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七)(含解析)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七)•解析版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刍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
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稻米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糯稻具有重要的经
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
人们根据四季代序和作物生长的自然节律与特性,形成一定的耕
作方式、组织形式、合作关系,以保证粮食的收成,其中凝结着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作共处之道。以此为基础,南方一些民族
逐渐构建起与糯相关的文化事项,涉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c在
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
与烙印。
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
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栽培稻大约在公元前350年经过朝
鲜半岛或从长江下游渡海传入日本九州,之后又传入日本其他地区,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集一狩猎生计,形成了日本的稻作经济和稻作文
化。有学者认为,最早传入日本的水稻为“赤米”,即糯稻。糯米至
今在日本仍处于祭祀米的地位,过年时以糯米制作的镜饼,是专门祭
祀神灵的物品。
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稻作农业经由淮河流域、山东半岛传入
朝鲜半岛,并逐渐发展为当地人主要的生计方式。尽管目前朝鲜半岛
的居民不以糯米为主食,但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物十分常见,如年
糕、糯米鸡、汤团等。年糕在朝鲜和韩国人的年节、民俗生活、祭祀
活动及社交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年糕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现东南亚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水稻种
植,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下游、泰国东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稻作农业的
考古遗存。随着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南迁,糯稻种植逐渐
广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并进入东南亚,成为许多地区栽种的主
要稻作品种。老挝的糯稻产量占其粮食总产量的85%,是世界上唯一
以糯稻为主粮的国家。在越南等地,糯米食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见
物,也是年节和祭祀的主要物品。
中国起源的栽培稻,在许多流入地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品种,当地
人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一些品种反向传入中国,增加
了糯稻的多样性。如清代北京西郊玉泉山脚下的御稻田,曾种植过顺
治年间来自朝鲜的糯性香稻;又如196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农林
儒135号”,改名为“京引15”,在苏南、浙江一带推广。
可见,“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
他们虽然各自生活在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但在历史长
河中交往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享诸多文化元素
和价值理念。
(摘编自杨筑慧《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材料二:
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具
特色的就是“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它由人、稻、鱼、鸭、
田5个要素组成。
“人”主要指百越民族后裔的7个民族以及苗瑶民族。经过千百
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人”的生理器官与糯米的黏性达到了一种高度
适应。比如,“糯稻文化圈”以外的人,连续吃上两三顿糯米饭后,
就会引起肠胃不适及其他症状,但“糯稻文化圈”内的人却不会有这
种反应。
随着人口的增加,“糯稻文化圈”内的人们为解决生存问题,只
能开山造田;但原有糯稻品种又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只有通
过不断的人工选育和试种,让选出的糯稻品种与新环境达到一个最佳
相互适应状态,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型品种就诞生了。选育出来的这些
新品种还要适应鸭子和鱼儿的生存,矮秆水稻鸭子容易“偷吃”到谷
穗,鱼儿长大后,需要较深的水域才能健康成长。
百越先民从事“假稻羹鱼”的生活,养鱼是为了吃鱼方便。鲤鱼
是世界上最早被养殖的鱼类,《诗经》中就记载有周文王凿池养鲤的
事情。鲤鱼属于底栖(水的下层)杂食性鱼类,草素兼食,常拱泥摄
食。人们就利用鲤鱼的这些特点,使其与水稻一起生长,为稻田松土、
吃掉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杂草和水生动物。除此之外,鲤鱼的粪便
还可以肥田。苗民耕种的都是山高路远的梯田,制肥和运肥是一件很
费力的事情,鲤鱼与水稻的生长期基本一致,不但能为苗民解决肥料
问题,还能获得大量的鲤鱼。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可能要迟于养鱼。不过,至少在北魏时期,人
们就已经认识到鸭子具有杂食性的特点。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
能吃掉寄生在秧苗上的各类害虫。但要注意放养鸭子的时间点,只有
等秧苗返青[注]后,才能把雏鸭放入稻田,然后鸭子、鱼儿与糯稻一
起“成长”。
由于“糯稻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与湖南、广西丘陵
的过渡地带,居民多傍山为田。“山高林密,土质较厚”,是开凿高山
梯田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水源不枯竭,农民一般不会把梯田周围的
森林砍掉。即使某一高山适合全部开垦成梯田,农民也会保留梯田上
方的森林。梯田刚开垦出来是不能种水稻的,因为土壤肥力不够,收
获太薄,因此,新的梯田一般要养一两年鲤鱼成为熟田后才种水稻。
(摘编自杨成《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
【注】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
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是“经过千百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人'的生理器官与糯米的黏
性达到了一种高度适应”。且“当地饮食”扩大范围,老挝当地饮食不
只有糯米制品。
C.“这是因为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强加因果,且原文是“在
稻田中放养鸭子可能要迟于养鱼”,选项将或然变成必然。
故选D。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介绍了稻米的类别,引出“糯稻”这一概念,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B.材料一列举出许多明确的时间节点,以此来清晰地呈现栽培
稻的传播、演化过程。
C.材料二只论述了人、稻、鱼、鸭、田5个要素的内涵,缺少
对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都较为通俗平易,但材料二比材料一更生
动,如“偷吃”成长”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缺少对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错,材料二主体部分虽然
按要素分别进行论述,但每个要素的论述中都包含本要素与其他要素
的关系。
故选C。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下列图示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稻、鱼、鸭、田5个组成要素相辅相成,协同进步,形
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B.人居于系统的核心,负责水田的开垦与维护、鱼鸭的收放、
糯稻的种植及收割C
C.水田是系统的环境基础,森林及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生物都是
其不可或缺的要素C
D.鱼和鸭既可清除虫害与杂草,也可为水田提供肥料,但在系
统中仅起环境支撑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文信息的能力。
D.”在系统中仅起环境支撑作用”有误,鱼、鸭也属于附属产品,
具有经济价值。
故选D。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均提及“糯稻文化圈”,二者的侧重点有什
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从人文的角度,阐述“糯稻文化圈”的
形成及对文化的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于从生态特征的角度,阐述其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
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根据“糯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在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
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与烙印”"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
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共
享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等涉及总起、总结关键信息的相关语句
可知,材料一侧重于从人文的角度,阐述“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及对
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中,作者重点针对“,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展开
分析,阐述了人们如何利用好高原、丘陵等低山高林密的地理生杰特
征来种植糯稻并辅以鱼、鸭养殖的系统。由此可见,材料二侧重于从
生态特征的角度,阐述其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
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
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
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噬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
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
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
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
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
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
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
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
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
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
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
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
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
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
是对大自然的蔑视一一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
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
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缗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
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
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缚马鬃,放进
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
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
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
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
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
善。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
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
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缙马鬃。他感到这五给马鬃是五位兄弟
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
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
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
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
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
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仲开手掌,
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
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
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
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
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
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
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
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
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
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
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
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
一缙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
埋了雪青马的尸体c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
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
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
还是尽力往下咽着C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
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
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巳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
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
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
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
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
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
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
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
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
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最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
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
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
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误,与文中“他坚信失踪
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矛盾。
故选B。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
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B.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
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C.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
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
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答案】C
【解析】木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误,掩埋雪青马
的冰雪只是雪原普通的物象,没有特殊含义。
故选C。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
么”的理解。(5分)
【答案】①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
②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
③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从阿廷芳外出找马这一事件来看,他最想的是把所有的战马带回
去,他“死死地抓着马缰”就是想拼尽最后的力量也要达成这一意愿。
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阿廷芳是饲养员,他对马有战友般的深厚
感情,一些马在风雪中牺牲了,阿廷芳很伤心,他不愿就这样逝去它
们;
从小说主旨方面来看,阿廷芳是边防军人,他在风雪天气外出寻
马,不顾个人安危。生死攸关时刻,“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更
能凸显他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
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
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
②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
互相体贴。
③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
状态。
④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添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
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
题干中“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也就是对阿廷
芳的侧面描写,只要能找准“马”的行为且对应上“阿廷芳”相应的
处境、心理及精神等即可。
①根据“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
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
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
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善。可怜的
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
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可知,雪青马面
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在这里有暗示作用,在物资缺乏的
风雪天气,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
②根据“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
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
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
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可知,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
的炒玉米,是为了让给阿廷芳吃。这能衬托出人和马的关系非同一般,
阿廷芳与军马心有灵犀,感情深厚,互相体贴。
③根据“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
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
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可知,人与马都因脱力而倒下,由马的脱
力能衬托阿廷芳体力不支的状态。
④根据“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
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
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可知,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能衬托出阿廷芳平日对战马
的倾情付出,雪青马在关键时刻懂得回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易》日:“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
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
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
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
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
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
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
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
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
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
固。”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
采来,二千人拽一注。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
臣闻阿房成,秦人教;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
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
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
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
卒兴,所谓同归于乱J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
玄龄日:“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
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谓谓。可赐绢二百匹J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A玄素上表B洛阳C实亦D未宜E修造F后G必事理H须行I
露坐J亦K复L何苦?
【答案】BF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张玄素上奏,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一定
要事情和道理都一定可行才做,如今露天而坐又有什么辛苦的呢?
“今玄素上表「表意完整,是状语+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
可在后面的B处断开。
“洛阳实亦未宜修造”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可在后面的
F处断开。
“须行”是“一定可行”的意思,做前面“事理的谓语”,与“露
坐”语意矛盾,不能做并列短语,故在I处断开。
故选BFI。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相
同。
B.因,意为凭借,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因“意思相
同。
C.桀纣,分别指夏和商的亡国之君,均以暴虐著称,后也泛指
暴君。
D.唯唯,指顺从别人,与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唯”意思相
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
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反义复词,和缓和紧急/偏义复词,劳作。句意:调节
事情的和缓和紧急并且处以适宜的方式/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
B.正确。凭借,依凭。句意:凭借平定六国的强盛气势。/依凭
黄河为城池。
C.正确。
D.正确。句意:况且众人的恭顺。/谦卑地、顺从地连声答应。
形容一味地顺从附加别人的意见。
故选A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国君有过错时,忠臣不能置之不理,但应把握好不谏与固
谏的度,使上不对国君造成损害,下不危害自身安全。
B.洛阳的乾元殿始建于隋朝,取材多来自豫章,耗费巨大,唐
朝建立之后,太宗欲重修此殿,遭到张玄素上书反对。
C.张玄素认为天下不能单凭武力征服,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
只有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始慎终,才能保江山永固。
D.张玄素的劝谏让唐太宗彻底醒悟,认识到修建乾元殿的决定
确实思虑不周,及时停止该项工程,并褒奖了张玄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取材多来自豫章”错误,乾元殿“大木”多自豫章采来,并
非所有建材多来自豫章。
故选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2)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答案】(1)到他儿子当皇帝时就灭亡了,确实是由于放纵自己
的嗜好追求欲望的满足,违背天意,残害百姓造成的。
(2)然而让处于低位的人干预处于高位的人,自古以来都不容
易做到,如果不是张玄素忠诚正直,又怎么能像这样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谅”,确实;“逞”,放纵;“……者也”,判断句。
(2)“卑”,形容词做名词,处于低位的人;“尊”,形容词做名
词,处于高位的人;“安”,怎么。
14.材料一指出“智者”进谏需“度君权时”,请简要分析张玄素
是如何“度君权时”的。是分)
【答案】①认为太宗有安定江山的志向和智慧,所以敢于进谏。
②比较太宗和隋炀帝时的国家财力,倘若大兴土木,必定劳民伤
财,导致天下大乱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智者度君权时”指“聪明的人揣摩国君的情况权衡时机”。
从“度君”上看,张玄素认为,唐太宗“智周万物,囊括四海”,
所建“洛阳之乾元殿”也是为“巡狩”所用,其初衷是为了治理好天
下,可见唐大宗并不是昏君,而是明君、丕主。劝谏唐大宗,大宗容
易纳谏,自己也不会有亡身之忧。
从“权时”上看,唐朝此时是“承凋残之后”,“陛下今时功力,
何如隋日”,如此还大兴土木,只能“役疮痍之人”,结果是“费亿万
之功,袭百王之弊”,从历史教训上看,“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
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亡国不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易经》说:“志在匡扶王室的大臣直谏不已,不是为了自身的
缘故J大臣之所以忠直地面对困难,并且劝谏他们的国君不是为了
自身,是想要通过劝谏匡正国君的错误。国君有过错,国家灭亡的兆
头便会萌生;看见国君的过错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国家灭亡的兆头。
忽视国家灭亡的兆头,忠诚的大臣是不忍心这样做的。不进谏就会危
害国君,坚持进谏就会危害自身;与其危害国君,宁可危害自身;危
害自身却最终不被听信,那么进谏也没有什么功劳。聪明的人揣摩国
君的情况权衡时机,调节事情的和缓和紧急并且处以适宜的方式,对
上不危害国君,对下不因此危害自身,因而对国家不会产生危害,对
自身也不带来危险C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贞观四年,唐大宗下诏征调差役修建洛阳的乾元殿,以供天子巡
游四方时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您天下万物无所不知,统
一全国,所施行的命令,下达到什么地方不会响应呢?想要实现的愿
望,什么愿望得不到满足呢?我私下认为秦始皇开始做皇帝的时候,
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强盛气势,将要把基业千秋万
代地传下去。到他儿子当皇帝时就灭亡了,确实是由于放纵自己的嗜
好追求欲望的满足,违背天意,残害百姓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只应该大力提
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稳固。
我曾经看到隋朝最开始建造乾元殿,柱梁巨大,这些大木都不是
近处所有的,大多从豫章采伐而来,需要两千人才能拉动一根柱子。
粗略估计一根柱子,已经耗费数十万,而其它的费用又超过此费用的
一倍。我听说阿房宫建成,秦朝人就乱了;章华台修好,楚国人就离
散了;乾元殿完工,隋朝就分崩离析了。况且凭借皇上如今的力量,
哪里比得上隋朝呢?当今国家建立在天下衰败之后,役使的是苦难的
百姓,耗费亿万的财力,去沿袭众多前代君王的弊端,从这点来说,
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瞧得多啊。深切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情,不要做
被由余耻笑的事情,那么天下百姓就很幸运了。
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跟桀、纣相比怎么
样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最终修好了,可以说是同样混乱
的下场J太宗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于是到了这种地步。”
他转过头对房玄龄说:“如今张玄素上奏,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
建,以后一定要事情和道理都一定可行才做,如今露天而坐又有什么
辛苦的呢?所有的工程,应该立刻停止下来。然而让处于低位的人干
预处于高位的人,自古以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不是张玄素忠诚正直,
又怎么能像这样呢?况且众人的恭顺,比不上一个人的直言争辩。我
可以赏赐玄素绢二百匹J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造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a,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
人。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
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
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
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长。
D.由写景到抒情,本诗运用质朴的语言,使本诗结构严谨,富
有感染力,内容紧密关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
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
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故选Ao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
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
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
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
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
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
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表达能力。
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
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
的宁静,悠然自得C
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
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
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
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其“性格之
豪迈”。
尾朕“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
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
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
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两人的真挚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
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使得房间的亮度大
增,采光变好。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写
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
(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后来在
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
言””,李商隐曾言“
【答案】①.前辟四窗②.垣墙周庭
③.寓形宇内复几时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杜鹃啼血猿哀鸣⑥.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辟、垣、寓、曷、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题。
人事虽然寂寥一些,造化仍然多情如昔。
每年到十一月,西子湾的艳紫荆从不爽约,依然在斜坡的车道旁
繁花①发,根葩对着密叶,花是紫带着嫣红,叶则荷绿更深一层,
色调配得十分典雅,总令我记忆深处回荡李商隐的情韵,觉得它想提
醒我一些什么。此花正是香港的市花,到了它的季节,不但高雄盛开,
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也②地锦绣满树,令行人看热了眼。六龟
附近的堤道,夹道两排紫荆树,车行其间,似乎在检阅瑰丽的仪队。
一开始以为这种惊喜的奇迹,当如③,转瞬即止,没想到受宠若惊
的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
收镜,让车中人回过神来。
要享受木棉花洪颊的艳遇,则得去高雄市立美术馆,或者开车上
高速公路,去楠梓的一段路上左顾右盼,观赏一番。倒是长廊夹峙的
中庭,一排四株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老根盘地,心形的翠叶郁郁
交映,迎风飘摇,令树下人感到造化荫蔽的幸福。每年到了五月,满
树的丛叶落尽,大约一星期就换上了新衣,绿油油的春意焕发。
18.请在文中①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
的成语°(3分)
【答案】①竞(争、齐);②不约而同(争先恐后);③昙花一现
(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从不爽约”繁花”可知,紫荆花在这个季节都争
相开放,故可填“竞”或“争、齐二“竞”,角逐、争着做。“争”,抢
时间。“齐”,多人或多事同时发生或发出,形容齐头并进,一齐发力
的情况。
第②空,依据“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可知,
紫荆花在它的季节,在各地都先后开放,故可填写“不约而同”或“争
先恐后”。“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争先恐后”,
指竞相抢先而不肯落后。
第③空,依据“转瞬即止”可知,前面要填的词意类似;“凡眼转
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可
知,“瑰丽的仪队”铺陈了很远,故可填写“昙花一现”或“过眼烟云、
过眼云烟、电光石火"。"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
一下,很快就消失C"过眼烟云"过眼云烟”,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
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J电光石火”,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
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失。
19.“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请从遣词、造句、修
辞、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评点。(6分)
【答案】①用词用语,典雅而富有表现力。“烘颊的艳遇”长廊夹
峙”“郁郁交映"造化荫蔽”“春意焕发”等用词用语古朴传神,写活了
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或“蔽”“盘”夹峙”等动词使用精当,
写活了笔下的对象,生动传神;或“郁郁交映”绿油油”等叠词突出
对象特征,鲜活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②妙用修辞,生动诗意。如“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运用拟
人,写出了木棉花怒放的风姿(或五月的菩提树“换上了新衣”,运用
拟人与比喻,写出了五月菩提树的生机焕发;或“绿荫蔽天,老根盘
地”,运用对偶,典雅整饬;或“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运用夸
张,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③多用短句,明快隽永。“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
短句简洁明快,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生动的能力。
原文“烘颊的艳遇“长廊夹峙”“郁郁交映”造化荫蔽”“迎风飘摇
”等词语典雅优美,在审美上起到了提升被描写事物的生动性,写活
了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蔽”"盘"夹峙”动词使用精当,传
神的表达了笔下的景物,写活了笔下的对象。“郁郁交映"绿油油”运
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综合上述可知,用词用语,
典雅而富有表现力C
由原文可知,本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
遇”,运用拟人,将木棉花带来的感官的享受拟人化为艳遇,写出了
木棉花怒放的风姿,引人入胜;五月的菩提树”换上了新衣”,运用
拟人与比喻,将菩提树拟人化,将菩提树换新枝比喻为人换新衣,双
重修辞手段,写出了五月菩提树的生机焕发;“绿荫蔽天,老根盘地”,
运用对偶,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气势,行式整齐;“参天的菩
提”“绿荫蔽天”,“参天”“蔽天”运用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
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综合上述可知,
妙用修辞,生动诗意,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由原文“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句式简短,简洁明
快,活泼有力,易二理解,还能起到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让人
回味无穷。综合上述可知,多用短句,明快隽永。
(一)语言文字运用n(木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ChatGPT一经推出,便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最近一段时间,
ChatGPT的爆火,不仅让很多人参与到跟风使用当中,①。
其中,②,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会写作业、写论文、写
演讲稿……ChatGPT的确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
它的这种“超能力”若完全被无差别地应用到教育活动当中,的确值
得警惕。一方面,它可能会给“作弊”增加一层保护色,③,在眼
下看可能仍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当ChatGPT成为学习中的一种依
赖,它还可能矮化教育的价值,从而弱化学生解决问题及批判性思维。
因此,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针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出一些否
定性规定,就目前看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不过,面对ChatGPT所象征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对于它
可能给教育界带来的影响,显然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考和必要行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①还引发了很多讨论和思考
②ChatGPT对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
③依靠ChatGPT作弊能否被准确识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从前一句的“不仅”得出关联词“还”,第二段的“就是备受
关注的话题之一”以及第三段的“显然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考和必要行
动”分别对应了“讨论”和“思考"。应填:还引发了很多讨论和思考。
②“其中”表示承接上文,讲的应该是与ChatGPT相关的内容,
第二段的“它的这种“超能力”若完全被无差别地应用到教育活动当
中”和“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针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出一
些否定性规定"都有明确提示,本段讲的是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
应填:ChatGPT对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
③结合前一句“它可能会给‘作弊’增加一层保护色”和后一句
“在眼下看可能仍是一个问题”可知讲的是使用ChatGPT作弊能否
被准确识别。应填:依靠ChatGPT作弊能否被准确识别。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它还可能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从而
矮化教育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从而”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弱化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应是“矮化教育的价值”的原因,所以“弱化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要放在“还可能”的后面,“矮化
教育的价值”是结果应该放在“从而”的后面。
②成分残缺,“解决问题”应搭配“能力二
22.下列句子中的“让”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让”,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3分)
A.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
B.抱歉,这件事让你为难了。
C.让我看,这事八成能成功。
D.他还真是神勇不让当年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中的“让〃是“致使”的意思。
A.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B.致使;
C.跟“看、说”搭配使用,表示主观看法,相当于“依”或“照”;
D.亚于(用于否定式)。
故选B。
四.作文(60分)
有人说,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这是
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会越让人无所适从?
请你根据以上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
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知识主人的身份上岸
在纷繁冗杂的世界中,人类总是在知识的岛屿中“众里寻他千百
度”,渴望将知识饱览于眼中,殊不知蓦然回首,我们却身处于无知
与迷茫。因而有人以为拥有知识越多,越让人无所适从。但真相并非
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助我们在未知中探索前
行,知识犹如一把合手的利器,让我们在困难重重的现实社会中得以
生存,更是获得出彩。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知识的岛屿中解锁一
片又一片新天地。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我们的祖先由最初的生食步
步进化为火炙,更是在知识的驱动下对食材进行研究创新,研发出道
道佳肴。上升到现代科技领域,拥有更多的知识,意味着学科之间的
融合与联动,引领着时代走在前沿,满足人类对美好的需求。
既然知识如此重要,为何有些人认为拥有越多知识越发无所适从?
其一在于社会与媒体的喧嚣。由于网络媒介的兴起,任何人的声音都
可能传播而使舆论的风向转舵。例如网上各式各样的“砖家”,他们
争相发表着相互矛盾的观点,让我们这些目前匮乏某方面知识的人无
法辨明真假。似乎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因而跳出来反驳,将“知识”
一律概括为似真似假的消息,误将他人推测定义为所谓知识,将其异
化。由此引出了第二个原因:个人对知识的自我把控不足,主观判断
能力的降级。舆论的浪潮把迷茫的我们推向“群众效应”,甘于忍受
平庸之恶,泯然于人云亦云的众生,久而久之,丧失了基本的思维与
判断,灵魂的堕落让“本我”不复存在,更不必说探索知识的岛屿,
因为我们依然沦陷于无知的海洋。
由此观之,真正让我们无所适从的并不是知识的广博,恰恰是知
识与独立思维的匮乏。在如今的社会中,若一味沉溺于网络之中,探
寻知识就如大海捞针,思想将被禁锢于范式的“铁屋”之中,成为人
言的奴隶。所以,我们需要知识,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发挥人类的
求知欲与探索欲,方能挣脱地表的枷锁,以“问天”奔赴浩瀚宇宙,
利用广博的知识与自我的判断,方能不受资源的局限,以“蛟龙”看
遍海底万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我们是否身处于无知的
海洋,面对未知的风暴,砥砺着,前行着,指向知识岛屿的方向主动
奔赴求索,我们终将以“主人”的姿态上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知识的岛屿。这里的知识岛
屿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某个领域或者某项技能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而无知海洋则是指在我们所知之外的那些未知的领域和技能。当我们
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后,我们的知识岛屿就会变得越来越庞大,
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会越来越广阔。
那么,是不是说知识的岛屿越大,我们就越难以适应和生活呢?
答案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知识的岛屿越大,我
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应
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无论我们的
知识岛屿有多大,永远都有我们未知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谦逊
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知识的岛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的知识岛屿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
求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
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里立
足。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到,知识的岛屿与无知海洋之间的关系是相
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知识的岛屿越大,我们对无知海洋的
了解和认识就越深入,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对无知海洋的认识和了解越多,我们也会更加珍惜和
利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岛屿,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知识的岛屿与无知的海洋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
题。我们不能因为知识的岛屿越大就感到无所适从,也不能因为无知
海洋的广阔而感到绝望。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
存的现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
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写作时可以分层论述,先论述“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
边界也就越广阔”,这里需要明确学习的正确态度,尽管知识的海洋
没有尽头,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学习,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尽可能
多的学习知识,充实自我;接着论述“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会
越让人无所适从?二可以明确观点,知识越多,反而越能从容应对
生活;然后从不同角度针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述,如知识多意味着懂得
多,更能应对困境和挑战;知识多选择的范围广,可以换赛道,“曲
线救国"等;最后思考当今时代知识的特点,强调独立思考能力的重
要性,并针对青年的学习,从态度、方法等角度给出建议。
立意:
1.勇敢驶入知识海洋,乘风破浪。
2.遨游知识海洋,从容应对生活。
3.无知的自信不如多知的谦虚。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
习过关检测(七)•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
答题卡相应位置上C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稻米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糯稻具有重要的经
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
人们根据四季代序和作物生长的自然节律与特性,形成一定的耕
作方式、组织形式、合作关系,以保证粮食的收成,其中凝结着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作共处之道。以此为基础,南方一些民族
逐渐构建起与糯相关的文化事项,涉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在
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
与烙印。
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
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栽培稻大约在公元前350年经过朝
鲜半岛或从长江下游渡海传入日本九州,之后又传入日本其他地区,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集一狩猎生计,形成了日本的稻作经济和稻作文
化。有学者认为,最早传入日本的水稻为“赤米”,即糯稻。糯米至
今在日本仍处于祭祀米的地位,过年时以糯米制作的镜饼,是专门祭
祀神灵的物品。
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稻作农业经由淮河流域、山东半岛传入
朝鲜半岛,并逐渐发展为当地人主要的生计方式。尽管目前朝鲜半岛
的居民不以糯米为主食,但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物十分常见,如年
糕、糯米鸡、汤团等。年糕在朝鲜和韩国人的年节、民俗生活、祭祀
活动及社交礼仪中具有特殊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年吉林省中考英语真题
- 《现代交换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温岭东方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淮南市第六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学写文学短评-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4年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企业新生培训方案
- 《新能源汽车研究》课件
- 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 2024年梁平县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应急预案监理实施细则
-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 焊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4月自考00159高级财务会计试题
- MOOC 工程材料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国高铁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 招标代理服务服务方案
- 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题及答案(共100题)
-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同步训练全套
- 运输成本核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