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题回答,回复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报……书”复信
《报任安书》(司马迁)“与……书”
对象《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上……书”高官《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书”
回信《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作者简介人物概况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主要成就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人生经历:少年时期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元祐更化,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人物评价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对手简介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人物概况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主要成就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这次熙宁变法不是简简单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对他们的主要观点分析要落在“为何改”与“如何改”上:“我们由熙宁之争而论及司马光的改革主张,意在说明熙宁之争乃是改革派内部的一场争斗。司马光的改革偏重于政治、人事方面,但他忽视法制,改革的主张不免有较大的局限性。纵观王安石的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则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改革。至于他所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那不过是作为变法的临时机构,始终没有发展到真正的政治改革,因此王安石的变法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一个强调经济上的变法,一个强调政治上的得人,这就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基本分歧。”(李贤臣《熙宁之争的性质刍议——从〈答司马谏议书〉谈起》)不能将司马光简单地归为可憎可恶的“保守派”,司马光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形象。司马光具有变法改革的一面。①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光不才,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②《宋稗类钞》卷八记载:王安石告诉自己的儿子王雩:“欲与司马十二丈(司马光)卜邻,以其修身、起家,事事可为子弟法也。”②江永红《通鉴载道——司马光传》中的《结识王安石》等章节:“汴河码头相见,一见如故”“唱和《明妃曲》”“被誉为‘嘉佑四友’”“经常到大相国寺僧房闭门饮茶,高谈阔论,终日不散”“司马光请王安石为自己的堂伯父作墓志铭”。曾是“诤友”项目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变法之弊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创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段某:代指本人名字。见+动词,被动句式。翻译方式:①动词+我;②被+动词。窃:私下,私自。操:持。术:方法、主张。强聒:勉强解释辨:同“辩”,分辩。具:详细。所以:……的原因。自主思考《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自主思考2.王安石的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②语调含蓄委婉③暗藏锋芒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第二段盖:代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解为“罪名”。实,实际。得:明白,清楚。以为:认为。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主:君主。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举:施行。辟:批驳。壬人:巧言谄媚、惑众取宠的人。固:本来。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即言语与世界实质关系之争。墨家对名、实关系作了详细分析,指出有物才有名,无物便无名。名的作用在于“拟实”、“举实”,倘若名不符实,就会产生错误。孔子强调以名正实,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名:名称;形式(言语)实:实际内容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自主思考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自主思考侵官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生事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征利为天下理财拒谏难壬人辟邪说司马光王安石天下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怨诽之多,r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3.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总结:王安石是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②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合理合法。③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④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抓住问题本质,确立逻辑基础⑤、然后驳“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⑥、最后讲到“怨诽”(怨恨和诽谤)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自主思考4.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首先,定原则——名实相符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先确立一个“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其次,树靶子--五条罪名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最后,表心理--早有预期最后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除了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外,更蕴有某种早有意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因愠怒而脸色改变的样子)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资料链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第三段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考虑。量:考虑。汹汹:大吵大闹。指出当前朝廷现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特:仅仅,只是。度:计划。dùduó是:认为正确。盘庚迁都的事例知识拓展
盘庚迁殷是指商王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膏泽:恩惠。这里用作动词。事:动词,做。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提出两个假设自主思考1.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是为了表明什么?借古论今,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明确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例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了说服力。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习于苟且”自主思考人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怨谤”自主思考天下众“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使用反问,加强语气4、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先退一步,语气委婉再进一层,态度坚决以退为进假设论证,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第四段不任:不胜。探究驳论艺术——行文思路驳论过程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书信体
驳论文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表明二人私交甚好。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寒暄、礼节性用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