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义)(解析版)_第1页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义)(解析版)_第2页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义)(解析版)_第3页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义)(解析版)_第4页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一物质的化学变化专题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考点一物质的变化考点二物质的性质考点三化学反应类型考点四催化剂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题型一物质的变化►考向01生活生产中物质的变化►考向02文学知识中物质的变化►考向03工艺流程中物质的变化►考向04化学实验中物质的变化►考向05对物质变化的理解题型二物质的性质►考向01对物质性质的判断►考向02性质决定用途题型三化学反应类型►考向01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考向02判断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题型四催化剂►考向01催化剂概念►考向02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考向03有关催化剂的科学探究

考点要求课标要求命题预测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考查常结合生产生活、传统文化(诗词、谚语、成语、非遗、古籍记载等)、工艺流程等;物质的性质一般是直接考查,也可结合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等情境。这两者的考查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少数穿插于填空、探究、实验、流程等题型中。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大多与其他知识点的考查相结合,在非选择题中呈现,少数在选择题中考查。催化剂的考查一般在选择题中,常与微粒图像、对比实验、质量守恒定律等结合考查。常见的考点有: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判断、性质决定用途、反应类型的判断、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等。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可以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类型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及简单应用催化剂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放热、吸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微观实质构成物质的粒子不改变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改变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点燃蜡烛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而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判断方法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宏观: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微观上:构成物质的粒子改变典例形状改变破碎、弯曲、拉丝、压(切)片等燃烧燃烧、因燃烧而引起的爆炸(汽油、火药、烟花爆竹、天然气等爆炸)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挥发、铸造、结晶等变质发酵、酿酒(醋)、发霉、腐烂、变馊等实验操作蒸馏、过滤、溶解、稀释等锈蚀铁生锈、铜表面变绿(生成铜绿)其他灯泡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气球、轮胎、高压锅、锅炉等爆炸;浓硫酸干燥气体;海水晒盐等。其他杀菌消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见光或受热分解等。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明显实验现象,但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和能量变化。2.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海水晒盐有沉淀、氧气液化有变色,却是物理变化。3.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4.有下列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③生成沉淀:海水晒盐,有盐粒从海水中析出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1.【新素材】(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答案】A【详解】A、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箭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月背着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采集月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举例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常见性质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浓硫酸的吸水性等。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等,或“能与……反应”、“可与……反应”、“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等。区别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特别提醒】1.物理性质有两类:(1)不需要变化本身就有的,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等。(2)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2.能通过感官感知的、仪器测量的、由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的物质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挥发、易升华,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可以用仪器测量;溶解性可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2.性质和变化的比较性质变化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变化是描述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联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描述使用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词语:某物质“能”(或“可以”、“易”、“会”、“难”、“不能”、“不可以”、“不易”、“不会”)怎样或“是……”、“具有……”使用表示时态或过程的词语:“在”、“了”、“已经”等举例酒精能燃烧——化学性质铁易生锈——化学性质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水通电能分解——化学性质酒精在燃烧——化学变化铁生锈了——化学变化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化学变化3.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例:酒精燃烧体现了酒精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可燃性),酒精的可燃性又决定了酒精可以做酒精灯或内燃机的燃料,同理反推即可。【特别提醒】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对应关系,不能混淆。判断对错:1.氧气能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燃料。错。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不可做燃料。燃料应具有可燃性,氧气有助燃性而没有可燃性。2.稀有气体做保护气是因为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错。稀有气体做保护气是因为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的用途是做电光源。1.【新素材】(2024·陕西·中考真题)2024年4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在陕西成功完成点火试验。(1)煤油常温下呈液态,这是煤油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液氧的化学式为。(3)液氧与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答案】(1)物理(2)O2(3)煤油【详解】(1)煤油常温下呈液态,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是煤油的物理性质;(2)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形式,化学式为O2;(3)液氧与煤油中,液氧具有助燃性,煤油具有可燃性。2.【新考向】(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陶瓷材料为基体,以高强度纤维、晶须、晶片和颗粒为增强体通过适当的复合工艺所制成的复合材料。陶瓷材料可分为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铝陶瓷)和非氧化物陶瓷(如碳化物陶瓷、氢化物陶瓷等),具有硬度大、相对密度较小、抗氧化、高温磨损性能好和耐化学侵蚀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断裂韧性低、断裂应变小、抗冷热交变和冲击载荷性能差的固有缺点。向陶瓷基体中加入增强体能够改善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提高其韧性和抗脆性断裂能力。陶瓷基复合材料优异的高温性能可显著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提高运行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航天航空领域,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的热结构件、喷气发动机等的高温部件。依据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提到的氧化物是。(2)写出陶瓷材料的一条物理性质。(3)在航天航空领域,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写一条即可)。【答案】(1)氧化铝/Al2O3(2)硬度大/相对密度较小(3)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的热结构件/喷气发动机的高温部件【详解】(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材料中提到的氧化物是氧化铝,故填:氧化铝或Al2O3;(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陶瓷材料硬度大、相对密度较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硬度大或相对密度较小;(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航天航空领域,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的热结构件、喷气发动机等的高温部件,故填: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的热结构件或喷气发动机的高温部件。考点三化学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定义表达式及特征典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多变一)3Fe+2O2eq\o\ac(\s\up7(点燃),\o(===,====))Fe3O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C+……(一变多)2KMnO4eq\o\ac(\s\up6(△),\o(==,===))K2MnO4+MnO2+O2↑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B+AC(一换一)Fe+CuSO4FeSO4+Cu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互换)(反应条件:在溶液中进行,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2NaOH+H2SO4Na2SO4+2H2O【特别提醒】1.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3.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有:(1)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2)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3)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2.其他反应类型(不是基本反应类型)(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1\*GB3①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例:S+O2eq\o\ac(\s\up7(点燃),\o(===,====))SO2中硫与氧气反应,被氧化,硫发生氧化反应;=2\*GB3②物质与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反应。例:CuO+H2eq\o\ac(\s\up6(△),\o(==,===))Cu+H2O中H2与氧化铜中的氧结合,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例:CuO+H2eq\o\ac(\s\up6(△),\o(==,===))Cu+H2O中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特别提醒】1.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可在同一反应同时中存在,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氧化-还原反应与置换反应是交叉关系。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是包含关系判断对错:1.CuO+2COeq\o\ac(\s\up6(△),\o(==,===))Cu+CO2是置换反应。错。置换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都是化合物。2.CO+2NaOH=Na2CO3+H2O是复分解反应。错。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并没有互相交换成分。1.【新考向】(2024·海南·中考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炉甘石冶炼金属锌的工艺,其反应原理为ZnCO3+2CZn+xC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ZnCO3属于氧化物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3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C【详解】A、一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错误;B、氧化物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而碳酸锌中含有3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保持不变,反应前有3个碳原子,则反应后也有3个碳原子,故x=3,故正确;D、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反应产生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而题干中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产生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错误。故选C。考点四催化剂1.催化剂(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点:“一变两不变”一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3)概念解读:=1\*GB3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2\*GB3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3\*GB3③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在反应前后不变,反应过程中会变化;【特别提醒】1.同一化学反应不一定只有一种催化剂;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2.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如: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都可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3.探究某物质是否为某反应催化剂的实验设计思路:(1)改变反应速率: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加入该物质前后化学反应速率是否改变。(2)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称量该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3)化学性质不变:一般进行重复实验,观察重新加入反应物的现象和原来的现象是否相同。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物理性质在反应前后可能改变,故“化学性质”不能说出“性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但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改变。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C.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D.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答案】A【详解】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选A。题型一物质的变化►考向01生活生产中物质的变化1.【新素材】(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2024年广安市博物馆开馆运行。现代的3D数字画卷与传统的铁犁、石磨、风车等展品让广大市民大饱眼福。下列选项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铁犁生锈 B.纺纱织布 C.石磨磨豆 D.风车吹谷【答案】A【详解】A、铁犁生锈过程中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石磨磨豆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风车吹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2.(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发射 B.海水提镁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答案】C【详解】A、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了可燃性气体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海水提镁,有新物质金属镁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干冰升华,干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呼吸过程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向02传统文化中物质的变化3.【新考向】(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B【详解】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和雪的自然现象,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烧不尽”描述的是野火燃烧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述的是大风将屋顶的茅草卷走的现象,这个过程中,只是茅草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壮观景象,这个过程中,只是水的位置和形态发生了改变(如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等),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2024年是喜庆、祥和的甲辰龙年。下列陕西的非遗、民俗都与“龙”有关,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华县皮影“龙” B.安康烧火龙C.汉中龙江舞“龙” D.韩城剪纸“龙”【答案】B【详解】A、华县皮影“龙”,表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安康烧火龙,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汉中龙江舞“龙”,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韩城剪纸“龙”,此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考向03工艺流程中物质的变化5.【新素材】(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24年5月,武王墩墓出土了迄今为止东周时期最大的青铜圆鼎。下列提炼铜的步骤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挖凿铜矿 B.粉碎矿石 C.淘洗铜砂 D.烧炭炼铜【答案】A【解析】A.挖凿铜矿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粉碎矿石的过程中只是矿石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淘洗铜砂的过程中只是将铜砂中的不溶于水的杂质洗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烧炭炼铜的过程中利用了炭的还原性将铜的化合物冶炼成单质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故选D。6.【新考法】(2024·河北·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 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答案】D【详解】A、捶打织品是改变织品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梳理丝线,改变了丝线的缠绕状态,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缝制衣物,改变了丝线的空间位置,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烧炭熨烫,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故选:D。►考向04化学实验中物质的变化7.【新考向】(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研碎胆矾 B.蜡烛燃烧C.品红扩散 D.金刚石切割玻璃【答案】B【详解】A、研碎胆矾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品红扩散分子运动的结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金刚石切割玻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8.【教材素材题】课本中很多插图都反映物质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比较硬度 B.镁条燃烧C.铁钉生锈 D.硫酸腐蚀棉布【答案】A【详解】A、比较硬度,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铝将硫酸铜中铜元素置换出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铁生锈是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纸张腐蚀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考向05对物质变化的理解9.【新考向】(2024·陕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1)图中共有种原子。(2)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填“①”或“②”)。(3)水通电时,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答案】(1)2/两(2)①(3)1:1【分析】变化①分子种类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间隔,属于物理变化;变化②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氢分子与氧分子,分子种类改变,属于化学变化。【详解】(1)根据图示,图中共有2种原子;(2)根据分析,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①;(3)根据智联昂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变,水在电解条件下生成氢气与氧气,该过程中水全部转化成气体,故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1。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B.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答案】C【详解】A、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煤气爆炸),其中物理爆炸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化学爆炸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错误;B、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水杯破裂、电灯通电发光,它们现象明显,但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错误;C、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C选项正确;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D选项错误。故选:C。题型二物质的性质►考向01对物质性质的判断11.【新情境】(2024·北京·中考真题)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和制氧机。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深冷法制氧利用了物质的(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差异。【答案】物理性质【详解】深冷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O2,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12.【新考向】(2024·福建·中考真题)我国商代时就已经发现,贮存于铅罐的酒(含乙醇)会发酵成醋(含醋酸,醋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铅与醋反应生成铅霜,铅霜在空气中转化为浮粉(PbCO3),加热浮粉得铅白(PbO)固体,铅白可用作白色颜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酒能变醋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 B.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C.浮粉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增大【答案】D【详解】A、酒能变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故A说法正确;B、铅属于氢前金属,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故B说法正确;C、浮粉的化学式为PbCO3,其中碳酸根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C说法正确;D、加热浮粉(PbCO3)得铅白(PbO)固体,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减小,故D说法错误;故选:D。►考向02性质决定用途13.【新素材】(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 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答案】B【详解】A、由于偏二甲肼具有可燃性,所以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A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B、由于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抗腐蚀性好,所以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B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C、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耐热、化学稳定性好,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C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D、由于特种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的性质,所以用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D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B。14.(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用贝壳生产生石灰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C.用钢制作电线电缆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答案】A【详解】A、用贝壳生产生石灰,是利用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利用了化学性质,故A正确;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B错;C、用钢制作电线电缆,是利用钢的延展性,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故C错;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是利用合金的熔点低,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A。题型三化学反应类型►考向01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15.【新考向】(2024·海南·中考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炉甘石冶炼金属锌的工艺,其反应原理为ZnCO3+2CZn+xC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ZnCO3属于氧化物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3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C【详解】A、一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错误;B、氧化物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而碳酸锌中含有3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保持不变,反应前有3个碳原子,则反应后也有3个碳原子,故x=3,故正确;D、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反应产生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而题干中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产生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错误。故选C。16.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A.用硫酸处理造纸厂的废水:

中和反应B.高炉炼铁:

置换反应C.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复分解反应D.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

化合反应【答案】D【详解】A、用硫酸处理造纸厂的废水,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配平错误,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而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选项不正确;B、锅炉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不是碳,反应原理错误,选项不正确;C、用碱液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方程式为,反应不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特点,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不正确;D、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方程式为:,反应符号“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故选D。►考向02判断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17.(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表中概念间不符合图所示的从属关系的是选项XYZA非金属单质单质纯净物B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化学反应C饱和溶液溶液混合物D氧化物无机化合物化合物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又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符合图所示的从属关系,不符合题意;B、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两者属于交叉关系,不符合图所示的从属关系,符合题意;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符合图所示的从属关系,不符合题意;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盐、氢化物等,符合图所示的从属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B。18.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时,则下列概念间属于交叉关系的是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B.缓慢氧化与氧化反应C.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D.混合物与纯净物【答案】A【详解】A、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有氧参与的反应,是交叉关系,选项正确;B、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是包含关系,选项错误;C、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并列关系,选项错误;D、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是并列关系,选项错误;故选:A。题型四催化剂►考向01催化剂概念19.(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SO2与O2反应制备SO3是硫酸工业中的重要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C.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质量比为2:1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O2SO3【答案】A【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详解】A、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质量比为(64×2):32=4:1,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20.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剂只能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改变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D.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答案】C【详解】A、催化剂不是只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也可能会减慢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二氧化锰并不是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化学反应和所需的反应条件,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向02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21.(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甲、丙和丁,探究MnO2和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答案】B【详解】A、根据控制变量法,甲和乙的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则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正确;B、实验乙和丁的变量有浓度和二氧化锰,变量不唯一,则甲、乙不能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错误;C、甲和丙的变量是温度不同,丙的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则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正确;D、根据C项的分析,对比甲和丙可以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甲、丁,变量是二氧化锰,则可以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正确。故选B。22.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常用的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只需控制软水和硬水的体积相同即可B.

实验可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C.

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D.

为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中的ⅹ值可以任选【答案】B【详解】A、A实验除需控制软水和硬水的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滴加的肥皂水体积相同,故A错误;B、图中实验水的体积相同,加入的蔗糖颗粒大小相同、质量相同,根据溶解的快慢,可以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B正确;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究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故C错误;D、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应相同,实验中的x值不能任选,故D错误。故选B。►考向03有关催化剂的科学探究23.小赣用过氧化氢溶液消毒时不小心将溅到红砖上,发现红砖上立即冒气泡,激发了小赣的探究欲望,请你参与探究。【提出问题】红砖粉末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吗?【猜想假设】猜想1:红砖粉末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猜想2:红砖粉末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探究】(1)设计并完成表中所示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反应速率很慢。2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红砖粉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讨论交流】(2)在探究实验中,“实验1”起的作用是。(3)小化认为应该补充一个实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红砖粉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目的是。【实验结论】猜想1正确。【实验反思】(4)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猜想1正确,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全证明猜想是正确的: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向剩余物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其目的是:。【实验拓展】(5)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酶的催化性37℃左右催化效率最高)和红砖粉末能催化过氧化氢。通过测定,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和红砖粉末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催化效率与温度关系如图。图中表示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的曲线是曲线(填“甲”或“乙”),依据是,影响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催化效率因素除温度外可能还有。【答案】(1)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对比(3)验证水和红砖粉末不能放出氧气(4)验证反应前后红砖粉末质量是否改变验证反应前后红砖粉末化学性质是否改变(5)甲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受温度影响,37℃左右催化效率最高红砖粉末质量或红砖粉末颗粒大小【详解】(1)根据实验结论:“红砖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推知实验现象为: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2)“实验1”起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红砖粉末能够加快反应速率;(3)过氧化氢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向盛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