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书信体作品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书信体作品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书信体作品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书信体作品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书信体作品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信体作品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

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杳味儿。我

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

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

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

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

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汜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

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

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物的门楼,好像竹竿

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

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凉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

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

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

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

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龊牙咧唠地逗

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

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在一个

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是竹子。

刹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

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

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

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

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郁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

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

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

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

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

“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3

“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

“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

“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

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直上天

空。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

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投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过一个

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

呀!

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

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东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

么淙淙的。

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竹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

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夺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

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

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

To

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有删改)

[注]①木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她的女儿竹花。

i.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回到了南方祖籍——妈妈的老家,这里是当年妈妈参加革命的地方,青山绿竹,

风景如诗,乡民热情、好客.

B.竹山、九节街、木头房子、石头牌坊、丁步等意象组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环

境,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

C.走丁步,过小溪,二山坡,入山谷,到坳口,“我”一路走走停停,见闻感想新鲜奇异,

写出“我”孩童的幼稚。

D.“我”写信告诉妈妈“我”上竹山赏景寻旧、遇见小伙的见闻感受,但是“我”自觉未能充

分表达出来,因而感到歉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

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

B.“毗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象生动,突出

“我”的惊喜之意。

C.文中描写“我''置身1J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早已忘记了的

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作为女孩子的

“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3.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4.茅盾曾在《读书杂记》中说:“林斤澜有他自己的风格。这风格表现在炼字、造句上,也

表现在结构上。假如要从“炼字、造句”角度,就《竹》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列

出评论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莱茵河(节选)

【法】维克多・雨果

(1840年8月28日至11月2日,雨果畅游了莱茵河地区。在旅途中,雨果一般都在

当天把自己的印象、见闻与观感写下,作为信件报道寄拾在巴黎的妻子阿黛•尔)

您知道,我常对您说,我喜爱江河。江河既可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在天地万物中,

任何东西都自有其神奇妙用。江河,就像是巨大的喇叭,向着海洋唱颂着大地的美景,田野

的耕耘,城市的壮丽以及人类的光荣。

我也曾对您说过,在所有的江河中,我最喜欢莱茵河。我第一次见到这条河,是在一年

前,在凯尔经过浮桥的时候。夜幕降临,车子缓缓地移动。当我通过这条古老河流的时候,

我感受到了某种敬仰之情,每当我与这些大自然中的体物相接触——我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

相印时,我都被深深地感动。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在历史上也起着重大作用。我的朋友,您

还记得瓦尔斯里纳城的罗讷河吗?1825年,在那次愉快的端士旅行中,我们曾共同观赏过

它。那次璃士之行是我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那时,我们都还只有二十岁!当时,罗

讷河是以怎样的狂啸,怎样的怒号翻卷着冲入旋涡的啊!而那柔弱的木桥却在我们的脚下战

栗发抖,摇摇欲坠。这一切您还记得吗?从那时起,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

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

那天晚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莱茵河时,我觉得它确实是一只狮子。我长久地注视着这骄

傲而高贵的河流:凶猛而不疯狂,原始中却显出威严。当我过河时,正值它水涨河满,极为

壮观。它那浅黄褐色的浪花如同雄狮的浓发——布瓦洛称之为“黄泥色的胡须”——拍打着

桥面。它的两岸隐没在黄昏中。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喏。在它身上,我感受到了

大海的力量。

是的,我的朋友,这是一条岛贵的河流。它目睹了封建社会、共和体制和皇家帝国。它

当之无愧,既是法国的骄傲,也是德国的自豪。这条河流既是战争者,也是思想家的见证,

因为它概括了整个欧洲历史的这两大面貌。在那使法国前进的壮丽波涛中,在那使德国思索

的深沉的潺潺水流中,我们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

莱茵河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它像罗讷河一样迅速敏捷,像卢瓦尔河一样雄浑宽阔,

像缪斯河一样峭壁夹岸,像塞纳河一样迂回曲折,像索姆河一样绿水澎澎,像台伯河一样历

史悠久,像多瑙河一样庄严高贵,像尼罗河一样神秘莫测,像美洲的河流一样波光闪烁,像

亚洲的河流一样蕴涵着寓言与幽灵。

在史前,也许在人类存在之前,在今日莱茵河的地域上,曾有两条火山脉在冒烟,在燃

烧;火山熄灭了,在大地上留下了两大堆熔岩和玄武岩,像两座长城一样平行排列。同时,

巨大的结晶凝聚了,形成了今日的原始山脉,大量的冲缶层干涸了,成了今日的从属山脉。

那慢慢冷却下来的巨大熔岩堆,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阿尔卑斯山。

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莱茵河岸边的人类是被称作凯尔特人的半开化民族。罗马称他

们为高卢人。恺撒曾说过:“在他们的语言中,称作凯尔特人,而在我们的语言中,叫作高

卢人。”随后,时机来临,罗马出现了。恺撒征战了莱茵河。古罗马的第二十二军团曾扎营

在耶稣受难时的橄榄树下,当这个军团从耶路撒冷驻地撤回时,蒂杜斯便把它派到了莱茵河

畔。

后来,北方种族向南方地区的可怕涌入,在民族生活的某些灾难时期不可避免地往复重

演,人们将它称作变族人侵。它,吞没了整个罗马,正值罗马帝国应改.革的时期,莱茵河上城

堡的花岗岩军事屏障被这股浪潮所摧毁。而在六世纪左右,曾出现过这样的时刻:莱茵河的

浪峰冲击着罗马废墟,就像今天冲击着封建遗址一样。

查理大帝修复了这些瓦砾,重建了堡垒,用来对抗以其他名字再生的古老的日耳曼游牧

部落。但是,尽管查理大帝才华横溢,毅力超群,他的所作所为也仅仅是刺激了一下残骸枯

骨。古老的罗马帝国早已寿终正寝。莱茵河的面貌已今非昔比了。

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文明似乎瓦解了,牢固的传统之链断开了,历史好像变得

没有痕迹了。这一灰暗时期的人类与事件像幽灵一样通迂了莱茵河,给河流留下的仅仅是一

种幻象,刚一闪现马上就无影无踪了。

由此,莱茵河在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阶段。人的想象力同大自

然一样,不接受空白的存在。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大自然便使鸟儿们明啾不休,使树叶沙沙

作响,使成千上万的声音窃窃私语。而在历史朦胧的地方,想象力便使幽灵出现,使幻想和

表象共存。寓言在消失的历史空白区生存,成长,结合,开花,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

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

文明犹如太阳,有黑夜,有白昼,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时而升起。

(刘华译,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大自然的“伟物”,作者说自己“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这种“心心相印”可以

看做一种对天地自然的共鸣与感悟。

B.在莱茵河一条河身上,作者却说“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主要是因为莱茵河的惊涛骇

浪的凶暴程度能跟大海中的巨浪相比。

C.在古老的罗马帝国崩溃后,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这里也隐含着作

者对像古罗马这样辉煌的古典文明陨落的叹息。

D.“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这里的“宫殿缝隙”与前文

中的“历史空白区”含义相近。

6.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经常使用第二人称,这既是书信体散文特征的体现,也可以拉近与读者

的距离,引发相同的回忆或共鸣。

B.作者在描写莱茵河时,使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出莱茯河千变万化、

浪漫雄浑的气象。

C.在本节选中,作者以展现莱茵河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为主,佐以人文历史的追忆,

描绘了一幅自然伟物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的宏伟画卷。

D.本节选的节奏处理也正如一条河流:从激烈的爆发中孕育,奔流过跌宕起伏的高山

深谷,最终流入远方,归于平静。

7.你怎样理解“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这句话?

8.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也为我们描绘了他眼中的长江风光。请结合文本,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莱茵河(节选)》在内容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卜面小题。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

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

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

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

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

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

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

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

需要而产生的。关于包,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

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咋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

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

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威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

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

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

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一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

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

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

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

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

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

管受到其他关系一一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一一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

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

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

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

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

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

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

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

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

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

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

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

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

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

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

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

难抛掉学校里灌揄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

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

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

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

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

最后一章里谈到了3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

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弗・恩格斯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在回信中开门见山,揭示写信的目的,并从广义上指明经济关系是什么,

B.恩格斯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C.偶然有如曲线,从该曲线中可以找到一条与经济发展规律完全重合的中轴线.

D.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困惑,恩格斯具体推荐了三部著作,指明方向。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评说德国在撰写科学史时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这是一种否定上层建筑反

作用的错误认知。

B.文章是以书信体形式写作的政论文,结构严谨,在行文时用简洁、鲜明的方式做了

标识,层次清晰。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论证充

分,说服力极强.

D.文章“这并不是说M而是说”“并不像”“而是”等词涪的使用,体现了用词准确、逻辑

严密的特点。

II.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O

A.恩格斯启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必然性中发现它的偶然

性。

B.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E间虽有交集,彳日各自

独立。

C.恩格斯提醒收信人注意学习研究的方法,并表达了自己对书信内容叙写翔实的高兴

之感。

D.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学习经济史,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

义。

参考答案:

1.A2.D3.①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幽深奇的意境。青山绿竹、流水、阳光明亮,突出竹山

清幽深邃;叫天子欢鸣,反衬竹山幽静;"我''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推着跑:这样写给读者以

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②人物心理刻画,着眼奇异幻觉的描写。置身翠竹环绕的山谷中,

“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有黑色东西在“盘旋”,恍惚间林子或"我''裂了缝,闪现出过往的

生活。这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③情节设计与众不同。没有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

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④形式新颖。小说以书信体的

形式,将回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现当地当前的生活,新颖别致。4.①多用叠

词,状物细腻,特征鲜明,增强语言韵律感。②多用短句、散句,参差错落,简洁明了,活

泼灵动,富有节奏感。③穿插整句,或对称,或反复,或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协调,气势

贯通。④多用口语,点缀方言词,平易浅显,有乡土气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并无突出当地闭塞、落

后之意。

C.“写出,我,孩童的幼稚”理解不当,应是表现“我”回到南方老家爬上心心念念的竹山而产生

的兴奋、欣悦之情。

D.”因而感到歉疚“于文无据,原文“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

我还想再听一遍''表达的是“我”怀念妈妈讲的故事。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话描写”错,应是“我”的心理描写;“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分析有误,应是呼应上文,强调“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也为下文

伏笔,即篇末的''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

在我的血液里了

故选Do

3.本题考查学生鉴费作品艺术表现特色的能力。

首先,自然环境描写,“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

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营造幽深奇峭的

意境;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青山绿竹、淙淙流水、阳光明亮,突出竹山清幽深

邃;叫天子欢鸣,反衬竹山幽静;“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

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我”

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推着跑:这样写给读者以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

其次,人物心理刻画,着眼奇异幻觉的描写。“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

来了……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都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

里盘旋……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置身翠

竹环绕的山谷中,“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有黑色东西在“盘旋”,恍惚间林子或“我”裂了

缝,闪现出过往的生活。这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

再次,情节设计与众不同,由“我到了公社……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

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

要慢慢体会'“‘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到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

来……另一个思根又紧追着上来……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泠静下来了。我说的

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可见,文章没有按照事件的

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

最后,形式新颖。小说是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妈妈: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

上……我到了公社……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我看着对面的山梁……亲爱的妈妈,您说

过我……”,以书信体的形式,将回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现当地当前的生活,

新颖别致.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论作品语言表达艺术与风格的能力。

首先,多用叠词,“原原本本”“簇簇淙淙“严严密密'"'沉沉”“啾啾”,状物细腻,特征鲜明,读

来朗朗上口,增强语言韵律感。

其次,“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

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多用短句、散句,参差错落,简洁

明了,活泼灵动,富有节奏感。

再次,穿插整句,“山那么绿,水那么清”“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不可能,不

可能!“,或对称,或反复,或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

最后,多用口语,点缀方言词,如“丁步””齐簇簇"毛蓬蓬'’等,词义平易浅显,有乡土气息,

读来亲切感人。

5.B6.C7.“老虎”强调的是罗讷河的“狂啸”和“怒号”仿佛老虎般凶猛;而“狮子”不仅凶猛,

更多了几分''骄傲"、、、高贵‘'和''威严":这句话运用了比顺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伟岸博大、

骄傲威严的莱茵河的无限敬仰。8.相同点:①描绘大江大河的壮丽风光:在《念奴娇》中,

苏轼极写长江(赤壁)风远浪涌的高远气象;在本文中,雨果也写到莱茯河“极为壮观”的风

景。②都追忆人文历史:在《念奴娇》中,苏轼追忆了赤壁战事,表达了对周瑜的赞赏仰慕:

在本文中,作者追叙了莱茵河地区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中世纪的历史踪迹,赋予了莱茵河史

诗般的性格。

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在《念奴娇》中,诗人抒发了对岁月蹉昵和个人命运变幻的感慨;

在本文中,雨果主要表达了对历史盛衰变迁的思考。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要是因为莱茵河的惊涛骇浪的凶暴程度能跟大海中的巨浪相比”说法错误,应该主要是

因为莱茵河的“博大、威严与沉稳”和大海相似,而非“凶暴

故选Bo

6.本撅考杳学牛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C.”用大量笔墨展现了莱茵河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佐以人文历史追忆的点缀”说法错误,本

节选是以追忆莱茵河两岸的人文历史为主,对自然风光的展现在其次。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句中来看,作者把“罗讷河”比作“老虎”,把“莱茵河''比作"狮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首先分析用“老虎”来比"罗讷河''的用意.结合上文“当时,罗讷河是以怎样的狂啸,怎详的

怒号翻卷着冲入旋涡的啊!而那柔弱的木桥却在我们的脚下战栗发抖,摇摇欲监”可知,罗

讷河“狂啸”“怒号”,气势骇人,这与老虎的凶猛很像,所以“老虎”这一喻体凸显了罗讷河的

凶猛气势。

然后分析用“狮子”来比‘噪茵河''的用意。结合下文“当我第一次看到莱茵河时,我觉得它确

实是一只狮子。我长久地注视着这骄傲而高贵的河流:凶猛而不疯狂,原始中却显出威严。

当我过河时,正值它水涨何满,极为壮观”可知,莱茵河不仅凶猛,而且威严高贡骄傲,这

与狮子王者的气概相似,以"狮子''为喻凸显了莱茵河的这些特点。

最后再看句子,“而”“却”表明这句话的重点在后者,也就是在莱茵河身上,所以此处罗讷河

对莱茵河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展现出作者对莱茵河的敬仰之情。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I)先看《念奴娇》中,词人写景的句子主要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抓

住、、乱石'…惊涛”展现了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下阕中,词人先由眼前如画的江山而想到英雄

豪杰,想到此处曾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