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科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审核:高一备课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相同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不同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2.传说在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契作司徒、弃作后稷、夔作乐官、龙作纳言。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这反映了()A.夏商周三代政权曾经短暂并存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D.宗法制度渐趋成形3.据如图可知,分封制()西周重要封国示意图A.利用宗族纽带与族群笼络B.确保了周朝统治长治久安C.兼顾政府威权与行政效能D.推动了中国疆域开始形成4.如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名称时期(据载)所歌颂内容《云门》黄帝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咸池》尧帝尧之仁德《大韶》舜帝舜之贤德《大夏》夏代大禹治水之功绩《大濩》商代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大武》周代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A.追求人的全面发展B.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C.深受儒家思想影响D.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5.据题下表信息可知,当时两地深圳、台湾地区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A.过着群居生活B.存在必然的联系C.农业生产发达D.陶艺具有相似性6.西周晚期中原地区兴起一种宽大的长“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春秋晚期逐渐发展成为短款的“深衣”,其外形与西北地区人们着装相似。该变化主要得益于()A.民族交融的加强B.早期国家的建立C.中央集权的确立D.等级观念的强化7.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分威武、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到西汉末年时,威武郡“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张掖郡“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这表明,当时()A.休养生息初见成效B.中央机构不断完善C.地方建设取得发展D.专制皇权高度强化8.经考证发现,殷墟出土近15万片带字甲骨卜辞中,前期卜辞多由贞人(神职人员)选定卜问内容及时间,且由贞人发布占辞,即使商王占卜内容和卜兆也由贞人操纵。到商代最后几王时,卜辞中已不见贞人名,“王不但亲贞,而且新卜“贞卜全由帝王一人主持”。这一变化说明商代后期()A.实行神权政治B.文字走向成熟C.王权有所加强D.行政管理严密9.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此,有学者认为:“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这表明战国时期()A.新的国家形态出现B.贵族政治开始出现C.家国同构观念消亡D.诸侯纷争局面结束10.秦、西汉时期的祭祖排在社祭(祭祀土地神)与鬼神亡祭之后,已非最主要的祭祀活动。这反映了秦和西汉时期()A.政治统治的世俗化趋势B.破除了宗法等级观念束缚C.祭祀活动的仪式化倾向D.重视社会秩序的重新建构11.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关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畜牧有厩苑律等等,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这反映了秦汉时期()A.行政管理的法制化B.法家思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C.刑法与礼制相结合D.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规12.汉初沿用了秦代按军阶大小向个人分配耕地和住宅的做法,并拓宽田宅划拨的范围,公卒、士伍以及庶人等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田地和一处住宅。这一做法()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稳固小农经济C.确立了个体土地私有制D.旨在削夺贵族的特权13.据《史记》载,张骞在首次抵达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时,发现王宫中有少量中国丝绸的存在。这一记载可以()A.推翻张骞凿空西域的论断B.说明中华文明已辐射西域诸国C.推断出丝绸之路由来已久D.论证先秦中原与南亚联系密切14.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C.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D.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15.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6.下面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A.东汉B.东晋C.唐朝D.南宋17.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开凿了从钱塘江到建业的运河,并广泛组织民众开挖疏浚会稽湖、巢湖等江南湖泊和河流。这些举措()A.为北人南迁创造条件B.有效阻止了曹魏进攻C.使江南经济超过北方D.为开发江南提供条件18.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改革,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籍贯,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联姻通婚。这表明孝文帝意在()A.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开发C.促进北方地区的统一D.推动政治认同维护统治19.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力图建立大一统封建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尝试去调和各民族间矛盾20.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他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C.官员监察范围发生变化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21.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C.居安思危,戒奢从简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22.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23.下面是某位书法家对某种字体的评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这一字体应是()A.行书B.小篆C.隶书D.草书24.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是现实的反映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创作风格不同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25.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而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A.精确计算圆周率B.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C.蔡伦改进造纸术D.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26.下面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日本鉴真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27.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28.研究表明,北宋九朝共有72位、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共有45任,占总数的46%,1-3年的共有63任,占总数的65%,也就是说,北宋宰相的任期大多是在3年之内。这一现象()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B.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D.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29.宋代设置的银台司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公文传达机构,还负责监督、审查各职能部门的公文处理情况,“急速事限五日,常事限半月,仍令诸处行遣讫,旋具事宜关报银台司点检勾凿,有稽滞者,依条举奏”。据此可知,宋代银台司的设置()A.解决了朝廷冗官问题B.有助于提高政务运行效率C.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D.有利于推行重文轻武政策30.北宋初年,中央委派文官到地方担任转运使,主要负责地方赋税的征收。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押送中央。北宋转运司的设置()A.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B.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开展C.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材料二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为例指出“有所损益”的表现。简述汉武帝“外服四夷”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唐朝处理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10分)33.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以“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高一历史期中考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ABDACC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CCABDDA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DADCCCBD二、非选择题31.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的历程。(答出三点即可)32(1)表现:郡县与分封并行制(2分)措施: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