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和藏象学说内容谈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4700字(论文)_第1页
《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和藏象学说内容谈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4700字(论文)_第2页
《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和藏象学说内容谈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4700字(论文)_第3页
《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和藏象学说内容谈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4700字(论文)_第4页
《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和藏象学说内容谈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47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和藏象学说内容谈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目录TOC\o"1-2"\h\u232861“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2313561.1“阳道实,阴道虚”的哲学含义 2140081.2“阳道实,阴道虚”的中医含义 2304052中医阴阳虚实的二元辩证关系 3186352.1中医阴阳虚实的辩证 327912.2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的辩证关系 340933中医阴阳虚实对寒热的辩证 46813.1中医阴阳虚实对寒热证型的辩证 4144113.2中医阴阳虚实对药性寒热的辩证 5297324小结 522859参考文献: 5摘要:《黄帝内经》诞生于中国古代哲学,将阴阳哲学深化为人体的“阴阳”思想。它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探讨,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提到“阳道实、阴道虚”分别从哲学和医学方面对阴阳虚实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思考,从而指导临床相应疾病的治疗。本文对中医阴阳虚实的二元辩证关系进行探讨,并分别以病症寒热及药性寒热中阴阳虚实的体现进行阐述,从而为医学临床提供指导。关键词:中医;阴阳虚实;哲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其对于当前中医思维及实践的指导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重视疾病自身所固有的完整性、统一性与联系性,并主张通过万物之间普遍联系且彼此制约的观念,来对待整个宇宙和万事万物[1]。故而中医辩证观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不仅量世界看成有机整体,还认为这个有机整体内一切事情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人自身就是这样,作为多个层次结合而形成的有机总体,形成了身体各组成部分、各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从结构上来说密不可分,在病理上也是相互作用的;但进一步看,人与大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又是相对统一的,因此人类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同样也受社会环境的调节影响,而中医辩证思想正是以阴阳虚实来对患者病痛与环境的联系进行联系,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2]。本研究以《黄帝内经》中“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的观点来对中医阴阳虚实的二元辩证关系进行探讨,对中医哲学思维及医学思想提供一定参考。1“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1.1“阳道实,阴道虚”的哲学含义这一观点,基于内外对“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解,显然是从哲学层面提出的,属于哲学命题,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阳道实、阴道虚”这一哲学命题,目前尚无深入系统的研究[3]。因此,有必要从道与气、道与阴阳、道与虚、现实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这也是对阴阳理论内容的一种新认识。阳道实阴道虚,蕴含着道家思想的深刻内涵。道就是气。道与气的结合导致万物的创造。同时,道创造万物遵循气的自然规律。道专注于万物的创造之源,是万物之源,是自然界的法则。道之所以化生万物,又法自然,其根本在于阴阳,道合阴阳,道又分阴阳。《庄子则阳》说:“是故天地者,形而大者也;阴阳家者,气之最大者也;道者为之公”,表明"道"毫无偏见和利益贵贱的主宰着气,让气形成人生之形及神,气的阳阳属性由"道"确定,而阴阳家二气都是气的最大存在状态[4]。道分阴阳,虚实。因此,阴阳的虚实是辩证统一的,阴阳结合的道与阴阳分割的道的关系是统一的:以道为基础的阴阳体现在道的整合与道的二分,即阴阳结合的道与阴阳分割的道[5]。道所体现的“合”与“分”是道之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是气化运动的结果,道就是气化之道。道之所以能够保持事物的内在统一,保持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与分化,关键在于道对事物的内在气化作用[6]。道的“合”阴阳和“分”阴阳不断地相互进化、移动和变化,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道。道的这种双向调节维持着一切运动和变化的和谐统一。1.2“阳道实,阴道虚”的中医含义中医阴阳学说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早在《周易》中就有阴阳“交”为“泰”,“不交为否”,“刚柔相济而生化”之说,人们认为,阴阳是阴阳相互摩擦和摆动的结果[7]。道家不仅认识到阴阳的转化,而且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老子曾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所谓和,"又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大自然。”东汉王充《论衡》在哲学中第一次提出了“阴阳自和”一词,“把握阴阳,善顺‘阴阳自和’之势而用。”历代医家对阴阳理论也多有发挥,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亦认为“阴阳不能无阳,而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能无阴,而非形无以载气也。”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济为用。《景岳全书》中论曰:“以培养正气为主,则阴阳将自和矣。”2中医阴阳虚实的二元辩证关系2.1中医阴阳虚实的辩证道分阴阳,且阴阳有多少之异用,所以道中阴阳有虚实之别。首先由于阴阳家气的多少有异用现象,量的多寡产生了虚实之别,然后又按照同气相求理论,同族相对,所以道的空间虚实多少都会产生变异,如《德行经》:“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失者,道亦乐得之。”遵循德之规范和道的规律而行,道会让他更有德,反之,亦反之[8]。虚实气量的差异使虚实之气具有不同的功能,这将显示虚实之气的运动变化。这是道气运动的结果。《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道改变万物,万物充满气。它仍然遵循气的形态和气的形态,即阳化气、阴化气的气化状态[9]。以化气为主,有散而无形的倾向,称为虚;它主要是被塑造的,具有聚集和有形的倾向,这被称为现实。以阳为主的阳道,本应将气化为空。阴主宰的阴道应该已经成形。然而,当阴道阳道处于一个统一体时,这种气化趋势是阳道过剩,阴道空虚。这样,阴阳道才能兴旺发达。总的来说,虚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且虚实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体自身也有虚实相对的多种不同表现,如上焦则心肺空虚,但动,中、下焦肝脾肾为实,偏静。2.2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的辩证关系性质的阴阳是最基础的,因为问题或者说事件的阴阳都应该归结为其性质的阴阳。例如当我们讲男子为阳,女子为阴的时候,实质上就是把人根据其性格来划分阴阳。同一种事件(或者说问题)可能会有多种性质,而各种的性质有各种的阴阳分析方式,所以根据各种的性质去衡量同一种事件时,其阴阳性质可能会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以年纪来说,老者为阴(精神较弱,动作迟缓),青壮年为阳(精神丰富,动作较快);而按女性而言,男为阳、女为阴。所以一位年长的男性,相对于一位年青女性而言,为阳还是阴呢?这就需要具体到某个性质上了,不然肯定是朦混不清的。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清.何梦瑶的《医碥》也曰:“医书动言阴阳,而不切指所为何项,甚属朦混,当细分之。(如言阴虚,则未知其言血虛耶?肺虛耶?肾水虚耶?肾火虚耶?何不切指之日血虛、曰肺虚、日肾水虛、日肾火虛之为明白也。)”以上所论,既有抽象含义上的阴阳(我们简写为“抽像阴阳”),也有具体化含义上的阴阳(我们简写为“具体化阴阳”)。抽象阴阳是一种哲学理论,可用于说明各种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10]。抽象阴阳不能测量,又不能计算;无所不说,又无所实说。但一个含义上的阴阳家,总和具体的属性有关。具体的性质,是人们可以衡量,也可以计量的,在这种基础可以说明,其阴阳性质是可测量的。比如,寒热,我们也可以用气温来衡量;燥湿,我们也可以用湿气来衡量。有了具体的测量值,人们才能够定量描述其阴阳关系。3中医阴阳虚实对寒热的辩证3.1中医阴阳虚实对寒热证型的辩证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非常重要的两纲,也是中医临床最关注的症状之一。往往和阴阳家并论,在论述寒热时,以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这是中医学在阴阳家理论上的一种基本看法。中医所谓外寒内热或是外热内寒也绝不是简单的温度可以来表示的,经典中医似乎更看重病者的主观感受:主观的感觉为寒,虽身大热,亦可断其内热內寒;而主观的感觉为热,虽身大寒,但亦可断其内热[13]。正是因为对患者主观体验的关注,针对“外热里寒”证,中医学有时间也称其为“真寒假热”证,也是说,表层上看上去是热,其本质是寒。同时,针对“外寒里热”证,中医学有时间也称其为“真热假寒”证。故而,《素问调经论》中认为:“阴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外为阳,而阳主内热,故阳盛者外热,而阴虚者外寒;内为阴,以阴主寒,故阴盛者内寒,而阴虚者外内热。3.2中医阴阳虚实对药性寒热的辩证中药的温、冷、寒、热、平,谓之“气”;酸、苦、甘、辛、咸、淡,谓之“味”;发表气、攻里、化痰、消积、软坚、散结、疏肝、理气清热、利排尿等,说的就是对用药的“用”法。在之前介绍过,体温的寒热,指的是客观的体温差异;而病症的寒热,则有患者客观体温的差异,也有患者主观感受的寒热[14]。古人也往往借助药物作用于身体的反应来理解药性寒热,因此,中医的寒、热、温、冷,都描述的是主体感觉,但主体感觉又是受主体不同情况所影响的。正是由于这样,不同的专家,才会对同一类药物,作出不同的诊断,寒则与热,想去千里,温则去热。如前面所论,中药所论症状性寒热,往往具有患者的主体感受,又有客观的体温差异变化规律,而中药在临床上应用辨病通常都会更加注重于患者的主体感受。但在另一方面,中药上所言的药性寒热,则体现的是药品作用于身体后所形成的寒热感受,以及药品对身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规律的直接影响情况。中药治疗的原理大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就是说当患者自觉性怕冷的时刻,给与能让其感到温热的药品;而患者自觉怕热的时刻,给与能让其感到寒凉的药品,才能到达“以平为期”的目的。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尽管中药更倾向于治疗的是主观感受,显得不太客观,但逻辑上是比较通畅的,并不会产生问题[15]。4小结在分析病症时,由于有客观温度值与市场主体感受的不统一,才产生了中医学上所说“寒热真假”的提问。在评判药性寒热时,因为主体双方感受的不统一,所以才会有所说的“药性悖论”提问。中药治疗上,运用对药性的主观寒热感受,来调节病人的寒热病症,并无逻辑上的问题。因为客观寒热能够衡量,主观感受的寒热也能够衡量,对药性的寒热也可进行调整衡量。“阳道实,阴道虚”这一特点则指导了中医哲学思想,为众多中医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参考文献:[1]马扬,叶海勇,李慧琴,张婷.基于阴阳理论探讨中医药改善肿瘤微环境的途径[J].新中医,2022,54(01):146-150.[2]刘永明.略论道家意象思维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J].东方哲学与文化,2021,(02):48-69.[3]常思思,李梦珂,邵帅,等.基于中医“阴阳观念”探讨温阳法在肺癌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21,27(22):4538-4542.[4]刘慧鸿,郑转芳,张静,付晓露,曾慧梅,占志,樊金灼,史周薇,张高传.从阴阳观看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782-5786.[5]王思特,张宗明.古琴养生文化视角下的中医“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7):4342-4344.[6]沈晓华,刘昕.论中医典籍中“虚实”的英译——以《黄帝内经》译文为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06):999-1003.[7]程雅君.论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及在新时代的守正开新[J].哲学研究,2021,(05):93-101.[8]赵洋洋,李彬.“体用-阴阳”方法论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21,42(09):37-41.[9]严灿,吴丽丽,祝鹏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虚实寒热之真假”课程内容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0):11-13.[10]王超.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11]张声闳.经络·阴阳·虚实的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