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6非连续性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人类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好在,随着全球多个国家
和地区推出大规模疫苗接种计划,我们终于看到了终结疫情的曙光。
【文本一】
目前全球有9种新冠疫苗批准上市,包括辉瑞和莫德拉的2种mRNA疫苗,俄国卫星V、英国阿斯利康/
牛津、美国强生、中英康希诺4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加之中国的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和科兴公司的3
种灭活疫苗。
A.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的制作相对简单。首先分离活病毒,再进行体外大规模培养病毒,下一步通过化学、加热或
放射线等方法来杀死病毒,使其没有感染性。但是这些“尸体”上的蛋白壳仍然能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即还保持着病毒的免疫原性,这样候选疫苗就制备出来了。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在临床上有几十年的应用经验,安全性有保障。同时,批量生产这种疫
苗的设施早就存在,随时可以大规模制造疫苗。
灭活疫苗的缺点是制作过程要用活病毒,有一定风险。另外灭活疫苗成分比较复杂,可能引起不良反
应。
B.腺病毒载体疫苗
载体疫苗是科学家巧妙地使用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插入新冠病毒的基因,来制成疫苗。常用的载体
是原来可以引起轻微感冒的腺病毒,但这些腺病毒的复制基因已被删除,就不会引起感冒,安全性高。
但是,这类疫苗也有潜在的问题。因为腺病毒是常见病毒,有的人以前感染过这种腺病毒,身体里可
能已经有了抗体,有可能对载体产生抵抗。
C.mRNA疫苗
mRNA通过利用人体自身的分子机制来缩短时间,从本质上讲,这种技术是教会人体的细胞如何制造一
种类似于病毒的突刺蛋白——突刺蛋白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所在——然后触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制
作mRNA疫苗既不需要拿到病毒,也不需要培养大量病毒,所以研发速度很快。
mRNA疫苗也有不足:这类疫苗的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需要储存在零下20摄氏度或零下
7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给运输和分发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这类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比较大,如局部疼痛、
全身疲倦等。
第1页共35页.
(节选自2020年12月《健康报》,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接种新冠疫苗的程序有充分的安全保障。但除了安全性,人们目前考虑较多的是疫苗是否有效,
这也是很多人观望的原因。根据世卫组织的要求,新冠疫苗必须达到50%的效能才能获批上市,这也是中国
批准国产新冠疫苗的刚性标准之一。
即便有人怀疑疫苗的有效性,或者在实际中疫苗的有效性可能达不到50%,也至少可以让接种者产生一
定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不足以有效地中和病毒,但从免疫的基本理论——免疫印记(免疫记忆)来看,
对个人也是大有好处的。人们无论是自然患病,还是接种疫苗,都会在免疫系统留下印记,在以后的生活
中再次接触同一种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就可引起比初次接触时更强和更多的抗体,以抗御疾病。
因此,现在接种新冠疫苗,即便效果再差,也可以让人体获得对新冠病毒的一定程度的免疫记忆,未
来万一感染新冠病毒,产生的症状也会较轻甚至是无症状。
(节选自2021年3月《医学界》,有删改)
【文本三】
从WHO信息来看,近期疫情降幅最大的国家来自欧洲和美洲地区。而这些地方也多是疫苗推进最快的
地区。
不过,此轮下降都是疫苗的功劳吗?专家们对此意见不一。美国加州大学流行病学系资深终身教授张
作风认为,疫苗是最重要的,传统的防疫措施会起一定的作用,但不会带来如此大幅度的下降。“我们的
研究结论是,戴口罩大概可以带来15%的感染率下降,居家令可以带来9%左右的下降”。
美国疾控中心前任主任费和平则认为,他不觉得疫苗对美国当前感染率有多大影响,而是民众正在做
着正确的事情:保持距离、戴口罩、不旅行、不与别人在室内混在一起。目前,接近6000万美国人完成了
至少第一针的疫苗接种,在人口中的占比为18%。学界公认,70%~90%的接种率可以建立起群体免疫的屏障,
所以,一些公卫专家同意费和平的看法,认为现在的接种率还达不到产生如此广泛影响力的程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7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活疫苗的制作是把病毒杀死,但保留病毒的免疫原性,从而刺激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B.目前,全球有9种批准上市的新冠疫苗,效能都能达到50%及其以上。这也是世卫组织的要求。
C.全球多个地区出现了疫情减缓的趋势。信息显示,近期疫情有较大减缓的地区,大多是疫苗推进快
的地区。
D.美国疾控中心前任主任认为,疫情缓解的主要原因是18%的美国人完成了至少第一针的疫苗接种。
第2页共35页.
2.“文本二”的画横线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3.有专家提到,疫苗真正起到终结新冠疫情的作用,必须做到三点:有效、安全、可及。请你依据文
本信息,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疫苗可能影响新冠疫情终结的原因。
4.目前,中国的新冠疫苗接种虽然是免费和“应种尽种”的,但邻居李阿姨认为,作为一种新式疫苗,
还是观望一下为好。请结合文本,告诉李阿姨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答案】1.D2.①举例子,举新冠病毒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解释了免疫印记如何使疫苗在人体中产生
效果;②作比较,将接种疫苗感染病毒和初次接触病毒产生抗体的差异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免疫印记可
以引起比初次接触时更强和更多的抗体,达到抗御疾病的效果。(任答1点即可)3.①有效性不够高:
在实际中疫苗的有效性可能达不到50%;腺病毒载体疫苗对感染过腺病毒的人可能无效(任答1点即可)。
②安全性有待提升:有些疫苗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mRNA疫苗的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灭活疫苗的制作过程有一定风险(任答2点即可)。
③可及性还不够:疫苗的储存条件给运输和分发造成了很大的限制;70%~90%的接种率才可以建立起
群体免疫的屏障。4.示例:李阿姨,接种疫苗很有必要。首先接种新冠疫苗可以使人产生抗体,预防新
冠,并且达到了70%~90%的接种率可以建立起群体免疫的屏障。退一步说,现在接种疫苗,未来万一感染
新冠病毒,产生的症状也会较轻甚至是无症状。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
文本三最后一段“美国疾控中心前任主任费和平则认为,他不觉得疫苗对美国当前感染率有多大影响,
而是民众正在做着正确的事情:保持距离、戴口罩、不旅行、不与别人在室内混在一起”,由此分析,D项“疫
情缓解的主要原因是18%的美国人完成了至少第一针的疫苗接种”是错误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划线句“如新冠病毒,就可引起比初次接触时更强和更多的抗体,以抗御疾病”举新冠病毒的例子,是举
例子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免疫印记如何使疫苗在人体中产生效果;“人们无论是自然患病,还是接种疫苗,
都会在免疫系统留下印记”将接种疫苗感染病毒和初次接触病毒产生抗体的差异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
方法,结合划线句“就可引起比初次接触时更强和更多的抗体,以抗御疾病”可知,突出强调了免疫印记可以
引起比初次接触时更强和更多的抗体,达到抗御疾病的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及概括。依据文本信息,从“有效、安全、可及”三个方面分析疫苗可能影响新冠
第3页共35页.
疫情终结的原因。
结合文本二第二段“即便有人怀疑疫苗的有效性,或者在实际中疫苗的有效性可能达不到50%,也至少
可以让接种者产生一定的抗体”可知,有效性不够高。
结合文本一“灭活疫苗的缺点是制作过程要用活病毒,有一定风险。另外灭活疫苗成分比较复杂,可能
引起不良反应”“这类疫苗也有潜在的问题。因为腺病毒是常见病毒,有的人以前感染过这种腺病毒,身体里
可能已经有了抗体,有可能对载体产生抵抗”“这类疫苗的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需要储存在零
下20摄氏度或零下7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给运输和分发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这类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比
较大,如局部疼痛、全身疲倦等”可知,有些疫苗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mRNA疫苗的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
一步随访观察;灭活疫苗的制作过程有一定风险,所以安全性有待提升。
结合文本三“学界公认,70%~90%的接种率可以建立起群体免疫的屏障”可知,可及性还不够。
4.本题考查劝说词。口语交际题,围绕李阿姨担心疫苗的安全性来谈即可,注意语言得体。
根据文本一“灭活疫苗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在临床上有几十年的应用经验,安全性有保障”和文本二“中
国接种新冠疫苗的程序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可知,我国接种的新冠疫苗安全有保障;
根据文本二“现在接种新冠疫苗,即便效果再差,也可以让人体获得对新冠病毒的一定程度的免疫记忆,
未来万一感染新冠病毒,产生的症状也会较轻甚至是无症状”等可知,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小;
根据文本二“人们无论是自然患病,还是接种疫苗,都会在免疫系统留下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接
触同一种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就可引起比初次接触时更强和更多的抗体,以抗御疾病”可知,接种疫苗是
阻断新冠疫情蔓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以上内容进行劝说,语言表达清晰、得体、流畅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普查的前世今生
王思彤
①2020年是人口普查年,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将近70年了,人口普查开展了7次,
全国总人口也从6亿人增加到14亿人,翻了一倍还多。其间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值得回顾一下。
②事实上,人口调查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
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进入封建社会,很多国家仍然有
人口调查,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③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1790年的人口普查,此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
第4页共35页.
普查。据1982年出版的《人口普查浅说》一书介绍,现代化的人口普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790—1870
年,先后有63个国家和地区搞过人口普查,涉及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二是1871—1950年,人口普查发展
很快,到19世纪末又有4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口普查,但是没有中国;三是1951年到现在,通称战后
人口普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
④我国1953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不叫普查,而称为全国人口调查。1953年4月3日,
政务院发出《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可见当时的人口调查登记主要是为公民选举服务
的,因为选民登记必须以人口登记为依。调查登记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要求所有调查登
记工作于9月底前完成。中央由内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所需各项调查经费列
入各级选举预算,由国库报销。国家统计局1954年11月1日发布的《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
示: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亿人。
⑤1964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决定在1964
年6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6月30日24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普查目的不再是为了
普选,而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这实际上默认了1953年的人口调查是第一次全国
人口普查,1964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口普查办公室关于纠正多报人口现象的报告》,把保
证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摆到了重要位置。
⑥文革十年,人口普查中断,1980年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
组《关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决定1982年7月1日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普
查的标准时间改为7月1日零时。这次普查我国首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
⑦198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对今后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批复》确定了人口普查周期,原则
同意今后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在年号末位逢零年份进行普查),两次普查中间进行一次1%人
口抽样调查。
⑧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仍为7月1日零时,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统计信息自动
化系统为主来完成。1989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并作动员讲话。
1990年7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人口普查登记。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发布的《关于1990年人口
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
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恰逢千禧年,普查标准时间调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原始数据录入工作
全部采用了光电自动录入方式。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
对象(即我国境内的自然人),首次聘请文艺工作者担任宣传大使。
第5页共35页.
⑩回首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令人感慨。当今中国已经以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姿态昂首进入决胜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相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定会续写辉煌选。
(选自《统计与咨询》2020年第4期“统计人语”,有删改)
【链接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节选)
①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
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
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②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
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③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
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
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
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
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
【链接二】
第6页共35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2020年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
分点,
(节选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
【链接三】
2020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识解读
第7页共35页.
“中国人口普查—202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
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编者按:第一到五次普查,没有人口普查标
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国家首次发布了人口普查标识,第七次人口普查继续沿用这个标识。)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5.以下关于“人口普查”历史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到了现代化的人口普查的第三时期,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中国也是在这个
时期开始人口普查的。
B.在世界人口普查的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普查。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十七世
纪九十年代的人口普查。
C.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但当时调查的目
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D.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而开展的,此次普查有了固
定的登记标准时间。
6.下列关于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解读,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比以前,我国目前的性别构成比率已有一定改善,但仍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点,未来仍需持续地
改善。
B.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4.21个百分点,达到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
最高峰。
C.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改变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但改变不了人口均衡发展
的压力。
D.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4亿,虽然人口总量在逐年递增,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也有
所下降。
7.请根据链接三,简要解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识的含义。
8.请简要分析,从1953年起,我国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
【答案】5.A6.C7.(1)示例:(1)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具有典型的中国
特色,巧妙地代表了“中国人口”。(2)两条环绕的彩带是英文字母“C”,为“中国(CHINA)”和“人口普查
(CENSUS)”的英文首字母,体现了“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主题及与国际接轨的理念。(3)“2020”表明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年份。8.①普查周期从无规律到逐渐固定。②普查标准时点有所调整并相对固定。③
第8页共35页.
普查对象从中国人到自然人。④普查标识从无到有。⑤人口普查的目的在变化。⑥数据处理方式逐渐自动
化。⑦宣传方式的演变。(以上七点任答3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
B.有误,结合第③段“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1790年的人口普查”,可知“世界上
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十七世纪九十年代的人口普查”理解错误;
C.有误,结合第②段“进入封建社会,很多国家仍然有人口调查,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可知
“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理解错误,“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不是封
建社会;
D.有误,结合第⑤段“1964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的指示》,决定在1964年6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6月30日24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
可知选项“此次普查有了固定的登记标准时间”错误。
故选A。
6.C.有误,根据“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
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分析,“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少儿人口比
重回升,改变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但改变不了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不符合文意。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标识的解读,结合“以汉字书法‘人’字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
要色素”分析标识中的每一个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即可。
示例:“中国人口普查—202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和国画“中式民居”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
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两条环绕的
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2020”表明普查年份,体现了“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
主题概念及与国际接轨的普查理念。”
8.本题考查信息概括能力。
根据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可知,普查周期逐渐
有规律,人口普查固定在在尾数逢零的年份进行,每十年一次,据此概括为:普查周期从无规律到逐渐固
定;
根据第④段“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要求所有调查登记工作于9月底前完成”、第⑤段“决
定在1964年6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6月30日24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第⑥段“决
第9页共35页.
定1982年7月1日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改为7月1日零时”、第⑧段“1990年进行的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仍为7月1日零时,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为主来完成”、
第⑦段“198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对今后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批复》确定了人口普查周期,原则
同意今后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在年号末位逢零年份进行普查)”分析可知,前四次普查标准
时点为6月30日24时,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调整到11月1日零时,据此概括为:普查标准时点有所
调整并相对固定;
根据第⑨段“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即我国境
内的自然人)”分析,前五次人口普查只登记中国公民,从第六次开始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对象。
据此概括为:普查对象从中国人到自然人;
根据第⑨段“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聘请文艺工作者担任宣传大使”分析,第六次普
查开始聘请文艺工作者担任宣传大使。据此概括为:宣传方式的演变;
根据链接三“第一到五次普查,没有人口普查标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国家首次发布了人口普查标识,
第七次人口普查继续沿用这个标识”分析可知,前五次人口普查无标识,从第六次开始有标识。据此概括为:
普查标识从无到有;
根据第④段“我国1953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不叫普查,而称为全国人口调查。1953年
4月3日,政务院发出《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可见当时的人口调查登记主要是为公
民选举服务的,因为选民登记必须以人口登记为依”和第⑤段“1964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
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决定在1964年6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6月30日
24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普查目的不再是为了普选,而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
据”分析,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主要是为公民的选举服务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
远计划提供依据。据此概括为:人口普查的目的在变化;
根据第⑧段“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仍为7月1日零时,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统计
信息自动化系统为主来完成”分析可知,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据此概括为:
数据处理方式逐渐自动化。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机体对外界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不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
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第10页共35页.
②一般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
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
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
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③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电活动,脑电活动
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
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
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
出现在夜晚,睡眠时间长,程度深;而午休多属于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时间短,程度浅。
文本二
①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②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
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大脑无法这样做。人只有
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
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③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有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
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因为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
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眠时则进
行“大扫除”。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体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
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出脑外。
④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充足的睡眠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不疏、
气血亏虚、脾胃失调、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等。研究人员给164名健康的成年人先算上追踪腕带,然后让
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
析发现,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睡眠超过7小
时的人得感冒的几率高三倍。
⑤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
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
眠不足会引起被试者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
基因的影响,科学家还认为,儿童在睡眠时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隐性知识,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外在知识,
第11页共35页.
而儿童的这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与其晚上睡眠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达到9小时以上的睡眠,他们的记
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
文本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相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健康
状况调查活动。下面是两项调查统计结果:
文本四
研究者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12—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
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
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
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
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贵少年
睡眠质量也更高。
9.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除大脑外,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的方式来修补向由基给人体细胞造成的损
伤。
B.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出现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等问题,也增加了感
冒的几率。
C.四国中,日、美两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相当,仅相差2.20%;韩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
比例最低。
D.我国中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与繁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带来的不良情绪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有关。
第12页共35页.
10.简要概括文本一和文本四的主要内容。
(1)文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写出文本二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学校提倡学生进行午休,但有的学生却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学习,请你用文本二的相关知识劝说他
们午休。
【答案】9.D10.睡眠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11.分
类别。从四个方面分类说明睡觉的重要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把握信息。12.[示
例]同学们,利用午休时间学习,这种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午休时间可不是可有可无的,短
暂的午休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力,恢复活力,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午休还有调节脏腑功能、
降低感冒几率、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等效果。既然午休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了高效学习,请你
们一定要午休哟!
【解析】9.D.根据文本三中饼状图,可知影响中学生睡眠因素有四种:学业负担(52.3%),不良情
绪(30.20%),网络诱惑(15.40%),其他(3.10%)。从整体看“中学生睡眠情况不容乐观”是正确的,选项
在表述其影响因素时,以偏盖全,“不良情绪主要与繁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带来的不良情绪这两个因素的影
响有关”理解有误;造成不良情绪的因素很多,不一定是家长带来的;
故选D。
10.本题考查提取概括文本主要信息能力。细读文本,从中筛选关键词语和句子概括就好。注意说明
性质的材料,往往有中心句,中心词,或概括性强的标志性词语,注意把握。
材料一第①段以“什么是睡眠?”引出“睡眠的定义”,第②段“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
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讲了睡眠分类;第③段具体介绍“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据此材料一内容可概括为:睡眠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
材料四:有一句有标志性词语的中心句“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据此即可
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根据文本二“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
第13页共35页.
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第三,睡眠可以
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些关键词句可知,分门别类的
介绍了睡眠的重要作用;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读者
理解。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要有称呼和敬语;分析利弊,要从材料中找出依据;语气要委婉,
让对方容易接受。文本二分四个中心句对睡眠的好处进行说明,“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
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降低感冒几率”“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劝说时要把这些好处讲清楚。
示例:小明你好,你这么用功,真的很让我们佩服。但是,最好别占用午休时间,中午短暂睡眠可以
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使大脑恢复活力,让我们下午更好的学习,能为身体
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等效果,能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降低感冒几率。午休有这么多的好
处,不休息真是得不偿失,我们一起休息好不好?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
明开幕。
②本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于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
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将全面总结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谋划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
治理蓝图,COP15也将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
③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
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这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公约。目前,全球已有196个缔约
方,承诺保障生物多样性。1992年6月11日,中国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最早签署公约的国家
之一。缔约方大会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
【材料二】
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与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发布《咱家的自然课:中国家长生物
多样性认知调研报告》。下图是其中一项访谈结果。
第14页共35页.
【材料三】
①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给出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
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
②生物多样性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遗传(基因)多
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
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③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以及食物、原材料和生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生活着超过1000万种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菌类和微生物。人类每天消费的食物、服装或药物等,
仅使用了约4万种动植物,至今仍有成千上万个物种尚未被人类发现。据估计,饮用水、新鲜空气、热吸
收、森林与海洋、粮食与授粉等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年度价值高达125万亿美元。仅以授粉这一项服务而
言,假设我们需要以人工授粉(人工和技术)代替昆虫授粉,每年的成本就可能高达1530亿欧元。
【材料四】
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相互依存与制约维持系统平衡,这意味着,一旦一种物种绝迹,与之相关的物
种也将濒危,连锁反应会导致与之相关的环境从有序走向失序,局部的失序甚至会进一步造成生态系统的
恶化,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敲响了警钟。
②在生态系统中,个体的生老病死、新物种的产生和已有物种的灭绝,都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但在
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现在物种灭绝的速率已经是正常背景下的1000倍。
③不论是教科书里经典的渡渡鸟、袋狼的消失,还是2018年3月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
的离世,都在不断地鸣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警钟。破坏自然很容易,但恢复却太难,就算花费大量的人力
财力,也往往只能找回曾经平衡状态的一个边角。
第15页共35页.
13.请为【材料一】的消息拟一个标题。
14.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5.【材料三】中出现了哪些说明方法?
16.【材料四】揭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谈
谈你的理解。
【答案】1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会议在云南昆明开幕14.家
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生物多样性的知晓度越高(或家长受教育程度越低对生物多样性的知晓度越
低)15.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16.一问: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的加速,进而导致生
物多样性加剧丧失。二问:围绕“爱护环境,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
的生物资源”来答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概括消息的标题。作答时,要按照“人物(对象)+事件”的格式,且消息的主要
内容往往在导语部分。由材料一第①段“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开幕”可知,主要事件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
五次会议(COP15)会议在云南昆明开幕。据此拟写即可。
1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在【材料二】的图表中关于“不同教育程度家长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知晓度”,“初中及以下”未听说过的占
比最大,为50.56%,其次为“技校/职高/高中/中专”未听说过的,占比为42.82%,再次为“大专”未听说过的,
占比为30.30%,接着为“本科”未听说过的,占比为18.74%,“硕士”未听说过的,占比为12.01%,最后“博
士”未听说过的,占比为3.45%,占比最低。据此可知: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生物多样性的知晓度越高(或
家长受教育程度越低对生物多样性的知晓度越低)。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
材料三第①段“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给出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
性”可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生物多样性下定义。
由材料三第②段“生物多样性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可知,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
由材料三第③段“仅以授粉这一项服务而言”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举授粉这一项服务,估算有关成
本。
第16页共35页.
由材料三第③段“1000万”“约4万种”“高达125万”“高达1530亿”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6.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问:由材料四第①段“连锁反应会导致与之相关的环境从有序走向失序,局部的失序甚至会进一步
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第②段“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现在物种灭绝的速率已经是正常背景下的1000倍”
可知,材料四揭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导致物种灭绝的速率是正常的千倍,进而导
致生物多样性加剧丧失。
第二问:由材料一第③段“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
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和材料三第③段“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
的生存环境以及食物、原材料和生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材料四第③段“破坏自然很容易,但恢
复却太难,就算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往往只能找回曾经平衡状态的一个边角”可知,我们重视环境保护,
减少人类活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五)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
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
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
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
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
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
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
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
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
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
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
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第17页共35页.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从正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不至于让人进得园来所有景物悉入目中。往前一望,见白石崚
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从小径游去,抬
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宝玉留题“曲径通幽”。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
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流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这就是沁芳斋了。
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
遮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道,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
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就是后园,有大株梨花和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
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此处是第一处行幸之所,
宝玉题额“有凤来仪”,后来是林黛玉的住处,取名潇湘馆。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略有改动)
【材料三】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淡雅”等等,莫不突出以“雅”……
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
诗,一幅画,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
(选自陈从周《园林美与昆曲美》)
17.下面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对称的建筑被比作图案画。
B.假山池沼的配合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游人有身在大自然的感觉。
C.每个自然段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美景。
D.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清晰地概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18.材料一、二都写到花木,说说两则材料中的花木在审美方面有何异同。
19.材料三说中国园林具有“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二中介绍沁芳斋的内容,具体
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两个特点的。
20.历来介绍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或从美学角
度写。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并说明理由。
第18页共35页.
【答案】17.B18.相同点:都注重与其他景物配合,辉映成趣。不同点:材料一“着眼在画意”,材
料二则“着意观览”。19.由“翠嶂”“白石崚嶒”写到“清流”是由高到低,再由“清流”写到“飞楼插空”是由低
到高;接着由“飞楼”写到“池沼”“石桥”是由高到低,最后写“桥上有亭”则由低到高。可见,沁芳斋具有高低
起伏的特点。“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两
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等句体现了“有隐有藏”的特点。20.材料一是从导游角
度介绍苏州园林的,材料一在介绍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配合效果时,都是从“游览者”观感的角度来介绍的;
材料二也是从导游角度介绍沁芳斋和潇湘馆的,材料二中有一系列表示游踪的词句;材料三是从美学角度
来介绍中国园林的,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
【解析】17.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
称的”可知本项“都是对称的”表述过于绝对;
C.材料一第二段中没有用到打比方;
D.材料一共三个段落,照应原文中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
衬”这三个段落是并列关系,本项“总分总”有误;
故选B。
18.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材料一中的“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和材料二中的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大株梨花和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
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可知相同点:都注重与
其他景物的配合,相映成趣。
根据材料一中的“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和材料二中的“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
木,莫不着意观览”可知不同点:材料一“着眼在画意”,材料二则“着意观览”。
19.考查筛选信息。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的是沁芳斋。
根据“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见白石崚嶒”“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可知,由“翠嶂”“白
石崚嶒”写到“清流”,这是由高到低的顺序。
根据“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两边飞楼插”,由“清流”写到“飞楼插空”,这是由低到高。
根据“两边飞楼插空”“白石为栏,环抱池沼”可知,由“飞楼”写到“池沼”“石桥”,这是由高到低。
第19页共35页.
根据“桥上有亭”可知,这是由低到高。
以上分析印证了“有高低起伏”的特点。
根据“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可知,小径藏于藤萝掩映之中。根据“一带清流,
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可知,清流隐于花木深处。根据“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可知,飞楼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以上分析印证了“有藏有隐”的特点。
20.考查比较阅读。
材料一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材料二的说明对象是沁芳斋和潇湘馆。均用词准确严谨,生动形象,
如同是一篇导游词,让读者对于这几处景点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这两则材料都是从导游的角度来介绍的。
联系材料一原文中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可知,作者是站在游览者
的观感来介绍的。联系材料二中的“从正门进去、往前一望、从小径游去、进入石洞、再进数步,渐向北边”
等词语可知,作者是按游踪来进行介绍的。
材料三强调了中国园林的“雅”,联系出处《园林美与昆曲美》,可知这则材料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来介
绍中国园林的,主要介绍其审美价值。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能为生育、养老、教育、就业等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成为
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第20页共35页.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
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普查特点对比
时间特点
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
1953年
到登记站登记。
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
1964年
供了可靠依据。
1982年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调查项目增多,拓展到21项,汇总资料丰富,为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可靠
1990年
的依据,为确定人口社会问题提供了翔实数据。
国务院于2010年5月12日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
2010年
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首次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方式开展人口普查登记;普查项目增加居民身份证号码;增
2020年
加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
材料三: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正式公布,全人口共14178万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览表如
图。
第21页共35页.
材料四:
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
深汕特别合作区)1756.0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40万人相比,增加713.61万人。
《公报》显示,深圳龙岗、宝安、龙华人口增加较多。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区为宝安(447.66万
人)、龙岗(397.90万人)和龙华(252.89万人),合计占全市人口比为62.55%‰。与2010年比,人口增
加较多的区为龙岗、宝安、龙华、南山和光明,分别增加209.46万人、183.76万人、114.94万人、70.75
万人和61.44万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新区域的人才引进,同时拉动家庭人口及相关服务人
口的流入。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
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同时,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的便捷,缩
短了城区间的空间距离,区域一体化逐步加强。
21.阅读材料二,对比历次普查工作特点,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请写出三点。
22.对上述材料进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文表姐是中国公民,她在法国留学还有一年才学成归国,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国,可以不参加
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
B.据材料一的宣传海报,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要上学,上学难不难,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相
关问题,有赖于详尽的人口信息。
C.分析材料三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图,我们可以得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率和城镇化率持续攀升,
再创新高。
D.根据材料四可以得知:宝安、龙岗、龙华三区人口数量及10年间人口增长数量位列全市前三。
23.根据材料四思考:一个地区要吸引和招揽更多人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第22页共35页.
24.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征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以下入选
的三句标语,请任选一句,谈谈其妙处。
(1)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2)@所有人,人口普查需要您来打卡!
(3)米袋子,菜篮子,关键摸清几口子!
【答案】21.(1)普查方式更加先进、多样;(2)普查数据的信息处理方式更加先进;(3)普查项目
更加丰富;(4)普查范围扩大;(5)通过立法规范普查工作。(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F(陕) 048-2021 一体化振动变送器校准规范
- 学期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计划
- 行政部效率提升项目实施计划
- 城市规划保安工作计划
- 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培训紧急救护与护理课件
- 提高供水质量的实施方案计划
- 活动现场的保安组织与指挥计划
- 成本优化与价值链管理培训
- 客厅装饰画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GPS同步钟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与意境探究教学设计
- 社区妇联2024工作计划
- 跨学科实践活动7+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
- 医院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 中建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装卸分拣仓储合同范文
-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求助与防治课件 33
-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 校园创美》课件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组”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常见的氨基酸的分类特点及理化性质
- 【碳足迹报告】新乡市锦源化工对位脂产品碳足迹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