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辽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的组合中,表示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细胞内液②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③细胞外液④内环境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人体的内环境和细胞内液都有一定的渗透压,这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及时补充白开水,以维持渗透压平衡B.吃了过咸的食物后,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导致尿量减少C.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离子是K+和Cl-,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重要离子是Na+D.进行静脉注射时,若错将高浓度的盐水当作生理盐水,则会导致血浆中的细胞吸水涨破3.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反射C.狗的唾液分泌实验中,食物条件不满足会导致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与大脑皮层无关D.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数量都是有限的4.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使血糖含量降低的激素只有胰岛素B.糖尿病是由经常摄入较多的糖所引起的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不会导致血糖升高D.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相反的作用5.麻风分歧杆菌侵入机体,进而侵入细胞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免疫应答。下列有关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叙述,错误的是()A.巨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并会发生免疫反应B.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处理后直接传递给B细胞C.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泌细胞因子,促使B细胞分裂、分化D.巨噬细胞吞噬抗体与病原体结合物与膜的流动性有关6.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枝条…….则根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凡十余次”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该物质越多,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好B.“又晒又浸,凡十余次”目的是增加黄泥中促进生根物质的含量C.目前农业生产上为了促进插条生根常采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D.“泥封枝条…….则根生”说明人的小便中含有较多生长激素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树冠形状的形成和植物的顶端优势有关B.植物的向光生长是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造成的C.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需要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来共同完成D.植物体中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植物器官的生长发育8.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放开,某些地区的人口数量有所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B.人口种群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C.年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人口种群数量的变化D.年龄结构较稳定的人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差较小9.《归园田居》为诗人陶渊明的佳作,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出了悠闲的田园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中的“豆苗”和“草”分别为两个不同的种群B.一块地中所有的草的数量就是该块地中草的种群密度C.“草盛豆苗稀”反映出随着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在加剧D.草的数量增长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10.下图1中的甲、乙两种生物与图2中的A、B两种生物之间反映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种间竞争和捕食 B.捕食和种间竞争C.互利共生和种间竞争 D.寄生和互利共生1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C.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12.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础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狼、云豹和蛇C.鹰能获得野兔10%~20%的能量D.若该草原受到某化学物质的污染,则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D.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1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就是指一定面积内的种群数量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必须用标记重捕法C.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因素等限制而呈现的结果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该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效果先增大后减小15.鳅田稻是指在同一块稻田中既种稻,又养鳅,从而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稻等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B.泥鳅粪肥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鳅田稻生态系统提高了物质的转化效率和能量传递效率D.在鳅田稻中,水稻与泥鳅是原始合作的关系16.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和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B.喷施2,4-D比喷施赤霉素更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C.与内源脱落酸一样,赤霉素和2,4-D也都属于植物激素D.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二、多选题17.小鼠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数字标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a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只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图中的e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其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C.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c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和d细胞的增殖分化D.图中的免疫细胞除了c细胞外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18.科研人员研究了某岛屿上某野兔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和平均死亡率(虚线)以及该野兔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资源量长期小于R时,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一定呈现“J”形增长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野兔被捕后很难再被捕捉,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小19.白洋淀景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景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千米,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湖区水产丰富,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有47种、鸟类有197种,是水生生物“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景区内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C.千亩连片的荷花长势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建立湿地公园,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20.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实施弃耕还林后,在调查期间此地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A~B时间段,该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C~D时间段,灌木的出现导致草本植物消失 D.B~C时间段,该植物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三、综合题21.某实验小组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之间的传递,设置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图1中电流计a、b的两电极距离相等,且mc=cn。图2表示当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传到神经末梢以及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对图1中的c点给予刺激时,该点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引起的,图中电流计a的指针的偏转情况是。(2)当兴奋传导到图2中的①处时,兴奋部位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Ach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一般不会持续作用于肌细胞膜,便肌细胞持续兴奋,原因是。(3)研究发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快,请利用图1的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上述发现。实验思路:。预期结果:。22.DC细胞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其在人体的免疫过程中起着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作用。下图表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DC细胞可以吞噬细菌,这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DC细胞和T细胞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2)DC细胞由增殖分化而来,DC细胞、细胞和细胞被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3)“抗HBV-DC细胞生物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如DC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有效防止肿瘤发展和复发的一种方法。其过程为:当负载肿瘤抗原信息的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活化,迅速增殖分化成,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23.图1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人体内的三种内分泌腺,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图2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表示垂体的是(填字母),激素①的含量较多对B和C的影响分别是、。若饮食中缺碘,则会引发甲状腺肿,结合图1信息分析其原因:。(2)若周围环境突然变寒冷,则图1中的激素(填序号)会增加,体温调节中,该激素常和(填激素名称)一起促进机体产热量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3)图2中的激素X对应的是图1中的激素(填序号),从图中可以看出,激素X的化学本质是。24.某地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该森林公园成为一片焦土。几年后,这里已经蔚然成林了。某科研小组对该森林公园中甲、乙两个种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其数量变化Nt+1/Nt,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森林公园群落进行的演替属于演替。在森林公园的重建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该群落演替的影响是。(2)第t3年之后,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呈“”型增长。在调查期间,种群乙的数量变化趋势是。(3)该森林公园群落自下而上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25.亚洲飞蝗属于群居性昆虫,其繁殖能力强、数量多,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探索防治亚洲飞蝗的措施,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中,亚洲飞蝗属于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为评估亚洲飞蝗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时采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2)亚洲飞蝗的雌虫能利用前翅发声,吸引雄虫前来交尾繁殖后代,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亚洲飞蝗种群数量的方案:。(3)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亚洲飞蝗的意义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②③④含义相同,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组成的几组易混概念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答案】B【解析】【解答】A、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维持渗透压平衡,A错误;B、吃了过咸的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C、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C错误;D、进行静脉注射时,若错将高浓度的盐水当作生理盐水,则会导致血浆中的细胞失水皱缩,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3.【答案】A【解析】【解答】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狗的唾液分泌实验中,食物条件不满足会导致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与大脑皮层有关,C错误;D、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是无限的,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概念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特点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意义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实例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4.【答案】A【解析】【解答】A、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B、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受体损伤所引起的,B错误;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血浆中的葡萄糖就不会进入组织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C错误;D、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相同的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糖尿病的病因
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②胰岛素受体损伤(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5.【答案】B【解析】【解答】A、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并会发生免疫反应,A正确;B、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传递给B细胞,B错误;C、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泌细胞因子,促使B细胞分裂、分化,C正确;D、巨噬细胞吞噬抗体与病原体结合物属于胞吞,与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比较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巨噬细胞造血干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杀伤病原体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6.【答案】D【解析】【解答】AB、“又晒又浸,凡十余次”说明该物质的含量较少,需要多次浸之,增加黄泥中促进生根物质的含量,以达到适宜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该物质越多,促进生根的效果越好,AB正确;C、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所以目前农业生产上为了促进插条生根常采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C正确;D、“泥封枝条…….则根生”说明人的小便中含有某物质,具有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生长激素在人体内发挥完作用就被分解或者转移,人的小便中不含生长激素,人是不会产生生长素的,但是人吃了含生长素的植物之后,由于没有分解生长素的相关的酶,所以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了,因此人的小便含有生长素,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有关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注意事项
(1)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需要考虑温度一致、所用的植物材料条件相同、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2)用浸泡法时,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3)凡是带芽或叶的插条,其扦插成活率都比不带芽或叶的插条成活率高,但二者并非越多越好。
①留叶过多,不利于生根,因叶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插条易枯死。
②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4)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与其促进生长的功能不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一端生出许多不定根,而不只是刺激不定根的生长。7.【答案】B【解析】【解答】A、植物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因此树冠形状的形成与其有关,A正确;B、植物的向光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更明显,从而造成其向光弯曲生长,B错误;C、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需要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来共同完成,C正确;D、植物体中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植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如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1、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因此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
8.【答案】C【解析】【解答】A、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A正确;B、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因此人口种群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B正确;C、年龄结构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的影响人口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差较小,能够保持自然增长率趋于0,保持人群年龄结构稳定,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9.【答案】D【解析】【解答】A、诗中的“草”指杂草,不一定是同一物种,因此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块地中的所有的草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因此不能用这块地中所有的草的数量表示该块地中草的种群密度,B错误;C、“草盛豆苗稀”反映出随着草的数量增加,草和豆苗的种间竞争在加剧,C错误;D、草的数量增长增加了与豆苗的种间竞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10.【答案】B【解析】【解答】图1中,根据甲先增加先减少、乙随后增加然后减少,可判断二者为捕食关系;图2中,根据A与B是同步性变化,A增加,B减少,且B的数量最终降为0,说明A与B之间是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1.【答案】A【解析】【解答】A、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有时会比较快,如地震引起的群落演替,火烧后的森林引起的群落演替,A错误;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如冰川泥、沙丘等,B正确;C、人类活动会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滥砍滥伐,C正确;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2.【答案】C【解析】【解答】A、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础,A正确;B、狼、云豹和蛇均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B正确;C、10%~20%的传递效率,指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两种生物之间,C错误;D、图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故若该草原受到某化学物质的污染,则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3、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13.【答案】A【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C正确;D、实施“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4.【答案】C【解析】【解答】A、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A错误;B、对于不同特点的动物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C、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C正确;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15.【答案】C【解析】【解答】A、水稻等作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A正确;B、泥鳅吃饵料、泥鳅粪肥田,使得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C、人们种稻、又养鳅等活动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得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原始合作是指双方互利,但双方离开后,都能各自生存,水稻与泥鳅是原始合作的关系,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16.【答案】C【解析】【解答】A、与单独分别喷施赤霉素和2,4-D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混合液,落果率明显降低,说明赤霉素和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A正确;B、从右图可知,喷施2,4-D比喷施赤霉素更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B正确;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所以2,4-D被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C错误;D、从左图中可知,与喷施清水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果实中脱落酸含量的升高,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实例:
①用GA(赤霉素类)打破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
②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
③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和柿、番茄的果实成熟。
④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17.【答案】B,C【解析】【解答】A、a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除了有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功能外,还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直接杀伤细胞等作用,A错误;B、e是抗原呈递细胞,其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C、二次免疫过程既有d—记忆细胞的快速增殖分化,也有b—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D、e抗原呈递细胞和c浆细胞都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错误。故答案为:BC。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18.【答案】B,C,D【解析】【解答】A、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A正确;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会增加,短时间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类似“J”形增长,但是由于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最终会出现“S”形增长,B错误;C、根据题意,岛屿上不涉及种群的迁入和迁出,C错误;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野兔被捕后很难再被捕捉,根据计算公式N=M×n/m,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大,D错误。故答案为:BCD。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19.【答案】A,B,D【解析】【解答】A、景区中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如可能取食相同的食物,A正确;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C、荷花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建立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D正确。故答案为:ABD。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20.【答案】A,B,D【解析】【解答】A、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该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正确;B、AB时间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该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正确;C、CD段,灌木出现但原有的物种仍然存在,导致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升高,C错误;D、BC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到最大值,该植物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D正确。故答案为:ABD。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1.【答案】(1)Na+内流;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ch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3)刺激c点,观察电流计a,b第二次偏转时的先后顺序;电流计a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b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解析】【解答】(1)对图1中的c点给予刺激时,钠离子会内流,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电流计a的两极先后兴奋,故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当兴奋传导到图2中的①处时,兴奋部位膜外侧的电位会由正变为负。Ach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故其不会持续作用于肌细胞膜。(3)由于mc=cn,故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快,可以刺激c点,观察电流计a,b第二次偏转时的先后顺序;预期的结果是电流计a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b指针发生偏转的时间。【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随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22.【答案】(1)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2)造血干细胞;B;巨噬(3)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解析】【解答】(1)DC细胞可以通过胞吞吞噬细菌,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细胞膜的这一结构特点;DC细胞膜上的信息分子和T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2)图示的所有细胞均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所以DC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成熟后分布于人体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DC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呈递抗原信息,被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3)抗HBV-DC细胞生物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如DC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有效防止肝癌发展和复发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机理是负载肿瘤抗原信息的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准确杀伤肿瘤细胞,阻止了肿瘤发展;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记忆T细胞,有效防止肿瘤复发。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4、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23.【答案】(1)C;抑制;抑制;碘是合成图1中激素①必需的原料,饮食中缺碘会导致激素①的分泌减少,对B、C的抑制效果减弱,进而使激素③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的增生(2)①;肾上腺素(3)③;糖蛋白【解析】【解答】(1)结合分析可知,图1中表示垂体的是C;激素①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时对于下丘脑和垂体起抑制作用。碘是合成图1中的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必需的原料,饮食中缺碘导致激素①分泌减少,对B、C的抑制效果减弱,进而使激素③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的增生,引发甲状腺肿。(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代谢,所以当周围环境突然变寒冷,则图1中激素①甲状腺激素会增加,同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多。(3)图2表示下丘脑分泌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机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则激素X应为促甲状腺激素,对应图1中的③;据图2可知,激素X是肽链经糖基化等过程后形成的,属于糖蛋白。【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刺激下丘脑分泌TRH,TRH作用到垂体,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作用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甲状腺激素过多会负反馈抑制和的分泌量。
2、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4.【答案】(1)次生;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大、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演替(2)J;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3)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解析】【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该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土壤条件保留,从焦土逐渐演替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森林公园的重建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该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能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大、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演替。(2)据图可知,第t3年之后,Nt+1/Nt的比值一直是大于1的某个数值,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说明种群数量是呈现J型增长。在调查期间,t1时,Nt+1/Nt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在增长,t2时,Nt+1/Nt的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在下降,t3时,Nt+1/Nt的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因此在此期间,种群乙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 安全知识竞赛练习测试卷(一)
- xx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1法院实习心得体会
- 云计算实施方案与进度安排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液压抽油机系统课程设计
- 2024外墙保温施工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格式分体空调买卖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教育咨询公司招聘教师及教育资源共享合同3篇
- 2022年9月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中国法律史》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 2.1.2 植物细胞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全国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网络信息的交互和安全》教学设计
- 高二数学数列小结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食品安全处理事故制度
- DB3301-T 0461-2024 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
- 德语语言学导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
- JT-T-1078-201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视频通信协议
- 扭亏增盈提质增效方案
- 侵权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四川大学
- 期末考试卷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解析卷)高一思想政治课(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