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中医学基础5分类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2、内生病因:七情、饮食劳逸3、病理产物:痰饮、瘀血4、其他致病因素:各种外伤、虫兽伤等中医学基础5第一节外感病因中医学基础5
六淫
一、概论(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中医学基础52、
六淫的形成(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太过”与“不及”。(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阴雨等。(3)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不能耐受适应气候与天气的变化。中医学基础5(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
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口鼻、肌表而入发为外感病。2、
季节性:六淫致病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倾向。中医学基础53、
区域性:六淫致病有相应地方性常见病与多发病。4、
相兼性:六淫可单独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兼夹致病。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性质可发生相互转化。中医学基础5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论(一)风为春季的主气。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病因属性:阳邪病位:“阳位”,即头面、肌表。病症特点:“其性开泄”。即皮毛腠理开泄,多见汗出、恶风等症。中医学基础52、风性主动,善行数变病位:“善行”,即游移不定,行无定处。病症特点:(1)“数变”:即发病迅速,变化无常。(2)“主动”:即常见一些动摇不定的症状,如抽搐、震颤等。中医学基础53、风为百病之长病症特点:(1)
致病广泛(2)
易兼邪致病中医学基础5(二)寒为冬季的主气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病因属性:阴邪病症特点:“易伤阳气”,即多见有恶寒、肢冷、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寒象。中医学基础52、寒性凝滞(主痛)病症特点:“凝滞”即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疼痛,遇寒尤甚,得温则减。
中医学基础53、寒性收引病症特点:“收引”即筋脉、经络、肌表等收缩牵引。如肢体曲伸不利。中医学基础5(三)暑为夏季的主气,致病仅见于夏季。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病因属性:阳邪病症特点:“炎热”即多见高热、面赤、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中医学基础5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病症特点:“升散”、“伤津耗气”即多见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等症。中医学基础53、暑易夹湿病症特点:除暑邪致病特点外,兼见湿邪致病特征,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症。中医学基础5(四)湿是长夏的主气。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病因属性:阴邪病症特点:“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即见有脘腹痞满、脘腹冷痛、水肿泄泻等症。中医学基础52、湿性重浊病症特点:“重浊”。“重”即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浊”即湿邪致病其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呈秽浊不清之态,如面垢眵多、浊涕浓痰、泻下脓血、女子带下等。中医学基础53、湿性粘滞病症特点:“粘滞”(1)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2)湿邪致病,症状表现多滞涩不爽。中医学基础5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病位:“趋下”、“阴位”,即症状多见于腰以下部位。中医学基础5(五)燥
秋季的主气。有温燥与凉燥之分。1、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病因属性:阳邪病症特点:“干涩”、“易伤津液”即多见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之症。中医学基础52、燥易伤肺病症特点:“易伤肺”,即燥邪为病常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中医学基础5(六)火(热)为夏季的主气。又称温热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病因属性:阳邪病位:“上”即头面。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面红目赤。中医学基础5病症特点:“炎(热)”即常见高热、大汗出、肌肤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火热证象。中医学基础52、易伤津耗气病症特点:“伤津耗气”,即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津伤及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之症。中医学基础53、易生风动血病症特点:(1)“生风”即见有肢体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筋脉拘急之症。中医学基础5(2)“动血”即常见吐血、鼻血、牙龈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各种出血之症。中医学基础54、易致肿疡病症特点:多见“阳性肿疡”,包括疮、疖、痈、疡等,有红、肿、热、痛之象。5.易扰心神病症特点:轻者心烦失眠、烦躁易怒;重着神昏谵语等心神失常症状。中医学基础5疠气一、概念1、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总称。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等。2、疫疠:由疠气所导致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中医学基础5二、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发病急骤,病情险恶2、
传染性强,病状相似3、
一气一病中医学基础5第二节内伤病因中医学基础5七情一、
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中医学基础5正常情志特点:1、诱因明确2、反应适度3、稳定灵活4、可自制性5、情绪效能中医学基础5情志伤的形成:1、不符合正常情志的特点2、突然的情志刺激3、强烈的情志刺激4、持续不良的情志刺激中医学基础5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多发为情志病4、情志波动影响病势及预后转归中医学基础5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一)饥饱失常(食量失常)1、过饥(1)损伤胃气(2)日久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组织失养(3)正气亏虚中医学基础52、过饱(1)损伤脾胃→食积。(2)宿疾复发→食复中医学基础5(二)饮食不洁(1)食腐败变质→损伤胃肠(2)有毒或疫毒→中毒或死亡(3)寄生虫污染→各种寄生虫病中医学基础5(三)饮食偏嗜1、寒热偏嗜(1)偏嗜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2)偏嗜辛温香燥→灼伤胃阴、胃肠积热2、五味(种类)偏嗜→某味相应的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剩中医学基础5劳逸过度(一)过劳1、劳力过度:即“形劳”。(1)
过劳耗气:即“劳则气耗”。(2)
劳损形体:即筋骨、关节、肌肉积劳成疾。2、劳神过度:即“心劳”或“神劳”。3、房劳过度:即“肾劳”,肾精亏损。中医学基础5(二)过逸:易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正气虚弱、脏腑功能低下。中医学基础5第三节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中医学基础5痰饮1、概念: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中医学基础52、
分类:(1)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即咳吐之痰。(2)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闻之无声,通过一些特定的症状与体征而表现。如:梅核气、瘰疬、眩晕、癫、狂、痫、痰核等。
中医学基础5瘰疬:是指发生在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中医学基础5梅核气:咽中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进食。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于皮下,以其肿硬如核,故名。中医学基础5癫: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抑郁狂: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痫: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中医学基础5中医学基础53、痰饮的形成(1)肺失宣肃(2)脾失建运(3)肾失气化(4)肝失疏泄(5)三焦不利中医学基础54、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活动失常。中医学基础5(3)易于蒙蔽心神:常见头晕目眩、神昏谵妄、癫、狂、痫等心神失常之症。(4)症状复杂,变化多端(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中医学基础5瘀血1、概念:血液运行不畅、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有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者。
中医学基础52、瘀血的形成:(1)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2)气滞:不能推动血液运行(3)寒邪所伤:损伤阳气,血脉收引,导致血行迟缓甚则瘀滞。中医学基础5(4)热邪所伤:致津液亏虚,血液粘滞而运行迟缓甚则瘀滞。或热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产生离经之血。(5)各种外伤:致脉络破损,产生离经之血。中医学基础53、瘀血的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中医学基础54、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1)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固定不移,按之疼痛、浅表者色青紫(3)出血:量少色紫暗、夹有血块(4)色紫暗:面、唇、舌质、爪甲等色紫暗及瘀斑瘀点。中医学基础5(5)其它:肌肤甲错、脉涩或结代等,以及以下情况(a)有外伤史(b)手术史(c)月经胎产异常史(d)久病入络中医学基础5第七章病机
中医学基础5一、概念1、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理,也称病变机理。
中医学基础52、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交争过程。中医学基础53、疾病:在病因的作用下,人体有序的生命活动发生异常,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中医学基础5第一节发病原理中医学基础5一、发病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基础5(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3、邪气影响病情和病位4、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中医学基础5(三)正邪交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1、决定发病与否(1)
正胜邪却则不发病(2)邪胜正负则发病
中医学基础52、决定证候类型(1)
正盛邪实,多形成实证。(2)
正虚邪衰,多形成虚证。(3)正虚邪盛,多形成虚实夹杂证。
中医学基础5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外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1)
发病的季节倾向(2)
气候反常与发病(3)气候变化对发病的影响
中医学基础52、地域因素(1)
水土质与发病相关(2)地域气候特点与发病相关
中医学基础53、生活与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卫生状况、大气状况、噪声等。
中医学基础5(二)内环境与发病1、体质特点(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中医学基础5(2)体质因素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1)
感受相同病因,证候类型不同(体质不同)2)感受病因不同,证候类型相同或相似(体质相同)。
中医学基础52、精神状态(1)情志不畅与发病:触遇则发(强烈情志刺激)、或久积成疾(情志内伤持续时间长)。
中医学基础5(2)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中的双向作用:即情志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活动失常可出现异常的情志变化
中医学基础5(3)导致情志变异的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
中医学基础5第二节基本病机中医学基础5一、邪正盛衰:即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相互交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中医学基础5(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1)虚1)概念:正气不足,邪不亢盛,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52)病机特点: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3)成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损;外感病后期,各种慢性病证日久等。
中医学基础5(2)实1)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一系列病理性反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3)成因:外感病或疾病的初、中期;痰饮、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积聚
中医学基础5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兼见的病理状态。1)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2)实中夹虚:以邪气亢盛为主,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5(2)虚实转化: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转变的病理状态。1)由实转虚:由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实性病理变化转为正虚为主的虚性病理过程。2)因虚致实:以正气亏损为主要矛盾的虚性病理变化转变为实邪内结为主的病理过程。
中医学基础5(3)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机的虚实本质不一致的病理状态。1)真实假虚:即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2)真虚假实:即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中医学基础5(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此为大多数。疾病向好、甚则痊愈。2、邪胜正衰:病势恶化、甚则危重、死亡。3、邪正相持:病势迁延。
中医学基础54、邪去正虚:疾病恢复期。5、正虚邪恋: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
中医学基础5二、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以阴阳偏盛偏衰为核心的病理状态。(一)阴阳偏盛:即阴阳中任何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中医学基础51、阳偏盛(1)概念:即阳胜,是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实热证(阳盛而阴未虚),表现为热、动、燥。
中医学基础5(3)病变趋势:“阳盛则阴病”、“重阳必阴”。(4)成因: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郁久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中医学基础52、阴偏盛(1)概念:即阴胜,是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实寒证(阴盛而阳未虚),表现为寒、静、湿。
中医学基础5(3)病变趋势:“阴盛则阳病”、“重阴必阳”。(4)成因:感受寒湿阴邪;饮食偏嗜,过食生冷寒凉;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
中医学基础5(二)阴阳偏衰:即阴阳中任何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1、阳偏衰(1)概念:即阳虚,是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5(2)病机特点:虚寒证(阳虚不能制阴,阴相对偏亢)。(3)病变趋势:阳损及阴、阴阳亡失。(4)成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劳倦太过;饮食偏嗜;久病损伤阳气。
中医学基础52、阴偏衰(1)概念:即阴虚,是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致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虚热证(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盛)。
中医学基础5(3)病变趋势:阴损及阳、阴阳亡失。(4)成因: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感受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久病伤阴。
中医学基础5(三)阴阳互损:即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导致相对一方也虚损,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1、阴损及阳(1)概念:即阴虚进一步导致阳气也虚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5(2)病机特点: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3)
成因:与形成阴虚的原因同。(4)病变趋势:阴阳亡失。中医学基础52、阳损及阴(1)概念:即阳虚进一步导致阴气也虚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3)成因:同阳偏衰成因。(4)病变趋势:阴阳亡失。
中医学基础5(四)阴阳格拒:即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病理状态。1、阴盛格阳(1)概念:即阴气偏盛至极,排斥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相互格拒、互不维系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5(2)病机特点:真寒假热证(3)成因:形成阴偏盛的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有效的去除和纠正,如失治或误治等。
中医学基础52、阳盛格阴(1)概念:即阳气偏盛至极,格阴气浮越于外,使阴阳相互格拒、互不维系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真热假寒证(3)成因:形成阳偏盛的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有效的去除和纠正,如失治或误治等。
中医学基础5(五)阴阳亡失:即阴或阳气(突然)的大量亡失,进而功能活动严重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1、亡阳(1)概念: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5(2)病机特点:温煦、推动、兴奋、固摄等功能严重衰竭。(3)成因:素体阳虚,劳倦太过;汗、吐、下太过;大病、久病耗散阳气等。
中医学基础52、亡阴(1)概念:即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滋润、濡养、宁静、内守等功能严重衰竭。
中医学基础5复习题1、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之间有何密切联系?2、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3、肝的疏泄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为什么说肾主人的生、长、壮、老、已?中医学基础55、津液的代谢主要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各有何重要作用?6、血液的运行主要与哪些脏器密切相关?各有何重要作用?中医学基础5第八章四诊中医学基础5目的要求:1、了解四诊的基本知识。2、熟悉四诊的基本内容。3、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
中医学基础5一、概念: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学基础51、望诊:是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以了解病情。中医学基础52、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及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以辨别病情。中医学基础53、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及自觉症状,从而了解病者的各种病态感觉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情况。中医学基础54、切诊:是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病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中医学基础5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即从外知内。(“黑箱”)2、见微知著:即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生物全息”)中医学基础53、以常达变:即知常达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程度。中医学基础5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1)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2)
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情况。中医学基础5(3)
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中医学基础52、诊法合参:即四诊并重,诸法合用,综合收集资料。3、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学基础5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一)概念: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中医学基础5(二)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反映脏腑加强的盛衰,故望两目是望神的重点。2、神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中医学基础53、气色:是指人的周身(以面部为主)皮肤和体表组织的色泽。4、体态:指人的形体动态。(丰满或瘦削、动作自如或艰难)5、其它: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中医学基础5(三)对神气的判断1、得神:又称有神。(1)临床表现:目光明亮、两眼灵动;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表情自然;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动作自如等。中医学基础5(2)临床意义1)正气充足,精气旺盛,机体功能正常。2)虽病但正气、精气、脏腑功能未衰,病多轻浅,预后良好。中医学基础5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1)临床表现:两眼乏神、双目少动;精神不振、嗜睡健忘、声低懒言、面白无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中医学基础5(2)临床意义1)正气与精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多见于病轻或恢复期患者。2)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者。中医学基础53、失神:又称无神。(1)临床表现: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精神萎靡、神识昏迷、表情淡漠;面色晦暗无华;肌肉瘦削、或大肉尽脱、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动作失灵;呼吸不匀、或喘促息涌、或气息微弱等。中医学基础5(2)临床意义:正气与精气大虚、脏腑功能严重衰减。多为病重或病危,预后不良。中医学基础54、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1)临床表现:本已目光晦暗,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本已神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本已面色枯槁,突然颧红如妆;本不能食,突然食欲增进等。中医学基础5(2)临床意义:正气、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阳即将离决。多为临终预兆。中医学基础55、神志异常:又称神乱。即以精神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癫、狂、痫、脏躁。中医学基础5(1)癫病1)临床表现:见有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等2)临床意义:多为痰蒙心窍而致。中医学基础5(2)狂病1)临床表现:见有神志昏狂、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等。2)临床意义:多为痰火扰心而致。中医学基础5(3)痫病1)临床表现:见有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出异声、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等。2)临床意义:先天胎传或痰饮、瘀血蒙蔽清窍。中医学基础5二、望色:又称色诊。(一)概念: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色泽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中医学基础5(二)望面色的内容1、望面部皮肤的颜色: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反映血液运行及盛衰状况。在病理情况下,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中医学基础52、望面部皮肤光泽: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基础5(三)常色:即正常无病的面色。特点是明润、含蓄。中国人常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医学基础51、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颜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古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中医学基础52、客色: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春稍青、夏稍赤、长夏稍黄、秋稍白、冬稍黑。)中医学基础5(四)病色:即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1、病色的善恶(1)善色1)临床表现:即面色光明润泽。中医学基础52)生理意义:说明虽病但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气至”。多属新病、轻病、阳症,易于治疗,预后较好。中医学基础5(2)恶色1)临床表现:即面色枯槁晦暗。2)临床意义: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属久病、重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不良。中医学基础52、五色主病:根据患者青、赤、黄、白、黑面部五色的变化,以推断不同脏腑病变及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又称“五色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救济》课件
- 《外汇期货交易》课件
- 合伙合同 债法
- 工程因天气延期合同条款
- 《FTTH工程技术交流》课件
- 2025年山东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题及答案
- 2025年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2025年东莞考货运资格证考试内容
- 农业项目合伙协议
- 医疗器械行业总负责人劳动合同
- 北京粉末冶金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GB/T 16717-2013包装容器重型瓦楞纸箱
-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过新年 苏少版
- LCD液晶显示屏等级划分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件
-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课件
- 肿瘤患者的运动康复课件
- 中国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和个人养老金账户
-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 课件
-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电子课件
- 出境竹木草制品企业管理手册(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