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大全_第1页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_第2页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_第3页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_第4页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七篇

高三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学的讨论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

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地理教案大全七篇,

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篇1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把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昔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缘由,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

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其次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

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同学能够理解把握并敏捷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同学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

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始终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

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同学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

边和同学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抱负,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

空混为一谈,没有特别清楚的思路,因此不会敏捷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学问解决问题。只

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

课件,但是时间、精力、力量有限,未能胜利。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致贴近教学时,便马上进行了教学尝试,结

果是喜人的。同学乐于通过观看电脑动态演示,经过认真思索,仔细争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

案。由于结论是同学乐观动脑思索反复争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

此同学自我感觉思路清楚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一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

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凹凸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

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索假设的含义:无海陆凹凸之分;大气运

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

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

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缘由是什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投影演示,相互

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索假设的含义:无海陆凹凸之分;地球在

不停地自转。思索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同学认真观看,合作学习。

叙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J匕纬30。四周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

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四周高空积累起来,导致北纬30。四周高空的空

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上升还是降低?

3.北纬30。四周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同学认真观看,合作学习。

叙述:北纬30。四周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四周7匕纬30。四周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似乎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

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四周〜北纬60。四周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叙述:北纬60。(极地)四周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四周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全都?有何差异?

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四周近地面气压较四周低还是高?思

索、争论。

叙述:北纬60。四周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索、争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

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

际状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索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凹凸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一三圈环流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

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匀称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简单的多,卜节课我们再

连续讨论。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凹凸纬度间冷热不均一单圈环流一三圈环流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其次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缘由与分布、洋流的成

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缘由。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把握关键是使同学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

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同学更精确地记

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同学主体参加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同学的力量培育,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

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

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简单表达清晰的内容,很简单、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同学头脑中形

成了清楚、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进而培育了同学校形象

思维力量。

2.同学主体参加,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依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同学观看、动脑、

思索、讨论、争论,由同学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

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同学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同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符合当前素养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楚、条理清晰、由简入繁、层层深化,符合同学的思维步

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奇妙。

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学问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

同学的下笔挨次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熟悉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同学是否能马上指出错误

同样反映了他们对学问把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洁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

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同学,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利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

清晰之后再由同学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同学接受新学问更自然、更乐观。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篇2

为了总结教学阅历,使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现将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老师应仔细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讨论,把

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问点的落实和学问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

的特点:突出力量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学问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规

律和学问运用力量。力量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

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支配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挨次梳理学问,形成学问网络,这是

重点,一般在其次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行盲目追求进度;其次阶段是专题复

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学问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力量的培育,时间为两个月左右,

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预备。

四、加强学问的归纳整理,形成学问体系

教学理论的讨论表明,建立完整的学问结构体系要比用握大量详细的零散学问更具价值。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把握学问的细节,而忽视了对学问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把

问题。因此要留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索,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学问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I咄k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

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

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简单混淆的地理概念,

留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挨次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

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

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进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实行列表分析,也可以

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像问题的相像性和差异性,明确学问问的联

系,有利于把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解干扰因素,形成王确的熟悉。

2、循序渐进,加强规律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

藏,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推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

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学问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许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

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旅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

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

了一些可从多角度思索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留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意加

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讨论,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

变力量,讨论各种可能造成学问负迁移的因素,促进学问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推断山脊、山谷;②假

定为等压线图,推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推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

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

是注意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奇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

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

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难、火山地震等)的熟悉,理解和把握很多抽象的、难以耳

闻日睹的地理学问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

用所学学问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育了力量,提高了整体综合素养。

八、抓好重点热点的复习

从近几年地理学科的试题内容看,考查的重点内容为:①地理位置,最主要是经纬度位

置.,复习时要抓住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用以确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②时间计算;③大

气与气候;④等值线图;⑤区域地理;⑥环境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文综测试的聚焦点。这个热点可能是时政热点,也可能是焦点问题,

尤其是涉及到人类进展的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进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考查佗主要

方式是把热点地区作为空间背景,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进展思

路,对热点问题,老师要把握一个“度〃和“量〃,不能用过多的精力。

九、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果,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意解法的指导。

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解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

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需保持卷面清喘回答条理清楚。

而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狡猾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学问体系,

形成整体观念,加强力量培育,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

基础,形成地理概念,熟悉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学问结构体系要比把握大量详

细的零散学问更有价值,抓住主干学问,注意培育规律推理力量,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

及其消失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意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力量的形成,定能取得令

人满足的成果。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篇3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L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图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专题网络】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22—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倒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患病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

结果

(2022-26)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

m)读图回答⑴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22—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I可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挨次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22—⑶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⑶〜⑷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4)图中团、(3、团、田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0>0B.0>0C.0>0D.0s0

【主干学问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化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

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22•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⑴〜(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e、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减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移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22年11月24口,中国地质工首次深化敦煌四周180千米处的无人区

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⑴〜⑵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C.③D.④

[例2](2022・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一(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化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一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一岩层上升一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一水平运动一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1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1)图中高速大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8.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22•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A.甲BZC.丙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相宜建水库大坝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A.向斜谷地B.背斜谷地C.向斜山岭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B.bC.c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

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足()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

A.花岗岩一一变质作用B.大理岩一一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一一流水侵蚀作用D.丙地丘陵一一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挨次依次是()

A.砂岩、砾岩、页岩、花闵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相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T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

⑵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自然气的是。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4)假如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简单形成洪灾的是;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

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湖泊对径流的调整作用是

17.(2022•东莞模拟)某校地理讨论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

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讨论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3)讨论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o请解群湖泊的形

成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灾难,缘由是,治理的

措施通常有。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剧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

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峻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爱好讨论小组用模拟试验法讨论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

4cmx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

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试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简单发生地震的

地区是。

(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DA图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B图是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近年由于人类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消

失不断扩散、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实行的措施为。

(3)依据等高线数值推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推断理由;图上的地质构造

是,

推断理由是;此处地形的形成缘由是。

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分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积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形成陆地与海洋、

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凹凸不平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积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肯定时间、肯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地质构造推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形态岩层挨次地形成因

皱背

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

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层地

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

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讨论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自然气一般存

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需实

行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倒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

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推断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奔•成山的缘由

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简单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

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凹

地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凹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搬走地表

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积累作用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风沙积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

土积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

积。

特殊说明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⑴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

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

和泥沙大量枳累卜.来,形成扇形锥状积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

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进展自流浇灌,干旱地区绿洲一般

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慈、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

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积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

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积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水源充分,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

速减慢,泥沙积累成多个沙洲,渐渐发育成为二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低山丘陵流水侵蚀DCAD

例1答案:⑴B(2)C【变式训练1】⑴B(2)B

例21答案:⑴B(2)C【变式训练2】⑴D(2)C

【专题提升】

l.A2.B3.A4.B5.D6.D7.C8.A9.D10.A11.D12.D13.C14.D15.A

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雨水补给

(2)②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滩涂增速变缓削峰补枯

17.答案:⑴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积累,河床较

(3)对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积累,河道将连续弯曲,最终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

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

(板块交界处)

(4)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①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②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混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暖和、土壤肥

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早、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13

(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向斜中心岩层较新,四

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曲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篇4

《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木自然环境的基木特点,并能分析日木多火山、地震的绿由。了

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L教学重点:把握讨论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叶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现目标

同学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FI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口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四周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口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2)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口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士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

火山、地震?

2.展现材料,日本2022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22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许

多,为什么消失这种状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四周,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缘由是什么?

(五)风采展现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现。

(六)达标检测

Ltd本的地形以()为主。

A.山地、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一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篇5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

同学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也只能看得见,仍旧摸不着,同学也只是

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终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打算让同学动手,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推理力量。

二、教学思路

本次试验根据试验预备一一小组分工一一合作互助一一模型展现一一老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试验预备阶段,由老师事先支配好试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

成最终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

作完成模型;最终对模型进行展现,老师对模型制作中消失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预备

(1)地球仪。每个班预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

可以在试验的同时关心同学加深地理熟悉。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

风向,只需要同学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

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由于高

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同学详细强化。

⑶透亮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

责剪纸,2个同学负费折叠,预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

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预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

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积累下沉,所以极地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其次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

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

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TN四周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

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积累下沉。因此,30°N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

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CTN近地面对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渐渐偏成西南风I:近地

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渐渐偏成东

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四周,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

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CTN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TN四周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1\1(高空风)和9CTN(高空风),组成了中

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现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现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同学只靠死记硬背把握学问

的要点,学习的爱好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二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同学都参加进来,

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二是培育了同学的探究精神L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

转偏向力”等学问,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

对以往学问的理解,也培育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简单、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呈现出来,深化了同学的空间思维力量。

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同学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熟悉。

而三地理教案大全篇6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初步熟悉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对地图的阅读,使同学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学问的力量情培育同学喜

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一一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同学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学问“亚细亚〃和

“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把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认知学问

豪感

培育同学喜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一一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同学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

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

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L)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呈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

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同学发言:中国、亚洲I、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熟悉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同学阅读课文其次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同学找到西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同学

阅读。老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同学通过阅读图1-1,

进行争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化北极圈内,南部延长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

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

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熟悉•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当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

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同学通过读地图

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争论,发表各自看法,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一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同学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

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把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把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同学

小组探究完成)

高三地理教案大全篇7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环境爱护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思维:co2的来源?森林的削减?

团温室气体:主要是82;其它有氯氟炫等

回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3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缘由:①海面因温度上升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剧烈,部分极冰溶化

团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上升,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3产生原理:

co2能剧烈汲取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缘由: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自然气,释放大量的8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汲取的co2削减,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国解决措施

①削减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②植树造林、爱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二)酸雨

思维:酸性气体?降水的形成?

(3形成条件:

酸性物质: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降水:潮湿的气候;PH小于5.6的降水,PH

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3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自然气,排放so2、nox;

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3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削减酸雨根本途径是削减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建立酸雨掌握区和S02污染掌握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进展干净煤燃烧技术和煤

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02的回收与利用

(三)臭氧空洞

思维:氯氟烧、紫外线、白内障

团产生原理: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烽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

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产生地区:三个寒极

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臭氧层被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掘射

增加,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皮肤癌、白内障),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鱼业造成破坏,同时也

会使全球变暖。

4、时间: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5、措施:削减并逐步禁止氟氯煌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乐观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

强国际爱护臭氧层的合作,是爱护臭氧削减的乐观措施。

二.生态问题

(一)森林爱护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爱护

1、森林的生态效靛一一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①重要作用: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

多样性。

②环保功效:净化空气、关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3、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缘由

根本缘由(背景):①当地进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不,以及由此产生的进展需求(第一

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缘由: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

开拓大型农牧场

4、爱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爱护中获益;③

加强雨林管理和爱护,建立自然爱护区;④鼓舞爱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