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练习)-高中物理同步课堂(高教版电工电子类)(解析版)_第1页
第二节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练习)-高中物理同步课堂(高教版电工电子类)(解析版)_第2页
第二节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练习)-高中物理同步课堂(高教版电工电子类)(解析版)_第3页
第二节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练习)-高中物理同步课堂(高教版电工电子类)(解析版)_第4页
第二节 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练习)-高中物理同步课堂(高教版电工电子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1.光纤通信采用的光导纤维由内芯和外套组成,其侧截面如图所示,一复色光以一定的入射角(洋0)从轴

心射入光导纤维后分为“b两束单色光,下列说法不无聊的是()

A.内芯材料中。的折射率比对6的折射率小

B.入射角i由0。逐渐增大时,。单色光全反射现象先消失

C.从空气射入光导纤维,a、b单色光的波长都变长

D.在内芯介质中。单色光的传播速度比6单色光大

【答案】C

【详解】A.根据光路图可知,两种光从空气射入内芯后。光的折射角大于。光的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

九=当可知,内芯材料中。的折射率比对%的折射率小,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内芯材料中a的折射率比对b的折射率小,根据〃=二二所以。光的临界角大,所以

sinC

入射角i由0°逐渐增大时,a单色光全反射现象先消失,B正确;

cV

C.光从空气射入内芯时,根据"=£可知光的传播速度变小,再根据波速、频率与波长的关系2=7可知,

vJ

波长变短,C错误;

D.因为内芯材料中a的折射率比对b的折射率小,根据y=9可知在内芯介质中a单色光的传播速度比b

n

单色光大,D正确。故选C。

2.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仅是装饰品,也是夜间骑车的安全指示灯,它能把来自后面的光线反射回去。某

种自行车尾灯可简化为由许多整齐排列的等腰直角棱镜(折射率组成,棱镜的横截面如图所示。

一平行于横截面的光线从O点垂直AB边射入棱镜,先后经过AC边和CB边反射后,从AB边的。,点射出,

则出射光线是()

A.平行于AC边的光线①

B.平行于入射光线的光线②

C.平行于CB边的光线③

D.平行于边的光线④

【答案】B

【详解】由题意可知光线在棱镜与空气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C=arcsin-<arcsin心<45°根据几何关

n2

系可知光线在AC面的入射角为45。,所以光线在AC面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平行于进而在2C面的

入射角也为45。,也会发生全反射,最终垂直于AB射出棱镜,所以出射光线是平行于入射光线的光线②。

故选B。

3.如图甲所示为某种油量计的内部设计,设计师在油箱的一侧竖直安装了一系列厚度相同、长度不同的透

明塑料板,每块塑料板的形状如图乙所示,下部尖端部分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把这一油量计固定在油

箱内,当光由正上方竖直向下射入到塑料板中,从观察窗口中可以清晰看到油量计的上表面有明、暗两片

区域。通过观察明暗区域分界线的位置,便可判断出油量的多少,(已知塑料板的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但

小于油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近似等于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从观察窗口观察到的亮区在左侧,暗区在右侧

C.从观察窗口观察到的明亮区域越大,油量越多

D.使用的塑料板折射率应满足“2忘

【答案】AD

【详解】ABC.光从正上方竖直向下射入到塑料板中,若塑料板的下方浸没在油中,由于塑料板的折射率

小于油的折射率,光不会发生全反射,从上方观察为暗区;若塑料板的下方没有浸没在油中,由于塑料板

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光发生全反射,从上方观察为亮区,因此从观察窗口观察到的亮区在右侧,

暗区在左侧,而且从观察窗口观察到的明亮区域越大,油量越少,A正确,BC错误;

D.若光从塑料板的下部与空气界面发生全反射,根据几何关系可知入射角7=45。因此临界角CW45。

由于sinC=’可得”2近,D正确。故选AD。

n

4.在光学仪器中,“道威棱镜”被广泛用来进行图形翻转。如图,428是棱镜的横截面,截面是底角为45。

的等腰梯形。现有与底面BC平行且频率相同的两束单色光b射入A8面,经折射反射,使从面射出

的光线发生了翻转。已知棱镜材料对该色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束光中,有一束可能会从底面射出

B.两束光都不能从底面BC射出,光将从8面平行于BC射出

C.若光a、b从面平行于8c射出,a光离底面BC更近

D.两束光在棱镜中的传播时间相同

【答案】BCD

【详解】A.光路图如图所示

发生全反射,故A错误;

sincc

B.根据几何关系〃=30。<。;〃=一=解得。=45。说明光线从CD面平行于BC射出,故B正确;

sinp

CD.由图可知,两束光在介质中的路程相等,且。光的出射光线离BC更近,故CD正确。

故选BCD。

5.光纤通信采用的光导纤维由内芯和外套组成,长为L,其侧截面如图所示,一复色光以一定的入射角(苗))

从轴心射入光导纤维后分为。、6两束单色光,已知内芯材料对。光的折射率为真空中的光速为

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内芯介质中。单色光的传播速度比b单色光大

B.入射角z•由0。逐渐增大时,。单色光全反射现象先消失

C.从空气射入光导纤维,a、b单色光的波长都变长

D.若入射角i=6时,a、b单色光在内芯和外套界面都发生全反射,则。单色光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为

Ln2

cy/n2-sin20

【答案】ABD

【详解】A.由图可知,在内芯介质中。单色光的折射角比6单色光大,根据折射定律亚在内芯介质

smr

中。单色光的折射率比b单色光小,又由〃=£可知,在内芯介质中。单色光的传播速度比b单色光大,故

V

A正确;

B.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由0。逐渐增大时,a、b单色光的折射角都增大,a单色光的折射角大于6

单色光,导致。、b单色光在到达内芯和外套界面时的入射角都减小,且。单色光入射角小于b单色光,由

于。单色光的折射率比6单色光小,根据sinC=^■可知,。单色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6单色光,则a

n

单色光全反射现象先消失,故B正确;

C.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频率不变,根据〃=£传播速度减小,由v=2/波长减小,故C错误;

V

D.当入射角]=。时,设。单色光的折射角为r,根据折射定律有〃可得sinr=^根据数学知识可知

smrn

cosr=Ei根据几何关系可知,°单色光的传播距离为x=—J由"=£传播速度为v=9则。单色光

ncosrvn

xLn2

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为,=二=/,,故D正确。故选ABD。

6.在透明均匀介质内有一球状空气泡,一束包含a,b两种单色光的细光束从介质射入气泡,A为入射点,

之后a、b色光分别从C点、。点射向介质,如图所示。已知A点的入射角为30。,a色光的偏向角(C

点出射光线与A点入射光线的夹角)为30°,CD弧所对的圆心角为5。,则()

A.介质对单色光a的折射率为3

B.b色光的偏向角为25°

C.若逐渐增大A点的入射角,空气泡中率先消失的是a色光

D.。色光比6色光更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答案】BC

【详解】A.a色光的偏向角为。=30。,在A点的入射角为i=3O、折射角为九,由4=2(九-i)

解得九=45所以%=吧%=应故A错误;

sin30

B.AZ)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180-45x2+5=95所以6色光在A点的折射角为%=理万竺-=42.5

则b色光的偏向角4=2x(42.5-30)=25故B正确;

C.b色光的折射率为%=丽丝3当发生全反射时由sinC=^■可知Q<G所以若逐渐增大A点的入

sin30n

射角,空气泡中率先消失的是a色光,故C正确;

D.。色光的折射率大,所以。光的频率大波长小,则b色光比a色光更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D

错误。故选BC。

7.如图所示,两束相同频率的色光。、b,以不同光路射入长度足够长厚度为一的平行玻璃砖,已知a光束

入射角a=60。,。光束进入玻璃后折射光线与玻璃砖边界的夹角#=60。,6光束垂直玻璃砖入射,真空中

光速c=3xl()8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束b在玻璃砖中的折射率为1

B.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其折射光线穿过玻璃砖最长路程为诿d

2

C.该玻璃砖对〃光束的折射率为6

D.图示光束。在该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为逆xlO'm/s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