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356第一章气象基础知识 2177641.1气象要素及其观测 258351.1.1气温 227021.1.2湿度 336581.1.3气压 3248871.1.4风向和风速 372941.1.5降水量 390101.2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3100951.2.1气候系统 3194201.2.2气候变化 373161.3气象灾害与防范 3153921.3.1台风防范 413641.3.2暴雨防范 4233901.3.3洪水防范 422371.3.4干旱防范 4258181.3.5冰雹防范 430161.3.6霜冻防范 427999第二章环境保护概述 4278732.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重要性 4192572.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318842.3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 56831第三章大气污染与气象 693133.1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 6111753.2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传输 6303883.3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618718第四章水污染与气象 7298564.1水污染的类型与危害 744954.2水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 813604.3水环境保护与气象 83982第五章土壤污染与气象 8124825.1土壤污染的来源与类型 8317625.2土壤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 93325.3土壤环境保护与气象 98268第六章噪声污染与气象 10191236.1噪声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0151006.1.1噪声污染的来源 10190936.1.2噪声污染的危害 10116806.2噪声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 10300596.2.1气象因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1161346.2.2气象因素对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影响 1172936.3噪声污染的控制与气象 11319066.3.1噪声污染控制的气象因素考虑 11154736.3.2气象因素在噪声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18189第七章生态保护与气象 123537.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1267367.2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2134707.3气象因素对生态保护的影响 128466第八章气象灾害与环境保护 13106338.1气象灾害的类型与特点 13263348.1.1气象灾害的类型 13107888.1.2气象灾害的特点 13123398.2气象灾害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3105758.2.1水资源影响 13274698.2.2土地资源影响 14286238.2.3生物多样性影响 14193398.2.4环境污染影响 14252208.3气象灾害应对与环境保护 14115838.3.1预防和预警 14131948.3.2应急处置 14278788.3.3恢复重建 1474398.3.4生态保护 14299628.3.5国际合作 1431780第九章气象监测与环境保护 1482959.1气象监测技术的发展 1448239.2气象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148599.3气象监测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作用 1513396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2956510.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52941210.1.1概念 151055710.1.2原则 162636310.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62049910.3气象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6第一章气象基础知识1.1气象要素及其观测气象要素是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基本参数,主要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观测是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连续的测量和记录,为气象预报、气候分析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1.1.1气温气温是指大气在某一高度上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气温观测常用的仪器有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气温的观测对于了解大气层结、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1.2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水蒸气的质量,相对湿度是指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饱和含量的百分比。湿度观测常用的仪器有湿度计、毛发湿度计等。1.1.3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大气压力的大小,通常用百帕(hPa)表示。气压观测常用的仪器有气压计、电子气压计等。气压的变化对于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作用。1.1.4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用16个方位表示。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移动的距离,常用的单位有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风向和风速观测常用的仪器有风向标、风速计等。1.1.5降水量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常用的单位有毫米(mm)。降水量观测常用的仪器有雨量计、自记雨量计等。1.2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1.2.1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周围大气、水体、冰雪、生物等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冰雪、生物等。1.2.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火山爆发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1.3气象灾害与防范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1.3.1台风防范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台风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应急准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1.3.2暴雨防范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降水过程。暴雨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等。1.3.3洪水防范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造成泛滥的自然现象。洪水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加强水库调度、加强堤防建设等。1.3.4干旱防范干旱是指长时间降水量偏少,造成水资源短缺的自然现象。干旱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调度等。1.3.5冰雹防范冰雹是指直径大于5毫米的固态降水。冰雹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采用人工干预方法减少冰雹发生等。1.3.6霜冻防范霜冻是指地表温度低于0℃的天气现象。霜冻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等。第二章环境保护概述2.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的活动。环境保护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3)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环境保护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2)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措施等进行了规定。(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如《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条例》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进行规定。(4)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如《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察办法》等,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操作进行规定。2.3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环境保护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制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我国环境保护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生态文明战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模式。(3)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通过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减少环境污染。(2)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环境监测与监察政策。加强环境监测与监察,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4)环境信息公开政策。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第三章大气污染与气象3.1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自然源主要包括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产生的污染物;而人为源则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农业活动等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大气污染物按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可分为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和重金属三类。颗粒物主要包括粉尘、烟雾、霾等;气体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重金属主要包括铅、汞、镉等。3.2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传输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传输是指污染物在空气中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污染物排放高度等。在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中,气象条件起到关键作用。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方向、速度和浓度。例如,风速越大,污染物扩散速度越快;气温越高,污染物浓度降低越慢。3.3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向和风速: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迁移方向,风速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当污染物排放源与受体之间的风向一致时,污染物容易达到受体区域;而风速较小或静风时,污染物在排放源附近积累,导致浓度升高。(2)气温:气温对污染物的扩散和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气温越高,污染物浓度降低越慢,同时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物的。(3)湿度:湿度对污染物的扩散和化学反应也有一定影响。湿度较大时,污染物容易形成水滴或颗粒物,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同时湿度对化学反应速度有一定影响。(4)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反映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当大气稳定度较高时,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弱,容易导致污染物在局部区域积累;而当大气稳定度较低时,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5)降水: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明显,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但降水也可能导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和土壤中积累,引发其他环境问题。(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对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光化学反应速度越快,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物的。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入了解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对于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水污染与气象4.1水污染的类型与危害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得水体中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用水安全的现象。水污染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有机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有机污染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生植物过度生长,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无机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矿业活动。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氰化物、砷化物等,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3)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生物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微生物会导致水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水污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类健康:水污染会导致水源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2)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水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受损。(3)加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使得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4.2水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气象因素对水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水:降水可以冲刷地表污染物,将其带入水体,加剧水污染。同时降水还会影响地表水的径流系数,进而影响水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2)气温:气温变化会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气温升高,水体中的微生物活动增强,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但气温过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剧。(3)湿度:湿度变化会影响污染物的挥发和沉降。湿度较高时,污染物容易挥发;湿度较低时,污染物容易沉降。(4)风向和风速:风向和风速会影响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污染物随风传输,风速越大,传输距离越远。4.3水环境保护与气象水环境保护与气象密切相关。为减少气象因素对水污染的影响,以下措施:(1)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2)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气象条件,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强化污染源治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4)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风险。(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实现水环境保护与气象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条件。第五章土壤污染与气象5.1土壤污染的来源与类型土壤污染是指因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土壤功能的现象。土壤污染的来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土壤造成污染。(2)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农膜等造成土壤污染。(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对土壤造成污染。(4)交通污染:汽车尾气、油品泄漏等对土壤造成污染。(5)自然污染:地质侵蚀、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对土壤造成污染。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物污染等。5.2土壤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气象因素在土壤污染的形成、迁移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气象因素:(1)降水:降水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降水能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降水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冲刷作用,可能导致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降水还可能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2)温度:温度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温度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温度影响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挥发和迁移;温度还可能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3)风速:风速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蚀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吹散到周围环境。(4)湿度:湿度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溶解度和迁移性,同时湿度还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5.3土壤环境保护与气象土壤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气象因素在土壤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土壤环境保护与气象的关系:(1)监测与预警: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及时发觉污染源,为土壤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建立土壤污染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进行预测和预警。(2)污染防治:根据气象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减少土壤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干旱季节,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降低土壤污染风险。(3)修复治理:针对已污染土壤,根据气象条件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例如,在湿润地区,采用生物修复方法;在干旱地区,采用物理或化学修复方法。(4)科普宣传:加强气象与土壤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5)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如设立土壤环境保护基金,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等。第六章噪声污染与气象6.1噪声污染的来源与危害6.1.1噪声污染的来源噪声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超过正常生理承受能力的噪声,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污染。噪声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噪声:城市交通噪声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机动车辆、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2)工业噪声:工厂、矿山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如机械设备运转、气体排放等。(3)生活噪声: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噪声,如家庭音响、广场舞、建筑施工等。(4)其他噪声:如机场飞机起降、烟花爆竹等。6.1.2噪声污染的危害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体健康: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耳鸣、失眠、心理疾病等症状。(2)干扰正常生活:噪声污染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3)影响生态环境:噪声污染会对鸟类等动物的繁殖、迁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6.2噪声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6.2.1气象因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气象因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温度梯度会影响声波的传播速度,进而影响噪声的传播距离。(2)湿度:湿度对声波的吸收和散射有影响,湿度越大,声波传播距离越短。(3)风速:风速对噪声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声波的散射和衰减方面,风速越大,噪声传播距离越短。6.2.2气象因素对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影响气象因素对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向:风向会影响噪声污染的传输方向,使得噪声污染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2)地形:地形对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容易导致噪声污染的聚集。6.3噪声污染的控制与气象6.3.1噪声污染控制的气象因素考虑在噪声污染控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气象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根据气象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2)优化交通布局:通过优化交通布局,减少交通噪声污染。(3)加强噪声污染监测:建立健全噪声污染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噪声污染状况。6.3.2气象因素在噪声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气象因素在噪声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合理的噪声污染防治方案:根据气象条件,制定合理的噪声污染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2)利用气象数据预测噪声污染:通过分析气象数据,预测噪声污染发展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开展噪声污染气象预警:结合气象条件,开展噪声污染气象预警,提醒公众采取防护措施。第七章生态保护与气象7.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功能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如动植物、微生物等)和非生物部分(如土壤、水、气候等)。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吸收、转化、排放等过程,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2)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生物能,再经过食物链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3)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化学、视觉、声音等途径进行信息交流,以维持生态平衡。(4)自净功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够通过生物降解、化学转化等过程,消除或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7.2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保护是指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进行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以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活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能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风险,保障国家生态安全。(2)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3)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生态保护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基因库和物种多样性。(4)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保护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7.3气象因素对生态保护的影响气象因素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温:气温是影响生态系统分布和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气温的变化会导致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2)降水:降水是生态系统水分来源的主要途径。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土壤水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光照:光照是生态系统能量来源的基础。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能量代谢,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风:风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因素。风可以影响生物的分布、传播和迁移,同时还能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5)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通过对气象因素对生态保护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策略。第八章气象灾害与环境保护8.1气象灾害的类型与特点8.1.1气象灾害的类型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现象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洪水:由于强降水、融雪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涨,造成农田、城市等地区被淹。(2)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不足,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3)台风:热带气旋在沿海地区登陆,带来强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4)雪灾:强降雪导致道路积雪、电线覆冰,影响交通和电力供应。(5)雾霾:空气污染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和人类健康。(6)雷电:雷电灾害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8.1.2气象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气象灾害往往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和防范。(2)广泛性: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地区和行业。(3)破坏性: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4)频发性: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8.2气象灾害对环境保护的影响8.2.1水资源影响气象灾害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影响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8.2.2土地资源影响气象灾害导致土壤侵蚀、沙漠化等问题,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2.3生物多样性影响气象灾害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失衡。8.2.4环境污染影响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如洪水导致污染物扩散,台风导致垃圾堆积等。8.3气象灾害应对与环境保护8.3.1预防和预警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防范意识。8.3.2应急处置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组织救援和恢复生产。8.3.3恢复重建灾后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4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抗灾能力,降低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8.3.5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象灾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第九章气象监测与环境保护9.1气象监测技术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监测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大范围、高精度、实时的气象数据。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多颗气象卫星,如风云系列,为气象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2)地面观测技术:地面观测技术是通过气象站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观测。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设备不断更新,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观测精度和范围得到显著提升。(3)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大气运动进行数值模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状况。我国气象数值模拟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为气象预报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9.2气象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气象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监测: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实时监测,了解大气污染程度,为和企业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2)气候变化监测:气象监测可以反映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3)水环境保护:气象监测可以为水环境保护提供降水、蒸发等数据,有助于了解水资源状况,合理调配水资源。(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外美术史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社区医疗与保健儿科病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表现技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十校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英语试题含解析
-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洪湖市瞿家湾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适应性月考(二)化学试题含解析
- DB15T 3475-2024沙化土地油莎豆配方施肥种植技术规程
- 瓦斯专项施工方案
-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考核试卷
- 电信服务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考核试卷
- 2025年春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课件 三 20以内数与减法 第3课时 凑数游戏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有效应用策略
- 2024年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 2025-2030全球藻源虾青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广东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选聘专业技术人员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生儿感染的个案护理
- 国省道公路标志标线维护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面具的设计制作课件
- 病历书写规范细则(2024年版)
- 《国内手语翻译人才供求现状调研报告》
- 2023年西藏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