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方案TOC\o"1-2"\h\u13771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230151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发展 2188241.1.1定义 2307451.1.2发展 3291.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3146802.1通信技术 3134422.2传感技术 3159712.3人工智能技术 378932.4车载计算平台 3293592.5安全技术 323682.6车载软件与算法 431266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 422812.1车载网络技术 4314202.2数据处理与分析 4172812.3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 425707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 5200143.1安全技术策略 5124943.1.1概述 5227573.1.2硬件安全 586183.1.3软件安全 5126543.1.4网络安全 5318333.1.5通信安全 6173163.2隐私保护措施 6290653.2.1概述 6104263.2.2数据收集 671603.2.3数据处理 696003.2.4数据存储 656523.2.5数据传输 7143373.3法律法规与标准 7260303.3.1概述 758803.3.2法律法规 7138503.3.3国家标准 7230103.3.4行业标准 723665第四章充电设施概述 7303994.1充电设施的类型与特点 7160864.2充电设施的技术发展 827327第五章充电设施规划与建设 9161055.1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9198205.2充电设施建设流程 922545.3充电设施投资与运营 918963第六章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 10295576.1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互联互通 1065156.2充电设施的数据采集与传输 10174046.3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 109733第七章充电设施政策与市场环境 11300637.1政策法规对充电设施的影响 1159727.2市场环境分析 11284607.3充电设施市场发展趋势 129533第八章充电设施运营与管理 12101618.1充电设施运营模式 12230588.1.1概述 12242298.1.2现状 12253348.1.3发展趋势 13123758.2充电设施运维管理 13184078.2.1概述 1356438.2.2运维管理内容 13290128.2.3运维管理策略 13168398.3充电设施服务创新 14202788.3.1概述 14311088.3.2服务创新方向 14220088.3.3服务创新举措 1429935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 14265619.1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 1466829.2充电设施的技术升级 15135239.3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 156350第十章案例分析 161334010.1充电设施建设成功案例 16854510.1.1项目背景 16747910.1.2项目实施 16696610.1.3成功效果 162237010.2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案例 16828110.2.1项目背景 161157210.2.2项目实施 162836810.2.3应用效果 162128610.3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案例 171781310.3.1项目背景 173254510.3.2项目实施 17470410.3.3融合效果 17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以及车辆与网络等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汽车。它是一种具有高度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新型汽车。1.1.2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在20世纪末,汽车制造商开始将导航、音响等娱乐系统与车载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初级阶段的智能网联汽车。进入21世纪,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走向成熟。1.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1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的基础。主要包括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行人(V2P)以及车与网络(V2N)等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使得汽车能够实现实时信息传输,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2.2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为汽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2.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智能决策和自主控制的核心。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使得汽车能够对复杂环境进行识别、判断和决策,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2.4车载计算平台车载计算平台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高度智能化、网络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高功能处理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这些技术为汽车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复杂的功能。2.5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在信息交互和共享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主要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这些技术保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6车载软件与算法车载软件与算法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各种功能的基础。主要包括导航算法、控制算法、规划算法等。这些算法使得汽车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有效的决策和控制。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2.1车载网络技术车载网络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的基础,它负责实现车辆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车辆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传输与交换。在当前技术框架下,车载网络技术主要包括CAN(控制器局域网络)、LIN(局域互连网络)、MOST(媒体导向系统运输)以及以太网等。CAN总线作为核心网络,承担着车辆内大部分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任务。它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保证了车辆动态控制系统的实时响应,如发动机控制、制动系统等。LIN总线则用于车辆中信息传输要求较低的系统,如车窗控制、灯光调节等,其成本效益和简单性使其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MOST总线技术则主要应用于车载娱乐系统,支持多媒体数据的高速传输。而以太网则因其高速传输能力,逐渐被应用于支持车辆的高级功能,如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2.2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包括车辆状态数据、环境感知数据、驾驶行为数据等。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为车辆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处理首先经过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随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潜在的驾驶风险、交通状况等信息。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实时分析大量交通数据,车辆可以更智能地规划行驶路线,预测交通状况,从而提高行驶效率和安全性。2.3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系统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车辆的自主控制。自动驾驶技术按照自动化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级别,从0级(无自动化)到5级(完全自动化)。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处于2级或3级自动驾驶水平,能够实现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人工智能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使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但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挑战依然存在,如复杂的交通环境、多变的外部条件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改进。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3.1安全技术策略3.1.1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技术策略。以下将从硬件安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和通信安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3.1.2硬件安全硬件安全主要包括车辆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的安全。以下措施可提高硬件安全:(1)采用安全芯片,保证硬件设备具备较高的安全性;(2)对硬件设备进行加密,防止非法接入;(3)对关键硬件设备进行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3.1.3软件安全软件安全主要包括车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固件等软件的安全。以下措施可提高软件安全:(1)采用安全编程规范,降低软件漏洞;(2)实施软件签名,保证软件来源可靠;(3)定期更新软件,修复已知漏洞;(4)对软件进行加密,防止非法篡改。3.1.4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主要包括车辆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安全。以下措施可提高网络安全:(1)采用安全的网络协议,如SSL/TLS等;(2)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3)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限制非法访问;(4)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保证网络设备安全。3.1.5通信安全通信安全主要包括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安全。以下措施可提高通信安全:(1)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如DSRC、5G等;(2)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3)实施身份认证,保证通信双方身份合法;(4)对通信链路进行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理异常情况。3.2隐私保护措施3.2.1概述智能网联汽车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泄露。为保证用户隐私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隐私保护措施。以下将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四个方面展开论述。3.2.2数据收集在数据收集环节,以下措施可保护用户隐私:(1)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范围和方式;(2)仅收集与提供服务相关的数据;(3)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3.2.3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环节,以下措施可保护用户隐私:(1)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2)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去标识化技术;(3)限制数据访问权限,仅允许授权人员访问。3.2.4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环节,以下措施可保护用户隐私:(1)采用安全的数据存储技术,如加密存储;(2)对存储数据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数据安全;(3)限制数据存储时间,避免长期存储。3.2.5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环节,以下措施可保护用户隐私:(1)采用安全的传输协议,如SSL/TLS等;(2)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3)限制数据传输范围,仅向授权接收方传输。3.3法律法规与标准3.3.1概述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国家和地方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以下将从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3.3.2法律法规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3.3.3国家标准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标准,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技术要求》等。这些国家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3.3.4行业标准各行业协会也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行业标准制定,如《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指南》、《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技术要求》等。这些行业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了具体实施指南。第四章充电设施概述4.1充电设施的类型与特点充电设施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类型多样,特点各异。按照充电方式,充电设施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交流充电设施:主要包括交流充电桩、交流充电站等。交流充电设施具有安装简便、使用成本低、兼容性强等特点,但充电速度相对较慢。(2)直流充电设施:主要包括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站等。直流充电设施充电速度快,适用于高速路、城市中心等区域,但设备成本较高,安装难度较大。(3)无线充电设施:主要包括磁感应式、磁共振式等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设施具有安全、便捷、无接触等优点,但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设备成本较高。(4)移动充电设施:主要包括移动充电宝、充电等。移动充电设施具有灵活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但充电速度和容量有限。充电设施还可按照充电功率、充电接口等分类。不同类型的充电设施在功能、成本、适用场景等方面各有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多样化的充电服务。4.2充电设施的技术发展充电设施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功率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功率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已出现350kW甚至更高功率的充电设施,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2)充电技术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熟,为电动汽车带来更便捷的充电体验。同时移动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有望解决充电设施覆盖不足的问题。(3)充电设施智能化:充电设施逐渐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预约充电等功能,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4)充电安全功能提升:充电设施技术的进步,充电安全功能得到了广泛关注。充电设施采用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如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等,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5)充电设施标准化:为推动充电设施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充电设施标准,如GB/T20234《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1848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等,为充电设施的设计、制造、验收提供依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充电设施技术将继续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充电需求。未来,充电设施将在充电速度、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充电设施规划与建设5.1充电设施布局规划充电设施布局规划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保证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满足,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预测充电需求,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发展速度、车型、续航里程等因素,保证充电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和前瞻性。(2)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充电设施的区域均衡布局。(3)注重充电设施与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实现充电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协同。(4)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提高充电设施利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5.2充电设施建设流程充电设施建设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立项:根据充电设施布局规划,明确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投资估算等,报批立项。(2)选址与设计: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建设地点,开展充电设施设计,保证设施的安全、环保、美观。(3)施工与验收:按照设计文件,开展充电设施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保证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4)调试与运行:对充电设施进行调试,保证设备运行正常。投运后,加强运行维护,保证设施安全、稳定、高效运行。(5)后期管理:建立健全充电设施管理制度,加强设施运行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并整改。5.3充电设施投资与运营充电设施投资与运营是推动充电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投资与运营的建议:(1)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充电设施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政策支持:应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投资成本。(3)合理定价:根据市场规律,合理制定充电服务价格,兼顾投资者利益和用户承受能力。(4)创新运营模式:摸索充电设施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结合的运营模式,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5)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充电设施监管体系,保证充电设施安全、合规运营。第六章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6.1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互联互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无缝对接,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开展:(1)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之间的通信协议,保证各类充电设备与智能网联汽车能够顺畅地进行信息交换。(2)实现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实时连接,实现对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和管理。(3)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6.2充电设施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充电设施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是实现充电设施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以下几方面内容:(1)数据采集:充电设施应具备自动采集运行数据、环境数据、充电状态等信息的能力,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数据。(2)数据传输:采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充电设施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或数据中心,便于进行大数据分析。(3)数据安全:保证充电设施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6.3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是提高充电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以下几方面措施有助于实现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1)智能调度:根据充电设施的使用需求和实时数据,进行智能调度,优化充电设施的资源分配。(2)故障预警与处理:通过实时监控充电设施的运行状态,发觉潜在故障,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3)用户服务优化:基于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充电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4)充电设施维护与保养:根据充电设施的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保证充电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5)政策支持与监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充电设施智能化发展,并加强对充电设施市场的监管,保障充电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第七章充电设施政策与市场环境7.1政策法规对充电设施的影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充电设施作为其重要支撑,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高度重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促进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普及,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策法规对充电设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充电设施建设目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电设施领域,推动产业快速发展。(2)财政支持。对充电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3)土地政策。优化土地使用政策,为充电设施建设提供便利,降低企业用地成本。(4)标准制定。制定充电设施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2市场环境分析当前,我国充电设施市场环境总体良好,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充电设施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竞争格局加剧。众多企业纷纷进入充电设施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动行业不断创新。(3)投资主体多元化。充电设施市场吸引了各类投资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4)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充电设施市场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7.3充电设施市场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充电设施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增长,充电设施市场需求将持续上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充电设施领域将迎来技术创新的高潮,包括充电速度、充电安全性、充电设备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进步。(3)充电设施布局优化。充电设施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合理布局,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4)行业规范逐步完善。充电设施市场的发展,行业规范和标准将逐步完善,市场秩序将得到有效规范。(5)跨界合作日益增多。充电设施企业将与其他行业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推动充电设施市场的全面发展。第八章充电设施运营与管理8.1充电设施运营模式8.1.1概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充电设施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充电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涉及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服务提供等方面。本节将重点介绍我国充电设施运营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8.1.2现状目前我国充电设施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国有企业主导模式: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有企业为主,负责充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2)民营企业参与模式: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3)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充电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8.1.3发展趋势未来,充电设施运营模式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运营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充电设施运营领域,形成多元化的运营格局。(2)服务模式创新: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将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提高用户满意度,如推出充电预约、充电导航等增值服务。(3)技术驱动: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充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8.2充电设施运维管理8.2.1概述充电设施运维管理是对充电设施进行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设备更新等工作的总称。有效的运维管理对于保障充电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8.2.2运维管理内容(1)日常维护:对充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清洁、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故障处理:对充电设备发生的故障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减少故障影响。(3)设备更新:根据充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提高充电设施的整体功能。(4)数据监控:对充电设施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充电设施运行状态,为运维决策提供依据。8.2.3运维管理策略(1)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运维责任和流程。(2)建立专业的运维团队,提高运维人员素质。(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运维。(4)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运维效率。8.3充电设施服务创新8.3.1概述在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发展的背景下,充电设施服务创新成为提高充电设施竞争力、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本节将探讨充电设施服务创新的方向和举措。8.3.2服务创新方向(1)提高充电速度: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充电设备的充电速度,缩短用户等待时间。(2)优化充电网络布局:根据用户需求,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3)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充电习惯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充电解决方案。(4)增值服务:开发与充电设施相关的增值服务,如充电预约、充电导航、车辆维护等。8.3.3服务创新举措(1)加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资源共享。(2)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充电设施运营管理。(3)推进充电设施标准化,提高充电设备兼容性。(4)加强充电设施安全监管,提高用户充电安全感。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9.1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其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未来,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1)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未来将在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智能程度。(2)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与外部环境信息交互的关键。未来,车联网技术将向更高带宽、更低延迟、更大覆盖范围发展,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提高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和准确性。(4)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将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车辆与云端的数据共享和实时分析,为驾驶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9.2充电设施的技术升级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设施的技术升级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未来,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升级将成为充电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1)充电功率的提升:提高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需求。例如,采用更高功率的充电设备,实现快速充电。(2)充电技术的创新:研究新型充电技术,如无线充电、双向充电等,提高充电设施的便捷性和安全性。(3)充电网络的优化:加强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优化充电网络的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使用率。(4)充电设施的智能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充电设施的运维效率。9.3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是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未来,以下几方面的协同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1)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隧道防排水专项施工方案改
- 服装店买卖合同协议
- 全新员工忠诚承诺与发展保证
- 便捷办公服务协议
- 分包协议合同中的权益保护
- 政府采购合同性质的解读与思考
- 活动板房建设施工招标
- 油漆工程承揽协议范本样本
- 配电工程招投标操作规范
- 起重机招标文件细节解析
- 分配利润合同范例
- 《中国丧葬礼仪》课件
- 华为ICT大赛(网络赛道)高频备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1月福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昆明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课件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生涯发展展示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C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护士资格考试专业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GB/T 44815-2024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激光束偏振特性测量方法
- 住建局条文解读新规JGJT46-2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