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训练二(解析版)(统编版必修上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4-25高一上·湖南湘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将现实时空重新组合而建立起诗歌的时空结构。有时,诗人借助时空转换,在今昔对比或巨大反差中抒发一种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里呈现的是同一空间里时间转换的时空结构,诗中的事件就发生在“板桥”上。开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丽春景,诗人心底的忧伤被悄然唤起,思绪由今入昔,怀念故人之情绵绵;最后一句又把时间转回“今朝”,与开头照应,产生“今—昔—今”的时空转换。有时,因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难以遏抑,现实时间的顺流性和空间的逻辑性在强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义,不仅时间变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切换,以适应诗人喷涌的激情。李白的诗篇常常如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作此诗时,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离开了他渴望一展宏图的长安,时空使因内心的悲愤之情发生了巨大改变:空间描写在黄河与太行山间转换,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满山”的不可登攀表达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与英雄失意的悲慨;时间则在现实与历史和虚构中穿梭,从当下自己受迫害的现实切入,先是写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跃性的时空结构。在诗歌里,现实时空本身的客观属性和固有的自然标度早已随诗人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或者上下几千年的时空被压缩成一瞬间,或者又将一瞬延长,使之包含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为表达情感之需,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这种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如李贺的《梦天》中:“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仙界俯视人间,时间变得短促,空间变得渺小,诗人于其中寄寓了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冷峻思考。可以说,诗人任由情感的驱遣,在诗歌里营造出多变的时空结构。然而,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并非被动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本身对情感的表达也有反作用。如王昌龄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顺流中空间自然转换的时空结构。时间通过少妇所处所见的不同空间“闺中”“翠楼”“陌头”的顺次切换而逐渐推移,场景由室内向室外转变,少妇心中隐秘的情感也在转变中悄然展现,正因为“陌头”那惊鸿一瞥,后悔与悲愁渐渐取代了精心梳妆享受春色的喜悦,最终弥漫全诗。总之,巧妙的诗歌时空结构处理方式会激发诗情的层层推进,使其向纵深发展,让情感的血脉在每一首诗歌里奔涌涤荡,呈现出顿挫缅邈的诗美。(摘编自岳丽颖《中国古典诗歌时空结构新探》)材料二: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因为时间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觉察的,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正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时空为坐标系,将主人公置于横向的历史与未来无限延伸和纵向的天与地无限广阔的交汇点上,感慨万千,全诗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的时间被限定在黄昏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但全诗却展示出藤、树、鸦等丰富意象和空间变化。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时空处理技巧,需指出的是,诗歌中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需要认真分析。(摘编自范海霞《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有两种时空状态,一是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现实物理时空,一是诗人情感和现实时空融合形成的艺术时空。B.刘禹锡《竹枝词》运用时空不完全转换方式,将空间限定在一定范围,这种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相同。C.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李白的诗进行论证非常合适,世路的艰难险阻所激荡起的诗人的汹涌情感,确实已经冲破了常规逻辑的范畴。D.两则材料都围绕“时空转换”展开,但重心不同,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的技巧与效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这种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相同”错误。限定方式不相同,《竹枝词》是空间限定,时间转换;《天净沙·秋思》是时间限定,空间转换。故选B。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果论证能帮读者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B.诗中具体时空被压缩、延长乃至被幻化,实际体现的是情感在其中的支配作用,反映的是情感在艺术时空中的运动状态。C.因为时间是抽象的,不易觉察的,所以诗人常把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事物的改变让读者意识到时间在变化。D.《登幽州台歌》让我们感受到,置身于悠久时间和广阔空间交汇的时空点上,个体的孤独感和历史的深重感会更加强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错误,因果颠倒。原文有“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材料一第二段论证的是情感抒发对诗歌采用时空结构的重要作用。故选A。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时间、空间和情感都要涉及才最适合。A.前两句表明感情;“沉吟至今”表时间。B.“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都指空间。C.“大江东去”指空间,“千古”指时间,“浪淘尽”“风流人物”满含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D.“怎敌”含感情;“晚来”指时间。故选C。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①首先以问题开篇,引出论证的主体部分;②然后分别论述了三种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③最后指出还应全面具体地看待时空处理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首先以问题开篇,引出关于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的论证主体部分;②第二至四段,“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然后分别论述了三种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③第五段,“需指出的是,诗歌中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需要认真分析”,最后指出还应全面具体地看待时空处理方式。5.根据材料,从时空转换的角度分析杜甫《登高》的颈联。(6分)【答案】①“万里”与“百年”时空结合,极大拓展了时空容量,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年老多病的无尽悲愁;②体现了情感表达与时空转换技巧的辩证关系。作者登高触景生情,选用时空转换技巧来抒发;此技巧的运用也反过来使诗人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更充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结合“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分析,诗句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常常客居他乡,是从空间上强调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悲愁;“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从时间上表明年老多病、孤独寂寞的哀伤。诗人由江边之景扩展到万里之外,由眼前之时间扩展到百年,“万里”与“百年”时空结合,对现实的时空进行大规模切换,极大拓展了时空容量,表达自己难以遏制的漂泊之愁和老病之伤;②结合“然而,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并非被动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本身对情感的表达也有反作用”可知,“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百年多病独登台”,诗句加上时空的转换,表现作者登高触景生情,那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更深切地写出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这一效果体现了情感表达与时空转换技巧的辩证关系,此技巧的运用也反过来使诗人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更充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4-25高一上·安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同志,你们来啦?”“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营造了紧张的氛围。B.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水在猛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C.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表现出周玉兆性格急躁不讲究人情。D.与《百合花》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错误。“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水在猛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是对环境的描写,但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小队当前的险境和紧张氛围,而不是揭示渡河的意外和变故。小说的重点在于表现军民团结一心,共克难关的精神,而非单纯追求意外性和变故感。C.“表现出周玉兆性格急躁不讲究人情”错误。“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因为他心系百姓。D.“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说法错误。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故选A。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B.小说巧妙设计渡河情节,描写出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与英勇无畏的战士、淳朴无私的老人等人物形象有机串联,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跃然纸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描写出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错误,小说的重点不是描写战争场景,而是刻画解放军小部队在与敌人周旋、渡过艰难险阻过程中,与当地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因此,这里的渡河情节更多地表现了解放军与老百姓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出军民联手、相互信任的深情厚谊,而非直接展示战斗场面。故选B。8.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分
)【答案】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处描写是“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其中动词是“搭”,长长的眉毛搭在眼皮上,让整个人看起来缺乏精气神,再结合后文“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可知,老人是在张望着已经离开的解放军队伍,他舍不得他们离开,“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第二处描写是“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其中动词是“皱”,皱眉的动作体现老人的内心是忧虑的,再结合前后文的情节可知,解放军小队急于渡河,但河水湍急,形势危急,老人想帮助他们,“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第三处描写是“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其中动词是“耸”,长眉毛一耸一耸可以表现老人内心是喜悦的,结合文中“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可知,老人找来了帮手,可以解决渡河的难题了,“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9.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6分
)【答案】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塑造上看,结尾段中“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一句塑造了老人的形象,他“一动不动”的身影体现了他内心的凛然和坚定,他为了帮助解放军顺利渡河不惜破坏自己的庄稼,凸显了老人的拥军形象。从主题上看,“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直接点明了信念这一主题,所以尾段点明主旨,深化小说赞美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从读者角度看,文段最后是“一动不动……”,文章是以省略号来结尾的,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犹未尽之感,会让读者想象到很多种老人此后的状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4-25高一上·湖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唐·韩愈《师说》)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节选自清·刘开《问说》)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A以义理B相咨访C孜孜焉唯进修D是急E未之F多见也G况流俗乎【答案】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都不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其以义理相咨访”,介词短语与后面的动词紧密联系,中间不断开,在C处断开;“唯进修是急”中“唯……是……”固定句式,在其后E处断开;“未之多见也”中“见”是谓语,“之”是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完整,“也”是句末语气词,在G处断开。故选CEG。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劝学》“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B.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C.者,⋯⋯的人,与《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中“者”的意义相同。D.善,善于、擅长,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善”的意义用法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强健的筋骨。B.正确。C.正确。句意: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D.错误。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名词,有益的意见/动词,善于、擅长。句意: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擅长借助外物罢了。故选D。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韩愈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区别并不在于才智的高低。B.材料一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旨在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C.材料一中韩愈认为“句读”是小的学问,并不属于他所主张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内容。D.材料二指出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这种风气一直流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材料二指出……这种风气一直流传”错误。材料二“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未之多见也”,可见是认为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足够了,互相请教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故选D。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答案】(1)现在的普通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众人”,普通人;“下”,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2)“匹夫”,普通百姓;“询于匹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匹夫询”;“知”,通“智”,智慧;“迩”,浅近。14.真正的好学应该怎样做?请结合《劝学》和上述两则材料思考并简要概括。(3分)【答案】(1)要知晓学无止境,学习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2)要勇于拜师学习,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位卑官盛,敢于对抗流俗。(3)要善于发问,“学”与“问”相辅相成,要不挑事而问,不挑人而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要知晓学无止境,《劝学》中讲“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随便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积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像驽马、蚯蚓一样,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即便先天条件不好,不断提升自己,也能达到通达智慧。(2)要勇于拜师学习,如《师说》中提到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而当时的众人却耻学于师导致圣益圣、愚益愚,所以要摒弃耻学于师的观念,主动向老师请教,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位卑官盛,都要通过老师来传道受业解惑,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3)要善于发问,《问说》强调“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学习和好问相辅相成,要像古人那样不择事、不择人而问,只要对自身有益的都可以去询问、去学习,不能有了学问就不再好问,要广泛地向他人请教,汲取知识和经验。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材料二:一个有见识的人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足够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都不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4-25高一上·湖北黄冈·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①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②。人间有味是清欢。【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②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的上阕一二句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斜风细雨,杨柳稀疏,洋溢着生命的活力。B.下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新茶和野菜的鲜美,使我们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C.“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充满哲理韵味,有照彻全篇之妙趣,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D.本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风格特色相同,都表达了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风格特点的鉴别能力。D.“风格特色相同,都表达了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错误。两首词风格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风格特点是:清新如画,清丽雄阔;《浣溪沙》的风格特点是:节奏明快、婉转含蓄。而且两首词的人生态度也不相同,也不是旷达超脱,本词是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分隔异地的亲人的深切思念。故选D。16.国学大师钱穆说:“东坡诗词的长处,在有豪情,有意趣”。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同之处。(6分)【答案】①借景抒情。苏轼的《浣溪沙》写沿途所看到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表达出词人与友人出游的喜悦心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豪壮雄奇的江景,抒发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②直抒胸臆。苏轼的《浣溪沙》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直接抒情表达词人的心声,意趣与理趣相融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沉郁顿挫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能力。注意要找两首词的“相同之处”。①借景抒情。苏轼的《浣溪沙》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写沿途所看到的景物,表达出词人与友人出游的喜悦心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借豪壮雄奇的江景,抒发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②直抒胸臆。苏轼的《浣溪沙》中“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清欢”即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苏轼的“清欢”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直接抒情表达词人的心声,意趣与理趣相融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沉郁顿挫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4-25高一上·山西·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运用叠词手法,写云和水的情状。(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周瑜大败曹操,“”一句写词人洒酒祭月。(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天气忽暖忽冷对人的影响。【答案】(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2)樯橹灰飞烟灭一尊还酹江月(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澹、樯橹、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24-25高一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20分)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①,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②。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③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意象不是物象的④。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筛选
大相径庭
夸张
生搬硬套B.筛选
大相径庭
夸大
墨守成规C.挑选
背道而驰
夸大
生搬硬套D.挑选
背道而驰
夸张
墨守成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处,据语境,面对进入诗人的构思的物象,要做出选择,选择的目的是“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所填词语并列的是“淘洗”,“淘洗”,保留好的,除掉坏的。语境指物象要经过审美经验的淘洗,强调了除去粗糙部分,留取其精华的过程,推知词语选填“筛选”。筛选:通过淘汰的方式,从若干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它强调的是通过淘汰不符合条件的,留下符合条件的。挑选:指从若干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②处,语境指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一样,其呈现的意象自然就不相同,强调了同一物象在不同语境下所产生的多样性,推知词语选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指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它侧重于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不同之处很多。背道而驰:表示彼此的方向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它侧重于强调与正确的目标或道路完全相反。③处,语境强调意象通过突出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推知词语选填“夸张”。夸张:着重指为了增强表达力而有意把话说得过分些,属于中性词,常用于文学和日常生活中,以调节和缓解紧张气氛。夸大:则着重指因目的不正而存心说得超越实际情况,属于贬义词,常用于描述不符合事实的言辞。④处,语境强调意象与物象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直接套用关系,而是通过艺术的创造形成的独特表达,推知词语选填“生搬硬套”。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故选A。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双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反语。故选B。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围绕……作为”结构混乱,是“围绕……”和“把……作为”两种句式杂糅,可以把“围绕”改为“把”;二是“营造……的东西”动宾搭配不当,应把“营造”改为“创造”;三是“根本不存在世界上”语序不当,作为表地点的定语,应放在动词性词语前面,应改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21.文中第二段引用陶渊明《咏贫士》,其中“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答案】构成: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②在诗句中,孤独的“贫士”是隐藏的本体,“孤云”构成喻体。表达效果:基于两者的相似性,形象地突出了“贫士”孤独漂泊、无所依靠的样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借喻的特点: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然后就“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这句话进行分析。联系“咏贫士”这一题目可知,诗句意思是万物各有依托,高洁的贫士(指诗人自己)如孤云一样无所凭依。从修辞构成上看,喻体是“孤云”,“本体”被隐藏,指的是孤独的贫士,相似点是孤独漂泊,无所依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2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6分)【答案】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分析,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即鸟“翔”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翔”这一性质。“翔”,本是飞翔,鱼本身并不具备这一特点,用“翔”来写鱼的游动,可以形容出游鱼在水里游动的状态,使“鱼”的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更为突出,表达极具形象性,加强了诗歌艺术效果。四、写作(60分)23.(24-25高一上·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洞察分析
- 虚拟世界安全标准制定-洞察分析
- 艺术品鉴定技术-洞察分析
- 药物中毒救治新技术研究-洞察分析
- 碳排放监测技术-洞察分析
- 微服务容器化与JavaWeb性能提升研究-洞察分析
- 水利工程投资决策-洞察分析
- 心瓣膜病新型材料应用-洞察分析
- 从办公环境看未来工作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 创新设计学校健身空间的装饰艺术
- 公司业绩汇报及规划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机械制图》一平台机考真题及答案(第一套)
- 【MOOC】工程制图-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青海海东市水务集团限责任公司招聘2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幼儿园大班音乐《献上最美的哈达》课件
- 专题07 非连性阅读(新热点题型)-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深圳专用)(原卷版)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慧金融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房地产中介经纪人劳动合同
-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电梯维修保养行业运营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残疾儿童家长培训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