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一)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一)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一)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一)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十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前集训(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既有“诗能穷人”之说,又有“诗能达人”之说;既有“穷而后工”之说,也

有“达而后工”之说。但是前者成为流行的说法,而后者则少为人所接受。这是中国文学批

评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我把它称之为“诗人薄命化”倾向。

重视诗赋等文学创作是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雅好文章”和提拔文章之上是君主的雅

趣。《汉书》中记载西汉枚乘、司马相如都因善赋而见用,《后汉书》也记载东汉班固因

《两都赋》名闻天下。隋代李谤上书隋高祖明确指出,诗歌已经成为“朝廷据兹擢士”的

“够利之路”。自从唐代实施科举制度,诗歌便成为下层土子改变命运的途径,真正成为对

所有读书人开放的“禄利之路”。在中国古代,诗歌是当时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能诗是一

种荣誉,文章之士通过考试能获得担任官员的资格。故“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也具有某种

程度的真实性。古代诗人遭受厄运的毕竟是少数,而纯淬由于写诗的原因而遭受厄运的诗

人,更是少之又少。诗人薄命并不是普遍的事实,“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同时构成事

实的整体。

如果我们超越表面现象,便可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人薄命”之说其实是一种有

选择性的集体认同:在“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选择了“诗能穷人”;在“穷而后

工”与“达而后工”中,选择了“穷而后工”。虽然“诗能达人”也具有某种真实性与合理

性,但这种理论大多仅是对世俗社会现象的总结,没有是深邃、更崇高的传统诗学理想与价

值观来支撑,有时还流露出某种世俗功利色彩。而“诗能穷人”或“穷而后工”反映的是一

种超越世俗、追慕崇高的诗学理想。

历史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固然与中国古代经典诗欹多为“穷苦之言”有关,但更深层

的原因是潜藏的中国古代诗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诗学始终强调和重视诗人的社会责任,

“失志”诗人不得已就把用世之志寄寓r诗文。诗人在对人生悲剧、忧患愁苦的体认、接受

和杼发之中,更多地体现了对道的坚守和追求,因而其心灵深处充满了以道自任、任重道远

的使命感与悲剧性的崇高感。所以,诗人表达的生老病死与穷愁哀伤可以超越个人的际遇,

与人类的普遍情感相通,从而能超越时代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穷而后工”的“工”,绝

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成就,更因为它具有深刻人文主义清怀与理想。

在集体认同“滤光镜”的作用下,“诗人薄命”的现象非常明晰地凸现出来了,而不符

合集体认同的大量事实则被遮蔽了。它可以使人“明察秋毫”,也可以使人“不见舆薪”。

“诗人多薄命”并不是对于仔有诗人命运的准确总结,而是一种想必如此、理应如此的期待

与想象。比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发喷著书”之说,认为历史上许多名著

—《周易》《春秋》《诗经》《国语》《吕氏春秋》《离骚》一都是作者遭受不幸的产

物,但司马迂所举例证却多与《史记》所载不符。如《太史公自序》中说:“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而《史记》卷85则记载:“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

《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则

《吕氏春秋》明显是在“不韦迁舅”之前,是得志时所作。“《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

为作也。”基本上也是想象之词,至少有以偏概全之嫌。作为历史文体的《史记》,所载是

更为真实的历史;而《太史公自序》文体上属于子论,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现念,虚构和

改造正是子论文体常用的修辞手法。司马迁处于“遭李陵之祸,幽于缥组”的语境,为了强

调作者的遭遇与写作的关系,从而把著述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都做了改动,而这些被改造过

的史实后来又成为集体认同的基础。

集体认同的“滤光镜”也引导着读者对批评理论的解读。这里以古人对韩愈的经典理论

“不平则鸣”的理解为例。韩愈《送孟东野序》开宗明义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

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也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生活对于创

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假如把“不平则

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

之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

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

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钱键书也说:“韩愈的

‘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

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的狭隘理解。不过韩愈所说的“不平”并不限于

人的感情问题,“不平”是指异乎寻常的状态,总之“不平”所指甚广。韩愈认为孟郊是一

个“善鸣”的诗人,所以劝他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为什么后来的读者理解“不

平则鸣”往往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含义呢?这是因为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

人,让人偏向于把“不得其平”理解为像孟郊一样由于生活的穷苦而悲愤。

总括言之,“诗人薄命”并非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全面真实的总结,而是古人的一种集

体认同。表面看来,这种集体认同比较消极,然从深层考察,却有相当丰富而积极的意义,

它表现出古人对诗歌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于诗人的想象与期待。

(摘编自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L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隋代已成为“朝廷据兹擢士”的“禄利之路”,但此“禄利之路”在当时并未对所

有读书人开放。

B.中国古代文人因其文学作品被任用提拔,或通过考试获得担任官员的资格,故“诗能达

人”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

C.中国古代文论选择“穷而后工”说是因为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色彩,具有更深刻、更崇高

的人文情怀与诗学理想。

D.“诗能穷人”“穷而后工”“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等都是符合中国古代集体认同的文

学观念。

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志”诗人在对人生悲剧、忧患愁苦的体认与抒发中表现出对道的坚守和追求,这使其

内心具有一定的使命感与崇高感。

B.面对事实,集体认同的“滤光镜”会使人们“有所见”或“有所不见”,受集体认同引导

的人会对事实进行灵活选择。

C.相比《史记》所载的更为真实的历史,《太史公自序》中“发奋著书”表达的是作者的思

想观念,其学说价值也会削减。

D.从人们对韩愈“不平则鸣”理论的理解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或理论的理解也会

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集体认同下“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任满回乡,途经杭州而作《登飞来峰》。

B.屈原屡遭放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李白漫游梁宋,与友相会而作《将进酒》。

D.杜甫漂泊夔州,高台临眺而作《登高》。

4.集体认同的“滤光镜”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本概括。

5.作者是怎样证明集体认同引导下的人们对韩愈“不平则鸣”这一经典理论的理解是狭隘

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回看中国当代文学史,《青春之歌》《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一批经典作品之所以能

掀起传播热潮,与文艺评论密切相关。伴随这些作品的问世,主流报刊不仅组织编发评论

家、学者的专业论述,还精心选登不少普通读者的热情来信,通过不同角度的评沦、研讨,

阐发作品特色,帮助读者理解,提炼创作经验,甚至带动文艺潮流,引领审美风尚。

而今,许多人习惯看电影之前,先上网查一下电影评分和网友评价,看完电影之后,再

随手打个分、发条短评。这些反应迅速、结果直观的作品评分,以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

网络微评、快评,成为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的特色构成。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才能切实提升主流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传统

文艺评论阵地在对文艺现场长期地追踪、关注与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和

人才优势,具备较成熟的组织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经验。建强用好阵地,就要在巩固传统优

势的基础上,强化议题设置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与此同时,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沦平台,推

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聚共识的全媒体评论产品,放大主旋律的声量,扩大正能量的覆盖

面,开拓主流文艺评论的新空间。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才能促进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

赏家和评判者。时下活跃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大众评论,不乏真切生动的感受、深刻新颖的

见解和有的放矢的批评,体现着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这些反过来也

会影响专业评论,促使文艺评论家更好回应读者观众需求,增强评论的有效性、针对性。但

也应看到,避免情绪化、肤浅化、娱乐化的倾向,也需要更多专业评论走进网站平台,参与

话题讨论,发挥专业评论优长。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既要善用媒介,又要健全管理;既要端正价值取向,也要完善

技术手段。大数据和算法固然很“懂”用户,但不能只考虑迎合需求,更有义务丰富用户的

文化选择、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无论媒介如何变化,都不能丢掉文艺评论的公信力,不能

弱化文艺评论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涵养社会文化风气的职责。

(选自胡妍妍《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人民日报》2021年8月)

材料二:

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

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催生精

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健康的文艺评论要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

导抗。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代代传唱经久不袤,旋律响起让多少人瞬间泪目;一部《大

江大河》聚焦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这

一曲曲、一部部优秀作品凝结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时代情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文艺评论就是要把好手中的“方向盘”,深挖思想内涵和文化根源,阐释

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为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与“呼”。

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文艺评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洸秀的文艺

评论能够把文艺作品中展现的崇高理想、时代风貌、良好风尚,更加深入植根于人们的心

中;能够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触及灵

魂,引起共鸣。一篇文艺评沦也是一部文艺作品,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不能替代大时

代、大世界、大格局。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这是文艺作品的担当,更是文艺评论的担

当。文艺评论要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做抵制文艺歪风的“监督员”。文艺评论要敢于“剜烂苹果”。随着逐利资本深度潜入

文艺市场这片蓝海,一片繁荣的背后难免鱼龙混杂: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经济思维

误导文艺创作,以利益思维限定审美标准;为了流量不在乎质量,为了走红不惜触及底线;

变异的“饭圈”文化操控评论风向和舆论走向,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凡此种种,无疑会

严重侵蚀文艺肌体、扭曲价值导向、破坏社会风气。文艺评论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

剑”,时刻保持对“失序”和“爆款”的警醒与克制,不被“酷评”“歪评”左右,更不能

为附庸作品而“失真”、为追求流量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态”、为迎合资本而

“失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广大评论工作者要打磨好评论的利器,用深邃的思想品

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用生动的笔触弘扬记录人民伟大实践、反映时代发

展进步的社会风尚;用鲜明的态度抵制文艺垃圾、批驳文艺乱象。惟其如此,才能让彰显信

仰之光、传递崇高美德、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之花在文叱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选自《文艺评论要有价值坚守》,《人民网》2021年8月,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看中国当代文学史,文艺评论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提炼创作经验,更

带动文艺潮流、引领审美风尚。

B.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主要由观众给出反应迅速、结果直观的作品评分和针对性强、观

点鲜明的网络微评、快评组成。

C.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可以有效互动。大众点评促使文艺评论家更好地回应观众需求,专业

评论可以参与大众话题讨论,发挥专业优长。

D.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既要巩固文艺评论的传统优势,又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

开变拓主流文艺评论的新空间。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的文艺评论为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和“呼”,这使《我和我的祖国》《大江

大河》等文艺作品凝结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时代情节。

B.一篇文艺评论也是一部文艺作品,只有作者心有大的时代、世界和大格局观,弘扬真善

美,批驳假恶丑,才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

C.随着逐利资本深入潜入文艺市场,文艺评论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停止机械

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杜绝只要流量不要质量的行为。

D.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指评论工作者要有价值坚守,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

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8.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民论坛网开展“百年大党与人民文艺”主题宣传活动,对《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等艺

术家进行深入采访,推出了系列主题访谈和评论性文章。

B.具有教育意义和娱乐观赏性的文化综艺节目不断兴起,某机构推出“文化速成班”,有偿

为影视演员教授文化知识,包括文艺评论写作的相关内容。

C.“暴走漫画”通过某网络平台发布含有丑化、恶搞革命烈士内容的低俗视频,以此来赚得

点击率。经媒体曝光后,遭到各大社交平台的联名抵制。

D.某高校传媒学院和历史学院的教授们联手解读电影《悬崖之上》,并进行网络直播。既推

广了电影,又深度讲解了无名英雄在隐蔽战线的伟大工作。

9.围绕文艺评论,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0.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

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千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

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

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

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

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

“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

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

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

本X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

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

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

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

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

它,让它苗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

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

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

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

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

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患理性的具

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一致认同“礼”。西方

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

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

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

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炮迂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

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

治主张;颜向,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的依

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

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

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

礼,岂能可有可无?

但更重要的,是仁,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

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爱。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

不会拿礼乐当回事。这层意思,他是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那么,爱心从何而来?天性。出自天性的爱,叫天良。没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

不仁”。总之,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要人性依旧,天良

尚存,这世界就有救了。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

因为他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

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

万无一失。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

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

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

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

么能够分而又合。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

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

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

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

仁与礼的关系及孔子的核心价值。

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左传》:“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

变。”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5.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仪式”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

“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

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

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

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

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

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

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

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

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

上》)O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

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

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

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

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

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

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隹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

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

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

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

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

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

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有力

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

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

重个人,尊重百姓过千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

善沦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

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

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

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沅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

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

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用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

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

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Iism)。爸爸

政褰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

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

年嚅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

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

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授,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

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旗当时的君

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

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18.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孳:此率兽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民也。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19.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

20.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

同。

答案以及解析

L答案:B

解析:B.“故'诗能达人'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错误,结合原文“在中国古代,诗歌是当

时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能诗是一种荣誉,文章之士通过考试能获得担任官员的资格。故

'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可知,原文是说文章之士通过考试能获

得田任官员的资格,故“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选项“具有真实

性和普遍性”扩大范围。故选B。

2.答案:C

解析:C.“其学说价值也会削减”错误,结合原文”作为历史文体的《史记》,所载是更为

真实的历史;而《太史公自序》文体上属于子论,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观念,虚构和改造

正是子论文体常用的修辞手法”可知,原文是说《太史公自序》文体上属于子论,虚构和改

造正是子论文体常用的修辞手法,没后论述学说价值也会削减。选项“具学说价值也会削

减”于文无据。故选C。

3.答案:A

解析:A.王安石任满回乡,途经杭州,写下了《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

充满信心,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不符合集体认同下“穷而后工”观

点。B.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

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反映

出诗人热爱国家利人民的思想感情。符合集体认同下“穷而后工”观点。C.诗人豪饮高歌,

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

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符合集体认同下“穷而后工”观点。D.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

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符合集体认同

下“穷而后工”观点。故选A。

4.答案:①对(不符合集体认同的)事实进行遮蔽,对事实选择性接受、虚构和改造。

②对批评理论进行选择性理解。(如把“选择性”替换为“片面”或“狭隘”也可:

解析:结合原文”在集体认同'滤光镜’的作用下,‘诗人薄命’的现象非常明晰地凸现出

来了,而不符合集体认同的大量事实则被遮蔽了”可知,对(不符合集体认同的)事实进行遮

蔽;结合原文”作为历史文体的《史记》,所载是更为真实的历史;而《太史公自序》文体

上属于子论,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观念,虚构和改造正是子论文体常用的修辞手法”“为

了强调作者的遭遇与写作的关系,从而把著述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都做了改动,而这些被改

造过的史实后来又成为集体认同的基础”可知,对事实选择性接受、虚构和改造;结合原文

“集体认同的‘流光镜’也引导着读者对批评理论的解读”“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也往

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生活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

‘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可知,对批评理论进行选择性理解。

5.答案:①援引宋代学者洪迈《容斋随笔》的分析来证明受集体认同影响的人对“不平则

鸣”的理解与韩愈的举例是矛盾的。他认为韩愈《送孟东野序》中有皋陶、大禹、伊尹、周

公等成功政治家的事例,这与集体认同理解的诗人作家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生活对于创作的积

极作用是矛盾的。

②引钱镶书先生对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解来证明受集体认同影响的人对此理论的理解是狭

隘的。钱先生认为“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

在内”。

③以作者自己对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解来证明集体认同影响的人对此理论的理解是狭隘

的。作者认为韩愈所说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问题,“不平”是指异乎寻常的状态,

总之“不平”所指甚广。

解析:结合原文”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也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遭

遇和痛苦生活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

流”“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

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

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可知,作者援引宋代学者

洪迈《容斋随笔》的事例,认为韩愈《送孟东野序》中有皋陶、大禹、伊尹、周公等成功政

治家的事例,与集体认同理解的诗人作家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生活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是矛盾

的,从而分析证明受集体认同影响的人对“不平则鸣”的理解与韩愈的举例是矛盾的。结合

原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钱先

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的狭隘理解”可知,引用钱先生认

为“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的观点,

进而证明受集体认同影响的人对此理论的理解是狭隘的。结合原文“不过韩愈所说的‘不

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问题,‘不平’是指异乎寻常的状态,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可

知,作者认为韩愈所说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问题,“不平”是指异乎寻常的状态,

总之“不平”所指甚广,以自己对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解来证明集体认同影响的人对此理

论的理解是狭隘的。

6.答案:B

解析:“主要由……组成”一句与原文意思不同。材料一第二段“这些反应迅速、结果直观

的作品评分,以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网络微评、快评,成为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的特色

构成”说的是“特色构成”。

7.答案:D

解析:A项“使”一词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文艺评论就是要把好手中的“方向

盘”,深挖思想内涵和文化根源,阐释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为

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与“呼”。”说的不是文艺作品凝结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

时代情节的原因。B项”只有…才能”使用不当,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所述,前后不构成条件

关系,且“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是优秀文艺评论的作用。C项材料二第四段高

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指的是发挥文艺评论的监督作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只要

流量不要质量的行为”是一些文学创作的现象,非文艺评论行为。

8.答案:B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

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B选项说“为影视演员教授文化知

识,包括文艺评论写作的相关内容”与材料二无关,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9.答案:材料一主耍论述的是:无论是传统文艺评论渠道还是网络新媒体平台,都是组织开

展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建强用好阵地是必然要求。材料二

主要论述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具体做法,呼吁、强调文艺评论工作要有价值坚守。

解析:从材料一第一段“伴随这些作品的问世,主流报刊不仅组织编发评论家、学者的专业

论述,还精心选登不少普通读者的热情来信,……提炼创作经验,甚至带动文艺潮流,引领

审美风尚”,第二段“许多人习惯看电影之前,先上网查一下电影评分和网友评价……这些

反应迅速,结果直观的作品评分,以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网络微评,快评,成为互联网

时弋文艺评论的特色构成”等内容可知,无论是传统文艺评论渠道还是网络新媒体平台,都

是组织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阵地。而在其后的三段中,作者分别从三方面强调了建强用

好文艺评论阵地的重要性,指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建强用好阵地是必然要求。从材

料二”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

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做倡导文艺新风的

‘潘音员“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二主要论述做好新时

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具体做法;而从其最后一段中“铁肩祖道义,妙手著文章”。广大评论工

作者要打磨好评论的利器,用深邃的思想品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用生动

的笔触弘扬记录人民伟大实践、反映时代发展进步的社会风尚;用鲜明的态度抵制文艺垃

圾、批驳文艺乱象”可以看出,材料二也呼吁、强调文艺评论工作要有价值坚守。

10.答案:首先提出文艺评论要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这一论点,然后

从文艺评论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三方面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指出

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

解析: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开门见山,表明自己观点一“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

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根

据第二段“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第三段“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和

第四段“做抵制文艺歪风的‘监督员'”可知,文章中间这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角度展开论

证。根据结尾段“广大评论工作者要打磨好评论的利器……惟其如此,才能让彰显信仰之

光、传递崇高美德、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之花在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知,

文章最后升华主旨,呼吁、强调文艺评论工作中价值坚守的重要性。材料二采用总一分一总

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11.答案:D

解圻:D.“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

又合”,曲解文意,原文说“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

人无法理解的”,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分而又合,而没有论及“西方人只注重

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故选Do

12.答案:C

解析:C.“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说法错误,原文说“俗是一种生活习嗒”,生活

习俗不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而是具有地域性甚至全民性的生活习俗。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礼也者,理也”讲的是理的规则。

A.讲礼的作用;

B.讲音乐能够反映民情,盛世与乱世的音乐给人的感受不同;

C.讲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D.讲礼的规定,《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前三项虽然都与礼有

一定联系,但D项才是讲“礼”的规则的。

故选Do

14.答案:①文章先指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

②接着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仁的制度保证,仁是礼的根本;

③最后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

解析:材料二共有五段,首先,第一段开头“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指出孔子“克

己复礼”的主张;

然后,第二段“礼是仁的制度保证”,第三段“仁为礼乐之本”,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

是二的制度保证,仁是礼的根本:

最后,第四、五段“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仁爱,就是拯救

世界的‘速效救心丸”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

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

15.答案:①仪式属于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