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支付领域安全技术与服务保障方案TOC\o"1-2"\h\u16841第一章移动支付概述 4137921.1移动支付发展背景 4141791.2移动支付技术架构 453631.3移动支付安全风险 49131第二章移动支付安全框架 5225852.1安全体系架构设计 5214082.1.1安全体系架构层次 593842.1.2物理安全 5318792.1.3网络安全 556212.1.4系统安全 583842.1.5应用安全 532142.2安全策略与规范 5123582.2.1安全策略 5114302.2.2安全规范 6271652.2.3安全合规 677802.3安全技术选型与应用 6282182.3.1加密技术 6247472.3.2认证技术 6111792.3.3安全协议 6192332.3.4安全存储 6299652.3.5安全审计 6341第三章移动支付终端安全 655133.1终端安全防护策略 6266803.1.1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6212393.1.2安全防护策略实施 7307923.2终端安全认证技术 7281183.2.1生物识别技术 7230663.2.2双因素认证 7302603.2.3数字证书技术 7266603.3终端安全漏洞管理 7176063.3.1漏洞监测与评估 7184283.3.2漏洞修复与防范 886303.3.3漏洞管理流程优化 87781第四章移动支付传输安全 8120214.1数据加密技术 8155794.2数据完整性保护 866794.3传输安全协议 923688第五章移动支付身份认证 9312275.1用户身份认证 9229745.1.1认证方式概述 978895.1.2密码认证 9154725.1.3生物识别认证 1039045.1.4数字证书认证 10320605.2设备身份认证 109455.2.1设备身份认证的重要性 10133195.2.2设备指纹识别 10309945.2.3设备绑定 1010855.2.4设备安全评估 10323935.3多因素认证 10317845.3.1多因素认证概述 10158605.3.2多因素认证的实现 1020535.3.3多因素认证的优势 1132038第六章移动支付风险监控与防范 11242536.1风险识别与评估 1115936.1.1风险类型划分 11157266.1.2风险识别方法 1160176.1.3风险评估方法 11123246.2风险防范措施 11163386.2.1技术措施 11229006.2.2操作措施 12292416.2.3法律措施 12306806.3风险监控与预警 12134136.3.1监控体系构建 1279276.3.2监控措施 1295376.3.3预警响应 133149第七章移动支付隐私保护 13178237.1隐私保护法律法规 13311657.1.1法律法规概述 13314467.1.2法律法规要求 1397557.2隐私保护技术 13173547.2.1数据加密技术 13191277.2.2安全认证技术 1368377.2.3数据脱敏技术 14118717.2.4安全存储技术 1447707.3隐私保护策略 14188217.3.1用户知情同意原则 14300907.3.2最小化原则 14195507.3.3用户隐私设置 1441967.3.4定期审查和评估 1479957.3.5安全事件应对 141195第八章移动支付安全服务保障 14303168.1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14294818.1.1完善法规政策 1477828.1.2强化技术支撑 15128068.1.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1525738.1.4加强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542108.2安全服务流程优化 15154348.2.1用户身份验证 15318338.2.2支付指令确认 15121218.2.3支付风险防控 15171568.2.4交易数据保护 15121428.3安全服务能力评估 15111698.3.1安全制度与政策执行情况 1529818.3.2技术防护能力 16253348.3.3安全管理能力 16223638.3.4用户满意度 1610708第九章移动支付应急响应与处置 1618879.1应急响应体系 1610329.1.1体系建设目标 16208969.1.2组织架构 16214589.1.3职责分工 16110669.2应急处置流程 17282149.2.1事件报告 17246019.2.2事件评估 17221699.2.3应急响应启动 17226679.2.4应急处置措施 1711659.2.5应急响应结束 1711379.3应急演练与培训 17278339.3.1演练目的 17248199.3.2演练类型 1736469.3.3培训内容 17299269.3.4培训方式 1841059.3.5培训效果评估 1816703第十章移动支付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 18561710.1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182004410.1.1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 182959110.1.2加密技术的持续升级 1890810.1.3安全芯片的普及 182133910.2安全服务模式创新 181006910.2.1定制化安全服务 182301310.2.2安全服务云化 18324710.2.3安全服务与保险业务结合 192126710.3安全产业生态建设 192689510.3.1政产学研合作 19699410.3.2安全产业链的完善 192274010.3.3安全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19第一章移动支付概述1.1移动支付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支付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的发展背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扶持:我国高度重视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推动移动支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便捷支付方式的需求日益增长,移动支付凭借其便捷、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技术进步: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移动支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4)产业协同: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运营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推动,促进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1.2移动支付技术架构移动支付技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前端技术:主要包括移动设备上的支付应用、支付界面设计等,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操作体验。(2)网络传输技术:涉及移动网络、互联网等传输通道,保障支付数据的安全、高效传输。(3)支付平台技术:包括支付网关、支付系统、支付协议等,实现支付指令的、验证、处理等功能。(4)安全认证技术:包括数字签名、加密、身份认证等,保证支付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5)后台管理技术:包括支付数据统计分析、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为支付业务提供支撑。1.3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移动支付在为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支付数据泄露: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用户个人信息、支付账户信息等敏感数据可能被泄露。(2)恶意程序攻击:黑客利用恶意程序窃取用户支付信息,进行非法交易。(3)支付渠道风险:移动支付渠道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支付指令被篡改、伪造。(4)交易风险: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可能遭遇诈骗、虚假交易等风险。(5)法律法规风险: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可能导致法律纠纷。为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需从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第二章移动支付安全框架2.1安全体系架构设计移动支付安全体系架构设计是保证移动支付过程安全、可靠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2.1.1安全体系架构层次移动支付安全体系架构可分为四个层次: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各层次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2.1.2物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包括对移动支付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安全保护,如防盗窃、防破坏等。2.1.3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涉及移动支付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加密、认证、完整性保护等。2.1.4系统安全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层面的安全防护,如权限控制、日志审计等。2.1.5应用安全应用安全关注移动支付应用本身的安全,包括代码安全、数据安全、接口安全等。2.2安全策略与规范为保证移动支付安全,需制定一系列安全策略与规范,以下为几个关键方面:2.2.1安全策略安全策略是对移动支付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包括风险管理、安全事件响应、安全培训等。2.2.2安全规范安全规范是对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具体要求,如加密算法、认证机制、安全协议等。2.2.3安全合规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安全法规、标准,保证移动支付业务合规运营。2.3安全技术选型与应用安全技术选型与应用是移动支付安全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以下为几个关键技术领域:2.3.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障移动支付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混合加密等。2.3.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用于保证移动支付过程中参与方的身份真实性,包括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2.3.3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移动支付数据传输的基础,如SSL/TLS、等。2.3.4安全存储安全存储涉及移动支付数据的存储与保护,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2.3.5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对移动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以发觉潜在安全风险。通过以上安全技术选型与应用,可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移动支付安全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第三章移动支付终端安全3.1终端安全防护策略3.1.1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移动支付终端的安全防护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防护、动态防御、安全可靠。具体措施包括:(1)硬件层面:采用安全芯片、加密存储、安全启动等技术,保证终端硬件安全。(2)系统层面: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权限控制、安全补丁更新等手段,提高系统安全性。(3)应用层面:采用安全编程、代码审计、安全沙箱等技术,保障应用安全。(4)网络层面:采用安全通信协议、数据加密、防火墙等技术,保护网络传输安全。3.1.2安全防护策略实施(1)实施安全策略:制定并落实终端安全策略,保证终端设备在安全环境下运行。(2)定期检查与评估:对终端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检查与评估,发觉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3)安全培训与宣传:加强终端用户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3.2终端安全认证技术3.2.1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识别用户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等)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在移动支付终端中,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支付安全性。3.2.2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是指结合两种及以上的认证手段进行身份验证。在移动支付终端中,双因素认证可以有效降低欺诈风险,提高支付安全。3.2.3数字证书技术数字证书技术是利用公钥基础设施(PKI)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的技术。在移动支付终端中,数字证书技术可以保证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3.3终端安全漏洞管理3.3.1漏洞监测与评估(1)实施漏洞监测:通过自动化工具或人工检测,实时发觉终端设备的安全漏洞。(2)漏洞评估:对发觉的安全漏洞进行评估,分析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3.3.2漏洞修复与防范(1)漏洞修复:针对已发觉的安全漏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降低安全风险。(2)防范措施:针对潜在的漏洞,制定防范策略,提高终端设备的安全性。3.3.3漏洞管理流程优化(1)建立漏洞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漏洞管理流程,保证漏洞得到及时发觉、评估、修复和防范。(2)持续优化流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优化漏洞管理流程,提高漏洞管理效率。第四章移动支付传输安全4.1数据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数据加密技术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的核心。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将原始数据转换成不可读的形式,从而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对称加密技术采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其优点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复杂。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混合加密技术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先使用对称加密对数据进行加密,再使用非对称加密对对称密钥进行加密传输。4.2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完整性保护是指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篡改。为了实现数据完整性保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1)哈希算法:对数据进行哈希运算,一个固定长度的哈希值。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将哈希值与原始数据进行比对,以验证数据是否被篡改。(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技术结合了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数据进行哈希运算,然后使用私钥对哈希值进行加密,数字签名。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使用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哈希值,并与数据再次进行哈希运算得到的哈希值进行比对,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3)数字证书:数字证书用于验证数据发送方的身份,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字证书包含公钥、私钥和证书持有者的身份信息。通过验证数字证书,接收方可以确信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4.3传输安全协议传输安全协议是移动支付领域保障数据传输安全的重要手段。以下几种传输安全协议在移动支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SSL/TLS协议:SSL(SecureSocketsLayer)和TLS(TransportLayerSecurity)协议是一种基于公钥加密技术的安全传输协议。它们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证书验证、密钥交换和加密传输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2)IPSec协议:IPSec(InternetProtocolSecurity)协议是一种用于保障IP层数据传输安全的协议。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完整性验证,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3)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Secure)协议是基于HTTP协议的安全传输协议。它通过SSL/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保证Web应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4)移动支付专用协议:针对移动支付领域的特点,一些专用协议应运而生,如MPay、PayPal等。这些协议在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方面具有较好的功能,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五章移动支付身份认证5.1用户身份认证5.1.1认证方式概述在移动支付领域,用户身份认证是保证交易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常用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密码认证、生物识别认证和数字证书认证等。5.1.2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移动支付中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在支付时,需输入预设的密码进行验证。为提高密码认证的安全性,建议采用复杂度较高的密码,并定期更换。5.1.3生物识别认证生物识别认证是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等)进行身份认证。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但需要移动设备具备相应的识别硬件。5.1.4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一种身份认证方式。用户在支付时,需向服务器出示数字证书,服务器通过验证证书的有效性来确认用户身份。5.2设备身份认证5.2.1设备身份认证的重要性设备身份认证是保证移动支付安全的关键环节,可以防止非法设备接入支付系统。设备身份认证主要包括设备指纹识别、设备绑定和设备安全评估等。5.2.2设备指纹识别设备指纹识别是通过分析移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特征,唯一标识符,用于识别设备身份。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和安全性。5.2.3设备绑定设备绑定是将用户的移动设备与支付账户进行绑定,保证支付操作仅在已绑定的设备上执行。设备绑定可以通过短信验证码、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实现。5.2.4设备安全评估设备安全评估是对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硬件安全功能进行评估,保证设备在支付过程中不会受到恶意攻击。5.3多因素认证5.3.1多因素认证概述多因素认证是一种结合多种认证方式的安全策略,旨在提高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强度。常见的多因素认证组合包括密码生物识别、密码数字证书等。5.3.2多因素认证的实现为实现多因素认证,支付系统需对各种认证方式进行整合,保证用户在支付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以下为多因素认证实现的几个关键步骤:(1)用户注册时,系统要求用户设置密码,并采集生物识别特征;(2)用户在支付时,系统首先验证密码,然后通过生物识别进行二次验证;(3)系统可自动识别用户设备,若设备安全评估合格,则允许支付操作;(4)支付过程中,系统可实时监控用户行为,如发觉异常,可立即采取措施保障支付安全。5.3.3多因素认证的优势多因素认证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性,降低欺诈风险;(2)增强支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3)提升用户体验,简化支付操作。第六章移动支付风险监控与防范6.1风险识别与评估6.1.1风险类型划分移动支付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欺诈风险。对这些风险类型的识别与评估,是构建移动支付风险监控体系的基础。6.1.2风险识别方法(1)数据挖掘:通过收集移动支付交易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异常交易行为,从而发觉潜在风险。(2)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识别出高风险用户和行为。(3)专家系统:结合专家经验,制定风险识别规则,对移动支付交易进行实时监控。6.1.3风险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对移动支付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2)定性评估:根据专家经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6.2风险防范措施6.2.1技术措施(1)加密技术:采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多种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身份认证:通过生物识别、短信验证码、动态令牌等多种身份认证方式,提高用户身份的准确性。(3)安全协议:采用SSL、TLS等安全协议,保证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6.2.2操作措施(1)培训与宣传: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风险的认知。(2)规范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保证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遵循安全操作流程。(3)信息反馈: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反馈,改进移动支付服务。6.2.3法律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移动支付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2)加强监管: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3)法律援助:为用户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用户合法权益。6.3风险监控与预警6.3.1监控体系构建(1)数据采集:收集移动支付交易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为风险监控提供数据支持。(2)数据分析: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觉潜在风险。(3)预警机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预警规则,对高风险交易进行预警。6.3.2监控措施(1)实时监控:对移动支付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交易行为及时采取措施。(2)定期评估:对移动支付风险进行定期评估,调整风险防范措施。(3)联动防控:与相关机构、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共同防范移动支付风险。6.3.3预警响应(1)预警级别划分:根据风险程度,将预警分为不同级别,如一级预警、二级预警等。(2)预警响应流程:制定预警响应流程,保证在预警发生后能够迅速采取措施。(3)预警信息发布:通过短信、邮件、APP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用户发布预警信息。第七章移动支付隐私保护7.1隐私保护法律法规7.1.1法律法规概述在移动支付领域,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是保证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国对此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7.1.2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需遵循以下要求:(1)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和共享的目的、范围和方式;(2)获取用户同意后,方可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3)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4)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遵循最小化原则;(5)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安全事件。7.2隐私保护技术7.2.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移动支付隐私保护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解读。常见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7.2.2安全认证技术安全认证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名、身份认证、设备认证等。通过这些技术,保证用户在支付过程中的身份真实性,防止非法访问和操作。7.2.3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技术通过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使其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无法直接识别用户身份,从而降低隐私泄露风险。7.2.4安全存储技术安全存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通过这些技术,保证用户个人信息在存储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7.3隐私保护策略7.3.1用户知情同意原则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在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时,应遵循用户知情同意原则。在用户使用服务前,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范围和方式,并获取用户同意。7.3.2最小化原则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应遵循最小化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相关的必要个人信息,避免过度收集。7.3.3用户隐私设置移动支付应用应提供用户隐私设置功能,允许用户自主选择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和权限,如地理位置、通讯录等。7.3.4定期审查和评估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应定期对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进行审查和评估,保证隐私保护策略的有效性。7.3.5安全事件应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应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并及时向用户通报事件进展。第八章移动支付安全服务保障8.1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移动支付安全服务体系建设是保证用户资金安全、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以下为移动支付安全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8.1.1完善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移动支付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和义务,为移动支付安全服务提供法律依据。8.1.2强化技术支撑运用密码学、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支付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8.1.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移动支付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安全策略、安全培训等要求,保证安全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8.1.4加强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对支付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安全隐患及时预警。8.2安全服务流程优化优化移动支付安全服务流程,提高支付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以下为具体措施:8.2.1用户身份验证强化用户身份验证环节,采用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技术,保证支付过程中用户身份的真实性。8.2.2支付指令确认优化支付指令确认流程,通过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等方式,保证支付指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8.2.3支付风险防控建立支付风险防控机制,对交易金额、交易频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交易及时采取措施。8.2.4交易数据保护对交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对交易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保护用户隐私。8.3安全服务能力评估为保证移动支付安全服务的高效运行,需对安全服务能力进行评估。以下为评估内容:8.3.1安全制度与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移动支付安全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保证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8.3.2技术防护能力评估移动支付技术防护能力,包括密码学、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安全防护体系的完善程度。8.3.3安全管理能力评估移动支付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培训、安全风险监测、安全事件处理等方面。8.3.4用户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用户反馈等方式,评估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服务的满意度,以持续优化安全服务。通过以上评估,为移动支付安全服务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保证支付安全服务的高效、稳定运行。第九章移动支付应急响应与处置9.1应急响应体系9.1.1体系建设目标移动支付应急响应体系旨在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应急响应,降低风险和损失。体系建设目标包括: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流程;实施应急资源整合与优化;提升应急响应能力。9.1.2组织架构移动支付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执行层和支撑层。决策层:负责制定应急响应政策、指导应急响应工作;执行层: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响应措施;支撑层:提供技术、资源、信息等支持。9.1.3职责分工各层次应急响应组织成员应明确职责,保证应急响应工作有序进行。具体职责如下:决策层: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指导应急响应工作;执行层:组织应急响应行动,协调各方资源;支撑层: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执行层完成应急响应任务。9.2应急处置流程9.2.1事件报告当发觉移动支付安全事件时,相关责任人应立即向应急响应组织报告,保证事件得到及时处理。9.2.2事件评估应急响应组织应根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因素,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应急响应级别。9.2.3应急响应启动根据事件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9.2.4应急处置措施技术层面:及时修复漏洞,防止安全事件扩大;业务层面:暂停受影响业务,保障其他业务正常运行;法律层面: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追究法律责任;宣传层面: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舆论,减少负面影响。9.2.5应急响应结束在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应急响应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应急响应。9.3应急演练与培训9.3.1演练目的通过应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草制品销售合同调解
- 体育经纪律师聘用协议
-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布线协议
- 房屋室内装饰施工合同
- 食醋公司总经理聘用合同
- 社交高炮施工合同
- 卫生打扫合同范例
- 塑料草皮购销合同范例
- 公民代理 劳动合同
- 工作师徒合同评价
- 中小学生反恐防暴安全教育课件
- 《药物制剂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全套
- DL-T 2559-2022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状态检修评估技术导则
- 信阳市光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测试卷(含答案)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 案场物业管理制度
- 军队文职-政治理论-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一
- 南京联合体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电子商务网络商务信息采集与处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SA8000-2014社会责任绩效委员会SPT组织架构、职责和定期检讨及评审会议记录
- 搅拌釜式反应器搅拌釜式反应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