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粟、黍被引入川西北高原后,迅速扩散至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缘,成为当地主要作物。此外,水稻引入后,在成都平原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都平原和云贵高原北部的遗址呈现出稻、粟、黍的作物组合的状态。据此可知,当时()A.稻麦套种技术已经出现 B.区域交流影响农业格局C.西南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D.四川农业生产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四川并未出现稻麦套种技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粟、黍和稻传入四川地区,使四川农业形成了稻、粟、黍的作物组合的格局,这反映出区域交流对农业格局的影响,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的数据,故不能得出当时西南地区成为农业中心的结论,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农业生产体系的完善,且“四川农业生产技术成熟”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陈国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这些历史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社会转型的趋势 B.贵族群体的消失C.诸侯纷争的加剧 D.周王权威的丧失【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是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趋势,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贵族群体衰落而非消失,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诸侯国内部的权利争夺,而非诸侯之间的纷争,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诸侯国内旧贵族的衰落,与周王的权威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尚未形成政治集权制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内部压力和外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表1所示是秦朝《岳麓秦简(陆)》“私挟县官兵令”的部分简文。据此可知,秦朝这些法令()表1序号简文005黔首有私挟县官戟、刃没〈及〉弓、弩者,亟诣吏。吏以平贾(价)买,辄予钱006诣吏及已闻令后敢有私挟县官戟、刃、弓、弩及卖买者,皆与盗同法009兵(也)而挟之,即与盗同法。诣吏有为自告,减罪一等A.推动了统一局面的出现 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D.弱化了民众的反抗力量【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法令颁布于秦朝建立后,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二世而亡,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法令具有强烈的法家思想色彩,而不是儒家思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民间兵器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这一法令削弱了民众的反抗力量,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严酷的刑罚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有论者通过对西汉官修史籍、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的考查,将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总结为“和亲”“赂遗”“互市”“征伐”“藩属”“封赏”“朝觐”“质子”等并存的八种方式。西汉初期对匈奴政策()A.体现出完整的制度体系 B.与国力强弱密切相关C.以武力征伐为主要方式 D.开启了朝贡外交先例【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西汉对匈奴政策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通过对西汉官修史籍、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的考查,将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总结”可知,西汉初期,西汉政府对匈奴政策多以和平政策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建国初期,国力薄弱,故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等和平方式,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主要方式是“和亲”等和平方式,并不是武力征伐,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民族政策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有学者指出,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建康、长安等佛教中心不仅是士大夫阶层出身的僧侣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是大量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出家人聚集地,他们在此接触到了原有社会阶层中无法获得的文化教育与社交网络。这表明当时佛教中心的形成()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秩序 B.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促进不同阶层的交流【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选项夸大了佛教中心形成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佛教中国化完成时间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一直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建康和长安两座佛教中心,社会底层的出家人接触到了他们原有社会阶层无法获得的文化教育与社交网络,这表明当时的佛教中心促进了不同阶层的交流,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图1所示是唐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客使图》局部,壁画中,在前导引的是三位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的机构)的官员,他们身穿中原官服,头戴高帽,脚穿黑靴,人物形象高大,神态自然大方,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后面三位为外国使节,拱手躬身,毕恭毕敬。该壁画内容可反映出唐朝()A.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繁盛大气的王朝气度C.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 D.厚重殷实的丧葬风格【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更偏重于反映唐朝繁盛大气的王朝气度,并未反映出当时的民族政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客使图》中鸿胪寺官员人物形象高大、气度沉稳、雍容自如,这一风格可以折射出唐代繁盛大气的王朝气象,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更偏重于反映唐朝繁盛大气的王朝气度,并未反映出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更偏重于反映唐朝繁盛大气的王朝气度与丧葬风格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时期的盛世景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8.表2所示是唐代642年至819年封驳制度实施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知,唐代封驳制度()表2时间事例领域结果贞观十六年(642年)刑部奏请反叛者兄弟连坐刑狱成功景云元年(710年)严思善因谯王重副的事牵连被捕下狱刑狱成功开元二年(714年)追赠崔湜亡父为吏部尚书人事任命成功开元八年(720年)赐百官九日射礼制成功贞元元年(785年)任卢杞为饶州刺史人事任命成功元和四年(809年)任孔戡为卫尉丞人事任命成功元和十四年(819年)皇甫馎请纳盐利抬高者财政成功A.方式灵活多样 B.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均以成功告终 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关于封驳制度方式灵活多样的相关论述,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中的唐代封驳制度涉及刑狱、人事、礼部和财政等不同领域,这说明唐代封驳制度涉及领域广泛,且取得了成功,这表明君主专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是列举了部分封驳事件,不能说明封驳均取得成功,该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封驳制度与强化君主专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封驳制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 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C.书法艺术的日渐成熟 D.社会环境影响书法艺术【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动摇而非崩溃,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书法主要是汉族文化,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书法讲究严谨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阶段特征,不能简单认为是不成熟,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可知,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与秦朝书法艺术存在很大差别,这一差别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变化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大分裂时期,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造就了洒脱不羁的书法风格,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唐代,在长安、洛阳两京城中有大量来自波斯和南海诸国的经商者,日本、新罗有大量来华留学生、留学僧崇尚唐朝文化,大量购买唐朝文人学士的作品,“新罗、日本东夷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这一现象()A.开启了东学西渐的进程 B.为唐文化提供了新元素C.利于扩大唐文化的影响 D.根源于港口城市的繁荣【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早在唐之前,中国科技和思想就已传入其他国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唐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而不是其他国家文化对唐文化的影响,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唐代,很多外国使节、商人和留学生崇尚唐朝文化,回国时大量购买唐朝文学作品和书籍,这一做法有利于扩大唐文化的国际影响,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源于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非港口城市的繁荣,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据考证,钤辖在北宋时期属于地方统兵体制中的差遣官之一,钤辖大多由诸司使副以上的文臣、武臣、宦官、宗室及蕃官充任,钤辖的管理既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也有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更有自身不同身份充任者之间的监管。据此可知,北宋钤辖的设置旨在()A.强化中央集权 B.践行崇文抑武C.扩充地方军备 D.严格武将管理【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宋代钤辖既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也有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可见,北宋钤辖的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钤辖属于军事官员,非践行崇文抑武,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钤辖的设置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非为了扩充地方军备,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钤辖的设置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并没有体现对武将的管理,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北宋设置钤辖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正至朝贺仪等儒家典籍,重新修订国家礼乐。这反映了西夏()A.扩大汉族官比例 B.借鉴西周礼乐制度C.与北宋友好往来 D.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提及选用儒士,未提及汉族官员比例情况,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本意是西夏借鉴汉族制度文化而非借鉴西周礼乐制度,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西夏建国之初曾与北宋爆发多次战争,材料信息也不能断定两国友好,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夏采用了汉族政权的制度并引进中原典章书籍,这表明这一时期西夏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夏时期的文化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表3所示为两宋几个重要时期的关市商税岁入额统计情况(单位:万缗)。这可以用来探究两宋时期的()表3时期数额时期数额至道中(996年)400皇祐中(1051-1052年)786天禧末(1021年)804元丰七年(1084年)505景祐中(1036年)450元符三年(1100年)1100庆历中(1044-1045年)1975淳熙中(1181-1182年)102A.商业市场状况 B.国家税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 D.民众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表格列举了两宋不同时期关市商税的收入变化情况,这种收入变化情况可以反映两宋商业市场状况,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中只有关市商税的收入,没有其他税收的数据,故体现不出当时的国家税收结构,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经济管理模式,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4.宋代的程朱理学家吸收道家思想中的本体追求、处世境界、宇宙观等方面的学问,是在坚守以儒学为正道、宣传儒家伦理价值和责任担当为主要追求,来订立理学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规范的。材料意在说明程朱理学()A.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的主要思想 B.传承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C.开创了礼仪规范的一元化格局 D.开创了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佛教思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材料认为程朱理学吸收道家思想是为了弘扬儒冢伦理道德和责任担当,这表明程朱理学是与之前儒家一脉相承的,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开创了礼仪规范的一元化格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朱元璋十分重视立法,《大明律》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刑罚上,比以前更严厉而且残酷。此外,《大明律》还增设“奸党”一条:凡违规用人必遭严惩。《大明律》的这些规定()A.确立了轻罪重罚的法治原则 B.铲除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 D.强化了君权至上的专制权威【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是对“十恶”实行重刑,并不是所有的轻罪都重罚,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存在,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体现古代法律体系的完善,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大明律》对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威胁君主权威的行为实行重刑,这强化了君权至上的权威,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大明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编撰成书。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B.有效地抵御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C.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来源D.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答案】D【解析】根据“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正确;A错误,郑和下西洋并未改变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B错误,材料现象与西方殖民扩张无关;C错误,材料贸易属于朝贡贸易,不注重经济效益,不能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来源,反而会加重财政负担;故答案为D本题侧重于考查郑和下西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王权之上,表现出浓厚的神权政治的色彩。迄今为止,殷墟所发现的近15万片带字甲骨中,除极少数为商王室记事之用外,其余都是商人占卜鬼神的结果。在商代社会生活中,无一事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的结果而行事。商族曾与彭、韦等众多方国结成联盟,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各方国与担任方国联盟军事首领的商族各司其职,以实现方国联盟内部权力的均衡分配,维持联盟政体的存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代,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人们对卜筮绝对尊重,“各非敢违卜”。————摘编自王奇伟《论商代的神权政治———兼论商代的国家政体》材料二周人建国后,对殷人的神权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周武王在《太誓》中对殷纣王的天命观作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周人看来,人们无论如何祭祀上帝百神、先公先王,上天总是不可能完全顺从民众愿望的,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力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西周晚期以来,随着天神威信的下降,人们对天由怀疑到指责,由指责到诅咒。尤其在春秋时期,虽然仍有不少重神事而轻人事的现象,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如晋国的叔向和子产都是这样的人物,“民”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置于天道与神权之上。————摘编自王晖、吴海《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代神权政治观念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商代神权政治观念的改造并分析其改造的意义。【答案】(1)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专制王权尚未确立;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殷人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局限。(2)改造: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确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则;打破神权高度集中,建立分层祭祀的格局;出现重人事轻神事的现象。意义:为春秋战国时期朴素民本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打破了神权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周人礼乐文化的出现和礼乐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进步【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可知,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根据材料一“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可知,专制王权尚未确立;根据材料“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和所学可知,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根据材料“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和所学可知,殷人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局限。(2)改造:根据材料二“认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可知,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则;根据材料二“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力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可知,打破神权高度集中,建立分层祭祀的格局;根据材料二“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可知,出现重人事轻神事的现象。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改造内容和所学可知,可从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为春秋战国时期朴素民本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打破了神权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周人礼乐文化的出现和礼乐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进步。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代神权政治观念出现的原因,理解西周对商代神权政治观念的改造及其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时期,通过门荫入仕的官员,基本都是依父祖官品而决定待选时期及入仕后的职掌和官品的,如唐制规定“自一品至从五品,所荫子孙官品为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等。唐代官员通过门荫后,与科举、流外入流等入仕官员相同,在取得做官的资格后还要参加由吏部或兵部组织的铨选才能真正成为官员,否则只有做官资格而无任职之实。这些高官子弟“番上或纳资若干年后,随文武散官参加本部的简试,合格者再作为门荫入仕的有出身的人参加吏部或兵部的文武洗”。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唐代政府对涉及文化水平和军事技能的才学尤为关注。————摘编自陈禹澍《唐代门荫入仕制度探析》材料二唐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学校的衰落,生徒的力量相对削弱,“怀牒自列于州县”并不鲜见,有些贵族子弟宁愿出自贡举而不由学校,安史之乱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乡贡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进士出身者瞧不起以荫入仕者的现象愈益显现。有人谋取了一官半职,因为不是儒流,甚为时论所薄,即便是杨国忠也要凭借权势,把学业荒陋的儿子硬塞进科举。在唐代已形成的一套较完善的选官用人制度中,才能被放到重要位置,门荫子弟才能平庸、难委要职,国家选人别辟蹊径,无须取才于资荫。例如,文宗时宰相欲提升以父荫补职的浑锣为寿州剌史,文宗不允,反对说“锣,勋臣子弟,岂可委以牧民。……今我念其先人之功,与之致富可也”。———摘编自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荫入仕制度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对门荫制度造成冲击的表现,并对唐代门荫制度的衰落作简要评价。【答案】(1)特征:高官子弟依父祖官品任职;门荫入仕者仍需参加考试;才学、仪态、道德等成为门荫选官的标准(门荫选官标准不仅限于门资和官品)。(2)表现:国家学校逐渐衰落;门荫之选被人轻视;门荫出身者升迁艰难。(2分,答出两点即可)评价: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唐朝繁荣的前提和保障。【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一“基本都是依父祖官品而决定待选时期及入仕后的职掌和官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官子弟依父祖官品任职;根据材料一“在取得做官的资格后还要参加由吏部或兵部组织的铨选才能真正成为官员”可知,门荫入仕者仍需参加考试;根据材料一“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可知,才学、仪态、道德等成为门荫选官的标准(门荫选官标准不仅限于门资和官品)。(2)表现:根据材料二“随着国家学校的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学校逐渐衰落;根据材料二“进士出身者瞧不起以荫入仕者的现象愈益显现”可知,门荫之选被人轻视;根据材料二“门荫子弟才能平庸、难委要职”可知,门荫出身者升迁艰难。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打破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及成为唐朝繁荣的前提和保障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门荫入仕制度的特征,理解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对门荫制度造成冲击的表现,理解唐代门荫制度衰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隋唐文化犹如一座突兀的奇峰。与此相应,隋唐人的总体文化素质之高,在封建社会中,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有学者从五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一、与社会生产力相得益彰的文化素质;二、宽松的文化氛围;三、广开才路、奖励文化的统治政策;四、发达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五、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摘编自匀利军、汪润元《隋唐人文化素质高度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你认为合理的一个角度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说明:科举制的创立,使庶族寒士、庠序学子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勤学奋读,进入仕途,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后,唐代社会万众向学、埋头苦读的社会风气形成。部分登第者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尝试、去拼搏,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解析】首先,阅读材料,确定角度。根据材料,从五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证明。示例: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其次,根据隋唐科举制的相关史实,进行证明。主要证明过程中应当史论结合,要突出隋唐文化的特点并且符合所选角度进行证明,主要论述隋唐科举制带来的积极影响。示例:科举制的创立,使庶族寒士、庠序学子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勤学奋读,进入仕途,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后,唐代社会万众向学、埋头苦读的社会风气形成。部分登第者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尝试、去拼搏,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最后,进行总结,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向学风气,提高隋唐人的文化素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稀有金属购销居间合同
- 2024年白酒二批经销商质量保证合同2篇
- 2024年版企业员工权益合同范本一
- 保险合同纠纷法律服务方案
- 2024企业向个人提供教育培训贷款借款合同3篇
- 2024年度离岗创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合同2篇
- 2024版数字内容制作与发行服务采购合同协议书3篇
- 2024年度法务专员劳动合同与员工福利政策3篇
- 2024年办公室装修工程合同范本2篇
- 2024版农业发展:脱温鸡购销合同3篇
- 嘉兴市七年级数学压轴题专题
- 高中化学必修二《乙烯》教案-新版
- 中学生零花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报告模板
- 2023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PPT
- 游泳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 高中语文-《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小水电站风险隐患排查表
- 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医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年产1000万件日用陶瓷陶瓷厂工艺设计
- 新能源汽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