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已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在《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已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天命”观念帮助商人肯定了周人的统治,也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B.周王朝建立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天命是一种主宰的力量。C.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D.儒家认为一个人做事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明较高的商朝竟被文明较低的周朝取代,这不得不令当时所有的人反省。B.儒家思想推崇那种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依然坚持不懈的精神。C.根据《易经》说法,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D.由《论语》来看,孔子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就是“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B.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D.凡人之命,不由己也。《中庸》4.有人说“知命”是一种迷信且消极的思想,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对此说法进行反驳。5.为了引导高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团委推荐学生阅读了材料一文本。请以“人生与使命”为话题,列出一则阅读感言提纲。【答案】1.D2.A3.B4.“知命”不是一种迷信,更不消极。①不迷信,因为“知命”思想不是源于对上天的盲目尊崇,而是来自孔子等先贤思考的结果和实践的经验。②不消极,因为“知命”态度是一种为所当为、遵行义务、竭尽全力、不计成败的积极处世态度。5.①“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我们应树立相信自己、积极进取、改变命运的人生观。②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我们应该强化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的使命感。③美好的社会需要仁人君子,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力争能成为仁人君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帮助商人肯定了周人的统治,也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错。由原文“‘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可知,是周人在肯定自己统治的同时,运用“天命”观念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B.“人们一直相信天命是一种主宰的力量”错。由原文“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可知,有主宰力量的是周人的封建系统。C.“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错。根据“……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可知,这个观点是《性自命出》这部书的观点;另文本中有“似乎”二字,有推断的意思,而本选项变为肯定的意思。【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不得不令当时所有的人反省”错。根据“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可知,反省的发出者应该是“知识分子”而不是“所有人”。【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已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材料二强调要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A.重点在强调保持精神的强健,而不是不断积极实践。与观点不一致。B.明知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但只要认准了的就尽力去做。与观点一致。C.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就退而寻求人生的自由。与观点不一致。D.只是强调凡人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没有提及竭力践行使命。与观点不一致。【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知命”不是一种迷信,更不消极。①由“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已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可知,“知命”思想不是迷信思想,因为“知命”思想不是源于对上天的盲目尊崇,而是来自孔子等先贤思考的结果和实践的经验。②由“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已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可知,“知命”思想不消极,因为“知命”态度是一种为所当为、遵行义务、竭尽全力、不计成败的积极处世态度。【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我们应树立相信自己、积极进取、改变命运的人生观。②由原文“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可知,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我们应该强化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的使命感。③由原文“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可知,美好的社会需要仁人君子,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力争能成为仁人君子。(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人行(节选)王愿坚“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因此,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而现在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矬在来回拉动。一星期以前,他带着他的连队踏进这茫茫的草地,这草地是多么平坦啊!可是眼前这路却变得坑坑洼洼:水草那么滑,简直站不稳脚;草根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摔倒……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把怀里的车前菜叶子翻了翻,拣了两片嫩叶,摸索着放进指导员的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两个人把吃这种野菜叶子叫做“增加营养”。好不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说什么,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了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同志,你为什么这样想?……”他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没说出口。他只顾发愁: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那个人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师长向他们三个人看了看,默默地从枪筒上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这个同志伤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他知道师长是个严厉的人,不由得有些心慌。“背上他走!”“我,我已经背了一个……”“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说完,师长扭转身,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思索着这个似乎不近情理的命令,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面前很快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对,背上他!”想着师长的话,他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裁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星期以前”草地平坦,而“眼前”却湿滑难行,这引起了王吉文的恼火与沮丧。B.“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一句中的“又”字说明了王吉文健康状况很差。C.师长眼中“焦灼、痛苦的神情”说明他之前可能遇到过其他红军战士无法走出草地的事。D.王吉文看到师长他们后“失望”的原因是,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余力帮他救助黄元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运用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王吉文、小周、黄元庆、师长等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B.本文结尾用开阔亮丽的环境衬托了人物欣慰、充满希望的内心,对大雁的描写则暗示了小说的主题。C.三位红军战士是不可能走出“无垠”的草地的,作者没有明说,是为了符合本文浪漫主义的风格。D.师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使王吉文的坚韧顽强、为营救战友积极寻找方法的可贵品格更得以彰显。8.情节前后照应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启示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与前人对话,为自身人格完善寻找借鉴,为理解当下社会与世界寻找参照。请谈谈这篇小说对我们的现实意义。【答案】6.A7.C8.①举例:光秃秃的小树在文中三次出现,前后照应。②作用:这三处对小树的描写鲜明地凸显了断粮的困境、表现了王吉文的坚韧顽强,烘托了小周对救助黄庆元无能无力的痛苦。9.①红军战士在绝境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启示我们遇到挫折磨难,不要迷茫、失落,而应该有毅力和勇气。②红军战士相互救助,不离不弃,通力合作,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有大局意识、团队精神。③红军战士在绝境中坚持不懈,对未来充满信心,启示我们面对变化异常迅捷的社会,要积极乐观,不弃希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恼火与沮丧”情感分析不当。面对难走的草地,王吉文更多的是着急和发愁,不知道该如何带着伤员走出草地。【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不可能”只是主观臆断,于文无据;本文也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是写实风格。【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照应”这种叙事手法。照应手法是一种在文学创作中常用的结构技巧,它涉及文章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呼应。比如,小说中光秃秃的小树在文中三次出现,前后照应。第一次“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第二次“好不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第三次“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②作用:第一次是王吉文背着小周行走时,“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形象地写出部队断粮的困境;第二次是王吉文在仅仅吃了两片车前草叶子的情况下,拼命支撑着走到树下,表现了王吉文的坚韧顽强;第三次是王吉文和小周在树底下发现受了伤的黄元庆,他把枪交给他们上交,把绑腿给了小周,嘱咐他“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此时“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烘托了小周对救助黄庆元无能无力的痛苦。【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小说描写了同样受伤的指导员王吉文带着受伤的小周过草地,当时他们已经断了粮,只靠着吃点菜叶子支撑,但是王吉文一直坚持背着小周走,文中描写了他的顽强精神,“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后来遇到另一个受伤的战士黄元庆,王吉文交替背着他俩往前走,“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红军战士在绝境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启示我们遇到挫折磨难,不要迷茫、失落,而应该有毅力和勇气。②王吉文和小周和黄元庆都受了伤,但他们没有放弃过谁,开始是王吉文交替背着小周和黄元庆往前走,王吉文坚持不住晕倒之后,小周和黄元庆用油布拉着王吉文继续前进,“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裁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红军战士相互救助,不离不弃,通力合作,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有大局意识、团队精神。③在没有粮食,又受伤的情况下,王吉文和小周、黄元庆都没有放弃,而是拼命想办法互相帮助,争取走出草地。我们如今不会遇到“过草地”这样的困境,但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新的困境也会出现,红军战士在绝境中坚持不懈,对未来充满信心,启示我们面对变化异常迅捷的社会,要积极乐观,不弃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①,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材料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备注〗①闾阎:民间。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简练以为A揣摩B读书C欲睡D引锥自刺E其股F血流至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避讳的意思,与成语“讳莫如深”中的“讳”意思相同。B.然,然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訇然中开”的“然”意思不同。C.少,稍微,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意思相同。D.子,动词,当儿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子”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初苏秦用连横说去游说秦惠王,说秦王贤能,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只要运用好谋略定然能统一天下,可秦惠王却认为条件不成熟、婉拒了他。B.苏秦游说秦王,一连十多次上表,但他的建议始终都没能得到采纳。说秦失败后,形容枯槁,面色憔悴,回到家中、亲人都不搭理他。C.苏秦从秦国回家后,潜心阅读《太公阴符》,甚至为驱赶睡意,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揣摩成功后,去游说赵王,最终用连横说说服了他。D.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只敢斜着眼看,侧着耳听、嫂子也谦恭而待,苏秦不禁感慨万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2)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14.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要为苏秦作传?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答案】10.BDF11.C12.C13.(1)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要让他只是蒙受不好的名声。(2)黑色貂皮衣服破了,一百斤黄金花光了,钱财费用缺乏断绝,离开秦国返回。14.①天下人嘲笑他死于反间而不愿学他的权谋;②世人对苏秦的说法不一,甚至多有附会;③苏秦出身民间而能使六国合纵,才智过人。【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简练”的目的是“揣摩”,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摩”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读书欲睡”和“引锥自刺”主语都是苏秦,中间断开,应该在“睡”后面断开,即在D处翻开;“其股”是“刺”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股”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在BD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讳忌研习他的学说。/泛指隐瞒的很深,唯恐暴露。B.正确。表转折,然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C.错误。稍微;不一会儿。句意:希望大王能稍微考虑这样做的好处。/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D.正确。动词,当儿子;名词,儿子女儿。句意: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带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用连横说说服了他”错误。由原文“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可知,说明苏秦是用合纵说说服了赵王。【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事”所做的事情;“次”,排序;“蒙”,蒙受。(2)“弊”,破旧;“乏绝”,缺乏断绝;“去”,离开。【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可知,苏秦因反间计被杀,受人嘲笑。由原文“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毋令独蒙恶声焉”可知,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由原文“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可知,苏秦出身民间,才智过人。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忌讳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要让他只是蒙受不好的名声。材料二:苏秦最初主张连横,他游说秦惠文王说:“凭借着大王的贤能,国家众多的士卒和百姓,战车、骑兵的强大力量,兵法和谋略的运用,贵国完全可以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号称皇帝来统治全国。希望大王能稍微考虑这样做的好处,请大王采纳臣所设计的方略。”秦惠文王说:“寡人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的条文章程不完备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一本正经不远千里来在朝堂上指教,军国大计还是希望等将来再说吧。”苏秦游说秦王,一连十多次上表,但他的建议始终都没能得到采纳。黑色貂皮衣服破了,一百斤黄金花光了,钱财费用缺乏断绝,离开秦国返回。他神情枯槁,面容憔悴,脸色黄黑,带着失意的羞愧之色。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正在织布不理会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于是,他晚上翻出他的藏书,打开了数十个书箱,找到了一本讲《太公阴符》的谋略的书,埋头攻读。找那些简练精要的地方反复揣摩。读书到了困倦的时候想要睡觉,他就拿来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致使鲜血顺着腿流到脚。他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能游说各国的国君却不使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这样尊位的呢?”过了一年终于揣摩成功,又自言自语地说:“这次我确实可以说服当今天下的各国国君了。”在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两人甚至握着手,谈得非常投机。赵王大为高兴,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予他相印,一百辆革车,一千匹锦绣,一百双白璧,一万镒黄金,长长的车队尾随在他的身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来压制强秦。苏秦要去游说楚国国君,路过洛阳,父母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急忙清理居所、扫除道路,找来乐队吹打起音乐,准备好丰盛的酒席,到郊外三十里远的地方迎接。妻子(敬畏他,)斜着眼睛来观看他的威仪,并且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跪在地上,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对苏秦一再地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你以前为什么对待我傲慢,现在却这样的卑躬屈膝呢?”他的嫂子回答说:“因为现在你有尊贵的地位和很多的钱财。”苏秦说:“唉!一个人如果贫穷失意,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就都敬畏有加。一个人在世上活着,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野五首(其四)①杜甫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潜鳞输②骇浪,归翼会高风。砧响家家发,樵声③个个同。飞霜任青女④,赐被⑤隔南宫⑥。〖备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寓居于夔州瀼西。②输:同“愉”。③樵声:樵人的歌唱。④青女:传说为司霜雪之神。⑤赐被:《后汉书·钟离意传》卷四十一载“药崧者,河内人。天性朴忠,家贫为郎,常独直台上,无被,枕祉,食糟糠。帝每夜人台,辄见崧,问其故,甚嘉之。自此召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餐,给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后“赐被”遂被用为郎官入直之典。⑥南宫:尚书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远景,选用“远岸”“秋沙”“连山”“晚照”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晚照图。B.颈联写所闻,“家家”“个个”两组叠词,展示了家家户户都在捣衣、打柴的繁忙景象。C.前六句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自然和生活景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虽远在他乡,但仍然牵挂朝廷的家国情怀。16.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答案】15.D16.①运用了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②“鳞”代指鱼,“翼”代指“鸟”,突出了鱼儿鳞光闪闪、鸟儿振翅高飞的形象;③“输”表现了鱼在骇浪中畅游的快乐;“会”展现了鸟儿迎击长风的英姿。【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直抒胸臆”错误。尾联是运用《后汉书》中的典故来表情达意的,属于间接抒情。【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颔联写到鱼儿在惊涛骇浪中愉快地畅游,归巢的鸟儿在急风中展翅高飞。其中“鳞”指的是鱼,“翼”指的是鸟,这是以特征代整体,所以颔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突出了鱼儿鳞光闪闪、鸟儿振翅高飞的形象。颔联中“输”体现的是鱼畅游的情态,“会”体现的是鸟展翅高飞的动作,本处将鸟和鱼人格化,鱼儿快乐地在骇浪中游泳,鸟儿迎击万里长空,所以颔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颔联写到在惊涛骇浪中畅游的鱼儿和在急风中展翅高飞的归巢的鸟儿,通过对鸟和鱼的描写,映衬了诗人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寄寓了诗人能回归朝廷的期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这一过程之后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表达自己多纳人才的期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但留学费用很高,由于①,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健康②。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是在尊崇他的气节、风骨、精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原文中“文宗”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B.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C.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答案】18.①囊中羞涩②每况愈下19.①原句运用排比,更能突出朱自清品质之高,更能强化人们的崇敬之情;②原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语势更强,更具感染力;③改句“他的”只是就事论人,原句三个“一种”则由事及理,内涵更深刻。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前面提到“费用很高”,说明朱自清经济不宽裕,可填“囊中羞涩”。囊中羞涩:比喻经济困难。口袋里没钱,让人感到难为情,是经济不宽裕的委婉说法。②“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让朱自清的健康情况越来越不好,可填“每况愈下”。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不好,形容走下坡路。【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运用排比,强化了朱自清的“气节”“风骨”“精神”,更能突出朱自清品质之高;这组排比做“尊崇”的宾语,更能强化人们的崇敬之情;②排比句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三个“一种”是排比也是反复,语势更强,更具感染力;③改句用“他的”修饰“气节、风骨、精神”,只是客观评论,只是就事论人;原句三个“一种”,由“气节”到“精神”,则由事及理,内涵更深刻。【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不安分”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B.“大师”“发扬国光”的引号作用均为反语。C.“游子悲故乡”的引号作用为直接引用。D.“泥腿子专家”和文中“文宗”的引号用法均为特定称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现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利用人类气管细胞,创建了一种微型生物机器人Anthrobot。①。在体内,由患者自身细胞构建的机器人,执行治疗任务不会引发免疫反应或承受免疫抑制剂风险;它们只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打架保证书告别冲动珍爱生命
- 下滑成绩的悔过保证书
- 苗木采购合同范本格式格式
- 短期借款合同
- 防火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
- 生鲜鸡蛋买卖协议
- 城市更新拆迁补偿
- 饲料购销半年合同
- 电信服务合同法律适用规定
- 惠州二手房买卖合同签订步骤
- 工会新闻写作培训课件
- 综合英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喀什大学
- 口腔科医疗安全隐患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48
- 宪法知识宣传总结报告
- (正式版)SHT 3078-2024 立式圆筒形料仓工程设计规范
- 外侧Hoffa骨折手术入路
-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辽宁卷)含答案与解析
- 【小升初】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检测卷(含答案)
- 幼儿教师礼仪训练教程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24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