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讲义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讲义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讲义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讲义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25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体表现:1.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经济上: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思想上: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国防科技领域进展显著、“双百”方针的提出。4.外交上:外交逐渐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民族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标要求: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命题分析:1.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突出主干知识,试题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化;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考查多集中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备考建议:1.新中国的成立的过程和意义、巩固政权的主要措施及意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五计划”成就和意义、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等。2.从民生的角度认识过渡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举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复习时和时事政治关联。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时空定位及主要线索:教学内容: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考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考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教学过程:中国现代史脉络(1949-至今)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历史条件:1.军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胜利,全国大陆基本解放2.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党的中心工作从乡村转移到城市;3.理论: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历史纵横: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4.国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5.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与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2)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3)内容: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③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的决议;④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⑤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4)职责: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5)性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共同纲领·总纲》提示: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问题探究:新中国的社会性质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材料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提示:(1)社会形态上: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政治形态上: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②中央人民政府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性质;③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3)经济形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二)成立: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北京(2)议程:①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②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三)历史意义: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材料二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示:①结束了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知识拓展: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时空观念: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②为其他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宝贵启示,鼓舞其他国家和地区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2)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并不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趋势和方向。(3)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主权独立,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考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背景: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材料一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1949.10.3材料二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材料三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二)措施:1.军事:(1)继续进行解放战争①追歼残敌、镇反剿匪: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至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②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①原因:A.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根本原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美军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B.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C.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2)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②过程:A.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B.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③意义:教材的史料阅读:(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归纳为:A.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B.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D.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核心素养:结合材料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的体现的精神?材料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畏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2021年10月23日)提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①爱国主义精神;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革命忠诚精神;⑤国际主义精神。2.经济:(1)土地改革:①原因:A.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直接原因: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之下,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目的: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③经过:A.开始标志: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B.具体做法:(注意保留富农经济)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在劳动中改造自己。④结果: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⑤意义:A.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土地所有制)C.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政权)D.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经济)问题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第二次决战”?材料土地改革的完成,由于废除了宗法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永远地被消灭了,农民在经济上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被废除,成了平等的、更具独立人格的人,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成为新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契机。——郑有贵《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50周年》提示: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②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③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2)稳定物价:①背景:新中国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②概况: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③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④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历史纵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1.“银元之战”:上海解放以后,一些不法商人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布匹等重要的商品,市场上米价、棉纱、棉布的价格上涨了三四倍。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调运了大量的粮棉物资,选择适当的时机,集中抛售,使投机商人纷纷破产。这就是著名的“米棉之战”。2.“米棉之战”:一些不法资本家拒用人民币,非法进行黄金、银元的投机倒把活动,导致金银价格暴涨,物价混乱,上海军管会断然查封挑起“银元之战”的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逮捕了投机倒把的首要分子。这场斗争严厉打击了非法金融投机活动,使人民币迅速进入市场流通。(3)统一财经:①目的:从根本上稳定物价。②概况: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③意义: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④结果: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政治:(1)镇压反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进行破坏活动。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1年10月底基本结束。有力地扫除了反革命残余势力和反动组织,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2)“三反”、“五反”运动:历史解释:“三反”“五反”运动(1)“三反”: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2)“五反”: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3)意义: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考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结合选择性必修1)1.背景:(1)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步形成,新中国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外援支持;(2)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新中国;(3)国内环境:新中国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2.外交任务:(1)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2)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3.基本方针: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材料一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毛泽东(1949年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材料二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理解:(1)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2)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它并不是指依附苏联,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二)外交成就:1.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按“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49年10月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2)按“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3)意义:①迎来新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②为国内经济建设获得国际援助创造有利条件。问题思考: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①出于中国自身安全的考虑;②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③新中国需重新构建与苏联平等外交关系的法律基础。(2)意义: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②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③有利于缓解新中国的经济困难,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2.参加日内瓦会议:(1)召开: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2)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3)作用: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与国际会议;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2)正式倡议: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3)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的转变;③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①由意识形态浓厚转变为国家利益至上;②由阶级、革命外交转向和平、合作外交;③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特点:亚非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4)意义: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此后中国掀起了第二次建交高潮;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中国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形成了“万隆精神”。历史解释:“求同存异”方针1.“同”:(1)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2)共同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3)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3.实质: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知识拓展:万隆精神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的内涵是:团结、友谊、合作。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材料即使是考虑到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随着1953年在朝鲜实现停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提示:(1)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性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考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经济领域:一化三改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2)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4)实质: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2.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1)背景:①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②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③巩固国防的需要;④新中国工农业落后。(2)目的: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3)结果: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4)意义:①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③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原因。材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提示:(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原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背景:①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②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求;③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概况:从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评价:①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缺点: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材料“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提示:(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手工业。(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二)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选必修1P18建立的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1954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政权性质(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立法权(一院制);代表选举产生(民主性)。B.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宪法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意义:①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②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③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知识链接: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2)历程: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②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③完善: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写入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选必修1P73(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背景: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②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3)实施: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②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③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④1954年宪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⑤先后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1)历程:(2)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新民主义胜利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②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③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选择性必修部分:(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选必1P541.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1)时间:1949年9月。(2)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3)意义: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1)时间:20世纪50年代。(2)初创: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3)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二)交通运输方面:1.陆路交通:选必2P7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航空的发展选必2P76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三)文化教育方面:选必3P781.新中国的教育:(“文化大革命”前)(1)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类学校。(2)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4)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图书馆的成长选必3P8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高考真题演练:1.(2024·辽吉黑卷)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可知,面对当时国际环境,邓小平意在强调要加紧国防工业建设,强调国家工业化建设对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性,B项正确;加强亚洲国家团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国家已经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没必要再强调抗美援朝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要加快西南地区建设的内容,加快西南地区建设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广东卷)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企业统购、统销、订货等类产品的产值比重较高,可见国家在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较大,且结合所学,1953年开展了三大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公有制,材料所述也适应了即将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营工业逐渐纳入国家经济轨道,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私营企业中统购、统销、订货的份额,未涉及公私合营企业,排除A项;私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无法看出其经济显著增强,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湖南卷)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