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PAGE1PAGE三明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一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F2的表型比例为3:1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比例为1:1C.F2的基因型比例为1:2:1 D.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为1: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详解】A、F2表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B、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该结果最能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B正确;C、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D、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故选B。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一定要满足的条件是()A.F1个体所产生的雌配子数量和雄配子数量相等B.显性遗传因子相对于隐性遗传因子为完全显性C.F2中3种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D.F1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比例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在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亲本P为AA×aa→F1,F1为Aa,Aa自交得F2为AA:Aa:aa=l:2:1,若这对相对性状存在完全显性关系,则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若F2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这对相对性状存在不完全显性关系。【详解】A、F1形成的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一般情况下,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A错误;B、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否则会出现1:2:1的比例,B正确;C、F2各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必须相等是出现该分离比前提条件,C正确;D、F1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是出现该分离比前提条件,D正确。故选A。3.下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基因是()A.与 B.与C.与 D.与【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有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互换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A/a与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图中B/b与A/a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图中A/a与C/c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图中C/c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A。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I、Ⅲ),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B.Ⅱ片段上基因在X、Y染色体上可以有等位基因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D.由于存在I、III片段,X、Y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X、Y的同源区段有相同或等位基因。X、Y的非同源区段,没有相同或等位基因,其上的基因是X特有或Y特有。同源区段或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可用假说—演绎法对题干中基因位置进行分析。【详解】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有致病基因就患病,而女性必须要有两个致病基因才患病,因而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B、Ⅱ片段上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有同源区,可以有等位基因,B正确;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只在Y染色体上,面X染色体上没有,所以患病者全为男性,C正确;D、虽然存在I、III片段,但X、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D。5.果蝇(2N=8)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W、w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有关一只红眼雄果蝇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红眼雄果蝇的眼色基因来自亲本中的母本 B.该红眼雄果蝇的2条性染色体形态不同C.该红眼雄果蝇的子代中雌果蝇均表现为红眼 D.该红眼雄果蝇所有细胞中均含有1个W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详解】A、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Y来自父本,则眼色基因来自亲本中的母本,A正确;B、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该红眼雄果蝇的2条性染色体,即X、Y染色体形态不同,B正确;C、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该果蝇会将XW遗传给子代雌果蝇,故该红眼雄果蝇的子代中雌果蝇均表现为红眼,C正确;D、该红眼雄果蝇中,经过间期复制的细胞含2个W基因,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假说—演绎法C.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模型构建法D.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技术——差速离心法【答案】D【解析】【分析】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即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B、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解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C正确;D、科学家探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D错误。故选D。7.肺炎链球菌有多种类型:有荚膜的有致病性,能使小鼠患肺炎,并发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无致病性。科研人员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e组中,b、c、e组的小鼠不会死亡B.c、d、e三组对比,能说明DNA是转化因子C.d组产生的有致病性的肺炎链球菌能将其致病性遗传给后代D.培养后的d组中所有的肺炎链球菌都具有致病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肺炎链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S型),能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无毒性(R型)。a试管有毒性,会使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毒,因此b试管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c试管无荚膜,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能使R型转化为S型,因此d试管有毒,会使小鼠死亡;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无法使R型转化,因此e试管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详解】A、S型肺炎链球菌有荚膜有毒性能导致小鼠死亡,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能使无荚膜无毒性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故a、d两组能导致小鼠死亡,b、c、e组的小鼠不会死亡,A正确;B、d、e两组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c、d、e三组对比可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正确;C、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组产生的有致病性的肺炎链球菌能将其致病性遗传给后代,C正确;D、培养后的d组中少数的肺炎链球菌具有致病性,大部分的无荚膜细菌未发生转化,无致病性,D错误。故选D。8.某同学欲制作一个含两个腺嘌呤且长度为6个碱基对的DNA结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需要准备12个碱基,嘌呤和嘧啶数目相等B.该模型中代表氢键的连接物共需要16个C.能搭建出46种不同的DNA分子结构模型D.制成的模型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应反向平行【答案】C【解析】【分析】DNA结构:①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②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③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详解】A、制作含6个碱基对的DNA模型需要准备12个碱基,双链DNA中嘌呤和嘧啶数目相等,A正确;B、该DNA模型含两个腺嘌呤,故含A—T碱基对2个、C—G碱基对4个,氢键数目共2×2+3×4=16个,B正确;C、由于该DNA模型含有两个腺嘌呤,故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小于46种,C错误;D、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D正确。故选C。9.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时观察到多个复制泡,以下为其中一个复制泡的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子链的相应位置。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示DNA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B.由图可知,DNA边解旋边双向复制C.图中①处为子链的3'端,②处为5'端D.子链的合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详解】A、图示DNA双向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A正确;B、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B正确;C、子链的延伸是从引物的3'端开始,合成方向从5'端到3'端,故图中①处为子链的5'端,②处为3'端,C错误;D、子链的合成除需DNA聚合酶外,可能还需要其它酶,如解旋酶,D正确。故选C。10.如图为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确定人体的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B.某健康人不同体细胞中都有基因①和②,但不一定都有酶①和②C.白化病和老人生白发都是由于基因②异常,人体缺乏酶②导致的D.苯丙酮尿症患儿要严格控制含苯丙氨酸和酪氨酸食物的摄入【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基因①和②能控制合成酶①和②的合成,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但除此之外,人体基因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B、某健康人不同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都有基因①和②,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一定都有酶①和②,B正确;C、人体衰老,细胞内酶②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不是缺乏酶②导致的,C错误;D、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体内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因此苯丙酮尿症患儿要严格控制含苯丙氨酸食物的摄入,苯丙氨酸的摄入量受到限制,会导致体内酪氨酸缺乏,因此需要补充酪氨酸,增加酪氨酸食物的摄入,D错误。故选B。11.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DNA会因此失去转录活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甲基化,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B.DNA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C.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D.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2、紧扣题干信息“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答题。【详解】A、DNA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导致mRNA合成受阻,A正确;B、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这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B错误;C、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这样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即会影响基因表达,因此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D正确。故选B。12.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结果见下表(注:“+”表示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3种细胞的总RNA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丙酮酸激酶基因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胰岛细胞――+A.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B.输卵管细胞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在成红细胞中,存在β-珠蛋白基因的mRNA,不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的mRNA,说明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转录形成了mRNA,而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B、生物体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该生物体所有的基因,因此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β-珠蛋白基因,B错误;C、每个细胞都有丙酮酸激酶,说明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C正确;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其生理功能的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正确。故选B。13.基因对比发现粳稻与籼稻的bZIP73基因仅一对核苷酸有差异,从而导致两种水稻相应蛋白质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的缺失导致的B.这种差异会引起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相关蛋白中一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D.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失去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DNA中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详解】AB、由题干可知,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仅一对核苷酸有差异,从而导致两种水稻的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说明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导致的,这种差异会引起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A错误,B正确;C、相关蛋白中一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而非基因重组,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对应有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蛋白质结构可能不变,不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B。14.育种工作者利用宽叶、不抗病(DDtt)和窄叶、抗病(ddTT)两个烟草品种,培育出了宽叶、抗病(DDTT)的新品种,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是杂交 B.过程②是花药离体培养C.过程④可用秋水仙素处理 D.该培育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生物体,花粉中有植物的雄配子,培育单倍体幼苗常采用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A、过程①是将两个品种杂交,A正确;B、过程②是F1减数分裂产生花药中的雄配子,B错误;C、过程④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已经复制的细胞停止分裂,实现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该培育方法的关键操作是培育单倍体,属于单倍体育种,D正确。故选B。15.下列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分析】一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详解】图①②③④中分别含有2个、4个、1个和2个染色体组,综上,ABD错误,C正确。故选C。16.从科学角度分析,下列有关人类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叙述错误的是()A.日常健身应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B.吸烟会影响男性精子的质量和数量C.遗传咨询可降低遗传病的患病风险D.患流感时,应大量使用抗生素【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详解】A、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应大力提倡,A正确;B、吸烟会影响男性精子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影响生殖能力,B正确;C、遗传咨询可通过选择性生育,有效降低遗传病的患病风险,C正确;D、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不能滥用抗生素,D错误。故选D。17.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以下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A.经常进行日光浴使皮肤颜色变深B.通过杂交获得的抗病高产玉米C.采用微整形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D.因水肥充足得到的穗大粒多小麦【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A、经常进行日光浴使皮肤颜色变深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B、杂交获得的抗病高产玉米属于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可遗传的变异,B正确;C、采用微整形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D、因水肥充足得到的穗大粒多小麦是环境导致的,不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故选B。18.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古生物DNA进行测序,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在“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证据B.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C.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D.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B、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C错误;D、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导致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C。19.分布在某海岛上的一种涉禽种群X,因受地壳运动分化出两个岛,受不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涉禽物种,具体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个体的基因型B.种群1个体之间在体型、翅长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C.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上的涉禽都发生了进化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仅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不是基因,而是种群X中不同的表现型,A错误;B、种群1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之间体型、翅长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品系1和品系2最终能形成物种1和物种2,即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的上涉禽都发生了进化,C正确;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20.研究人员在一段时间内对某数量足够大的果蝇种群进行研究,得到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等位基因A、a的基因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已知长翅由A基因控制,残翅由a基因控制,I、Ⅱ、Ⅲ分别表示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I时期,该种群中长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96%B.Ⅱ时期A和a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可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C.I、Ⅲ时期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D.与I时期相比,Ⅱ、Ⅲ时期中该种群的基因库均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发生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I时期,该种群中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80%、20%,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4%,因此长翅果蝇(A_)所占比例为1-4%=96%,A正确;B、II时期长翅基因频率减小,残翅基因频率增大,可能是因为该地区受到大风天气的影响,长翅个体(飞行能力强,容易被大风刮到水里)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B正确;C、对比I时期和III时期,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进化,C错误;D、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包括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与I时期相比,II、III时期中该种群A和a的数量均发生了改变,即II、III时期中该种群的基因库均发生了变化,D正确。故选C。21.豌豆的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现有两株豌豆作亲本杂交,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YyRr×YyrrB.F1黄色皱粒豌豆中杂合子占2/3C.F1中的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1/2D.F1的所有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F1的黄色∶绿色=3∶1,推知亲本基因型为:Yy×Yy,F1的圆粒∶皱粒=1∶1,推知亲本基因型为:Rr×rr,因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A正确;B、F1的黄色皱粒豌豆为1/3YYrr、2/3Yyrr,其中杂合子占2/3,B正确;C、由A可知,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1:1,其重组类型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占1/4,C错误;D、亲代第一对基因Yy×Yy产生YY、Yy、yy三种基因型,亲代第二对基因Rr×rr产生Rr、rr二种基因型,故F1的所有植株共有3×2=6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C。22.分别将豌豆和玉米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收成时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收获的豌豆与玉米体现的性状分别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豌豆和玉米的显、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3:1C.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而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因雌雄不同花,系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系杂交)。【详解】ACD、豌豆由于自花传粉,只有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AD错误,C正确;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比例不能确定,B错误。故选C。23.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0或1条Y染色体B.受精作用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后代多样性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有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A错误;B、受精作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C、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C错误;D、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D正确。故选D。24.鸡的芦花与非芦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只芦花公鸡和一只芦花母鸡杂交,子代鸡中芦花:非芦花=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A.芦花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B.亲代公鸡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D.该等位基因在亲代公鸡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只芦花公鸡和一只芦花母鸡杂交,子代鸡中芦花:非芦花=3:1,可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详解】A、一只芦花公鸡和一只芦花母鸡杂交,子代鸡中芦花:非芦花=3:1,可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A不符合题意;B、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公鸡是杂合子;若该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亲代公鸡仍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C、无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子代鸡中都可能出现芦花:非芦花=3:1,C符合题意;D、根据子代性状及比例,无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该等位基因在亲代公鸡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C。25.某同学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查到了以下三个资料:资料1:DNA外部为水溶液环境,碱基具有疏水性,磷酸和脱氧核糖具有亲水性。资料2: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对DNA分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在DNA分子中,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资料3: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给DNA拍了多张X射线衍射图谱,他们发现DNA翻转180°后的图谱与未翻转时的一模一样。下列叙述不是由资料1~3得出的信息是()A.DNA由两条单链组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B.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C.碱基配对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D.DNA分子呈螺旋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资料中分析了碱基的组成、成分等,但不能得出DNA由两条单链组成的结论,A符合题意;BC、分析题意可知,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故推测碱基配对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BC不符合题意;D、根据资料2可知,DNA翻转180°后的图谱与未翻转时的一模一样,故推测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不符合题意。故选A。26.关于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DNA均存在于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A正确;B、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B正确;C、基因主要存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D、DNA主要位于染色体上,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D错误。故选D。27.下表为某些抗菌药物及其抗菌作用的原理,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抗菌药物抗菌机理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利福平抑制敏感型的结核杆菌的RNA聚合酶的活性A.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因吸水而破裂死亡B.环丙沙星可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过程C.红霉素可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D.利福平能够抑制RNA病毒逆转录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则细菌无细胞壁;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进而抑制DNA复制过程;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而抑制翻译过程;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详解】A、青霉素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功能,失去细胞壁的保护,细菌吸水破裂,A正确;B、环丙沙星可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过程,B正确;C、红霉素可和细菌细胞中核糖体结合,而核糖体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从而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C正确;D、利福平属于抗菌药物,抑制敏感型的结核杆菌的RNA聚合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转录过程,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其条件,能够通过表格的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获取的信息判断抗菌药物发挥作用的机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28.红海中营群居生活的红鲷鱼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缺少雄性红鲷鱼的雌鱼群体中,总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且身体也变得比其他雌鱼健壮。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下两组实验(注:两组红鲷鱼生长状况、实验装置、条件及时间都相同)。该实验说明()第一组第二组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B.生物的性状表现完全由遗传物质决定C.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鲷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物质无关,与环境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第一组实验雌鱼和雄鱼虽然不在一个玻璃缸中,但是可以相互看到,与在同一个鱼缸中的作用是类似的,没有产生雄鱼;第二组两个玻璃缸被木板隔开饲养一段时间后,产生了雄鱼,可以得出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详解】A、生物的性状表现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A错误;B、生物的性状表现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此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B错误;C、第一组实验雌鱼和雄鱼虽然不在一个玻璃缸中,但是可以相互看到,与在同一个鱼缸中的作用是类似的,没有产生雄鱼;第二组两个玻璃缸被木板隔开饲养一段时间后,产生了雄鱼,可以得出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D、鲷鱼的性别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C。29.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卡诺氏液也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材料也可以选择根尖成熟区细胞C.低温诱导主要作用有丝分裂后期D.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根尖解离【答案】D【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卡诺氏液也可对染色体进行固定,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染色,A错误;B、根尖成熟区细胞不分裂,不能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C、低温诱导主要作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D、解离液是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配制的,所以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根尖解离,D正确。故选D。30.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癌基因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种累积效应D.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答案】A【解析】【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详解】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增强,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错误;B、癌细胞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B正确;C、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C正确;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日常生活中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D正确。故选A。31.下列有关人群中遗传病的调查合理的是()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随机抽样调查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答案】D【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猫叫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往往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C、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D、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正确。故选D。32.下列关于探究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平板培养基划了4个区域,1个区域为对照组,另外3个均为实验组B.对照组不放置无菌纸片,实验组放置含抗生素的无菌纸片C.接种涂布后的培养皿正向放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hD.抑菌圈越大细菌耐药性越强,应从远离抑菌圈的菌落挑取细菌继续培养【答案】A【解析】【分析】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有些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来抑制细胞增殖。从图中可知,该培养基分为四个区域,1区域无抑菌圈,2、3、4三组有抑菌圈。【详解】A、1个区域为对照组,只放置了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排除纸片对实验干扰,另外3个均为实验组,因为另外3组有抑菌圈,A正确;B、对照组需放置无菌纸片,排除无菌纸片对实验干扰,B错误;C、接种涂布后的培养皿要倒置培养,防止培养基中水分蒸发过快,C错误;D、抑菌圈越大细菌耐药性越弱,应从靠近抑菌圈的菌落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该区域菌种对抗生素耐药性强,D错误。故选A。33.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基于证据的进化观点,叙述最不合理的是()A.有性生殖是在无性生殖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B.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C.真核细胞是在原核细胞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D.原核细胞是由结构更简单病毒进化而来的【答案】D【解析】【分析】有性生殖使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使后代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所以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进化程度更高;有氧呼吸消耗同样的葡萄糖产生的能量要远远多于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更充分、高效,因此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进化程度高。【详解】A、早期的生物无性别分化,逐渐进化后出现性别分化,在无性生殖的基础上出现有性生殖,A正确;B、地球早期处于无氧状态,生物都进行无氧呼吸,出现氧气后才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C、生物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真核细胞功能和机制很复杂,原核细胞就很原始,原核生物中"原"就是原始的意思,因此可以说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C正确;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繁殖,故细胞不是在病毒的基础上出现的,D错误。故选D。34.克兰费尔特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下列对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判断正确的是()A.患者父亲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B.患者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C.患者父亲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细胞D.患者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克兰菲尔特综合征患者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亲本产生的配子中性染色体异常导致。基因突变指DNA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详解】A、精原细胞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B、卵原细胞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C、精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细胞,会产生XX或YY的精子,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X或XYY,C错误;D、卵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细胞,会产生XX的卵细胞,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X或XXY,D正确。故选D。35.一定条件下,15N标记的某双链DNA分子在含14N的原料中连续复制两次,利用离心技术对提取的DNA进行离心,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是()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详解】15N标记的某双链DNA分子在含14N的原料中连续复制两次后,一共有4个DNA分子,其中两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是14N,为14N/14N-DNA,离心后在离心管的最上方,有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为14N,一条链为15N,为15N/14N-DNA,离心后位于离心管的中间,BCD错误,A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3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请利用假说―演绎法完成下列问题的研究。【实验背景】已知玉米籽粒的甜与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做了以下杂交实验:实验1:非甜玉米×甜玉米→F1非甜玉米(997);实验2:F1非甜玉米×F1非甜玉米→F2非甜玉米(1511)、甜玉米(508)。【提出问题】为什么F1全为非甜玉米,而子代中却出现了非甜玉米:甜玉米=3: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假说】(1)玉米的非甜籽粒与甜籽粒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T和t控制;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实验1中亲本非甜玉米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甜玉米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在产生配子时,_____,于是配子中只含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演绎推理】(2)①演绎推理过程依据的最核心的内容是杂合子F1,形成配子时,产生了_____(从种类、数量方面回答)。②请设计实验检验核心内容是否正确,并预期实验现象。(用遗传图解表示)遗传图解:_____。预期实验现象:_____。【实验验证】实验3:F1非甜玉米×甜玉米→非甜玉米(497)、甜玉米(502)。【得出结论】(3)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_____(填“相符”、“不相符”),证明了上述假说正确。【答案】(1)①.TT②.tt③.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2)①.数量相等的T、t两种配子(或T:t=1:1)②.遗传图解:(全对才给分)③.预期实验现象:子代的表型为非甜玉米:甜玉米=1:1(3)相符【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小问1详解】根据实验1中,非甜玉米×甜玉米→F1非甜玉米,可知非甜玉米对甜玉米是显性性状,且实验1中亲本中非甜玉米的基因型为TT,甜玉米的基因型为tt,子一代非甜玉米的基因型为Tt。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第三条内容是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本题中将“遗传因子”换为“基因”,据此可以填写本题的有关假说。【小问2详解】对分离现象进行演绎的时候,主要是分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即演绎推理过程依据的核心内容是杂合子F1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即T:t=1:1,为验证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需要测交实验完成,即利用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可知,预期实验现象为子代的表型为非甜玉米:甜玉米=1:1。【小问3详解】实验结果为非甜玉米(496):甜玉米(502)≈1:1,表明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相符,从而证明了上述假说正确。37.下图1表示玉米(2N=20)的花粉母细胞(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实拍图像,下图2表示其细胞核中某成分的含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1中细胞图像按减数分裂过程排序:③→⑤→______________→②→④→⑧,其中________(填序号)时期,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_________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_____________。(2)图2的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填“染色体”或“核DNA”)的含量变化,其中a=_________。EF段细胞名称为_________,HI段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3)图1中的①时期处于图2中____________段,此时染色体具有的行为是_________。【答案】(1)①.⑥→①→⑦②.⑤③.同源④.非姐妹染色单体⑤.基因重组(2)①.核DNA②.10③.次级精母细胞④.受精(3)①.CD②.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解析】【分析】图1中①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居位于“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染色体是以染色质细丝状,散落分布在细胞中,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④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平均分配、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⑥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⑦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两个次级花粉母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⑧形成4个生殖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图2中B纵轴表示核DNA,BC段表示间期,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D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HI段表示受精作用。【小问1详解】图1中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⑦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⑧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因此,图1按减数分裂的时期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应为③→⑤→⑥→①→⑦→②→④→⑧。其中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而导致染色体单体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小问2详解】图2由BC段复制后马上上升可知,其表示核DNA的含量变化,其中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精细胞),对应a=10,EF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HI段DNA含量恢复正常,表示受精作用。【小问3详解】图1中的①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图2中CD段,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随之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38.20世纪中叶升始,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请回答下列问题:(1)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①实验中,没有用14C和18O来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35S标记的组和用32P标记的组中,放射性分别主要分布于试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到细菌细胞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仍留在外面。(2)某研究小组在南极冰层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病毒,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I.实验步骤:①取健康且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为A、B、C、D。②将下表补充完整,并将配制溶液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组别ABCD注射溶液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RNA酶_____________该病毒核酸提取物生理盐水③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白鼠的发病情况。Ⅱ.结果预测及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答案】(1)①.由于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都含有C和O,标记后无法区分②.上清液、沉淀物③.DNA④.蛋白质(2)①.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②.A、C组发病,B、D组正常生长③.B、C组发病,A、D组正常生长【解析】【分析】要最终标记上病毒,必须要先通过宿主细胞进行标记。可以先把同位素标记的T或者U分别加到宿主细胞的培养基里,让宿主细胞内分别带有被同位素标记T或者U。然后再用该病毒去侵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子代病毒有没有被标记上T或者U,就确定该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了。【小问1详解】①由于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均含有C、H、O、N,标记后两者无法区分,故实验中,没有用14C和18O来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②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而用32P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这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小问2详解】I.②根据酶的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DNA酶可以催化DNA水解,最终产物中没有DNA;RNA酶可以催化RNA的水解,最终产物中没有RNA。因此表中B处加入的是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II.①若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B组DNA被水解,而A、C组DNA完好,因此A、C组发病,B、D组未发病。②若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A组RNA被水解,而B、C组RNA完好,因此B、C组发病,A、D组未发病。【点睛】本题主要以新型病毒为问题情境对遗传物质探究实验的设计进行考查,体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方面考查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3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下图所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_。(AGC:丝氨酸;GCU:丙氨酸;CGA:精氨酸)(2)图1中甲过程需要_________酶的催化,以_______为原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