时,应充分考虑结构安全性,不应过分追求生态化功能而削弱结构的安全性。
9堤后带设计9.1堤后带设计范围从背水坡堤脚线向陆域延伸一般不宜小于50m,区域内有水系和绿地的,应将其全部纳入堤后带范围。9.2堤后带宜开展生态空间营造,即水系、绿地、湿地等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
10生态海堤稳定计算10.1渗流计算及渗透稳定分析10.1.1生态海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流计算,确定浸润线、出逸比降、堤身与堤基间渗透比降及不同土层间的渗透比降等内容。10.1.2典型计算断面与水位组合工况应按规范GB/T51015有关规定确定。10.1.3断面型式简单的均质土堤渗流计算可按规范GB50286附录E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他类型宜采用数值法进行渗流计算。10.1.4数值法渗流计算几何模型的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堤基计算深度宜达到相对不透水层,当相对不透水层很深时,宜不小于2.0倍的最大堤高。2堤脚外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堤基、堤前带、堤后带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宜不小于2.0倍的最大堤高。3渗透系数相差5倍以内的相邻薄土层可概化合并。10.1.5渗透稳定分析应确定下列内容:1土的渗透变形类型。2堤身和堤基的渗透稳定性。3背海侧渗流出逸段的渗透稳定性。10.2抗滑和抗倾稳定计算10.2.1生态海堤应进行整体抗滑稳定计算,对均质土堤可采用简化毕肖普法等圆弧类方法进行稳定计算,对含软弱夹层或软弱带的海堤宜采用摩根斯顿-普赖斯等非圆弧类方法。10.2.2海堤挡墙、防浪墙的抗滑和抗倾覆稳定计算应按照规范GB/T51015有关规定执行。10.2.3当护坡自身结构不紧密或埋置较深不易发生整体滑动时,应考虑护坡内部的稳定计算。10.2.4当护坡自身结构不紧密或埋置较深不易发生整体滑动时,应考虑护坡内部的稳定计算。10.2.5堤身断面或地层结构比较复杂时,宜采用数值法进行计算。
11生态海堤碧道系统设计11.1一般规定11.1.1作为碧道建设的空间载体之一的生态海堤,除满足防洪(潮)要求,具有承担岸边带、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外,还应承担滨水空间利用与滨水景观营造、滨水文化展示、滨水游憩系统构建等多功能要求。11.1.2碧道设计应与生态海堤堤前带、堤身带及堤后带设计相结合,并考虑与沿江公路、滨海街道等现有道路融合。11.1.3生态海堤碧道应保护原生动植物群落,保留原生植被,减少人类干扰,避免过度“景观化”设计,突出自然生态之美,让生态海堤成为展示自然景观的窗口。11.2景观游憩系统构建11.2.1通过海堤、沿江公路、滨海街道等多种慢行系统融合,打造连续贯通的陆上游径。依托河口区及近海区,合理布设旅游码头,科学规划具备观光、体验、运动功能的水上及海上游径,与陆上游径一起构建多种功能的游径。11.2.2依托生态海堤堤前带、堤身及堤后带,新建景观游憩系统的,相关设施建设,不得影响河道行洪(潮)安全、堤防安全及河势、海岸带稳定。亲水游径标高原则上不低于多年平均高高潮位。1堤前景观游憩系统构建。对于有景观亲水需求且具备建设条件的,在堤前修建景观栈道、栈桥、眺台等,砂质及淤泥质海岸宜优先选用透空桩基结构型式,避免造成岸线侵蚀或淤积;基岩质海岸的栈道、栈桥、眺台等宜依照山体走势建设,构建陆海联通廊道,满足亲水观景需要。同时应满足水利管理相关行洪纳潮要求。2堤身景观游憩系统构建。在堤身建设景观游憩系统的,其堤型应选择斜坡式或复合式断面结构。从堤顶修建景观栈道、栈桥、眺台等,留有缺口的,应在堤顶连接处设置防洪闸门,确保防潮(洪)抢险时及时关闭,保证防(潮)洪体系的封闭。3堤后景观游憩系统构建。堤后具备条件的开展湿地、公园、滨海城市活动空间、漫步休闲步道等的建设。4碧道配套建设的洗手间、凉亭、休闲驿站(书吧、咖啡吧等)等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堤前的,不得超越河道临水控制线及河口治导线,不得布设在堤身上,宜布置在堤后,且地面高程应在多年平均高高潮位以上。停车场原则上不布置在堤前,确有需要的,需经过科学论证,加强科学管理,车辆不得在堤前带过夜。11.2.3对于有景观亲水需求且具备改造条件的,景观游憩系统可结合海堤生态化建设一起实施。1陡墙式及单级斜坡断面海堤,无改造空间的,可利用堤顶作为陆上游径,并进行适当的绿化及景观改造。迎水面可采用表面美化、增设花槽、生态袋、种植水生植物等绿化措施,提高生态和景观效果。有改造空间的,可将海堤改造成多级斜坡堤或复合堤,可在二级平台、堤顶及堤后布置景观游憩系统,可参考附录E。2多级斜坡堤及复合堤可利用二级平台、堤顶及堤后布置景观游憩系统,可参考附录E。3海堤连接建筑物,包括涵闸、水闸、泵站、涵管等应同步进行生态化改造。11.2.4对于植物的景观设计,植物选型应参看附录C。11.3多元文化展示11.4利用碧道建设,推动沿线海岸带保护11.4.1利用碧道建设推动海岸带保护,严厉禁止非法占滩、围海,控制城市的扩张,推动滩地退还和生态修复。11.4.2碧道沿线海岸应根据不同类型科学论证修复。优先采用生物措施保护岸滩稳定,修复受损岸滩,恢复海岸的生态涵养、鸟类栖息和优美岸线。参照堤前带设计。
12工程监测及管护12.1工程监测12.1.1应根据生态海堤工程级别、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堤型、穿堤建筑物特点及工程运用要求进行安全监测和生态监测。12.1.2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设施按规范GB/T51015的有关规定执行。12.1.3生态海堤巡视检查应以人工巡查为主,宜采用APP进行巡查,必要时可辅以无人机、无人船和视频监控等技术。12.1.4巡视检查频次、内容、方法和要求应按现行规范SL/T794的有关规定执行。12.1.5巡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做好记录,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问题较严重的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应通过隐患探测、钻探检查等手段进一步查明原因。12.1.6生态海堤隐患探测内容宜包括堤身堤基的洞穴、裂缝、松散体、渗水以及护坡脱空、土石接合部渗漏等。12.1.7采用物探法进行隐患探测时,应根据隐患的导电参数、密实度等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可采用电法、电磁法、弹性波法等,并宜进行多种物探方法比较,必要时宜通过人工探测开挖(钻探)加以验证。12.1.8应根据需要设置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生物及生物质量等生态监测项目或设施,监测频次、内容、方法和要求应按现行规范HJ442的有关规定执行。生态海堤运行12.1.9监测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检验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对于测量因素产生的异常值应进行处理。监测资料整理整编后应编写年度整编报告,并及时归档。12.2工程管护12.2.1生态海堤工程管理应根据堤防级别、规模和管理任务,结合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管理机构或明确管护责任主体。12.2.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应按照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的原则,根据堤防工程管理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合理确定。12.2.3工程管理用地应与主体工程建设用地一并征用,并办理划界确权手续,工程验收后移交生态海堤管理单位。12.2.4应根据工程管理需要设置界碑(牌)、里程碑、标识牌等设施,标识设施应布局合理、统一规格、标识清晰、醒目美观、埋设坚固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12.2.5应按照实际需要沿堤线布设管理房,管理房建筑面积应结合堤防级别和规模综合确定,管理房应配备必要的管理设施和抢险物资。12.2.6生态海堤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项目应包括堤顶维修养护、堤坡维修养护、生物工程维修养护、附属设施维修养护、堤防隐患探测、运行管护、绿化管养及调整项目。12.2.7绿化管养范围为海堤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区域,绿化管养按DB44/T2196有关规定执行。12.2.8绿化管养参照全国园林绿化养护概算定额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A植物消浪A.0.1对于堤前植被有防浪林的波浪爬高计算,应先确定防浪林消波后的堤脚前波高计算,再计算波浪爬高值。消波后的堤脚前波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A.0.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新型烟草行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卫星遥感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空调维修与售后行业并购重组扩张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新形势下电子散热材料及器件行业高速增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中国移动互联网APP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二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春分文化与新媒介
- 管理层晋升述职报告
-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购销交易流程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货车司机劳动合同范本与注意事项2篇
-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湘少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标识要求
- 2024年医院产科工作计划例文(4篇)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9 单词拼写(安徽专用)
- 无创通气基本模式
-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临床放射生物学》课件
- 肠造口还纳术手术配合
-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师范大学
- ABB断路器参数调试讲义
- 管廊维护与运营绩效考核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