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二单元 高频选择题55题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二单元 高频选择题55题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二单元 高频选择题55题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二单元 高频选择题55题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二单元 高频选择题5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精选高频选择题55题考点概览考点01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02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考点0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点04百家争鸣考点05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1.(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开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事件是A.尧禅位舜 B.禹传位启 C.商汤灭夏 D.盘庚迁殷2.(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阪泉之战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3.(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一现象源于西周的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终身制4.(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仁政得天下,暴政致亡国。”下列哪些人物是“暴政致亡国”的典例①桀

②启

③纣

④周厉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5.(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A.加强了西周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割据分裂 D.加强了思想控制6.(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某一政治制度示意图。材料表明,它实行的主体是A.同姓王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 D.奴隶7.(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某位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8.(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中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材料反映了A.夏桀的统治残暴 B.商纣的穷奢无道C.西周的动荡不安 D.秦朝的残酷刑罚9.(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保证国家的兵源C.分割诸侯的兵力 D.巩固西周的统治1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②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阐释了分封制的历史意义11.(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夏朝修建城池,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分封制度立起来 B.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C.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12.(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传说虽然听起来很唯美,但不能等同于史实。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过的客观事实。下列不属于历史传说的是A.国人暴动 B.黄帝制造船只C.尧、舜禅让首领之位 D.仓颉创造文字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13.(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石器的广泛使用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青铜器的出现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1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表明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分封诸侯,开疆拓土C.诸侯争霸,群雄逐鹿 D.多元一体,民族交融15.(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国家逐步走向统一C.周王室地位衰微 D.分封制得到了加强16.(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C.适用功能单一 D.得到广泛使用17.(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A.诸侯争霸激烈 B.西周经济发展C.国家局势安定 D.王室地位下降18.(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强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国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1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最早发生在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汉朝20.(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论语·季氏第十六》对春秋政治形势的描述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王室昏庸,诸侯讨伐C.“尊王攘夷”,辅助弱小 D.分封诸侯,讨伐外夷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1.(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要求各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上内容说明的是A.春秋争霸的目的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秦朝统一的原因22.(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这一事例可以佐证秦国变法的成功得益于A.国君支持 B.顺应潮流 C.符合国情 D.取信于民2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A.都江堰的修建 B.长城的修筑 C.造纸术的发明 D.灵渠的开凿24.(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的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当时这一重要工程修建在A.陕西西安 B.湖北随州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25.(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D.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26.(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提供的课题,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阶段特征阶段特征:4课:夏商周的更替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道: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史实中属于能够让秦国在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原因A.尊王攘夷 B.商鞅变法 C.退避三舍 D.围魏救赵28.(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商鞅在秦国推出一道法令:“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上举措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便利了经济交流C.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保护了贵族特权29.(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人说,秦国经历了由一个“国家内忧”“诸侯卑秦”落后的、被东方各国看不起的国家,到变成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实现此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无为而治30.(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水利工程指的是A.都江堰建成 B.灵渠开通 C.黄河水患消除 D.汨罗江竣工百家争鸣31.(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提倡节俭 B.依法治国 C.顺应自然 D.明确尊卑32.(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从如图所示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诵读到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33.(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墨子的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对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兼爱”“非攻”34.(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春秋》—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B.孟子—《道德经》—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C.孔子—《论语》—“仁”“为政以德”D.韩非—《孙子兵法》—“兼爱”“非攻”35.(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B.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C.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 D.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36.(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孟子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墨子提出“爱民谨忠,利民谨厚”“爱人利人,顺天之意”。二人共同主张A.以民为本 B.顺应自然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37.(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如下图所示的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观点属于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38.(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A.问鼎中原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尊王攘夷39.(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兼爱”、“非攻”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40.(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以德育人41.(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孟子提出“故善战者,服上刑”。二者都主张A.攻伐兼并 B.互爱互利 C.反对战争 D.顺应自然42.(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阐释历史讲究史论结合,“史”即历史事实,“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下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B.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C.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43.(2023秋·山东日照·期中)梁启超曾说:“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B.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C.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D.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44.(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间轴上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史实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国人暴动的发生C.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D.司母戊鼎的铸造45.(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一时期的文明成果有①四羊方尊②司母戊鼎③算盘④甲骨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6.(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 B.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D.江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4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商朝的历史,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A.巫山筒形瓶 B.刻铭文的毛公鼎C.刻有文字的甲骨 D.圆形方孔钱48.(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可考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到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49.(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 C.毛公鼎 D.四羊方尊50.(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下列能够作为印证材料的是A.甲骨文 B.铁农具 C.都江堰 D.竹木简51.(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反映了司母戊方鼎A.原始居民的生活B.商周的青铜文明C.春秋战国的纷争D.秦汉时期的大一统52.(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下列能集中反映这一观点的代表性成果是A.磨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53.(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各项最能反映这一时期文明成就的是A.青铜器和甲骨文 B.史学和文学 C.禅让制 D.分封制54.(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唐朝 B.秦朝 C.西周 D.商朝55.(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文物浓缩历史,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二里头铜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精选高频选择题55题考点概览考点01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02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考点0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点04百家争鸣考点05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1.(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开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事件是A.尧禅位舜 B.禹传位启 C.商汤灭夏 D.盘庚迁殷【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启的位子,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B项正确。尧禅位舜属于禅让制,排除A项;商汤灭夏体现的是朝代更替,排除C项;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时期,与“世袭制”、“禅让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阪泉之战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①”可知,①对应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到约公元前1046年,和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到商王盘庚时期将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B项正确;阪泉之战是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不是商朝,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不是商朝,排除C项;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不是在商朝,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一现象源于西周的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终身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朝觐天子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周王把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C项正确;禅让制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贤能之人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就是王位、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一制度始于夏朝,排除B项;终身制类似于世袭制,但分封制下,诸侯不尽义务则会被天子贬爵,削地,率部讨伐,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仁政得天下,暴政致亡国。”下列哪些人物是“暴政致亡国”的典例①桀

②启

③纣

④周厉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据题干“暴政致亡国的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桀是夏朝有名的暴君,最后导致夏朝的灭亡。纣是商朝有名的暴君,最后导致商朝的灭亡,因此①③人物是“暴政致亡国”的典型,B项正确;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在位时没有出现暴政,因此②人物不是“暴政致亡国”的典型,排除AC项;周厉王是西周的暴君,但没有直接导致西周的灭亡。周幽王时期,西周灭亡,因此④人物不是“暴政致亡国”的典型,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A.加强了西周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割据分裂 D.加强了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由题干“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在秦朝建立,排除B项;分封制后期导致割据分裂,排除C项;加强思想控制和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某一政治制度示意图。材料表明,它实行的主体是A.同姓王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 D.奴隶【答案】A【解析】观察图示信息,图示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A项正确;功臣、先代贵族是分封的对象之一,不是主体,排除B、C项;奴隶是被分封的对象,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某位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课堂笔记信息“周天子和诸侯、土地人民、周武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C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排除B项;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中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材料反映了A.夏桀的统治残暴 B.商纣的穷奢无道C.西周的动荡不安 D.秦朝的残酷刑罚【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是其残暴统治的表现,B项正确;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排除A项;纣王属于商朝,不属于西周或秦朝,排除CD项。故选B项。9.(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保证国家的兵源C.分割诸侯的兵力 D.巩固西周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是,通过分封制封立亲戚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因而可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D项正确;分封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服从周王调兵,保证国家的兵源,这些诸侯国向周王履行义务,不是分封制的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不是分割诸侯的兵力,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②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阐释了分封制的历史意义【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D项正确;①是对分封制分封对象和方式的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项;②是对分封制的意义的阐述,属于历史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夏朝修建城池,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分封制度立起来 B.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C.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修建城池,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西周建立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排除C项;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传说虽然听起来很唯美,但不能等同于史实。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过的客观事实。下列不属于历史传说的是A.国人暴动 B.黄帝制造船只C.尧、舜禅让首领之位 D.仓颉创造文字【答案】A【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人暴动出现于西周晚期,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史料记载,并得到了相关印证,不属于传说时代,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黄帝时代属于传说时代,缺乏文字等有力地的史料证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禅让制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时期还未产生成熟的文字,缺乏有效的史料印证存在的客观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仓颉是上古时期神话中的人物,属于传说时代,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13.(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石器的广泛使用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青铜器的出现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D项正确;石器是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生产工具,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青铜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表明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分封诸侯,开疆拓土C.诸侯争霸,群雄逐鹿 D.多元一体,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说明西周以来的礼制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A项正确;分封诸侯,开疆拓土是在西周建立后,题干强调的是春秋时时期诸侯崛起,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礼制遭破坏,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是诸侯争霸的客观作用,题干没有提及诸侯争霸。故选A项。15.(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国家逐步走向统一C.周王室地位衰微 D.分封制得到了加强【答案】C【解析】观察图片可知,代表周天子的人物矮小,而代表诸侯王的人物形象高大,反映了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势力强大,C项正确;“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图片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势力衰微”,“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图片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势力衰微”,这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并非“得到了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C.适用功能单一 D.得到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当时的铁器得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器是象征贵族身份,没有涉及贵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制作工艺如何,没有相应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适用功能不单一,排除C项。故选D项。17.(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A.诸侯争霸激烈 B.西周经济发展C.国家局势安定 D.王室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齐和朝晋的次数明显多余朝觐周天子的次数,这说明在鲁国看来,齐国、晋国比周天子重要,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D项正确;题干中鲁国朝贡周天子和朝齐朝晋的次数,不能说明诸侯争霸激烈,排除A项;题干与西周经济发展无关,比如说没有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鲁国朝贡情况说明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国家局势不稳,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强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国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周天子已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毫无实际上的统治管理权。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D项正确;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而非加剧分裂,排除A项;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而非扶助弱小,排除B项;此时周王室衰微,没有出现王室中兴,王权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最早发生在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汉朝【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正确;秦朝、汉朝(分西汉和东汉)均在春秋战国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20.(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论语·季氏第十六》对春秋政治形势的描述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王室昏庸,诸侯讨伐C.“尊王攘夷”,辅助弱小 D.分封诸侯,讨伐外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的是周王号令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诸侯号令天下,因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特点,A项正确;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没有讨伐王室,排除B项;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不是“辅助弱小”,排除C项;分封诸侯不能够说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1.(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要求各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上内容说明的是A.春秋争霸的目的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秦朝统一的原因【答案】B【解析】根据“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要求各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可得出,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变革,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与政治上的需求,因此强调的是商鞅变法的背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不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C项;秦统一的原因是自身实力的强大,以及社会分裂动荡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这一事例可以佐证秦国变法的成功得益于A.国君支持 B.顺应潮流 C.符合国情 D.取信于民【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可知,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说明商鞅此举的目的是取信于民,也说明秦国变法的成功得益于取信于民,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排除A项;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潮流,题干没有提及这一时代潮流,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变法的具体措施,无法说明秦国变法的成功得益于符合国情,排除C项。故选D项。2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A.都江堰的修建 B.长城的修筑 C.造纸术的发明 D.灵渠的开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在岷江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长城不是水利工程,排除B项;造纸术的发明与水利工程无关,排除C项;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灵渠与“天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的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当时这一重要工程修建在A.陕西西安 B.湖北随州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岷江”“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可知,图中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附近的岷江之上,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的综合性水利工程,C项正确;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陕西西安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湖北位于长江中下游,图中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支流岷江之上,排除B项;河南洛阳位于黄河流域,图中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支流岷江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25.(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D.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可知,”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郡县制的推广过程是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B项正确;战国时期并没有皇帝,且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专制皇权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A。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控制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无法体现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26.(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提供的课题,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阶段特征阶段特征:4课:夏商周的更替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因此,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A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道: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史实中属于能够让秦国在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原因A.尊王攘夷 B.商鞅变法 C.退避三舍 D.围魏救赵【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能够让秦国在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尊王攘夷,是指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中原诸侯对戎狄的侵扰进行抵御,与题干信息“能够让秦国在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原因”,没有联系,排除A项;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与题干信息“能够让秦国在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原因”,没有联系,排除C项;围魏救赵,是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与题干信息“能够让秦国在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原因”,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8.(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商鞅在秦国推出一道法令:“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上举措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便利了经济交流C.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保护了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措施的描述,这一措施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作用是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这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实现强兵,A项正确;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商鞅变法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思想方面无关,排除C项;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29.(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人说,秦国经历了由一个“国家内忧”“诸侯卑秦”落后的、被东方各国看不起的国家,到变成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实现此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管仲在齐国改革,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排除A项;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后灭亡六国,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0.(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水利工程指的是A.都江堰建成 B.灵渠开通 C.黄河水患消除 D.汨罗江竣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天府”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灵渠是广西地区,排除B项;大禹治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黄河水患,排除C项;汨罗江是湖南省平江县的河流,排除D项。故选A项。百家争鸣31.(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提倡节俭 B.依法治国 C.顺应自然 D.明确尊卑【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顺应自然,C项正确;A项是墨家的主张,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是儒家的主张,排除ABD项。故选C项。32.(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从如图所示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诵读到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利互爱,反对相互攻伐,A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体现,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排除C项;“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是兵家学派创始人孙武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33.(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墨子的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对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兼爱”“非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墨子的主张,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34.(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春秋》—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B.孟子—《道德经》—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C.孔子—《论语》—“仁”“为政以德”D.韩非—《孙子兵法》—“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学生有3000多人,比较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C项搭配正确,C项正确;《道德经》与老子相关,排除A项;《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排除B项;韩非子著有《韩非子》,《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古典的军事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兵书,作者是孙武,排除D项。故选C项。35.(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B.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C.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 D.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体现了智囊团的身份从执政卿和君子发展到稷下之臣和出身民间的群体,因而反映了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使用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集中体现的是智囊团身份地位的变化,无法反映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排除B项;诸侯争霸注重从争霸战争中体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6.(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孟子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墨子提出“爱民谨忠,利民谨厚”“爱人利人,顺天之意”。二人共同主张A.以民为本 B.顺应自然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爱民谨忠,利民谨厚”“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排除B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37.(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如下图所示的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观点属于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和“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C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政”治国,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38.(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A.问鼎中原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尊王攘夷【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这些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强调的是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间争霸战争,与材料“古代文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尊王攘夷是齐桓公葵丘会盟打出的“旗号”,最终确立齐桓公霸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39.(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兼爱”、“非攻”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如上下、左右、对错等,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属于对立的双方,也是属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正确;A项是孔子思想,排除A项;C项是墨子思想,排除C项;D项属于孙子的兵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40.(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以德育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可知,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民间教育事业的发展。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正确;因材施教说的是教学方法,排除A项;仁者爱人是仁的思想的含义,排除C项;以德育人说的是教学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41.(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孟子提出“故善战者,服上刑”。二者都主张A.攻伐兼并 B.互爱互利 C.反对战争 D.顺应自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意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故善战者,服上刑”大意是好战的人应该受重的刑罚,由此可见二者都主张反对战争,C项正确;墨子和孟子的话都反对攻伐兼并,排除A项;互爱互利对应的是墨子的主张,排除B项;墨子代表墨家,孟子代表儒家,而顺应自然属于道家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42.(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阐释历史讲究史论结合,“史”即历史事实,“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下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B.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C.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史”即历史事实,“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是对百家争鸣事件的评价,D项正确;“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是历史史实,排除A项;“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是历史史实,排除B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3.(2023秋·山东日照·期中)梁启超曾说:“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B.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C.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D.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可得出材料强调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其影响,但不是梁启超所说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战国时期的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战国时期的阶级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44.(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间轴上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史实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国人暴动的发生C.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D.司母戊鼎的铸造【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铸造了“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D项正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A项;国人暴动的发生在西周,排除B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45.(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一时期的文明成果有①四羊方尊②司母戊鼎③算盘④甲骨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它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司母戊鼎同样是商朝晚期的青铜器,它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算盘通常被认为发明于东汉时期,而夏、商、西周时期早于东汉,所以算盘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文明成果,排除含③的选项A、B、D项。故选C项。46.(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 B.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D.江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无使用之痕”“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可以看出,商代的青铜农具实用性并不强,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商代一批青铜农具有各种纹饰和“无使用之痕”无法体现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体现了这些青铜农具不是用于农业,并且青铜农具比较昂贵,使用不广,并不利于精耕细作,排除C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生在东晋南朝时期,与商代出土的青铜农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商朝的历史,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A.巫山筒形瓶 B.刻铭文的毛公鼎C.刻有文字的甲骨 D.圆形方孔钱【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项正确;巫山筒形瓶是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最有特色的器物,排除A项;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排除B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