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融为一体。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不时重返自然山水,可以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材料二纵观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美的主要创造者——文人士大夫,较之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群体的人更易于游乐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因而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这一特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和价值取向。大致说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概括了中国古代士人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达则进,入仕,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穷则退,归隐,在自然山水中徜徉适性。因此,隐逸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仕与隐两者之间进行痛苦选择的结果。由于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从汉季开始,隐逸总是与雅好山水、玩物审美结伴而行。这样一来,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进与退、仕与隐,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积淀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上了!那么,作为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得从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入手。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固然在生活内容上有“独善其身”、隐逸山水的一面,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却是贯串其一生的,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既然政治上不能大行其道、兼济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以文学创作等精神生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立功”之路受阻,就“立言”以求不朽。对这一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司马迁以“发愤著书”这个对后来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政治事功上“终不可用”,便“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此,章学诚的说法更为简明:“贤者不得志于时,发愤著书以自表现也。”既然“发愤著书”源于文人士大夫的“不得志于时”,而山水之好,正如钱锺书所言,“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宦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摘编自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山水的外形寄寓着它的内在精神。与山水相处日久的人,会在内心接受山水的影响,将其转化为人的自然本性。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山水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明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离不开山水对人的滋养。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D.从汉末开始,文人入世还是出世,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有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山水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材料二阐释山水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关系。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B.如今,有些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这与现代商业生活将释放贪欲合理化及欲望的全面释放有很大关系。C.“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隐逸于自然山水并能徜徉适性,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D.按照钱锺书先生的理解,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并不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与情致。仕途失意时,文人士大夫常借山水聊以慰藉。(3)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庐山景区的放映厅里,常年循环放映电影《庐山恋》,这部故事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爱情电影。B.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祖国大半河山,经30年考察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C.北宋画家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做到了胸有成竹。D.静峙万载的群山,日夜东流的大江……赤壁山水,让苏轼卸落了心灵的沉重,获得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平和与安然。(4)“山水”对中国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结合李白的诗作《独坐敬亭山》,分析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怎样的关联。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炉边(节选)沈从文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妈没有做声。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3)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吉顼,洛州河南人。长七尺,性阴克,敢言事。举进士及第。调明堂尉。父哲为易州刺史,坐赇当死,顼往见武承嗣,自陈有二女弟,请侍王巾盥者。承嗣喜,以犊车迎之。三日未言,问其故,答曰:“父犯法且死,故忧之。”承嗣为表贷哲死,迁顼龙马监。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顼曰:“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于是后斩俊臣。突厥陷赵、定,授检校相州刺史,且募兵制虏南向。顼辞不知武,后曰:“贼方走,藉卿坐镇耳。”顼至,募士无应者,俄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日数千。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张易之兄弟以宠盛,思自全,问顼计安出。顼曰:“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易吊为贺之资也。”易之、昌宗乘间如顼教,后意乃定。既而知顼与谋,召见问状,顼对:“庐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顾托于陛下,当速有所付。”乃还中宗。明年,顼坐弟冒伪官贬琰川尉,及辞,召见,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后命坐,顼曰:“水土皆一盎,有争乎?”曰:“无。”曰:“以为涂,有争乎?”曰:“无。”曰:“以涂为佛与道,有争乎?”曰:“有之。”顼顿首曰:“虽臣亦以为有。夫皇子、外戚,有分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并封,陛下何以和之?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后曰:“朕知之,业已然,且奈何?”顼寻徙始丰尉,客江都,卒。(节选自《新唐书•吉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B.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C.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D.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B.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属游牧民族。C.春秋,春天是播种季节,秋天是收获季节,古代学者因此称历史为“春秋”。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属正拜。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敬语。(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吉顼善用时机,直言敢谏。吉顼随武则天游园,趁机进谏,使认为来俊臣有功于国而犹豫不决的武后终下决心,下令处斩来俊臣。B.吉顼临时受命,不贪军功。吉顼受命任相州刺史抵御突厥,将招募士兵的功劳归于太子,回朝如实汇报,盛赞太子,被武氏诸王憎恨。C.吉顼深谋远虑,力劝二张。在吉顼的劝谏下,易之认为他的话很正确,便趁机会奏请立储,使武则天下定决心立下太子人选。D.吉顼抑武拥唐,忠心可鉴。吉顼因弟弟冒犯欺骗官员被贬出朝廷,临行却依然以佛道相争为喻进谏皇帝,试图削弱武氏诸王的势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②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5)结合文章,谈谈吉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4.(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下山歌宋之问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和宋之问下山歌王无竟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嵩山之游后有很多的思绪,次句和第三句叙事写景,直到尾句点明所思为何,巧妙与首句呼应。B.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全诗移步换景,表现真切自然。C.这两首诗均为楚辞体诗,这种诗体以“兮”字为重要外在标志,其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倾向为主。D.两首诗都写到了“明月”意象,宋诗写的明月永恒,意在反衬;而王诗写的是明月皎洁,意在正面烘托。(2)两首诗是纪游嵩山的唱和之作,试比较两者在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5.(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追慕历史英雄刘裕往昔的强劲之势;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却忘却国耻,呈现出“”的膜拜异族君主之态。(2)《赤壁赋》作者借“客”之口,以“,”两句来生动形象地隐喻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3)诗人的眼泪,淌过古典诗词的长河,诉说着真挚的故事。流泪的缘由呈不尽相同,但却触动人心。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面对浩瀚天空,我们的先人认为那里除了点点星光,可能空无一物,①。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而是充满了等离子体、宇宙射线、电磁场等物质,存在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随着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进入并利用太空,太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越发紧密。就像人们需要根据日常天气预报安排生产生活一样,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②,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②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一般而言,③: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C.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D.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好像一把标尺,彰显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各处最多不超过16个字。(3)请结合以上片段,对“空间天气”下定义,不超过40字。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股“抗糖”风在中青年女性中悄然兴起。这种流行趋势到底健康不健康?①。在日常生活中,“糖”是指白砂糖、葡萄糖等各种加工制成的糖;加工食品中也含有很多的添加糖,添加糖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到食物和饮料中的糖或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白砂糖、红糖、糖浆、蜂蜜、葡萄糖等。但在营养学上,②。这是一大类物质,由于它们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而且分子式中所含的氢氧的比例恰好与水一样为2:1,所以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是人类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我们从米、面等主食中获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另外还能获得蛋白质、脂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他营养物质,以此来获得能量。③,它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里,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此外,主食中消化快的淀粉、糖等成分可以很快在小肠消化吸收并升高血糖水平。在抗糖的队伍中,有人过度戒糖戒出了低血糖,有人吃抗糖产品吃出新的健康问题……放弃主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说明我们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简述第二、三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春年少,有人说:“趁着青春年华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也有人说:“青春要用于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一样的方式体会不一样的青春,该怎么做,取决于你自己。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下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年重庆市合川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融为一体。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不时重返自然山水,可以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材料二纵观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美的主要创造者——文人士大夫,较之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群体的人更易于游乐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因而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这一特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和价值取向。大致说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概括了中国古代士人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达则进,入仕,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穷则退,归隐,在自然山水中徜徉适性。因此,隐逸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仕与隐两者之间进行痛苦选择的结果。由于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从汉季开始,隐逸总是与雅好山水、玩物审美结伴而行。这样一来,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进与退、仕与隐,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积淀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上了!那么,作为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得从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入手。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固然在生活内容上有“独善其身”、隐逸山水的一面,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却是贯串其一生的,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既然政治上不能大行其道、兼济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以文学创作等精神生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立功”之路受阻,就“立言”以求不朽。对这一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司马迁以“发愤著书”这个对后来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政治事功上“终不可用”,便“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此,章学诚的说法更为简明:“贤者不得志于时,发愤著书以自表现也。”既然“发愤著书”源于文人士大夫的“不得志于时”,而山水之好,正如钱锺书所言,“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宦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摘编自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山水的外形寄寓着它的内在精神。与山水相处日久的人,会在内心接受山水的影响,将其转化为人的自然本性。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山水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明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离不开山水对人的滋养。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D.从汉末开始,文人入世还是出世,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有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论述山水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材料二阐释山水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关系。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B.如今,有些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这与现代商业生活将释放贪欲合理化及欲望的全面释放有很大关系。C.“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隐逸于自然山水并能徜徉适性,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D.按照钱锺书先生的理解,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并不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与情致。仕途失意时,文人士大夫常借山水聊以慰藉。(3)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在庐山景区的放映厅里,常年循环放映电影《庐山恋》,这部故事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爱情电影。B.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祖国大半河山,经30年考察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C.北宋画家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做到了胸有成竹。D.静峙万载的群山,日夜东流的大江……赤壁山水,让苏轼卸落了心灵的沉重,获得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平和与安然。(4)“山水”对中国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结合李白的诗作《独坐敬亭山》,分析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怎样的关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否证明题干涉及的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而不是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故选C。(2)A.“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错,两则材料中山水概念内涵是相同的,都是指自然山水。故选A。(3)材料一观点是人长期处于自然山水中,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内心受到它的浸润滋养。A.《庐山恋》是一部风景爱情片,并不是为了突出人超越世俗生活、重建精神秩序的主题。B.徐霞客游历山水,重点在于地理考察。C.胸有成竹的事例,强调的是观察的重要性。D.表现的是山水对苏轼内心的治愈。故选D。(4)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分析可知,“山水”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分析可知,“山水”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分析可知,“山水”可以调适我们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分析可知,“山水”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分析可知,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士大夫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便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根据李白的经历分析可知,李白被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大约是那时之作。“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可是从“孤云独去闲”“只有敬亭山”可看出作者无事可做的孤独,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和落寞感。答案:(1)C(2)A(3)D(4)①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②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③调适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④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①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不得志。不得志使得文人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②李白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炉边(节选)沈从文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妈没有做声。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3)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把握,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把握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C.“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错误。结合原文对糖的味道的描述,“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可知,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错,结合“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可知,“我”不只垂涎美味,六弟也没有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故选:C。(2)D.“语言含蓄蕴藉”错误。结合“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等可知,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极其无意思的……”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故选:D。(3)文中对卖糖人做的糖描写非常细致,如“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有成片的姜糖……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等,糖果色彩纷呈、大小形状各异,味道也各不相同,很能吸引小孩子。这样写突出卖糖人做的糖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描写糖果的颜色、味道、造型等等,突出糖果的诱人,于是引出了下文我们想要买糖吃,“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同时因为买糖的事被母亲阻止而吃不到糖而感到失望,“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由“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可见卖糖人所卖的糖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富有特色的事物,对它的细致描写突出了时代和地域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4)人情美主要体现在小孩子的可爱和天真,比如兄妹三人的贪念美味,“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这是小孩子的淳朴和天真;哥哥怂恿妹妹买糖去,“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表现出兄妹之间的默契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人情美还体现在家人之间的温馨美好的相处,如我们的“诡计”被母亲识破,“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九妹的老实厚道,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怕他们不好好吃饭,不允许去买糖的慈爱,都展现出人情之美。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亲切询问,如“常听他说‘你哪家’”;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答案:(1)C(2)D(3)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4)①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②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③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吉顼,洛州河南人。长七尺,性阴克,敢言事。举进士及第。调明堂尉。父哲为易州刺史,坐赇当死,顼往见武承嗣,自陈有二女弟,请侍王巾盥者。承嗣喜,以犊车迎之。三日未言,问其故,答曰:“父犯法且死,故忧之。”承嗣为表贷哲死,迁顼龙马监。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顼曰:“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于是后斩俊臣。突厥陷赵、定,授检校相州刺史,且募兵制虏南向。顼辞不知武,后曰:“贼方走,藉卿坐镇耳。”顼至,募士无应者,俄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日数千。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张易之兄弟以宠盛,思自全,问顼计安出。顼曰:“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易吊为贺之资也。”易之、昌宗乘间如顼教,后意乃定。既而知顼与谋,召见问状,顼对:“庐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顾托于陛下,当速有所付。”乃还中宗。明年,顼坐弟冒伪官贬琰川尉,及辞,召见,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后命坐,顼曰:“水土皆一盎,有争乎?”曰:“无。”曰:“以为涂,有争乎?”曰:“无。”曰:“以涂为佛与道,有争乎?”曰:“有之。”顼顿首曰:“虽臣亦以为有。夫皇子、外戚,有分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并封,陛下何以和之?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后曰:“朕知之,业已然,且奈何?”顼寻徙始丰尉,客江都,卒。(节选自《新唐书•吉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B.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C.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D.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B.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属游牧民族。C.春秋,春天是播种季节,秋天是收获季节,古代学者因此称历史为“春秋”。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属正拜。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敬语。(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吉顼善用时机,直言敢谏。吉顼随武则天游园,趁机进谏,使认为来俊臣有功于国而犹豫不决的武后终下决心,下令处斩来俊臣。B.吉顼临时受命,不贪军功。吉顼受命任相州刺史抵御突厥,将招募士兵的功劳归于太子,回朝如实汇报,盛赞太子,被武氏诸王憎恨。C.吉顼深谋远虑,力劝二张。在吉顼的劝谏下,易之认为他的话很正确,便趁机会奏请立储,使武则天下定决心立下太子人选。D.吉顼抑武拥唐,忠心可鉴。吉顼因弟弟冒犯欺骗官员被贬出朝廷,临行却依然以佛道相争为喻进谏皇帝,试图削弱武氏诸王的势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②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5)结合文章,谈谈吉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解答】(1)“状”是“三日不下”的主语,“状三日不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臣为陛下耳目”是一个整体,主谓宾俱全,前后断开,排除C。译文:来俊臣下狱,被法司判处死罪,三天不下批文。吉顼随武则天游园,趁机进谏道:“我作为陛下的耳目,了解到奏请来俊臣死刑的文书上报而不批复,天下臣民皆对此感到疑惑。”武后说:“我因为来俊臣对国家有功,再慢慢考虑考虑。”故选:B。(2)C.有误,从语境“上春秋高”来看,文中的春秋不是指历史时期,是指年纪,年龄。故选:C。(3)D.“冒犯欺骗官员”分析有误,原文“顼坐弟冒伪官贬琰川尉”的意思是“吉顼因弟弟任伪官获罪而受连累,被贬为琰川尉”。故选:D。(4)①“是”,这样;“诵语于朝”,状语后置,在朝堂上讲述此事;“恶”,憎恶。译文:吉顼回朝后说了这个情况,武则天说:“人心如此吗?你可为群臣说说。”吉顼在朝堂上讲述此事,武氏诸王都对他非常憎恶。②“去”,离开;“谒”,拜见;“须臾”,片刻,一会儿。译文:他哭着说:“臣离开朝廷,永无再见之日,愿意说些话。然而病重,只请求片刻时间。”(5)由“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可知他直言敢谏;由“顼至,募士无应者,俄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日数千。顼还言状……”可知他不贪军功;由“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易吊为贺之资也”可知他谋远虑。;由“虽臣亦以为有。夫皇子、外戚,有分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并封,陛下何以和之?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可知他忠心可鉴。答案:(1)B(2)C(3)D(4)①吉顼回朝后说了这个情况,武则天说:“人心如此吗?你可为群臣说说。”吉顼在朝堂上讲述此事,武氏诸王都对他非常憎恶。②他哭着说:“臣离开朝廷,永无再见之日,愿意说些话。然而病重,只请求片刻时间。”(5)①直言敢谏。②不贪军功。③深谋远虑。④忠心可鉴。参考译文:吉顼,是洛州河南县人。身高七尺,品性阴狠,敢于谈论政事。考中进士。调任明堂县尉。吉顼的父亲吉哲担任易州刺史,因受贿被判死刑,吉顼便去求见武承嗣,陈说自己有两个妹妹,请求让她们服侍武承嗣盥洗。武承嗣大喜,用牛车将他的两个妹妹接入府中。但他的两个妹妹接连三天都不说话,武承嗣问什么缘故,他的两个妹妹说道:“父亲犯法将要被处死,所以担忧。”武承嗣便上表皇帝,请求免除吉哲的死罪,还升任吉顼为龙马监。来俊臣下狱,被法司判处死罪,三天不下批文。吉顼随武则天游园,趁机进谏道:“我作为陛下的耳目,了解到奏请来俊臣死刑的文书上报而不批复,天下臣民皆对此感到疑惑。”武后说:“我因为来俊臣对国家有功,再慢慢考虑考虑。”吉顼说:“来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是国家的贼寇,还有什么可惜!”武则天遂处斩了来俊臣。突厥侵犯攻陷了赵州、定州等地,武则天命吉顼为检校相州刺史,并招募士兵钳制寇虏向南侵犯。吉顼以向来不习武为理由加以推辞,武则天说:“敌寇就要往后退了,不过借你的威名加以镇守阻遏罢了。”吉顼刚到相州,募兵时完全没有应征的人。不久颁发诏书任命皇太子为元帅,结果应募的人一日数千。吉顼回朝后说了这个情况,武则天说:“人心如此吗?你可为群臣说说。”吉顼在朝堂上讲述此事,武氏诸王都对他非常憎恶。张易之兄弟因为特别受宠,思量自我保全,向吉顼询问有什么办法。吉顼说:“天下思念唐朝很久了!庐陵王斥逐在外,相王身遭囚禁。皇上年事已高,武氏诸王不是海内民心所向。您为什么不请求拥立相王、庐陵王,以顺应民意?这是转祸为福的资本。”张易之、张昌宗找机会依照吉顼所说的上奏,武则天主意这才定了下来。不久武则天知道是吉顼参与谋划,便把他召来询问,吉顼说:“庐陵王及相王,都是陛下的儿子,先帝临终遗命托付给陛下,应当迅速归还国政。”于是武后决定把帝位还给中宗。第二年,吉顼因弟弟任伪官获罪被贬谪为琰川尉,等到向武后辞行时,他哭着说:“臣离开朝廷,永无再见之日,愿意说些话。然而病重,只请求片刻时间。”武后让他坐下,吉顼说:“水土都盛在一个盆子中,会有争执吗?”太后说:“没有。”吉顼说:“和成泥,有争执吗?”太后说:“没有。”吉顼说:“用泥塑佛像与道像,有争执吗?”太后说:“有的。”吉顼叩头说:“就是臣也认为有。皇子、外戚,有区别则两安。如今太子复立,而外戚诸王都封,陛下怎样使他们和睦呢?贵贱亲疏的不明确,这样驱使他们必然争执,臣知道两不相安了。”武后说:“我也知道这些,但事已至此,又能怎么办呢?”不久吉顼改任始丰尉,客居江都,之后去世。4.(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下山歌宋之问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和宋之问下山歌王无竟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宋诗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嵩山之游后有很多的思绪,次句和第三句叙事写景,直到尾句点明所思为何,巧妙与首句呼应。B.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全诗移步换景,表现真切自然。C.这两首诗均为楚辞体诗,这种诗体以“兮”字为重要外在标志,其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倾向为主。D.两首诗都写到了“明月”意象,宋诗写的明月永恒,意在反衬;而王诗写的是明月皎洁,意在正面烘托。(2)两首诗是纪游嵩山的唱和之作,试比较两者在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比较阅读时,结合诗歌内容,要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1)C.“其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倾向为主”错。初唐时期,宫廷诗歌多应制酬唱之作,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情感为主;而宫廷作家的骚体诗歌创作的个体性和抒情化特征明显较为突出,这两诗的情感个体性和抒情化特征明显。故选C。(2)相同之处,宋诗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嵩山之游后有很多的思绪,次句和第三句叙事写景,直到尾句点明所思是因“君再游兮复何时”,表达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心裴回兮不能还”,“裴回”“不能还”表达对嵩山之景的留恋不舍;可分析出共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不同之处,“松间明月长如此”,宋诗写的明月永恒,意在反衬,“君再游兮复何时”,何时能再次游览,作者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作对比,表达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又有人生苦短,不能长期拥有的怅恨,侧重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考后的无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王诗写明月皎洁,意在正面烘托,嵩山之景美好,留恋不舍,不能离去,表现作者不愿离去的痴心与执着,流露的是恣意的任情,侧重体现的是流连忘返之情。答案:(1)C(2)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不同之处:①宋诗写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明月常在,何时再来?作者将一种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作对比,其中既有对人生良辰美景的流连,又有不能长期拥有的怅恨,表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无奈。②王诗侧重表达流连忘返之情。既如此之美,何必离去?抒写的是一种不能离去的痴心与执着,表现的是一种任情的恣意。宋诗赏析:    宋之问的七言歌行和楚辞体诗最具独创性。他的楚辞体诗与七言诗的区别,仅在诗句的第四个音节增加一个感叹词“兮”字,及某些主题的惯例。这首《下山歌》是他最著名的楚辞体诗,当时曾被广泛地模仿。    宋之问在这首短诗的第三句轻易地回到了一般的七言句。楚辞体诗与强烈的、或许可称为“浪漫的”情感抒发相关。从宋之问运用楚辞的音节及他的此类诗被模仿的事实,读者可以感觉到,八世纪开头十年的文学趣味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诗是描写作者欲下嵩山,在这离别的时刻,牵着佳人,举步迟迟,满怀凄楚,不知何时能再与佳人相逢。佳人为伴,缓缓同行,若不是离别,该是多美的景象!5.(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气吞万里如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追慕历史英雄刘裕往昔的强劲之势;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却忘却国耻,呈现出“一片神鸦社鼓”的膜拜异族君主之态。(2)《赤壁赋》作者借“客”之口,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来生动形象地隐喻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3)诗人的眼泪,淌过古典诗词的长河,诉说着真挚的故事。流泪的缘由呈不尽相同,但却触动人心。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选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气吞万里如虎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鸦)(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蜉、蝣)(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襟)或: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重点字: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重点字: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重点字: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面对浩瀚天空,我们的先人认为那里除了点点星光,可能空无一物,①。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而是充满了等离子体、宇宙射线、电磁场等物质,存在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随着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进入并利用太空,太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越发紧密。就像人们需要根据日常天气预报安排生产生活一样,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②,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②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一般而言,③: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B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C.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D.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好像一把标尺,彰显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各处最多不超过16个字。(3)请结合以上片段,对“空间天气”下定义,不超过40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3)本题考查学生给相关概念下定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所给的文字信息,提取关于概念的关键信息,用简洁连贯的语言下定义,注意要符合下定义的格式及字数要求。【解答】(1)画线句中“打个喷嚏”“感冒”,运用了拟人手法。A.“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手法,用听觉(歌声)写嗅觉(荷香)。B.“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晚风以人的情态动作。C.“李公朴”运用的是借代手法。D.“好像一把标尺”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故选B。(2)第一空,根据原文“可能空无一物”“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可知,这里体现的应是古人对于太空“空”的认识,故可填“因此称之为太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