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工程水下检测技术规程》_第1页
《港口工程水下检测技术规程》_第2页
《港口工程水下检测技术规程》_第3页
《港口工程水下检测技术规程》_第4页
《港口工程水下检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140

P67

团体标准

T/CWTCA***-2019

港口工程水下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underwater

inspectionofHarbor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2020-**-**发布2020-**-**实施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发布

1

1总则

1.0.1为规范和指导港口工程建筑物水下检测技术要求,提高水下

检测质量,满足港口工程安全运行的需要,提升港口工程管理水

平,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在役港口水工建筑物、防波堤与护岸及修造船

水工建筑物泥面以上水面以下结构的水下检测,其它类似结构可参

照本规程。

1.0.3港口工程水下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水下结构UnderwaterStructure

港口工程建筑物组成结构中处于常水位以下或年平均潮位以下

的结构,如码头的桩基、墙身、基床等。

2.0.2水下检测UnderwaterDetection

港口工程使用期间,对建筑物水下构件和地形环境进行的检

查、量测、测量和监测活动。

2.0.3一般性外观检查GeneralAppearanceInspection

对水下结构进行整体概貌检查,了解结构的表观损伤,如水下

结构的混凝土剥落露筋、钢筋锈蚀、裂缝等,不需对水下结构进行

表面清冽,发现异常应作特别记录并进一步详细检查。

2.0.4详细的外观检查DetailedAppearanceInspection

对水下结构进行表面清除,详细检查隐藏性的缺陷或损伤,采

用钢尺、量具、刮刀等工具进行检查和量测,检查结果以定量的数

据和图片进行描述,该方法又称为水下量测法。

2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港口工程水下检测的目的、范围及内容应根据检测对象

的具体情况和技术要求确定,与港口工程结构检测和评估同步进

行。

3.1.2港口工程水下检测项目应按表3.1.2选定。

港口工程水下检测项目表3.1.2

建筑物

类别重力式板桩码高桩码防波堤修造船水

浮码头

检测码头头头与护岸工建筑物

项目

水下结构外观☆☆☆☆☆☆

水下结构变形变位☆☆--☆☆

基础或护体的

☆---☆☆

冲刷、淘空

基桩所在泥面标高--☆☆--

钢结构剩余厚度-☆☆☆--

防腐蚀措施检测-☆☆☆△△

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注:“☆”表示必须检测项目;“△”表示可选检测项目;“—”表示无须检测项

目。

3.1.3在规定检测周期内、偶然事故或特殊灾害后,港口工程

建筑物应实施水下检测。

3.1.4水下检测现场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规

定。

3

3.2检测工作程序

3.2.1水下检测工作宜按图3.2.1的程序进行。

接受委托

调查、收集资料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现场检测复检验证,补充检测

整理分析和结果评定

检测报告

图3.2.1水下检测工作程序

3.2.2根据资调查资料和现场水域环境,确定水下检测作业方

式。

3.2.3人员组织应包括潜水检测员在内的检测小组,明确各人

员岗位职责。

3.2.4检测设备、潜水装置及其它辅助设备应全面检查,所有

设备使用正常并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检测设备在现场使用前后

应校验与记录。

3.2.5水下检测测区和测点应作标记和编号,合理布置水下检

测作业路线。

3.2.6水下检测作业前应移除周围障碍物,有效清理水下结构

表面附着物。

4

3.2.7当出现检测数据异常或检测数量不足,应进行复检验证

或补充检测。

3.3检测方式和抽样方法

3.3.1水下检测可采取全数检测或抽样检测两种方式。抽样检

测时,宜随机抽取样本;当不具备随机抽样条件时,可按约定方法

抽取样本。

3.3.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宜选用全数检测方式。当不具备全数

检测条件时,应注明未检测的构件或区域。

3.3.3水下结构变形变位宜在水下外观检查后选用抽样检测方

式,抽取部位应包含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异常部位。

3.3.4水下钢结构耐久性的抽检宜符合下列规定:

(1)剩余厚度检测宜选用抽样检测方式,具体抽检数量应按不

同钢结构形式进行规定;

(2)阳极消蚀检测宜选用抽样检测方式,随机抽取阳极总数的

5%~10%;

(3)电位检测测点沿建筑物纵向方向间隔不宜大于20m,在水

中深度方向间隔不宜大于3m。

3.3.5基础或护体的冲刷及淘空检测宜选用抽样检测方式,应

选取具有代表性部位的基础或护体,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基础或护体

总量的30%。

3.3.6港口工程建筑物应进行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3.3.7当为下列情况时,检测对象可为单个构件或部分构件,

但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1)指定的检测对象或范围;

5

(2)因船舶撞击、灾害影响、环境侵蚀等造成部分构件损坏

时。

3.4水下检测方法

3.4.1港口工程水下检测宜采用水下目视检测、水下超声波测

厚、水下电位检测、水下高程测量、水下磁粉检测等无损检测方

法。

3.4.2水下检测前应进行水下清理,通过手工刮刀、高压水

枪、打磨刷等工具,去除水下结构表面附着物,清除范围和标准应

满足检测技术要求。

3.4.3水下目视检测方法

3.4.3.1本方法可适用于水下结构外观检查、水下结构变形变

位检测、海生物生长检测、阳极检测、基础或护体的冲刷与淘空检

测等内容检测。

3.4.3.2本方法通过潜水员、水下机器人或水下声纳系统等,

采用水下探摸、水下录像及水下量测等技术对水下结构进行检测。

3.4.3.3本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首先

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一步作详细的外观检

查。

3.4.3.4从事水下操作的潜水人员应具有经国家认可机构颁发

的潜水员证书和水下检测员证书,同时至少有一年的相关工作经

历。

3.4.3.5检测设备应根据检测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进行选

定。有关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6

(1)潜水装置、供气系统、通信装置等水下潜水设备的相关要

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空气潜水安全要求》(GB26123)的有关规

定。

(2)水下摄录设备可采用水下轻型摄像机或水下录像系统,摄

像机像素不宜小于1080P。

3.4.4水下超声波测厚方法

3.4.4.1本方法适用于水下钢结构厚度检测,通过水下超声波

测厚仪进行检测。

3.4.4.2从事水下操作的潜水人员应具有经国家认可机构颁发

的潜水员证书和水下检测员证书,同时至少有一年的相关工作经历

和熟悉水下超声波测厚仪操作。

3.4.4.3水下超声波测厚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厚度测量范围宜在1mm~500mm之间,分辨率不宜低于

0.1mm;

(2)自动校对零点,可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3)具有多重回波去除涂层厚度影响的动能。

3.4.4.4测厚检测前后应使用试块对测厚仪进行校验。

3.4.4.5探头与检测面应保持良好耦合状态,宜采用网格状方

式选取测点,网格划分尺寸至少为20mm×20mm。

3.4.5水下电位检测方法

3.4.5.1本方法适用于水下钢结构电位检测,采用水下电位仪

进行水下检测。

3.4.5.2从事水下操作的潜水人员应具有经国家认可机构颁发

的潜水员证书和水下检测员证书,同时至少有一年的相关工作经历

和熟悉水下电位仪操作。

7

3.4.5.3水下电位仪组成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采用最小分辨率1mV、内阻大于10MΩ的高内阻数字万用

表;

(2)电位量程范围宜为-1.999V至1.999V;

(3)参比电极应极化小、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并符合《船

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有关规定,可选用Cu/饱和CuSO4电极。

银/氯化银标准电极。

3.4.5.4电位检测前尚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清除待测区域表面附着物和涂层,直至露出金属本体。探

头与测点接触良好时,电位仪读数应迅速变负,否则应进一步加强

清除表面或校正仪器。

(2)对电位仪进行校验,校验内容应包括电位仪电子部分检

查、参比电极校准、锌块试验。

(3)将电位仪浸泡海水中2个小时,建立氯离子浓度。

3.4.5.5电位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头应对准测点,以减少在海水中的电位降,确保电位数

据准确的反应在电位仪上。同时,参比电极应在被测结构的表面附

近,且不得与被测结构直接接触。

(2)电压计的正极与参比电极连接,负极与电位测定装置连

接,待电位测量读数稳定后方可读取。

(3)保护电位测定的分辨率为±1mV,参比电极的允许偏差为

±20mV。

3.4.6水下高程测量方法

3.4.6.1本方法适用于桩基泥面高程测量、前沿水深测量。

8

3.4.6.2本方法可采用回声测探仪、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

纳系统、三维声纳成像系统等技术,浅水区可采用测深杆或测深

锤,应根据水深、流速、水下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3.4.6.3桩基泥面高程测点宜尽可能靠近桩周布置,间距宜不

大于20cm。

3.4.6.4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码头前沿水域50m范围,每

5~10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断面间隔4m布置一个测点。

3.4.6.5水下高程测量要求尚应符合现行标准《水运工程测量

规范》(JTS131)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3.4.7水下磁粉检测方法

3.4.7.1本方法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焊缝表面缺陷检测。

3.4.7.2检测方法应符合《焊缝无损检测磁粉检测》(GB/T

26951-2011)和现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9

4重力式码头水下检测

4.1一般规定

4.1.1重力式码头水下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2)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3)基础冲刷、淘空检测;

(4)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4.1.2重力式码头水下结构包括方块、沉箱、扶壁及坐床式圆

筒等,多为岸壁式结构,水下检测方法应结合结构形式确定。

4.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4.2.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分为墙身外观检查和接缝外观检查。

(1)墙身外观应检查裂缝、剥落、露筋、麻面、破裂、钢筋锈

蚀等破损;

(2)接缝外观应检查有无渗漏、不顺直、内含夹杂物、填充材

料缺失等破损。

4.2.2检查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可采

用潜水员水下探摸及录像、水下机器人录像、水下声纳成像等技术

进行检查。

(1)一般性外观检查应检查墙身构件有无裂缝、混凝土破损露

筋、钢筋锈蚀等情况,墙身接缝有无渗漏、内含夹杂物、填充材料

缺失等表观缺陷;

(2)宜先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行详细

的外观检查;

(3)详细的外观检查应进一步检查缺陷的位置、范围、走向、

深度,辅以钢尺、卷尺、卡尺等量具检测。

10

4.2.3检查范围应全数检查。当不具备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构件或区域。

4.2.4检查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因特殊灾害或偶然事故造成结构件损坏时,应及时检查;

(4)淡水环境下检查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4.2.5检查结果应包括外观检查记录表、图像资料、外观质量

描述、缺陷分布图以及外观劣化度等级评定等。检查结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图像应清晰显示墙身和接缝的真实状态;

(2)裂缝长度和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宽度的量测精

度不应低于0.05mm,破损长度和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cm、深

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3)外观劣化度等级可按照《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

技术规范》(JTS304)、《港口工程维护技术规范》(JTS310)的有关

规定评定。

4.3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4.3.1检测内容应包括接缝宽度、接缝处错牙、平直度、相邻

构件错位、墙身变形。

4.3.2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量测法,可由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

施测,辅以钢尺、卡尺、测斜仪等工具进行量测。

4.3.3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总数的5%且不少于5件。根

据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应对异常部位全数检测。

11

4.3.4接缝宽度线性变化的,宜在上、中、下部共布置3个测

点;接缝宽度非线性变化的,宜加密布置测点。

4.3.5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接缝宽度、错牙间距、平

直度、墙身错位、墙身变形、接缝质量评价等。

4.4基础冲刷、淘空检测

4.4.1检测内容应包括基床完整性、肩宽及坡度,基床完整性

应检测抛石散落情况、空洞位置和范围。

4.4.2检测方法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机器人、水下声纳

等,辅以钢尺、卷尺、卡尺等量具进行检测。

4.4.3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每5m~10m一个断面,

且不少于3个断面。

4.4.4检测时期宜选择在枯水期进行。

4.4.5当回淤或杂物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时,检测前应予以清

除。

4.4.6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码头整体沉降位移、墙身临水面倾斜有明显变化时,应及

时检测;

(4)发生超出设计范围内的恶劣水文条件后,应及时检测。

4.4.7检测结果应包括断面布置图、基床断面尺寸、基床完整

性、基床冲刷程度评定等。

4.5前沿水深检测

4.5.1水深测量方法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GPS-RTK结合测

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系统等。

12

4.5.2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码头前沿水域50m范围,抽检数量

为每5m~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4m一个测点。

4.5.3水深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其

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进行联测,并

建立转换关系。

4.5.4测深线布设、定位、测深及内业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定。

4.5.5测量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沿水深应定期测量,测量周期应根据回淤和冲刷程度确

定;

(2)回淤或冲刷严重的区域,测量周期应按每年分洪水期和枯

水期进行至少2次测量;

(3)除定期的测量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前沿水深测

量。

4.5.6测量结果应包括控制点和检测点布置图、外业测量记

录、图像资料、内业整理、水深图、前沿冲淤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报

等。

13

5板桩码头水下检测

5.1一般规定

5.1.1板桩码头水下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2)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3)水下钢板桩剩余壁厚检测;

(4)水下钢板桩防腐蚀措施检测;

(5)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5.1.2板桩码头水下前墙结构形式有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

桩、地下连续墙结构,多为岸壁式结构,水下检测方法宜采用潜水

员水下探摸检测。

5.1.3前墙前的泥面采用护底措施时,宜对护底结构冲刷及淘

空进行检测,检测要求可参照本规程防波堤与护岸水下检测护体冲

刷、淘空检测。

5.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5.2.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分为前墙外观检查和接缝外观检查。

(1)前墙外观检查分为混凝土前墙检查和钢板桩前墙检查。

①混凝土前墙外观应检查裂缝、剥落、破碎、露筋、钢筋锈

蚀、排水孔堵漏等破损;

②钢板桩前墙外观应检查涂层破损、局部腐蚀、阳极块破碎缺

失、阴极电缆、排水孔堵漏等破损。

(2)接缝外观应检查有无渗漏、不顺直、内含夹杂物、榫口不

密合、锁口脱开等破损。

14

5.2.2检查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可采

用潜水员水下探摸及录像、水下机器人录像、水下声纳成像等技术

进行检查。

(1)一般性外观检查应检查前墙有无裂缝、混凝土破损露筋、

钢筋锈蚀、涂层破损、钢材锈蚀、排水孔堵漏等情况,接缝有无渗

漏、不顺直、锁口扭曲脱开、榫口不密合等表观缺陷;

(2)宜先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行详细

的外观检查;

(3)详细的外观检查应进一步检查缺陷的位置、走向、范围、

深度,辅以钢尺、卷尺、卡尺等量具检测。

5.2.3检查范围应全数检查。当不具备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构件或区域。

5.2.4检查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周期宜为3年~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因特殊灾害或偶然事故造成结构件损坏时,应及时检查;

(4)淡水环境下检查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5.2.5检查结果应包括外观检查记录表、图像资料、外观质量

描述、锁口连接与破损状况、缺陷分布图以及外观劣化度等级评定

等。检查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图像应清晰显示前墙、接缝及锁口的真实状态;

(2)裂缝长度和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宽度的量测精

度不应低于0.05mm,破损长度和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cm、深

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15

(3)外观劣化度等级可按照《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

技术规范》(JTS304)、《港口工程维护技术规范》(JTS310)的有关

规定评定。

5.3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5.3.1检测内容应包括接缝宽度、接缝平直度、墙身错牙、墙

身倾斜、墙身异位、钢板桩局部弯曲或凹陷。

5.3.2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量测法,可由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

施测,辅以钢尺、卷尺、测斜仪、吊线等工具进行量测。

5.3.3板桩检测数量宜为每隔10根检测1根,地下连续墙检测

数量宜为逐段检测。根据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应对异常部位全数检

测。

5.3.4接缝宽度线性变化的,宜在上、中、下部共布置3个测

点;接缝宽度非线性变化的,宜加密布置测点。

5.3.5钢板桩弯曲检测应包括弯曲部位的起始点位置、弯曲长

度、弯曲深度。

5.3.6钢板桩凹陷检测应包括凹陷长度、宽度、深度及凹陷长

度与轴线方向的夹角。

5.3.7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接缝宽度、平直度、错牙

间距、墙身倾斜度、墙身异位位置、局部弯曲或凹陷分布、缺陷附

加图像等。

5.4水下钢板桩剩余壁厚检测

5.4.1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超声波测厚仪进行检测。

5.4.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沿码头岸线不大于30m

选取一组构件,取有代表性部位进行壁厚检测。

5.4.3钢板桩水下测厚部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6

(1)测厚部位分布应包括钢板桩的凹面和凸面;

(2)具有腐蚀严重和应力大的部位应布置测点;

(3)每个测点应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为代表值。

5.4.4测厚值应包含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腐蚀较为严

重、应力集中区、重要构件的测厚值应取最小值。

5.4.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4)淡水环境下检测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5.4.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板桩壁厚值、腐蚀速率及

腐蚀程度分析等。

5.5水下钢板桩电位检测

5.5.1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电位仪进行检测。

5.5.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沿码头纵向方向间隔

不大于20m选取一组构件。

5.5.3电位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布置在水中深度方向间隔不宜大于3m;

(2)当阳极安装在不用高度时,两块阳极之间至少布置一个测

点;

(3)发生涂层脱落、局部腐蚀严重的部位应布置测点。

5.5.4保护电位正常值在-1100mV至-850mV之间(相对于Cu/饱

和CuSO4电极),不同的测量电极其电位正常值略有差异。发现电位

异常时,应每隔0.5m逐个加密测点。

5.5.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7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4)淡水环境下检测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5.5.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电位值、阴极保护效果评

定等。

5.6水下阳极块检测

5.6.1阳极块数量、安装位置、与钢结构本体的连接完好性检

查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方法,阳极残余尺寸可采用水下量测法。

5.6.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宜为阳极总数的

5%~10%,且不得少于3件。必要时应抽取适量阳极进行称重检验。

5.6.3残余尺寸检测应包括阳极长度、阳极中部周长和距端部

各10cm的两端周长。

5.6.4阳极尺寸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5.6.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5.6.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阳极块数量、实际安装位

置、与钢结构本体连接的完好程度、阳极残余尺寸、阳极剩余重量

计算、阳极剩余年限评定等。

5.7前沿水深检测

5.7.1水深测量方法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GPS-RTK结合测

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系统等。

18

5.7.2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码头前沿水域50m范围,抽检数量

为每5m~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4m一个测点。

5.7.3水深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其

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进行联测,并

建立转换关系。

5.7.4测深线布设、定位、测深及内业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定。

5.7.5测量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沿水深应定期测量,测量周期应根据回淤和冲刷程度确

定;

(2)回淤或冲刷严重的区域,测量周期应按每年分洪水期和枯

水期进行至少2次测量;

(3)除定期的测量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前沿水深测

量。

5.7.6测量结果应包括控制点和检测点布置图、外业测量记

录、图像资料、内业整理、水深图、前沿冲淤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报

等。

19

6高桩码头水下检测

6.1一般规定

6.1.1高桩码头水下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2)桩基所在泥面标高测量;

(3)水下桩身变形变位检测;

(4)水下钢管桩剩余壁厚检测;

(5)水下钢管桩防腐蚀措施检测;

(6)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6.1.2高桩码头水下监测内容可包括泥面标高、保护电位、阳

极尺寸、前沿水深。

6.1.3高桩码头接岸结构有重力式、板桩式及斜坡式,其水下

检测相关要求参照本规程相应结构型式的码头水下检测。

6.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6.2.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分为混凝土桩检查和钢管桩检查。

(1)混凝土桩外观应检查裂缝、剥落、露筋、麻面、破裂、钢

筋锈蚀等破损;

(2)钢管桩外观应检查涂层破损、局部腐蚀、阳极块破裂、阳

极安装、阴极电缆等破损。

6.2.2检查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可采

用潜水员水下探摸及录像、水下机器人录像、水下声纳成像等技术

进行检查。

(1)一般性外观检查可检查混凝土桩身破损、露筋、断裂等表

观缺陷,钢管桩涂层破损、阳极块松动或脱落、电缆松动等表观缺

陷;

20

(2)宜先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行详细

的外观检查;

(3)详细的外观检查可进一步检查缺陷的位置、范围、深度,

可用钢尺、卷尺、卡尺等工具量测。

6.2.3检查范围应全数检查。当不具备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构件或区域。

6.2.4检查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周期宜为3年~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因特殊灾害或偶然事故造成结构件损坏时,应及时检查;

(4)淡水环境下检查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6.2.5检查结果应包括外观检查记录表、图像资料、外观质量

描述、缺陷分布图以及外观劣化度等级评定等。检查结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图像应清晰显示基桩桩身的真实状态;

(2)裂缝长度和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宽度的量测精

度不应低于0.05mm,破损长度和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cm、深

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3)外观劣化度等级可按照《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

技术规范》(JTS304)、《港口工程维护技术规范》(JTS310)的有关

规定评定。

6.3桩基所在泥面标高测量

6.3.1测量方法宜采用回声测深仪、测深杆或测深锤进行检

测。

21

6.3.2测量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至少为每个泊位两个断

面,每个断面桩基全数检测。当不具备全数测量条件时,应注明未

测量的桩基。

6.3.3高程测点应布置在各桩身周围,间距不宜大于20cm。

6.3.4测量结果应与历次检测数据和原设计泥面标高进行比

较,并分析断面冲淤情况和变化趋势。

6.3.5相关水下高程测量技术应符合《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JTS131)和现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6.3.6测量结果应包括外业测量记录、内业数据处理、断面泥

面高程对比图、桩基位置泥面冲淤分析等。

6.4水下桩身变形变位检测

6.4.1检测内容应包括桩身倾斜、桩身异位、钢管桩局部弯曲

或凹陷。

6.4.2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量测法,可由潜水员或水下机器

人,辅以钢尺、卷尺、测斜仪、吊线等工具进行量测。

6.4.3根据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对异常的基桩应全数检测。

6.4.4钢管桩弯曲检测应包括弯曲部位的起始点位置、弯曲长

度、弯曲深度。

6.4.5钢管桩凹陷检测应包括凹陷长度、宽度、深度及凹陷长

度与轴线方向的夹角。

6.4.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桩身倾斜度、桩身异位位

置、局部弯曲或凹陷分布、缺陷附加图像及说明等。

6.5水下钢管桩剩余壁厚检测

6.5.1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超声波测厚仪进行检测。

22

6.5.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钢管桩总量的5%且不

少于10根,钢管桩总量少于10根则全数检测。

6.5.3钢管桩水下测厚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腐蚀严重和应力大的部位应布置测点;

(2)代表性部位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3点;

(3)每个测点应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为代表值。

6.5.4对于重要的钢管桩,在检测周期内应定期连续检测,分

析壁厚减薄的状况和趋势。

6.5.5测厚值应包含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腐蚀较为严

重、应力集中区、重要构件的测厚值应取最小值。

6.5.6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4)淡水环境下检测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6.5.7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钢管桩壁厚值、腐蚀速率

及腐蚀程度分析等。

6.6水下钢管桩电位检测

6.6.1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电位仪进行检测。

6.6.2检测范围宜全数检测。当不具备全数检测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桩基。

6.6.3电位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布置在水中深度方向间隔不宜大于3m;

(2)当阳极安装在不用高度时,两块阳极之间至少布置一个测

点;

23

(3)发生涂层脱落、局部腐蚀严重的部位应布置测点。

6.6.4保护电位正常值在-1100mV至-850mV之间(相对于Cu/饱

和CuSO4电极),不同的测量电极其电位正常值略有差异。发现电位

异常时,应每隔0.5m逐个加密测点。

6.6.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4)淡水环境下检测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6.6.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电位值、阴极保护效果评

定等。

6.7水下阳极块检测

6.7.1阳极块数量、安装位置、与钢结构本体的连接完好性检

查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方法,阳极残余尺寸可采用水下量测法。

6.7.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宜为阳极总数的

5%~10%,且不得少于3件。必要时应抽取适量阳极进行称重检验。

6.7.3残余尺寸检测应包括阳极长度、阳极中部周长和距端部

各10cm的两端周长。

6.7.4阳极尺寸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6.7.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24

6.7.5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阳极块数量、实际安装位

置、与钢结构本体连接的完好程度、阳极残余尺寸、阳极剩余重量

计算、阳极剩余年限评定等。

6.8前沿水深检测

6.8.1水深测量方法可采用GPS-RTK结合测深仪、多波束测深

系统、侧扫声纳系统、三维声呐成像系统等。

6.8.2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码头前沿水域50m范围,抽检数量

为每5m~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4m一个测点。

6.8.3水深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其

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进行联测,并

建立转换关系。

6.8.4测深线布设、定位、测深及内业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定。

6.8.5测量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沿水深应定期测量,测量周期应根据回淤和冲刷程度确

定;

(2)回淤或冲刷严重的区域,测量周期应按每年分洪水期和枯

水期进行至少2次测量;

(3)除定期的测量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前沿水深测

量。

6.8.6测量结果应包括控制点和检测点布置图、外业测量记

录、图像资料、内业整理、水深图、前沿冲淤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报

等。

25

6.9水下结构监测

6.9.1泥面标高监测对象宜选取冲刷严重、外部荷载较大、地

质条件复杂的排架,每个泊位监测对象不宜少于2个排架。

6.9.2保护电位和阳极尺寸的监测对象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

位,监测数量不宜少于2个测点。

6.9.3监测方案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制定,监测手段可采用自

动化信息监测技术。

6.9.4监测资料应保持连续性,监测记录应规范。

6.9.5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反馈。

26

7浮码头水下检测

7.1一般规定

7.1.1浮码头水下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2)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3)水下钢管桩剩余壁厚检测;

(4)水下钢管桩防腐蚀措施检测;

(5)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7.1.2浮码头水下结构主要有撑杆墩、定位墩、升降架基础。

7.1.3岸坡采用护岸措施时,宜根据不同的护岸形式,按本规

程防波堤与护岸水下检测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

7.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7.2.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查和钢结构检查。

(1)混凝土结构外观应检查裂缝、剥落、露筋、麻面、破裂、

钢筋锈蚀等破损;

(2)钢结构外观应检查涂层破损、局部腐蚀、阳极块破裂、阳

极安装、阴极电缆等破损。

7.2.2检查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可采

用潜水员水下探摸及录像、水下机器人录像、水下声纳成像等技术

进行检查。

(1)一般性外观检查可检查混凝土结构破损、露筋、断裂等表

观缺陷,钢结构涂层破损、阳极块松动或脱落、电缆松动等表观缺

陷;

(2)宜先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行详细

的外观检查;

27

(3)详细的外观检查可进一步检查缺陷的位置、范围、深度,

可用钢尺、卷尺、卡尺等工具量测。

7.2.3检查范围应全数检查。当不具备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构件或区域。

7.2.4检查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因特殊灾害或偶然事故造成结构件损坏时,应及时检查;

(4)淡水环境下检查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7.2.5检查结果应包括外观检查记录表、图像资料、外观质量

描述、缺陷分布图以及外观劣化度等级评定等。检查结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图像应清晰显示水下结构的真实状态;

(2)裂缝长度和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宽度的量测精

度不应低于0.05mm,破损长度和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cm、深

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3)外观劣化度等级可按照《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

技术规范》(JTS304)、《港口工程维护技术规范》(JTS310)的有关

规定评定。

7.3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7.3.1检测内容包括构件倾斜、构件异位、钢管桩局部弯曲或

凹陷。

7.3.2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量测法,可由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

施测,辅以钢尺、卷尺、测斜仪、吊线等工具进行量测。

7.3.3根据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对异常部位应全数检测。

28

7.3.4钢管桩弯曲量测内容应包括弯曲部位的起始点位置、弯

曲长度、弯曲深度。

7.3.5钢管桩凹陷量测内容应包括凹陷长度、宽度、深度及凹

陷长度与轴线方向的夹角。

7.3.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构件倾斜度、构件异位位

置、局部弯曲或凹陷分布、缺陷附加图像及说明等。

7.4水下钢管桩剩余壁厚检测

7.4.1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超声波测厚仪进行检测。

7.4.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钢管桩总量的5%且不

少于10根,钢管桩总量少于10根则全数检测。

7.4.3钢管桩水下测厚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腐蚀严重和应力大的部位应布置测点;

(2)代表性部位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3点;

(3)每个测点应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为代表值。

7.4.4对于重要的钢管桩,在检测周期内应定期连续检测,分

析壁厚减薄的状况和趋势。

7.4.5测厚值应包含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腐蚀较为严

重、应力集中区、重要构件的测厚值应取最小值。

7.4.6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4)淡水环境下检测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7.4.7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钢管桩壁厚值、腐蚀速率

及腐蚀程度分析等。

29

7.5水下钢管桩电位检测

7.5.1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电位仪进行检测。

7.5.2检测范围宜全数检测。当不具备全数检测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桩基。

7.5.3电位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布置在水中深度方向间隔不宜大于3m;

(2)当阳极安装在不用高度时,两块阳极之间至少布置一个测

点;

(3)发生涂层脱落、局部腐蚀严重的部位应布置测点。

7.5.4保护电位正常值在-1100mV至-850mV之间(相对于Cu/饱

和CuSO4电极),不同的测量电极其电位正常值略有差异。发现电位

异常时,应每隔0.5m逐个加密测点。

7.5.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4)淡水环境下检测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7.5.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电位值、阴极保护效果评

价等。

7.6水下阳极块检测

7.6.1阳极块数量、安装位置、与钢结构本体的连接完好性检

查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方法,阳极残余尺寸可采用水下量测法。

7.6.2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宜为阳极总数的

5%~10%,且不得少于3件。必要时应抽取适量阳极进行称重检验。

30

7.6.3残余尺寸检测应包括阳极长度、阳极中部周长和距端部

各10cm的两端周长。

7.6.4阳极尺寸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7.6.5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10年以内,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10年以上,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次;

(3)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测。

7.6.6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阳极块数量、实际安装位

置、与钢结构本体连接的完好程度、阳极残余尺寸、阳极剩余重量

计算、阳极剩余年限评定等。

7.7前沿水深检测

7.7.1水深测量方法可采用GPS-RTK结合测深仪、多波束测深

7-+\+

7、侧0.

0扫0.

103.

52+

5241+

+69*++声纳系统、三维声纳成像系统等。

7.017.2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码头前沿水域50m范围,抽检数

量为每5m~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4m一个测点。

7.7.3水深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其

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进行联测,并

建立转换关系。

31

7.7.4测深线布设、定位、测深及内业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定。

7.7.5测量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沿水深应定期测量,测量周期应根据回淤和冲刷程度确

定;

(2)回淤或冲刷严重的区域,测量周期应按每年分洪水期和枯

水期进行至少2次测量;

(3)除定期的测量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前沿水深测

量。

7.7.6测量结果应包括控制点和检测点布置图、外业测量记

录、图像资料、内业整理、水深图、前沿冲淤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报

等。

8防波堤与护岸水下检测

8.1一般规定

8.1.1防波堤与护岸水下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2)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3)基础与护体的冲刷、淘空检测;

(4)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8.1.2桩式直立防波堤、桩基透空防波堤、板桩护岸的水下检

测除了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满足本规程板桩码头、高桩码头水下

结构检测的有关规定。

8.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8.2.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分为堤身结构检查和接缝检查。

32

(1)堤身结构外观检查分为直立式堤身外观检测和斜坡式护面

外观检查。

①直立式堤身外观应检查裂缝、露石、破裂、露筋、钢筋锈

蚀、减压孔堵塞等破损;

②斜坡式护面外观应检查块石断裂或缺失、垫石层局部曝露、

坡面散乱、线条不平顺、排水孔堵塞、混凝土表面开裂、露筋等破

损。

(2)接缝外观应检查有无不顺直、不均匀、上下不贯通、内含

夹杂物、填充材料缺失等破损。

8.2.2检查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可采

用潜水员水下探摸及录像、水下机器人录像、水下声纳成像等技术

进行检查。

(1)一般性外观检查可检查堤身结构裂缝、破损露筋、钢筋锈

蚀、块石断裂或缺失、坡面散乱、孔口堵塞等表观缺陷,接缝不顺

直、不均匀、上下不贯通、内含夹杂物、填充材料缺失等表观缺

陷;

(2)宜先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行详细

的外观检查;

(3)详细的外观检查可进一步检查缺陷的位置、走向、范围、

深度,辅以钢尺、卷尺、卡尺等量具检测。

8.2.3检查范围应全数检查。当不具备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构件或区域。

8.2.4检查周期应符合下列要规定:

(1)检查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3

(3)因特殊灾害或偶然事故造成结构件损坏时,应及时检查。

8.2.5检查结果应包括外观检查记录表、图像资料、外观质量

描述、缺陷分布图以及外观劣化度等级评定等。检查结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图像应清晰显示堤身、护面及接缝的真实状态;

(2)裂缝长度和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宽度的量测精

度不应低于0.05mm,破损长度和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cm、深

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3)外观劣化度等级可按照《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

技术规范》(JTS304)、《港口工程维护技术规范》(JTS310)的有关

规定评定。

8.3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8.3.1检测内容包括接缝宽度、接缝错牙、平直度、相邻构件

错位及缝宽、堤身倾斜度、护面坡度、护面下沉。

8.3.2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量测法,可由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

施测,辅以钢尺、卷尺、测斜仪、吊线等工具进行量测。

8.3.3检测数量宜根据堤身和护面的结构型式和检测要求确

定。根据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对异常部位应全数检测。

8.3.4接缝宽度线性变化的,宜在上、中、下部共布置3个测

点;接缝宽度非线性变化的,宜加密布置测点。

8.3.5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接缝宽度、错牙间距、平

直度、相邻构件错位及缝宽、堤身倾斜度、护面坡度等。

8.4基础与护体的冲刷、淘空检测

8.4.1检测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1)基床抛石冲刷情况、空洞位置和范围,基床肩宽、坡度;

34

(2)护脚块体和抛石棱体的散落、下沉及位移,棱体宽度;

(3)护底块石的冲刷流失,护底宽度。

8.4.2检测方法可采用潜水员或机器人水下探摸、水下声纳

等,辅以钢尺、卷尺、卡尺等量具进行检测。

8.4.3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每5m~10m一个断面,

且不少于3断面。

8.4.4检测时期宜选择在枯水期进行。

8.4.5当回淤或杂物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时,检测前应予以清

除。

8.4.6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发生超出设计范围内的恶劣水文条件后,应及时检测。

8.4.7检测结果应包括断面布置图、基床与护体断面尺寸、基

床与护体完整性、基床与护体冲刷流失程度评定等。

8.5前沿水深检测

8.5.1水深测量方法可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GPS-RTK结合测

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系统等。

8.5.2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码头前沿水域50m范围,抽检数量

为每5m~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4m一个测点。

8.5.3水深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其

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进行联测,并

建立转换关系。

8.5.4测深线布设、定位、测深及内业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定。

35

8.5.5测量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沿水深应定期测量,测量周期应根据回淤和冲刷程度确

定;

(2)回淤或冲刷严重的区域,测量周期应按每年分洪水期和枯

水期进行至少2次测量;

(3)除定期的测量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前沿水深测

量。

8.5.6测量结果应包括控制点和检测点布置图、外业测量记

录、图像资料、内业整理、水深图、前沿冲淤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报

等。

9修造船水工建筑物水下检测

9.1一般规定

9.1.1修造船水工建筑物水下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2)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3)基础冲刷、淘空检测;

(4)前沿水深和冲淤检测。

9.1.2本节内容适用于干船坞和船台滑道。

9.1.3坞门、闸门的防腐蚀措施采用阴极保护系统时,应按照

本规程有关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检测范围宜全数检测。

9.2水下结构外观检查

9.2.1水下结构外观检查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查、钢结构检查、

止水承压装置检查。

36

(1)混凝土结构外观应检查裂缝、剥落、露筋、麻面、破裂、

钢筋锈蚀等破损;

(2)钢结构外观应检查涂层破损、局部裂纹、局部腐蚀、螺栓

锈蚀等破损;

(3)止水承压装置外观应检查止水橡皮和承压垫的磨损、老

化、破裂、缺件等破损。

9.2.2检查方法分为一般性外观检查和详细的外观检查,可采

用潜水员水下探摸及录像、水下机器人录像、水下声纳成像等技术

进行检查。

(1)一般性外观检查可检查混凝土结构破损、露筋、锈蚀等表

观缺陷,钢结构涂层破损、局部裂纹、局部腐蚀等表观缺陷,止水

承压装置老化、破裂、缺件等表观缺陷;

(2)宜先进行一般性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应作记录并进行详细

的外观检查;

(3)详细的外观检查可进一步检查缺陷的位置、范围、深度,

可用钢尺、卷尺、卡尺等工具量测。

9.2.3检查范围应全数检查。当不具备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

明未检查的构件或区域。

9.2.4检查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因特殊灾害或偶然事故造成结构件损坏,应及时检查;

(4)淡水环境下检查周期可视情况适当延长。

37

9.2.5检查结果应包括外观检查记录表、图像资料、外观质量

描述、缺陷分布图以及外观劣化度等级评定等。检查结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图像应清晰显示结构的真实状态;

(2)裂缝长度和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宽度的量测精

度不应低于0.05mm,破损长度和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cm、深

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3)外观劣化度等级可按照《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

技术规范》(JTS304)的有关规定评定。

9.3水下结构变形变位检测

9.3.1检测内容包括坞门或闸门的门体弯曲变形、钢轨道的扭

曲或压溃、滑道斜度等。

9.3.2检测方法可采用水下量测法,可由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

施测,辅以钢尺、卷尺、测斜仪、吊线等工具进行量测。

9.3.3根据水下外观检查结果,对异常部位全数检测。

9.3.4钢结构弯曲和扭曲变形检测应包括变形起始点位置、变

形长度、变形深度。

9.3.5检测结果应包括测点布置图、构件倾斜度、弯曲变形分

布、扭曲或压溃分布、缺陷附加图像及说明等。

9.4基础冲刷、淘空检测

9.4.1检测内容应包括基床完整性、肩宽及坡度,基床完整性

应检测抛石散落情况、空洞位置和范围。

9.4.2检测方法可采用潜水员或机器人水下探摸、水下声纳

等,辅以钢尺、卷尺、卡尺等量具进行检测。

38

9.4.3检测范围宜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为每5m~10m一个断面,

且不少于3断面。

9.4.4检测时期宜选择在枯水期进行。

9.4.5当回淤或杂物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时,检测前应予以清

除。

9.4.6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周期宜为5年/次;

(2)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年限,当年应进行检查;

(3)发生超出设计范围内的恶劣水文条件后,应及时检测。

9.4.7检测结果应包括断面布置图、基床断面尺寸、基床完整

性、基床冲刷程度评定等。

9.5前沿水深检测

9.5.1水深测量方法可采用GPS-RTK结合测深仪、多波束测深

系统、侧扫声纳系统、三维声纳成像系统等。

9.5.2水深测量范围至少为船坞和船台滑道前沿水域50m范

围,抽检数量为每5m~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4m一个测点。

9.5.3水深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其

他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进行联测,并

建立转换关系。

9.5.4测深线布设、定位、测深及内业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定。

9.5.5测量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沿水深应定期测量,测量周期应根据回淤和冲刷程度确

定;

39

(2)回淤或冲刷严重的区域,测量周期应按每年分洪水期和枯

水期进行至少2次测量;

(3)除定期的测量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前沿水深测

量。

9.5.6测量结果应包括控制点和检测点布置图、外业测量记

录、图像资料、内业整理、水深图、前沿冲淤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报

等。

10水下检测报告

10.1检测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开展检测活

动,对整个项目的水下实施和检测质量负责,并对检测数据和检测

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10.2检测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方可上岗,项

目负责人、潜水检测人员、潜水监督人员的职责清晰明确,各人员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各项检测,对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检

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

10.3检测原始记录应包括原始数据、记录手簿、图表影像、现

场作业情况记录等内容,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转抄。

10.4电子图像与数据应在采集后及时转存,图像应标识说明防

止混淆,数据应及时分析判定。

10.5水下检测报告宜为子报告,应结合水上部分检测结果,并

入归纳为工程检测报告。水下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结构形式、修建

年代、水下结构基本情况、水文条件、水域环境等;

40

(2)检测依据,应包括检测技术要求、有关现行标准和规定、

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等;

(3)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

(4)检测图像与数据,应包括各个缺陷的清晰图像、详细文字

描述及缺陷分布图,各测点的实测数值、数据计算、结果分析等;

(5)检测结果和结论,结果应包括基于检查结果、实测数据的

分析评定,以及与设计状态和历次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得到的变化趋

势、规律,结论应包括进一步维修养护工作建议。

10.6检测报告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应

以文字注释或图像说明。

10.7水下检测报告应签字并加盖机构有效印章。

41

附录A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

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

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

“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

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42

附录B引用标准名录

1.《空气潜水安全要求》(GB26123)

2.《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规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