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04说理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
时间:每篇18分钟,每大题18分
姓名得分
一、(概括观点)(2022海淀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辨骚
刘勰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
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
《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冬枣,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及汉宣嗟叹,以为
皆合经传。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小个,称汤禹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
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蜕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①,忠怨之辞
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迂怪,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②,夷羿毙日,谙怪
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
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故论若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
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号”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
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
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幸乐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
矣。
自《九怀》以下,遽蹑苦迹,而屈宋逸步,莫=能追。故若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
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故才高者藤芳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
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
其实,则翻陟可以驱辞力,数唾可以穷文致。
(有删改)
[注]①宋玉《九辩》中有“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句。②屈原《天问》中有“康回冯
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句。③彭咸:相传为殷商时的贤大夫,因谏君不听而投水自杀。
i.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拟其仪本仪表:形式
B.故其陈尧舜之际介耿介:光明正大
C.观其骨鳗所树骨鳗:正直、刚强
D.则顺陟可以驱辞力顾盼:极短的时间
【答案】C
【解析】骨鳗:作品的主要内容。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所指代内容的解释,不正琥的一项是()
A.故论基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其:《楚辞》彼:“观兹四事”中“四事”的具体内容
B.自《九怀》以下,遽蹑基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其:《九怀》之:相当于“的”
C.故基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其:屈原、宋玉
D.故才高者竟基鸿裁其:《楚辞》
【答案】B
【解析】其,代词,他们的;之,代词,代屈原和宋玉超绝的步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琥的一项是0
A.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自《风》《雅》息声,就没有人再延续创作那样的诗了。
B.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要考查《楚辞》的内涵主旨,必须揣摩《楚辞》的语言特点。
C.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因此知道《楚辞》,效法了三代经书的体制,又夹杂着战
国时期的风气。
D.故能气往称古,辞来切今所以《楚辞》能气概压倒古人,文辞切合当今的情形。
【答案】B
【解析】句意:要考查这四家的观点,必须核对《楚辞》的文辞。
4.下列对作者看法的理解,不亚建的两项是()
A.“四家”对《离骚》无论褒贬都流于表面,赏鉴不够精当,未加以认真考查。
B.《楚辞》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或庄重同《风》《雅》,或虚夸怪诞异于经典。
C.《离骚》《九歌》等篇章各有其特色,表明《楚辞》精彩绝伦,独步古今。
D.《楚辞》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后人只学到了它的皮毛。
【答案】AD
【解析】A.“无论褒贬都流于表面”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刘安等四家都对《离骚》进行了褒扬,没有“贬”。
“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的意思:可以说赏鉴却不够精当,欣赏(《离骚》)却未加以认真考查。这
不等于“流于表面”。D.“不过后人只学到了它的皮毛”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
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意思:《九怀》以下的作品,都追随屈原、宋玉的足迹,但屈原和宋玉超绝的步伐,
没有人能追得上。“没有人能追得上”不等于“只学到了它的皮毛”。
5.按要求完成问题。
(1)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四家”对《离骚》的评价,请分别概括“四家”的观点。
【答案】淮南王刘安:《离骚》兼有《国风》言情、《小雅》讽怨的特点。王逸:《离骚》的形式和内容
都很完美。汉宣帝:《离骚》(内容、形式)都合于经书。扬雄:《离骚》的体制风貌与《诗•雅》相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结合“若《离骚》者,可谓兼之”“金相玉质”“皆合经传”“体同《诗•雅》”概括即可。
(2)结合下面《离骚》(节选)的内容,对刘勰评价“骚体”作品的某一观点加以阐释。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
吾与。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示例)刘勰认为《楚辞》独创了奇伟的文辞,文采惊人,美艳绝顶,很难有作品能与之比肩。
比如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离骚》(节选)中,他多次使用香草的意象,如江离、辟芷、秋兰
等,来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内在品质。可谓“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明确刘勰的观点,然后结合《离骚》(节选)的内容恰当、合理分析。根据第二
段“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可知,刘勰认为《楚辞》文采惊人,美艳
绝顶,很难有作品能与之比肩。回答本题,可从内容、修辞、情感等角度加以阐释。比如修辞方面,屈原
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离骚》(节选)中,他多次使用香草的意象,如江离、辟芷、秋兰等。屈原
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草、洁身好修、幽美芳香的人,来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对香草
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其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
的,而是具体表现在他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屈原的人格立体化了。
参考译文:
自《风》《雅》息声,就没有人再延续创作那样的诗了,此后奇文涌现,那就是《离骚》!从前汉武
帝喜爱《离骚》,(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刘安)认为《国风》好写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
多怨愤之言但不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兼有二者的特点。王逸认为(《诗经》)教化人耳提(面命),
屈原则委婉和顺,《离骚》的文字,多是根据经书来写的。(后代)名儒所写的辞赋,没有不模拟《离骚》
的形式的,可以说形式和内容都像金玉一样完美,历代没有能和它匹敌的。等到汉宣帝感叹,认为(《离
骚》)都合乎经书上的学说。扬雄讽诵玩味后,也说(它的)体制风貌合于《诗经》中的《雅》。(刘安
等)四家都拿《离骚》与经书比较,可以说赏鉴却不够精当,欣赏(《离骚》)却未加以认真考查。
要考查这四家的观点,必须核对《楚辞》的文辞。本来《离骚》陈述尧、舜的光明正大,称颂商汤和
周武王的恭敬慎戒,(合乎)《尚书》中的《尧典》《汤诰》等篇的内容,讽刺桀、纣的狂乱放纵,哀悼
后羿和过浇的覆亡,那是劝诫讽刺的旨趣;用虬龙来比喻君子,用云蜿来比喻谗佞奸邪的人,那是(《诗
经》里)“比兴”的手法;每次回望故都便忍不住掩面流泪,慨叹宫禁森严、思君而不见,那是忠君而怀
怨的言辞;观察这四点,(《楚辞》)与《风》《雅》是相同的。至于(《离骚》)假托驾八龙、载云旗,
说些怪诞的事情,都是离奇的说法;共工(触倒了天柱),使大地倾斜,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都是奇谈
怪论;说要以贤大夫彭咸为榜样,追随伍子胥以顺适自己的心愿,是褊急而狭隘的心胸;饮酒为乐、狂饮
不止,日夜沉醉,视为欢娱,是荒淫的意思。以上所举四点,是和经书不同的。
所以论及《楚辞》合于经典时可举前面所述那四个方面,谈到《楚辞》夸张荒诞又可以举后面所述那
四个方面。因此知道《楚辞》,效法了三代经书的体制,又夹杂着战国时期的风气,与《雅》《颂》相比
不过像低贱的赌徒,而在辞赋之中可以算是英雄豪杰了。看构成它骨架的主要内容,以及附在其上如肌肤
的辞藻,虽然融入了《诗经》的旨趣,但也独创了奇伟的文辞。所以,《离骚》《九章》,用明朗艳丽的
辞藻来抒写哀怨的情志;《九歌》《九辩》,用绮丽细腻的语言来抒发伤感的情怀;《远游》《天问》,
既瑰丽奇异又文思巧慧;《招魂》《招隐》,光彩照耀而内蕴华美;《卜居》显示纵言不拘的情致,《渔
父》寄托遗世独立的才情。所以《楚辞》能气概压倒古人,文辞切合当前的情形,文采惊人,美艳绝顶,
很难有作品能与之比肩。
《九怀》以下的作品,都追随屈原、宋玉的足迹,但屈原和宋玉超绝的步伐,没有人能追得上。所以
他们抒写怨情,就会使人抑郁而易受感动;叙述离情,便能使人悲愁而难以释怀;谈及山水,能使人循着
声情而想见山川形貌;说到节候,让人观览文章便可见时令变化。因此才能高的人从中学得宏伟的体制。
心思巧的人猎取其中华艳的文采,吟诵的人玩味其山川景色(之语),初学的人采撷其有关香草(的字句)。
如果(在写作时)能像乘车靠着车前横木那样遵照《雅》《颂》(的准则),像拉着马缰驱车那样驾驭《楚
辞》,选择奇伟的内容而不失其雅正,玩味华艳而不失朴实,那么马上便能驱遣辞情才力,不费力气就能
穷究文章情致。
二、(文章结构)(2024西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日“列传”,此其?也。其列孔子
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以传宜矣,曷为世家哉?
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帝王
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
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捂者也。
(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人谓太史公为孔子立世家非厚,盖以为论道德则孔子为帝王师,不当在诸侯之列;语其位则孔子未尝
有封爵,不当与有土者并。卷大不然。盖方汉之初,孔子尚未有封号,而太史公逆知其必当有褒崇之典,
故遂为之立世家。夫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以土者,土去则爵半;以德者,德在
与在。今观自战国以后,凡有爵士者,孰有能至今存耶?则聿家久,莫有过于孔子者。《史记》又以孔门
七十二弟子与老子、孟子、荀卿并列为传,则其尊之至矣。孰谓太史公为不知孔子哉。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
王荆公讥史迁不宜列孔子于世家,【甲】姜西溟?史迁列孔子于世家,非尊孔子也。迁之于晋则
日:“嘉文公锡圭铃,作《晋世家》第九。”于越则目:“嘉勾践灭强吴尊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
十一。”于郑、于赵、于韩皆然,而序孔子则曰:“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经术,以达王道,作《孔子世家》
第十七。”其意诸侯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乱反正也;多天子之权归之于周者,莫如孔子,故
附《孔子世家》以明其始终为周之意。而尊周者,诸侯之事,故上不得比于本纪,而下亦不至为列传也。
(清•袁枚《随园随笔•释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题的一项是()
A.此其例也例:例证
B.无尺土之柄柄:权力
C.土去则爵守夺:丧失
D.而下亦不事为列传也夷:齐平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体例。句意:这是《史记》的体例。
B.句意:没有掌握一寸土地的权力。
C.句意:失去了封地(家族)也就失去了爵位。
D.句意:向下也不能(将孔子与公卿)齐平列入“列传”。
故选Ao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世天下可也则世家久
B.人谓太史公为孔子立世家非星星大不然
C.以德有,德在与在而尊周考,诸侯之事
D.姜西溟以史迁列孔子于世家……以天子之权归之于周者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使世代相传。句意:使天下世代相传都够了。/使自己的家族长久地代代相传。
B.不同。正确/这。句意:有人认为太史公把孔子列在“世家”是不正确的。/这种说法是很不对的。
C.不同。……的人/判断句标志。句意:而依靠道德(传家)的人,只要其道德还在,家族的地位就与之同
在。/尊崇周王室是诸侯应做的事情。
D.不同。认为/把。句意:但姜西溟认为,司马迁把孔子列于“世家”之中/而在把天子的权力归还于周王
室这方面。
故选Ao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亚建的一项是()
A.栖栖衰季之世
栖栖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
B.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
难道是因为孔子本身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
C.太史公逆知其必当有褒崇之典
太史公预料到孔子一定会享有褒扬尊崇的礼仪
D.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乱反正也
是因为他们知道周天子能够扶正乱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周天子能够扶正乱世”错。句意: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周天子,并能(帮助周天子)扶正乱世。
故选D。
4.下列句子,霞道自填在材料三【甲】处的一句是()
A.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B,以为孔子之道不因世家而尊。
C.然古今未有知其非者,亦可怪矣。
D.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的的能力。
从文章题目看,《释孔子世家》是论证适合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的。作者先介绍王安石的观点来引出话
题,然后用姜西溟、司马迁的观点来分析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
甲处前面的“王荆公讥史迁不宜列孔子于世家”是王安石的观点。
A.解释世家的含义,反而证明孔子家族时代相传符合世家标准,不能照应前半句。
句意:世家所代表的意义,难道不是因为开国创业,继承家业,世代相传吗?
B.承接上文对司马迁的否定,进一步从正面分析原因,与后面的观点针锋相对,最适合在甲处。
句意:认为孔子的大道不必凭借列入“世家”来尊显。
C.表现的是讥讽的态度,对现象的感慨,不符合学术论辩的精神和语段思辨的文风。
句意:然而古今没有知道它不对的,也是值得奇怪的啊。
D.把孔子列入列传的结论,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与王安石观点“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
哉”不符,而且王安石最终的结论是“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悟者也”。
句意:论理说孔子只适合列入列传。
故选B。
5.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引发了后世的很多讨论。请根据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话在下列横线处填写
恰当内容。
以地位论,孔子的
(理由一:身世地位低微,不*~~A反对者理由:②
王安石的观点:J合“世家”体例。
孔子不应被列入“世家”
I理由二:①*—>反对者理由:③
【答案】
5.①以道德论,孔子才大道高,列入“世家”也不足以尊其才、道。
②以土地或德行都可“世其家”,而孔子可以凭借德使其家世代相传。
③入“世家”不以道德论,而以尊周论,孔子在尊周上居功至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处,先在材料一中找到对应信息“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仲尼之道不从而小”,按照“理由一”的结
构,概括观点即可。
②处,按照思维导图的提示,在材料二中找到反驳“理由一”的对应信息“夫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
今则世家久,莫有过于孔子者”,然后概括“世家”的标准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即可。
③处,要针对①进行反驳,不能就“孔子才大道高”进行反驳,可反驳的是评论准备,可在材料三中找到
对应信息“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经术........尊周者,诸侯之事……而下亦不夷为列传也”,概括评论标
准即可。
参考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把记述帝王的章节称为“本纪”,公侯能使其国世代相传,就被称为“世家”,公卿中
十分突出的就称为“列传”,这是《史记》的体例。(既然如此,却又)将孔子列为“世家”,为什么这
个人的进退没有依凭呢?孔子是个羁旅之人,栖栖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没有掌握一寸土地的权力,
把他归在“列传”里面是合适的,为什么要列为“世家”呢?难道是因为孔子本身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
他的教化影响深远,持续到千秋万代,因此将他列入“世家”来提高他的身份吗?(然而“世家”也)并
不是什么极致的评价。仲尼的才智,做帝王也足够了,又何止是公侯呢?仲尼的大道,使天下世代相传都
够了,何止是使他的家族世代相传呢?放在“世家”里,件尼的道也不会因之变大;放在“列传”里,件
尼之道也不会因之变小。司马迁自己乱了自己的体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史记》)有很多自相抵触
之处。
(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有人认为太史公把孔子列在“世家”是不正确的,他们大概认为从道德角度看,孔子是帝王师,不应
在诸侯之列;从地位角度来看,孔子未曾有过封爵,不应该与那些有封地的人并列。这种说法是很不对的。
汉代初期,孔子还没有封号,但太史公预料到孔子一定会享有褒扬尊崇的礼仪,所以把他放在“世家”之
中。有封地的人凭借封地使自己的家族代代相传,有德行的人凭借德行使自己的家族代代相传,依靠封地
(传家)的人,失去了封地(家族)也就失去了爵位;而依靠道德(传家)的人,只要其道德还在,家族
的地位就与之同在。如今来看,战国以后大凡有封土授爵的人,谁能够使家族延续到今天呢?使自己的家
族长久地代代相传,没有能超过孔子的。《史记》又把孔门七十二弟子和老子、孟子、荀子放在一起作为
“列传”,可见太史公尊崇孔子是到了极致的。谁能说太史公不了解孔子呢。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
王安石批评司马迁不应将孔子列入“世家”,认为孔子的大道不必凭借列入“世家”来尊显。但姜西
溟认为,司马迁把孔子列于“世家”之中,并不是为了尊显孔子。司马迁写晋国时说明:“为颂扬晋文公
(因功)得(周平王赏赐的)圭瓒和柜世,作《晋世家》第九。”写越国时说明:“为颂扬越王勾践消灭
强大的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写郑国、赵国、韩国也都是这样,而谈到孔子的
时候说:“周王室衰落后,孔子追溯、整理经书学术,来使王道通达,作《孔子世家》第十七。”他认为
那些诸侯能够使家族世代相传,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周天子,并能(帮助周天子)扶正乱世;而在把天子的
权力归还于周王室这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因此将《孔子世家》附在“世家”中,来表明孔子始终
尊崇周朝的态度。尊崇周王室是诸侯应做的事情,所以向上不能够(将孔子与帝王)并列列入“本纪”,
向下也不能(将孔子与公卿)齐平列入“列传”。
(清•袁枚《随园随笔•释孔子世家》)
三、(写作思路)(2022西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
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有!卒然遭邪风之气,瞿非常之疾,患及祸
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拿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②,委付凡医,
恣其所措。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萋能觉悟。
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
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
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
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带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
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
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
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与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渗其所知,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
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取材于《〈伤寒杂病论〉序》)
[注]①越人入虢之诊:《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的典故。②重器:这里指
人的身体。③经络府俞: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及相关穴位。④明堂阙庭:明堂指鼻子,阙在
两眉之间,庭为前额。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琥的一项是o
A.矍非常之疾婴:缠绕B.毒百年之寿命赍:拿着
C.以懑其所知演:扩展D.省疾问病省:反省
【答案】D
【解析】省:探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毛将安附卷②积土成山,风雨兴厚B.①举世昏迷,莫能觉悟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蓑能如也
C.①虽未能尽愈诸病②或取承怀抱,悟言一室之内D.①下此以往,未之闻也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答案】B
【解析】B.没有人。A.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兼词,相当于“于此”。C.众多,各/相当于“之于”。D.这类人,
代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如果是轻视生命,那些什么荣华权势便视如浮云了
B.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如果能探究我书中集录的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就能弄通解
决了
C.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D.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症或判别出可治之症,实在是很难呀
【答案】A
【解析】“是“应解释为“这样“,“彼"应解释为“他们","云”不是"浮云”,而是“谈论”。正确的翻译为:像这
样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亚理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重视医药、精习医术,不仅可以为他人祛疾解困,还可以保身养生。
B.世人追求虚荣权势,不顾及身体,遇到病患灾祸,才屈尊寻求巫祝祈祷。
C.作者的族人大多死于伤寒,他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疾病。
D.文章结尾引孔子之言,有激励自己“多闻博识”,精益求精地钻研医术之意。
【答案】C
【解析】“他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疾病”有误,文中并没有说《伤寒杂病论》能“从根源
上杜绝疾病”,原文第二段结尾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意思是“虽然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
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情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
5.本文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序”,请简要概括说明这篇序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示例)开篇交代《伤寒杂病论》的写作背景,即当今士人缺乏医学知识(或:不钻研医术/争相
追名逐利/忽视了生命的根本),只好将生命交付给平庸无能的医生;继而写推动自己完成《伤寒杂病论》
的直接原因,即伤感于族人的病亡,希望通过写这部书帮助救治病人(或:解决医学上的问题);接着指
出《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的价值(或:作用),即一方面人体复杂,另一方面医者不思进取(或:守旧/敷
衍/草率/钻研医学经典著作不够透彻),故良医难寻,写书能帮助医者拓展医学知识,成为良医;最后写自
己从完成《伤寒杂病论》中得到的收获(或:《伤寒杂病论》对自己的意义),即热爱医术的自己通过完
成这部书得以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有所进步。
【解析】本题可从“写作背景”“写作原因”“写作价值”“写作收获”四个要点考虑,每一条都应该结合文本进行
分析。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感慨赞叹他的才华
出众。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
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解救贫苦人于病困之中,保持自己的身体长久健康,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
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只是心情勤勉不懈急切地致力于追求名利。夸饰那些次要的
身外之物,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衣饰华贵而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
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所缠,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降低身份,
失去节操,恭敬地盼望巫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接受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
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与人不一样的东西,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
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愚昧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
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了解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掌握自己
的身体情况。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难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
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而去为权势名
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就有
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又占到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意外死亡
和过早死亡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众多医方,选用《素问》《九
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症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
病论》共十六卷。虽然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情时就能知道发病
的根源,如果能探究我书中集录的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就能弄通解决了。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秉承着五常之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
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
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
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他们这样的人呢。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
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来拓展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
总是致力于用花言巧语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
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症或判别出可治之症,实
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
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这样的话吧!
四、(联系实际)(2022海淀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针名
[清]章学诚
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
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彳g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
君子出处力当由名义。先王呼•不觉世牖②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
日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
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孙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缥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
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借糠枇以充饱,隐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
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萼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
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
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
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
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
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贾(gu)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
漓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
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
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
德之廖也。
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
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
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有删改)
[注]①出处:进退等行为。②牖:同“诱”,引导。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o
A.理名而忘实徇私舞弊B,而揭树艺之名以期农独善规过
C.必欲等饱暖之名好高筝远D.故好名者,德之嫩也捉螂见赃
【答案】D
【解析】A.谋求。B.勉励。C.追求。D.危害、破坏/小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先王所以觉世牖民师者,折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用欲不知义者由于义蒙故业,困遗策
C.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
【答案】A
【解析】A.用来……的办法。B.因为/沿袭。C.做,动词/语气助词。D.对于,介词/表被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0
A.作者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
B.第二段以介之推为例,证明凭自身之“实”可获得美名,但名声未必能立刻得到。
C.第二段写了“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众多,“好名者”借此“得一时之名”的现象。
D.第三段指出“好名者”之所以揣摩他人之情,迎合一时风尚,是为了求一己之名利。
[【答案】A
解析】作者借“农蚕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借“饱暖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借糠枇以充饱,隐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
【答案】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枇(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
(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
【解析】注意“辍”"假”"充”等字的翻译。辍,停止、放弃;假,借助;充,假装。
5.作者认为“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请根据文
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教益。
【答案】文中举给耕种之事以名可勉励人们务农、给缭丝之事以名可勉励人们养蚕的例子,意在说明“给所
行之事以名,是为更好地求实”。我认为应给所做的实事以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做实。云
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致力于贫困地区女孩子的教育问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
号,被党中央授予“七一勋章”,这些名誉可鼓励更多的人投身贫困地区的教育。
【解析】“根据文意”意味着必须先概括文本观点,本文段的角度有①实至名归,名誉会随着实际贡献而来;
②好名者最终会失去自己的虚名。“联系实际”要求必须举出生活中的事例。谈教益除了文句中的两个角度外,
还可以结合全文,从以下三方面思考:①要做一个真知者,洞明世事,不给一味求名者可乘之机;②应务
实,不求尽人称善,不求合于风尚,不为求名而揣摩人情、追求风尚;③在实至名未归、求名者未丧名时,
要坚信这些事实终不会超越自然的道理。
参考译文:
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
实。君子依从自然之理,不强求一定要“实至名归”。学做君子,知道应当做什么事就行了。不清楚(自
己做事)的名分,怎么会把“该做的事”落实呢?好名之流,只顾谋求名而忘记了实,因此将那些求名之
事称为“实”。君子行事,应当按照(仁义的)名分。先王用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举措,不外乎为教
化正名。自古以来,没有不正名就能实现安定太平的。“行义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
遵照仁义(行事),所以就有了仁义之名;“教化之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教化的人遵从教化
(行事),所以就有了教化之名。给所行之事以名分,是(借名)求实。譬如人们不了解食物(从何而来),
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人们不了解衣物(从何而来),就给堞丝之事以“名”来勉励人
们养蚕。那些穿得暖吃得饱的人,是不会追求耕种养蚕之名的,(他们)只是拿饱暖互相炫耀。因此一定
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帝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
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所以真正的求名是给教化、仁义以名分,就像给耕种养蚕以名一样;好
名之流眼中的求名,就像获得饱暖之人(用以炫耀)的“虚名”一样。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虚名,
(就)一定会(出现)强忍饥寒的情况。
这样说来好名之流丧失名(的意义),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从前介之推不
看重荣禄,荣禄也没有落到他身上。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但有时)名也不一定能立刻得到。
天下的“名”,在真正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坚定不移的,但在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那
里是飘忽不定的。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必定先了解自己。天下很少有了解自己的人,所以能真正了解他人
的人是不多的,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却很多。(对世事)貌似有所了解,因此就可以
和他一起讨论声名;(又由于)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好名之流得以施行他们的骗术。所以好名之流
往往得一时之名,就如同好利者不一定没有一时之利一样。
况且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就像商人要从生意中获利一样,一定要拿出自己囤积的
商品(做交易),而后才能获取利益;好名之流也一定要干一点实事,而后才能求得一时之名。大概人心
不同像人脸不同一样,所以务实的人,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好名之流则致力于揣摩人情世故,(其
所为)不一定是出自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况且他们是一定要追逐一时的风尚的。风尚的循环变化,如同
春兰秋菊彼此变化而不相沿袭。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恰好与一时的风尚相合。好名之流,
却一定会委屈自己迎合风尚,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像那些真正了解世事的人,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求世人了解自己。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
深入了解世事的人,不屑(与之)同道。按此道理,问世上了解自己的人有多少,那么(自然是)很少,
但君子却并不以为忧。(如果)虚浮之气停止了,社会风气公正了,天下如此之大,怎么会没有真正了解
世事的人呢?到那时好名之流的种种手段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说: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
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
不会超越事理的。
五、(段落论证过程)(2022朝阳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取材
王安石
夫工人本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起息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
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
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土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土,不谬
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落后施之职事,则以
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
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率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
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
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日:“涉猎可为也,呼整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日:“传
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散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也
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侬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
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土疑狱,彼军能以详平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文具采购合同3篇
- 专用木结构工程承包合同书2024年版版B版
- 专业桥架施工包工协议范例(2024版)版B版
- 2025年4S店汽车销售及二手车置换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跨国技术转让与合作合同
- 专业项目建议书编写委托协议简化版版B版
- 2025年度科研场地租赁合同终止及设备回收协议3篇
- 2025年度老旧小区墙体拆除及改造工程劳务分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酒店会议室租赁协议书(含全方位服务套餐)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食堂食堂食堂员工餐厅食品安全监管合同
- 金色简约蛇年年终总结汇报模板
-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试行)(环办土壤2017第97号)
- 反向开票政策解读课件
- 工程周工作计划
- 房地产销售任务及激励制度
-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课件
- 2024年内蒙古中考语文试卷五套合卷附答案
- 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
- 垃圾分类亭合同协议书
- 物权转移协议
- 高三高考地理一轮课时练习:洋流(单选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