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新课导入“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新课导入学习目标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诗歌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作者简介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袅袅(niǎo
)照浦(
pǔ)褒扬(
bāo)灼灼(
zhuó)
亭皋(g
āo)寒砧(
zhēn)涔阳(
cén)万能锭(d
ìng)言筌(
quán)窸窣(
xīsū)
迢远(t
iáo)niǎopǔbāozhuógāozhēncéndìngquánxīsūtiáo字音字形梳理思路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木”与“树”一字之差却一字千里。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文章探究形象相关诗句特点树、树叶、叶①落叶②木叶③落木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午阴嘉树清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文章探究①“树”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不比一个“叶”字多带来什么。②“落叶”是一般的形象,可能是含有水分的春夏之交的叶子,可能是雨水湿润的颜色太黄的叶子。③“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典型的清秋性格。④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文章探究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如何产生的?文章探究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ISee诗歌中“一字之差”,意韵却差别巨大,何谓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文章探究文章探究限定词:在古代的诗歌中、诗人们、在诗歌的语言中、中国诗歌语言、诗歌的形象思维、艺术形象领域等还有一些重要细节,如文本的出处,可以给我们哪些提示?再留意一下文本中重要观点的限定成分。《唐诗综论》:唐诗是研究对象,论揭示了文体特点。全文应围绕唐诗进行研究,而不是单纯在研究“木叶”。“说‘木叶’”这篇文章,实际谈论的是关于诗歌语言的问题,谈论了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文章探究1.有利于展开论述。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2.使论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如果把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不像现在这么深入浅出。文章探究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由具体现象引出核心概念。
论据选择准确恰切,说理充分。能够形象地证明观点。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语言通俗平易而不失典雅。写法探究仔细研读后,大家觉得这篇文章论述得如何?论证特色
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
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多例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以例论理,深入浅出。1论证特色
设疑导思,层次深入。由现象着手,分析古诗中“木叶”这一具体形象,层层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再抽丝剥茧地引领读者共同探寻原因,使论证逐步深入。使读者更易接受诗歌的暗示性这一概念。层层深入,逻辑性强。2论证特色
大量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深入意境,比较分析。3论证特色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这种巧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巧妙联想,丰富内涵。4论证特色说理过程由问句引导,将分析引向深入,极富启发性和说服力。且语言较通俗,即使举了大量古诗,也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阐述得明白浅近,想象具体。语言平易,富启发性。5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主题思想板书设计“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总结“木叶”“树叶”的异同说“木
叶”诗人们钟爱用“木叶”古诗很少用“树叶”“木叶”与“树叶”不同特征一: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特征二: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之差,相去千里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解析:B.“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错误。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故选B。当堂检测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B项,“合于仁道的(真理)”,应是“合于仁道(真理)的”。D项,“(周邦彦《满庭芳》)”应放到引号外面。当堂检测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B.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C.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解析:A项,“把……作出辨析”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对”。B项,语序不当,应将“逐渐腐化”“缺乏变化”互换。D项,搭配不当,“它”指竹画,竹画不能象征气概。当堂检测4.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①林庚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变速箱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智能锁设计课程设计
- 水泵课程设计方法
- 智慧粮库课程设计案例
- 幼儿园抽油机课程设计
- 温室大棚课程设计
- 游戏 微课程设计
- 火光探测课程设计
- 2024版文化旅游合伙经营合同范本6篇
- 2024版耕地承包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合同3篇
- 任命基金管理人协议
- 2024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正式版)
- 偏微分方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威海)
- 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协议书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 MOOC 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高等数学(上)-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毛泽东思想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中医诊所消防应急预案
- 2024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经济法》历年期末考试总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