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提质增效:“一体化联研”模式构建与应用_第1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提质增效:“一体化联研”模式构建与应用_第2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提质增效:“一体化联研”模式构建与应用_第3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提质增效:“一体化联研”模式构建与应用_第4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提质增效:“一体化联研”模式构建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提质增效:“一体化联研”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教与学方式变革、教研模式创新、教育资源体系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优化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教研工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有助于超越以往教研活动中时间、场地、对象、工具的束缚,实现跨地区、跨学段、跨学科的高效教研,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针对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体量大、样态多元、校际差异较大,以及教育集团、联盟内也面临着学校之间距离远、师资差异大等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开展“教研指导—技术赋能—课例载体”的校际间、跨地区“一体化联研”新样态,探索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的新路径,以期为数智时代的教研创新和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一、“一体化联研”的模式构建(一)“一体化联研”的内涵特征“联”即借助技术手段,联合学校、教师、学生、资源、工具平台、教与学方式等多个主体和要素,组织校际间、跨地区的教师、教研员、科研人员、技术团队形成研究实践共同体;“研”即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以课例为载体,集体研讨并反思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改进的全流程。“一体化联研”,即依托教研员的专业力量和稳定的联研共同体,利用可深度互动的技术平台,综合运用协同编辑文档、问卷星等智慧工具,发挥其线上分组学习、同屏书写、数据分析等功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与教研场景,链接更多学校、教师、学生深度参与研修并彼此赋能,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转和教师集群成长。“一体化联研”特征有三个显著。一是研修成员多样化,包括授课教师、学科组教师、教研支持团队、专家指导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二是研修目标一致性,研修活动聚焦某一研究主题,通过团队协作交流与个体反思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指向关键问题的解决以及团队和个人的专业发展。三是研修过程协同化,营造平等对话、群策群力的氛围,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众筹智慧、相互学习、共建共享,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体。(二)“一体化联研”的要素模型“一体化联研”要素模型的构建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活动理论代表人物恩格斯托姆在维果斯基和列昂捷夫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活动系统结构图,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工具和标记、规则、劳动分工三个支持要素。[1]该理论引入不同活动系统之间的互动,提出活动系统内在的操作、行为、活动具有层级结构[2],更加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开放性和联动性。据此,研究团队梳理出支撑“一体化联研”的要素模型,包括六大关键要素:紧密协作的联研成员、明确聚焦的联研目标、专业稳定的联研团队、有效多元的联研媒介、自由交互的联研场景、常态推进的联研保障(图1)。第一,紧密协作的联研成员。广泛纳入各校学科组、教研组,集团、联盟成员校,学区、片区,兄弟区县,以及对口支持地区的各方教师,所有参与研修的教师都是联研主体,紧密协作,共创共研。第二,明确聚焦的联研目标。联研目标高度聚焦,研讨内容和成果意识指向明确,始终坚持以课例为载体,以打磨优秀教学设计、产出一节好课、打造一个好团队、师生共同成长为最终导向。第三,专业稳定的联研团队。研修教师、教研团队、科研团队、技术团队共同体组成了稳定的校际间、跨地区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展开研究型、体验式的协同联动。第四,有效多元的联研媒介。联研媒介包括在线教学交互平台、协同编辑工具、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研讨问题框架、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等,联研团队在多样化的技术工具和研究资源的支持下开展深度交互,让处于不同空间的教师可以线上线下分组交流、深度研讨、协作编辑、评课反馈。第五,自由交互的联研场景。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在线交互工具和平台,打破校际界限,实现技术赋能的高效联动,使教师在具有真实感和临场感的场景中开展教学实践,让参研教师如同处一地般开展协同教研。第六,常态推进的联研保障。系列联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和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明确的联研主题、系统的联研方案、规范的联研机制是“一体化联研”的重要支撑,能促使联研活动在常态推进的过程中快速迭代、改进优化。(三)“一体化联研”的实践流程“一体化联研”实践流程的构建以设计学习理念为基础。“基于设计的学习”可以“定义主题—构思设计方案—设计原型—迭代修订—应用改进”为活动链。[3]基于理论研究和多轮次实践,研究团队构建了“双循环”实践流程(图2),为设计和实施“一体化联研”提供有力支撑。如图2所示,“一体化联研”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实时通讯技术、直播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营造联合教研氛围、提供协同设计工具、支撑多地交流分享、促进师生多元交互、开展教学听评课、分析课堂学习数据、生成研修资源库,有效支持处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研修共同体协同开展教研。“一体化联研”的“双循环”,即小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指研修共同体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基于设计学习理念开展课例研修,遵循“协同设计—教学实践—反思改进”的实践路径,研究每个课例的教学主题、目标、任务和评价的全流程设计与实施,并不断改进优化课例。大循环,指通过“方案设计—团队组建—课例研究—迭代优化”的步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学习和数字化应用的多轮次循环实践中实现教研员、教师、技术团队的智慧生成,并为其他学科、其他学段、更多学校、更多地区的教师提供丰富的联研资源和经验,更大范围地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与教研能力。大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具体如下。一是聚焦主题,确定联研方案。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研教师关于教学设计、实施以及数字化应用的情况,了解教师待突破的重难点问题,整体规划联研方案,确定联研主题,选择课例内容,设计联研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流程;制定稳定的研讨机制,选择适合本次活动的在线教学交互平台、协同编辑、在线调研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工具,组织教师围绕主题深入开展课例研磨和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每个系列联研活动至少包括4—5次跨校研讨,持续时间通常在1个月左右。二是组建团队,赋能教师成长。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组建一支具有共同价值观、目标和愿景的联研团队,以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形成强烈的集体效能感,提升联合教研的成效。联研团队成员通常包括研究课授课教师(一位主讲教师或双师协作伙伴)、各校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员、科研员(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科研院所专家、技术支持团队。在研修中,教研员与各团队发挥主体优势,在研磨教学设计与优化课堂实施上同向发力,逐渐明确技术助力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有效路径,整体提升参研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与教研能力。三是课例载体,开展联研实践。在这一环节中,联研团队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联合教研。首先,各校教研组教师、教研员、专家借助在线教学互动平台开展异地同步教研,依据“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持续性的学习评价”进阶内容开展层层递进的研究,每一次联研聚焦1—2个关键问题,依托协同编辑工具开展组间交流、智慧生成、协作共创,参研教师在教研员、专家等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设计。之后,授课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多轮次教学实践,分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困惑。联研团队进行线上线下听评课,观察记录并提供教学反馈,基于评课数据的分析与反馈,共同对课堂组织实施、教学资源供给、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多轮次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最终生成师生共享的好课。四是研究反思,迭代工具资源。团队始终遵循研究引领,研制研讨问题框架、听评课模板、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等研究工具和资源,在联研过程中为参研教师提供思维支架和工具支持。研修共同体成员以成果展示、分享交流、专家引领、数据分析反馈的形式共享经验、相互赋能。每一系列联研活动结束后,研究团队及时总结梳理经验,快速迭代联研工具,将生成性研修资源上传至平台资源库,并将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校本研修中,更大程度地发挥“一体化联研”的价值,为下一轮联研奠定基础。二、“一体化联研”模式的实践应用三年来,海淀区坚持以课例为载体,先后开展了初一英语、初一语文、初三数学、小初高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初二生物学、小学语文、初二语文、初三道德与法治、小学体育、初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初中数学、小学艺术、高一化学共13个系列、50余场学科内和跨学科主题联研活动,区域内13所学校、500余位教师深度参与,全国各地超11万人次观看在线直播并参与研讨。本文以小学艺术综合联研活动为例进行介绍。(一)案例实践聚焦主题,确定联研方案。为了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和艺术综合教学方法探索的要求,满足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整体规划,聚焦课标中“唱游·音乐”的学段总体目标,以小学二年级《螃蟹歌》课例为切入点,开展主题为“基于趣味唱游的艺术综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联合教研,融合小学音乐和舞蹈两个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活动设计和双师协同教学。本系列联研活动于2023年3月每周开展一次,共计举办4场联研活动;利用在线教学交互平台开展跨校区之间的深度交流,使用协作文档记录组内研讨成果并与其他校区教师共享,通过问卷星采集教师听评课数据并即时分析与反馈。组建团队,赋能教师成长。本次联研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统筹组织,由海淀区H教育集团的一位舞蹈教师和J教育集团的一位音乐教师共同担任《螃蟹歌》授课教师,两个集团共8所成员校的25位小学音乐、舞蹈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邀请了海淀区小学音乐、舞蹈两位教研员作为学科教研专家对唱游活动设计和艺术教学进行深层次剖析和指导,还邀请了两位教育技术专家对技术助力课堂教学以及联合教研的模式和路径进行方向指引,技术服务团队为本节课搭建双师教学场景,调试软硬件设备,确保各校区在教学与教研中画面和声音传输正常。该系列最后一场联研活动纳入了更多研修共同体成员,共有3000余位全国教育同行在线观看联研活动直播并参与评课,众筹智慧,共同成长。课例载体,开展联研实践。在正式开展研讨之前,两位授课教师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在4场研讨中,联研共同体以研讨问题框架、听评课模板、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等研究工具为抓手,围绕“目标—活动—评价一体化设计”“技术赋能的教学实施”“双师教学分工与技术支持教学策略”三个问题,逐步深入思考研究,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技术应用三个维度进行评课,并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研讨,促进教学改进,最终明确本节艺术双师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聆听、自主学唱和创编、展示交流等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在实践中创新音乐与舞蹈深度融合的课堂样态和双师协同配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过程见表1。研究反思,迭代工具资源。在联研过程中,研究团队结合课标要求,基于《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的框架开发《小学艺术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在第3场联研活动中尝试应用,并根据参研教师使用反馈修改完善评课标准。在第4场联研活动中,评课标准面向全国使用,收集听评课数据并即时分析反馈,组织全体参研教师围绕“小学艺术综合唱游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策略”“技术支持学生学习和双师教学的思考”“技术支持跨校区联合教研的路径”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交流,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优化联研工具,为接下来的联研实践提供参考。(二)应用效果本次小学艺术综合“双师课堂”的“一体化联研”活动,有来自全国31个地区的3600余人次参与在线直播观课。其中,有352

位教师参与线上评课,提出了实践亮点和改进建议。量化评分结果显示,本节课总体得分90.64,可见大家对课堂实施的总体评价很高;参研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在审美感知和创意实践方面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同时,有超过80%的教师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音乐与舞蹈深度融合,双师双主体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系列联研活动结束后,有参研教师表示,通过深度参与联研活动,自己对学科融合、双师教学和“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技术赋能、循证改进的教研模式也让自己受益良多,未来会考虑将“一体化研联”和“双师课堂”的模式迁移应用到校本研修中。从该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