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

姓名:班级:考号:

题号——四总分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

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

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

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

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

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

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

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

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

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

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

“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

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

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

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

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

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

1

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

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

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种寓教于乐的形

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

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

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

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

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

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

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

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

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

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

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李大钊、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洋

溢着青春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

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而“五四”文学则是青春性的

文学。

B.“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娘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

息相关的。

C.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

2

主张。

D.社会审美教育只要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就

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二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

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B.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

最高的审美境界。

C.在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都包含着审美教育。

D.苏武、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上英雄人物光辉的形象被艺术作品所表现,成为了审美艺术形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

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此贼牵涉到富贵人家,官府

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

“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

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

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

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谄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

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嘛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

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

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

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眼,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

3

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

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

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

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

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摞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

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嘛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一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

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

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

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

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

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

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

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

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

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

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

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

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

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

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4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6.下列关于短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李三“每偷走一物”必就近画只燕子以示自己所为,交代了绰号“燕子”的由来。

B.李三在大家口中神秘莫测,说法虽多,谁也没见过,但是大家知道李三是个小偷,什么人家他都

偷。

C.第十一、二段“总督大人笑了”,“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口,喷在地上”“笑、举手、伸

懒腰、喷”这些动词中,体现了荣禄内心的想法。

D."穿房越脊梁,如走平地,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中可见李三武艺高强。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官印上留下的燕子记号与前文李三盗窃必作“燕子”记号,以及标题形成照应。

B.小说第三、四段以市井小民视角带领读者试图揭开李三口传奇面纱,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C.文中叙述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落,“愈喂”“为嘛”“嘛也瞧不见”等天津方言融入其中,展现了鲜明

的地域文化特色。

D.小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

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

8.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

9.《燕子李三》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俗世”与“奇人”的

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呼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本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范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学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

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

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手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呷,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

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

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

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

远,从长安到永州去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吠者A犬耳B度今天下C不吠者D几人E而谁F敢炫怪于G群目H以召闹取怒乎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呼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世不闻有呼。

B,是故圣章圣人争不事师

C.不耻电师伯乐学学马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人*患在好为人师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批判耻师风气。连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

意直接而鲜明。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的例子为鉴,引用孟子、屈子之言,事理相融,说明了

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很有自知。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

当老师,便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D.柳宗元提倡师道。他对反对师道的人,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在形象上对他们冷嘲热

讽,可见其批判的尖锐与力量。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14.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两则选段的说理方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比较阅读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瀛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5.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

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16.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并与

《沁园春•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两句,将女子对情人

的深情相思化成自己对贤才的无比渴望。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示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

是:,o

7

(3)《荀子•劝学》中,用“,''两句表明作者对“思”与

“学''的看法,强调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热映的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电影中的盛唐美景如诗如画,李白、高适等一众诗坛

“顶流”陆续登场,让观众梦回“大唐群星闪耀时刻”。

①电影不仅探索出关于中国叙事的新路径,更在美术层面有所突破。②“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

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以生动的故事与观众相遇,④

繁华气派的长安,梁园的田园风光,扬州的温柔妩媚,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起,

“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⑤《长安三万里》的“出圈”是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一个缩影。⑥近年

来,一批深具东方美学的爆款文艺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⑦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严肃中玩梗,拉

近了千年文物与年轻观众;《上新了•故宫》将建筑艺术与沉睡数百年的传奇文物带到大家面前;《唐宫夜

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技惊全网……

A,可以说是文艺领域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

B,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让观众与中华文明共情,它们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喜闻

乐见。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电影中诗人高适的这句话引发共鸣。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

这个资源宝库,仍然有广阔的可挖掘与利用的空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余韵悠长。只要用心探索传统文

化之美,就会得到观众的绝佳反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

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

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

氐帆文一世准则葭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

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橹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

外、②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

人生起伏更大。他在:堆巧手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③。今天,我们在各种文

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8

22.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搀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

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学习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探界者”钟扬》等课文后,老师开展了课堂讨论:在新时

代,我们需要学习文中主人公哪些品质?

有的同学认为,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没有必

要坚守了,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像钟扬那样的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同学则认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工匠精

神是永不过时的,需要坚守,创新容易走向歧途。

假如你也在课堂里,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9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I.C

2.B

3.A

4.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

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

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①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

量,触及青少年的心灵深处。②通过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

美德,让美德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③借助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

扬善,提高青少年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④充分运用社会审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

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解析】【点评】匚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

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

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

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

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

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

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

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匚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

能否支撑选项。

匚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

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

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匚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

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

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

力。

1.C.“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错,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

10

'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里将“书”偷换成“诗”。

故答案为:Co

2.A.”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错,在材料一第3段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

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不是“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张冠李戴。

CJ“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错,在材料二第1段中说的是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

追求,并非“宗教信仰”,更不能体现“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该选项属曲解文意。

D.“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在材料二第3段最后一句“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

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o

3.材料二指出“审美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审

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A.选项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显然不能帮助

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也不能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故答案为:Ao

4.①由原文“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可知,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

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②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

是青年”“,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可知,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

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

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可知应该

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

灵。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子逐

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

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可以概括出,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宙美形式

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

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概

括出,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

人文素养。

11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

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出,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

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答案】6.B

7.D

8.①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迂、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

的好汉形象。②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③借众人的口碑,讲述李三帮

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④借荣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

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9.①“俗世”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小说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

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的描摹,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

特色。(或答:天津卫有钱人多,官府偏护富贵人家,燕赵之地的人有功夫,吴桥人善杂技,天津人好过

嘴瘾,穷人生活艰难,县太爷贪财总督大人宝贝官印等,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

色。)②“奇人”指的是小说的人物。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义。③“奇人”出

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写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人物传奇故事的叙述中,传递出此天津

卫的性情与精神。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

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

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

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

它人物的烘托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中,题干要求结合本

篇小说内容谈谈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由文题可知,本文关键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

中的“奇人”,一“俗''一"奇”,就是文章的方法。再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B.“什么人家他都偷”错,根据“他是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

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可知李三只偷富豪大户。

故答案为:B。

7.D.“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错误,“说法”只是民间猜测,悬念始终还在。

12

故答案为:Do

8.①结合”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

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分析可知,小

说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迁、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的好

汉形象。

②结合“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一是吴桥人。吴

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眼,甚

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大爷''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

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

③结合“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

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

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的口

碑,讲述李三帮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④结合“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

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分析可知,小说借荣

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9.所谓“俗世”自然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中的故事以清末民

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

的描摹,如天津卫有钱人多,官府偏护富贵人家,燕赵之地的人有功夫,吴桥人善杂技,天津人好过嘴

瘾,穷人生活艰难,县太爷贪财总督大人宝贝官印等,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所谓“奇人”,指的是小说的人物。结合“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

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

到了头一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

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分析可知,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

义。小说运用虚实相生、情节反转、结尾留白等手法使人物充满神秘感和奇异色彩,给读者留下极大想象

空间。

“奇人”出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中的材料均搜集于长时间撒播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

共同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赞不绝口。民国时社会动荡,底层小人物大多生活艰难,个中艰辛不足与外人

道,但冯骥才偏偏反其道而行,描写小人物身上的奇闻异事,显得妙趣横生,生命的热闹,灵魂的有趣一

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或许,生命的厚重不是只有严肃、悲观才能体现,洒脱可爱、人生如戏同样是大智

慧。燕子李三等人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干、有特性,喜怒哀乐样样齐全,但行

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

13

【答案】10.BEH

11.B

12.C

13.①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2)

我过去听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

14.①《师说》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理。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批判了士大夫之族

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把反

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

由。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

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

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

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

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贝F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

匚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分析两则材料使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是什

么,再进行对比,分析其说理方法的不同。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

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通晓句

14

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

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

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

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

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

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文本二: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

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

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

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

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

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

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

的名声。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蜀地的南边,

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

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

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

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

而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哪里有罪过啊!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

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

呢?

10.句意: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

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顾吠者犬耳”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耳”意为“罢了”,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

“几人”是“度今天下不吠者”的谓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

"于群目''是“炫怪”的后置状语,状语后H处断开。

故答案为:BEHO

11.A.“师”:从师,学习。/名词,老师。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在当今的时代,

15

没听说还有老师。

B.“益”:都是“更加”的意思。/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C.“相”:互相。/鉴别。句意:不以互相学习为耻。/伯乐学习鉴别马。

D.“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句意:要人没有疑惑难啊。/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

人的老师。

故答案为:B。

12.C.“很有自知”“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误,由原文“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

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

真的如此。

故答案为:Co

13.得分点:

(1)''择",选择;“于”,对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

(2)“往”,过去;“雨”,名词作动词,下雨;“过”,过分夸大。

14.《师说》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理。作者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

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

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

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

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由原文“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

日,日出则犬吠”“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可知,把

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

由。

由原文“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知,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

援。

【答案】15.C

16.①第一首词抒发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②第二首词抒发怀古伤今的悲壮之

情;③《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

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

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

16

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

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

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

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

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

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

和手法的分析。

15.CJ“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理解错误。“漫道”的意思是“莫道”(不要说,休说)。整句意思是:

不要说雄关(娄山关)坚固如铁难以逾越。

故答案为:Co

16.第一首,“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思是: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

血。我们似乎能看到作者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

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从头越”表达出作者内心一种强烈的必胜之决心,

及要克服万重困难,获得最后成功。它对于精神的升华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抒发了红军战士越过天

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

第二首,“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意思是: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词人进一

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

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

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

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

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

之处。“忆往昔峥噪岁月稠”,以峥竦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

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喋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

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故答案为:①第一首词抒发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②第二首词抒发怀古伤今的悲

壮之情;③《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17.【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7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

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衿”“摧”“事”"须臾''等O

故答案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

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这类)文艺作品备受追捧;传统文化并非远离大众/曲高和寡

19.①处,改为“电影不仅在美术层面有所突破,更探索出关于中国叙事的新路径④处,改为“长安的

繁华气派”。⑦处,在“观众”后加“距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

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

领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