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TOC\o"1-2"\h\u22695第一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概述 2298971.1技术背景与趋势 2240521.2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定义 228138第二章智能网联系统架构设计 338622.1系统总体架构 3240882.2关键技术模块设计 4103512.3系统集成与验证 430343第三章车载传感器与执行系统 5192833.1传感器选型与配置 5318463.1.1传感器选型原则 5216913.1.2传感器配置方法 5233593.2执行系统设计与集成 5252423.2.1执行系统设计原则 5244563.2.2执行系统集成方法 6175803.3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处理 66773.3.1数据融合方法 6156143.3.2数据处理技术 615321第四章自动驾驶算法与决策 7218914.1环境感知算法 797344.2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 7315924.3控制算法与执行 82093第五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安全 8220335.1安全性评价指标 8325095.2安全策略与措施 8160935.3安全性测试与验证 914342第六章车载通信系统 9102726.1车载通信技术概述 9295066.2车载网络架构设计 9299516.2.1硬件架构 10261236.2.2软件架构 1043666.2.3网络协议 10129956.3通信协议与标准 10199276.3.1CAN协议 106936.3.2LIN协议 10321876.3.3MOST协议 10317346.3.4以太网协议 10160816.3.5V2X通信标准 1123372第七章车联网平台与应用 11157827.1车联网平台架构 11313417.2车联网应用场景 11140887.3车联网商业模式 123346第八章自动驾驶法规与标准 12310588.1法律法规概述 12296118.2标准制定与实施 12268208.3国际合作与交流 1314526第九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测试与验证 13266079.1测试场地与设备 13138789.2测试方法与流程 14195219.3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估 142603第十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14210210.1产业链分析 153249310.2市场前景与趋势 151630710.3产业政策与规划 15第一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概述1.1技术背景与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新一代汽车技术的核心,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各国纷纷将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进行布局,以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我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技术不断升级: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的应用,使得汽车具备更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2)计算能力显著提升:高功能计算平台、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发展,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3)通信技术日益成熟:5G、V2X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坚实基础。(4)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驾驶系统不断升级,从辅助驾驶到部分自动驾驶,再到完全自动驾驶,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1.2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定义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涉及多个领域,以下分别对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定义进行阐述。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提升驾驶体验的技术。智能网联技术主要包括车载终端、车联网、云计算等。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指汽车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搭载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实现自主感知、决策和控制,完成驾驶任务的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按照智能化水平可分为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四个阶段。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是智能决策与控制,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制定、执行控制等环节。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价值。第二章智能网联系统架构设计2.1系统总体架构智能网联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以下为各层级的详细设计:(1)感知层:感知层是智能网联系统的前端,主要负责收集车辆及周围环境信息。感知层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GPS等设备,以及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2)网络层:网络层是智能网联系统的中间环节,负责将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传输。网络层主要包括车内网络、车际网络和互联网三个部分。车内网络采用CAN、LIN等总线技术实现车辆内部信息的传输;车际网络采用DSRC、LTEV等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互联网则负责将车辆与云端服务器进行连接,实现大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等功能。(3)平台层:平台层是智能网联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平台层包括数据处理、数据融合、决策算法、地图匹配等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数据融合模块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决策算法模块根据融合后的数据,进行路径规划、驾驶行为分析等决策;地图匹配模块则将车辆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实现精确导航。(4)应用层:应用层是智能网联系统的终端,主要负责将处理后的信息呈现给用户。应用层包括车载终端、手机APP、云端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车载终端提供实时导航、车况监测、驾驶辅助等功能;手机APP则实现远程监控、车辆控制等功能;云端服务则提供大数据分析、远程升级等服务。2.2关键技术模块设计(1)感知技术模块: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的设计与集成。感知技术模块需要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延迟等要求,以保证车辆在复杂环境下能够准确获取周围信息。(2)网络技术模块:包括车内网络、车际网络和互联网的设计与优化。网络技术模块需要保证信息传输的高速度、高可靠性、低延迟,以满足实时性要求。(3)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和特征提取,以及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模块需要具备高效、准确的处理能力,以提高信息准确性。(4)决策算法技术模块:根据融合后的数据,进行路径规划、驾驶行为分析等决策。决策算法技术模块需要具备高度智能、实时响应的特点,以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5)地图匹配技术模块:将车辆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实现精确导航。地图匹配技术模块需要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导航的准确性。2.3系统集成与验证系统集成与验证是智能网联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硬件集成:将感知设备、网络设备、车载终端等硬件进行集成,保证硬件系统的稳定运行。(2)软件集成:将各个模块的软件进行集成,实现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协同工作。(3)功能测试: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各模块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功能测试: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5)实车测试:在实车环境下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6)迭代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迭代优化,提高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第三章车载传感器与执行系统3.1传感器选型与配置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传感器在汽车行业中扮演着的角色。本节主要介绍传感器选型与配置的原则及方法。3.1.1传感器选型原则(1)满足功能需求:根据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需求,选择具备相应功能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2)功能稳定:选择具备较高功能和稳定性的传感器,以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成本效益: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传感器,以降低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成本。(4)兼容性:考虑传感器与其他车载设备的兼容性,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正常运行。3.1.2传感器配置方法(1)根据车辆类型和用途进行配置:不同类型的车辆和用途对传感器的需求不同,如乘用车、商用车和特种车辆等。(2)考虑传感器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合理配置传感器,实现传感器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3)优化传感器布局:根据车辆的空间结构和传感器特性,优化传感器的布局,以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3.2执行系统设计与集成执行系统是自动驾驶车辆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与集成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和安全性。3.2.1执行系统设计原则(1)高可靠性:执行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2)实时性:执行系统应具备实时性,以满足自动驾驶系统对实时控制的需求。(3)模块化:执行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修和升级。(4)安全性:执行系统设计应考虑各种故障情况,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故障情况下仍能保持安全行驶。3.2.2执行系统集成方法(1)硬件集成:将执行系统硬件与车辆硬件进行集成,保证各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2)软件集成:将执行系统软件与自动驾驶系统软件进行集成,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协同运行。(3)接口设计:合理设计执行系统与车辆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3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处理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处理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和决策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3.3.1数据融合方法(1)卡尔曼滤波:卡尔曼滤波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通过预测和更新过程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2)粒子滤波:粒子滤波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数据融合,通过蒙特卡洛方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可以用于传感器数据的融合,通过学习训练数据,实现传感器数据的智能融合。3.3.2数据处理技术(1)滤波处理: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消除噪声和异常值,提高数据质量。(2)特征提取:从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有用特征,为后续的数据融合和决策提供支持。(3)数据预处理: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归一化、去噪等,为数据融合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4)多源数据融合: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第四章自动驾驶算法与决策4.1环境感知算法环境感知算法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与理解,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环境感知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光雷达(LiDAR)数据处理:激光雷达通过向周围环境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从而获取车辆周围的三维空间信息。数据处理算法需要对激光雷达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分割等操作,以提取出有效的环境信息。(2)摄像头图像处理:摄像头图像处理算法主要包括目标检测、分类、跟踪等功能。通过对摄像头捕获的图像进行分析,实现对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识别和跟踪。(3)毫米波雷达数据处理:毫米波雷达具有穿透能力强、抗干扰性好的特点,适用于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测距、速度测量等功能。数据处理算法需要对毫米波雷达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目标检测等操作。(4)多传感器融合:为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自动驾驶系统通常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融合决策等步骤。4.2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环境感知结果,为车辆规划合适的行驶路径,并制定相应的决策策略。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局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算法负责在地图上为车辆规划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常用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有A、Dijkstra等。(2)局部路径规划:局部路径规划算法负责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根据实时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调整,以避免碰撞。常用的局部路径规划算法有RRT、D等。(3)决策策略:决策策略算法根据车辆当前状态、周围环境以及全局路径规划结果,制定相应的行驶策略。决策策略算法主要包括速度控制、车道保持、避障等。4.3控制算法与执行控制算法与执行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实施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路径规划与决策结果,对车辆进行精确控制。控制算法与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横向控制:横向控制算法负责控制车辆的横向运动,包括车道保持、车道变更等。常用的横向控制算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等。(2)纵向控制:纵向控制算法负责控制车辆的纵向运动,包括加速、减速等。常用的纵向控制算法有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3)车辆动力学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用于描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为控制算法提供理论依据。常用的车辆动力学模型有单轨模型、双轨模型等。(4)执行系统:执行系统包括转向系统、制动系统、驱动系统等,用于实现控制算法输出的控制指令。执行系统的功能直接影响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效果。第五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安全5.1安全性评价指标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是保障其广泛应用的基础。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建立旨在对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下为主要的安全性评价指标:(1)功能安全:指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各种输入信号、故障和异常情况做出正确响应的能力。(2)预期安全:指系统在特定场景和条件下,达到预期安全目标的能力。(3)风险评估:对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4)故障容忍性:指系统在出现故障时,仍能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5)信息安全:保护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的能力。5.2安全策略与措施为保证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以下安全策略与措施应予以实施:(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政策、安全目标、安全计划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内容。(2)采用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标准,提高系统的安全功能。(3)强化系统设计:从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4)加强安全防护:采用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5)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对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安全评估,发觉潜在风险并制定改进措施。5.3安全性测试与验证安全性测试与验证是保证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以下为主要的安全性测试与验证方法:(1)功能测试:对系统各项功能进行逐一测试,保证其符合预期要求。(2)功能测试:评估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功能表现,如响应时间、计算能力等。(3)故障模拟测试:通过模拟各种故障情况,检验系统的故障处理能力。(4)安全攻击测试:对系统进行攻击尝试,评估其信息安全防护能力。(5)实际路测:在真实交通环境中,对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系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测试和验证。通过以上测试与验证,可以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第六章车载通信系统6.1车载通信技术概述车载通信技术是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施方案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车内通信、车与车通信(V2V)、车与基础设施通信(V2I)、车与人通信(V2P)以及车与网络通信(V2N)等多个方面。车载通信技术的应用,旨在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提高车辆的智能水平,为自动驾驶提供技术支持。6.2车载网络架构设计车载网络架构是车载通信系统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6.2.1硬件架构硬件架构包括车载通信设备、传感器、控制器、显示屏等。这些硬件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6.2.2软件架构软件架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等。操作系统负责管理硬件资源,中间件实现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应用程序则提供各种功能和服务。6.2.3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保证车载网络通信可靠性的关键。常见的网络协议有CAN、LIN、MOST、以太网等。这些协议具有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距离和传输可靠性,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6.3通信协议与标准为了保证车载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定一系列通信协议与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信协议与标准:6.3.1CAN协议CAN(ControllerAreaNetwork)协议是一种用于汽车内部通信的局域网协议。它采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好等特点。CAN协议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电子等领域。6.3.2LIN协议LIN(LocalInterconnectNetwork)协议是一种低成本、低速率的通信协议。它主要用于汽车内部的辅助功能,如车窗、座椅、灯光等。LIN协议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易于扩展等特点。6.3.3MOST协议MOST(MediaOrientedSystemsTransport)协议是一种用于汽车多媒体系统的通信协议。它支持音频、视频、数据等多种传输格式,具有传输速率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6.3.4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通信协议。在车载通信系统中,以太网协议主要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如车辆诊断、远程升级等。以太网协议具有传输速率高、兼容性好、易于维护等特点。6.3.5V2X通信标准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标准是车与外部环境信息交互的通信协议。它包括V2V、V2I、V2P和V2N等多个方面。V2X通信标准旨在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的信息共享,提高道路安全性、交通效率和环境友好性。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V2X通信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七章车联网平台与应用7.1车联网平台架构车联网平台作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对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车联网平台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感知层:通过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实时采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为车联网平台提供基础数据。(2)传输层: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车联网平台,同时接收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3)平台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存储,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4)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为车辆提供智能导航、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服务。7.2车联网应用场景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智能导航:通过车联网平台,车辆可以实时获取路况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最优行驶路线,降低交通拥堵。(2)远程监控:用户可以通过车联网平台,实时查看车辆位置、行驶状态、电池电量等信息。(3)故障诊断:车联网平台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发觉潜在故障并及时提醒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4)车辆共享:车联网平台可以实现车辆共享,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用户出行成本。(5)自动驾驶:车联网平台为自动驾驶提供数据支持,实现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行驶。7.3车联网商业模式车联网商业模式涉及多个环节,以下分析几种典型的商业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企业通过销售车载传感器、通信设备等硬件产品,获取收益。(2)服务收费模式:企业为用户提供车联网服务,如导航、监控、诊断等,按使用时长或次数收费。(3)广告模式:企业通过车联网平台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服务,获取广告收入。(4)数据运营模式:企业收集车联网平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企业、个人提供数据服务。(5)合作模式: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车联网应用,实现互利共赢。第八章自动驾驶法规与标准8.1法律法规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法规的建立已成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自动驾驶法律法规方面,已逐步构建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为核心,涵盖《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等相关部门规章和标准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自动驾驶车辆的道路测试、商业化运营、责任归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在责任划分上,法律法规明确了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商、测试主体等各方的法律责任,旨在构建一个多方参与、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法律框架。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道路交通处理,法律法规也提出了指导原则,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依据。8.2标准制定与实施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加快国内标准的研制。目前已发布多项关于自动驾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涵盖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测试方法等领域。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统一技术要求,提升自动驾驶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标准的实施方面,我国建立了自动驾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估。在测试评价方面,依据相关标准,建立了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评价体系,包括封闭场地测试、实际道路测试等,以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投放市场前达到规定的安全标准。8.3国际合作与交流面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已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通过参与国际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与国际同行分享我国在自动驾驶法规和标准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在技术交流方面,我国鼓励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还积极推动跨境测试和试验,为自动驾驶车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互认提供支持,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九章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测试与验证9.1测试场地与设备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与验证是保证技术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测试场地应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区域:场地应具备较为完善的道路设施,包括直线段、弯道、坡道等不同类型的道路;场地内应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模拟实际道路环境;场地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避免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影响。测试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车辆应具备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测试场景完成自主行驶任务。(2)通信设备:测试车辆与测试场地内的其他车辆、基础设施之间应建立稳定的通信连接,实现数据交互。(3)传感器设备:测试车辆应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4)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测试过程中,需实时采集车辆状态、环境信息等数据,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9.2测试方法与流程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封闭场地测试:在封闭场地内进行自动驾驶车辆的各项功能测试,包括直线行驶、曲线行驶、坡道行驶等。(2)模拟环境测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构建虚拟道路环境,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模拟测试。(3)实车道路测试:在公共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车辆的实车测试,验证其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表现。测试流程如下:(1)测试准备:确定测试场景、测试用例,配置测试车辆、通信设备等。(2)测试执行:按照测试用例,进行封闭场地测试、模拟环境测试和实车道路测试。(3)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时采集测试过程中的车辆状态、环境信息等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4)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9.3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估测试结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分析:评估自动驾驶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行驶功能,如速度、加速度、制动距离等。(2)安全性分析:分析自动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