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要点梳理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要点梳理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要点梳理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要点梳理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复习要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近之间散文知识基础梳理目录第一部分

散文常见题型梳理第二部分

打通小说与散文(如何看待不同文体的共同点?)第一部分

散文常见题型梳理知识点一:线索《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要点:1.判定线索2.分析线索作用知识点二:分析句段作用《莫高窟》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①写了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佛教艺术圣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的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1分),②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1分),③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美的踪影”的担忧(1分),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1分)

《回想春天的气味》第3段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作用是什么?(1)描写了东天北平的灰暗、寒冷、干燥给人的不愉快,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2)与童话中、记忆中春天的美好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3)引出后文“回想春天”的内容。(或:作铺垫)《在母语的屋檐下》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①这一段写了作者在林中迷路,看到村头的屋檐而感到心安,②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③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桂林的受难》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桂林的受难”,文章为什么要从自己寄住在桂林的相关情况写起?请简要分析。(5分)①这一段写了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以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②与下文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文章情感的抒发。③开头的介绍为下文写在敌人的轰炸中,“我”走出菜园与桂林万千民众一起离家逃亡七星岩避难等内容作了必要的铺垫。《线条之美》20.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①引故事使文章生动,②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③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1)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2)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是虹关的成就者。(3)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4)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句段作用题注意:1.句段的位置2.句段性质3.句段本身的内容表达4.答题有思路,但不套路化知识点三:赏析句子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线条之美》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萨丽娃》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老腔》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在母语的屋檐下》赏析句子要点:1.手法是第一位的视分而答,灵活处理2.手法分析全之后再考虑句式和用词3.分析要实在,切忌划水蒙混过关4.情感、主旨的大方向要提前把握好。知识点四:鉴赏语言特色《一地秋收》屋前屋后的田垄,秋色涂满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而每一行每一格,又都充满丰收的幸福。秋收前的夜晚,风顶着一轮明月,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一江秋水,糅合着青黛与月辉,逶迤于高山脚下。回乡的第二天早晨,天只微微亮,浓雾还漫卷在田垄里与土地呢喃,父亲就站在土坪里,朝贪睡的我喊:“收禾!”睡眼惺忪走出门,秋天的凉快径直撞来,浇得我身上叭叭打颤。抬头,月西沉,从一丛黄叶的缝隙里漏了下去,很快不见踪影。请以第二、三自然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上的两个主要特点。(6分)①生动形象:运用修辞手法,如“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运用拟人,“一行一格”运用比喻。②优美抒情:语句富有诗意,如“青黛与月辉”“高峰对峙”等。③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如“抬头,月西沉”。(6分,每点3分,概括1分,分析2分,任两点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炉火》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①语言细腻。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②描写和议论结合,哪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种赞美之情。③表达有气势,且灵活而富于变化。整散结合,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的散句。鉴赏语言特点答题要点:1.特点要鲜明,说明要合理。2.分析要全面。3.分析语段内容钱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和主旨。知识点五:句子含义题《祖屋》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6分)①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②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

③人与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思念之深。《汴京的星河》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①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古今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并立。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时间的残雪》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含义的理解。(4分)①残雪是会被“惊蛰”吓得魂飞魄散的旧冬象征,②虫子则是从“惊蛰”后醒过来的新春代表。③两者匆匆擦肩而过,形象地表明冬去春来新旧交替的必然性。句子含义题答题要点:1.主要分析角度,内看和外联6角度2.6角度中,尤其要注意主旨句。知识点六:标题类探究出题方式:标题意蕴题+标题作用题标题意蕴题:表层义+深层义标题作用题:(1)含义(2)结构:统摄全篇、线索(3)内容:描写对象(对象的特点);作者情感表达;主旨所在(4)题目本身的特点:疑问句、化用诗词、特别用词(反语、比喻、借代)《太湖碎锦》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太湖景色。(2)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写出了太湖景色丰富而秀丽的特点。(3)统摄全篇。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4)“碎锦”写出了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水缸里的文学》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意蕴:(1)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2)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3)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4)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表达效果: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②揭示文章主旨,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去创造奇迹;,③吸引读者兴趣。考点七:开放式探究题——答案全在题目里《北京的“大”与“深”》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与瓦共舞》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挺拔之姿》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太湖碎锦》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答案】任意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水缸里的文学》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开放式探究题答题要点:1.审题是第一位的;2.按分分条,分条明确;3.要点明晰,不拖沓啰嗦;4.必要时稍微草稿一下。审题1.通文章结构;2.辨主题情感;3.审题目问法;4.想答题思路。目录第二部分

打通小说与散文(如何看待不同文体的共同点?)打通散文与小说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线索赏析语言特点分析句段作用《回想春天的气味》第3段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作用是什么?(1)描写了东天北平的灰暗、寒冷、干燥给人的不愉快,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2)与童话中、记忆中春天的美好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3)引出后文“回想春天”的内容。(或:作铺垫)《一种美味》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①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增强戏剧效果;②与标题构成呼应。③结尾表明“鱼未入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表达了真正的美味是家人温情、面对苦难的坚忍(主题)⑤前文伏笔若有若无,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小结1.散文语段的作用多指向散文叙述/描写的各个要素。(1)本段内容的概括(2)指向所描述的结构和内容结构:对上下文(紧邻的和不紧邻的),需要纵观全文;标题内容:物、人、主题、整体风格注意:确定考察段落与所描述物的关系,如比喻、反衬、证明……2.小说语段的作用多指向小说的各个要素(1)如果内容很具体,没必要描述本段内容(2)小说情节本身的作用(环境、情节、读者、人物、主题)和情节呈现方式的表达效果(表达方式、手法、人称……)《在母语的屋檐下》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①这一段写了作者在林中迷路,看到村头的屋檐而感到心安,②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③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线条之美》20.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①引故事使文章生动,②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③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分析线索散文与小说线索

《太湖碎锦》中的太湖、《与瓦共舞》中的瓦物

《蚕儿》中的蚕

《建水记》《记忆里的光》时间《小步舞》《书匠》小说线索与散文线索的作用不同:散文线索作用指向结构和内容。结构:串联(哪些)文章材料;叙述条理;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情感、思想、哲理、情境、状态小说线索作用指向小说三要素:人物主题情节赏析语言特点

屋前屋后的田垄,秋色涂满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而每一行每一格,又都充满丰收的幸福。秋收前的夜晚,风顶着一轮明月,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一江秋水,糅合着青黛与月辉,逶迤于高山脚下。回乡的第二天早晨,天只微微亮,浓雾还漫卷在田垄里与土地呢喃,父亲就站在土坪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