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I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3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18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32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38

文言文课标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对应课标考点高考评价体系

常见题型

值整体上具体上说明

疏通语境意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文联系的分

1.凸显“立德树人"

断句题3.能正确标点文言文或辨

的功能,所节选的内析判断1

析断句正误

客古代文化容涵盖了理想信念、

不存在单一的积累识记辨别,更注重的是2.能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

观常识及词3爰国情怀、以民为本、

从原文中获取信息,情境性、关联性更强3.能准确理解文意并概括

题义理解法治意识,强化正确

世界观内容要点

文意理解3关键信息的搜索,圈点勾画关键信息4.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

2.整体上需要学生具成规范的现代汉语

备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文言实词和虚词分类及推断;文言句式的5.熟悉掌握文言文常见的

概念和判断方法;建立在文言词汇积累和

梳理内容,积累识记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8古今异同辨别基础上的语言转换,强调文

主的能力。以古译文会6.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

意的能力,在"读懂"言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整合,侧重训练联想、

观7.熟悉掌握常用文言虚词

题古文的基础之上对关类比、引申等思维

8.熟悉掌握古汉语词类活

键信息搜索、整理、人物事件归因定向分析;内容筛选概括界

文意理解3用的一般规则

转化的能力定条理化

文言文阅读高考选文特点及变化

2020年及以前,全国卷文言文一直选用人物传记文体。这种传记均出自“正史”,传主多为忠臣良将、

清官廉吏。

2021年全国高考及新高考,选文均选自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纪事,记叙事实。本末,始末,原委。纪

事本末就是较为完整地记录时间的首尾始终。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

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022年,1卷和甲卷选文均出自《战国策》,2卷出自《东观汉记》(吴汉其人其事,是一部记载东汉

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乙卷出自《说苑》(探讨“德”,

又名《新苑》,是汉代刘向所编纂的小说集,记述了一些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

出处多样化,体裁多样化。

近三年新高考课标卷选材变化

卷别体裁出处字数选材变化

新课标先秦诸子散《韩非子•难657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1)文本选材:2023

2I卷文、杂记一》和《孔丛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年、2022年趋于多样化。

0子•答问》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间形成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

2一种张力事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

3新课标军事理论专《百战奇略》前者是对泗水之战史实及战略的体,突破了2020年以前

583从“二十四史,,选择人物

II卷著、问答体和《唐太宗李记述,后者是基于史实及战略的

兵书卫公问对》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

到多类史书,甚至从杂

2新课标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魏589孟尝君解魏忧史小说中选材。2023年

0I卷策三》跳出史传范围。

2新课标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583吴汉忠君爱国的事迹

2

II卷(2)文言文文本形式

新课标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641贞观时期任人唯贤、减赋爱民、由以往单一文本,变成

2I卷末,贞观君臣反腐倡廉的大唐精神2023年双文本。

0论治》(3)文本内容侧重议

论性。

2新课标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645祖逖矢志收复中原,与将士同甘

1II卷末・祖逖北伐》共苦,严于律己的精神

考情小结

1.选文特点:选文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四大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杂史笔记。

2.选人特点:选文内容的对象原米一般涉及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家、军事家等,以帝王将相,清官

廉吏、爱国将领等正面人物力主。用这些历史人物的责任担当、进取精神影响考生,化育青年,体现出高

考“立德村人”的价理念。

3.选文结构:①人物传记类(一人多事)大多先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传主一生的主要

事迹,结尾穿插一些主观评价。

②纪事本末体(一事多人)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③宏大叙事(宏大场景,完整事件,多大多事)

4.考题内容:题型相对稳定(考查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翻译句子、内容分析);试题考点更加

灵活;关联教村,教考结合。

5.五题模式基本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题型变化的空间不大,且五题模式刚刚成形,应该会稳

定一段时间。从2023年新高考命题的选文看,文言文阅读大多是复合文本,有的以一文本为主,另一文本作

为补充参照,有的两则文本不分主次,共同对一事或一人或一议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命题方式不仅可

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的的能力。从教材课文的编排看,无论

是文言文还是古代诗歌,“一课多篇”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为这种命题方式预页设了依据。

6.所谓参照式阅读,又叫多文本阅读或跨文本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中

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并且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

少于1/2o这更增加了古诗文参照阅读的可能性。

2025年备考策略

1、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千万不要去押题和题海战

术。如: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

取材的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

2、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小说、散文、议论文等都有可能会进入选择视野)

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3.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基本用法,谙熟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牢记古代文化常识。

4.强化训练,掌握断句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采取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的方式,提高断句和整体理解能力。

②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课

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

通鉴》、《战国策》等。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寓2

一、整体阅读

第一步:先看选文的出处,整体了解选文的题材、类别,了解选文涉及的人物、事件的朝代,便于理解文中文

化名词(如官职)等的含义。

第二步:细读分层次,理文本脉络。

文言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事件。因此,考生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官职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人

物经历及事件概况。

第三步:通读理主旨,概括中心意。

步骤释义: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进行整体评价,概括文章中心。

二、文言断句题

找借助"曰”“云”“言”“谓”“道”

整齐的排比句等动词来判断

话-3、五口夫、盖、至、若、夫、初、唯、

句首发语词।斯、今、凡、且、窃、请

常见

人名、地名、官名、爵名,等等名词也、矣、焉、耳用于陈述句末

第一人称,吾、余、予句尾语气词[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句未

常见看

第二人称,尔、汝、女、公、卿、君、若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句尾

代词虚

第三人称,彼、此、其、之、焉等文言文断句词■五与闩何、胡、安、曷、奚、盍、焉、孰、

疑问语气词,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名词、代词如果作主语,其前面可以断开语法

依据

名词、代词如果作宾语,其后面就可断开虽然、纵使、向使、假使、是故、

有*….然则、而况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如“者,……也”等复音虚词T若夫、城彳、至若、已而、于是

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借

,句中连词'介词:以、于、为、则、而

旦乎”等句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式借助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

固定句式,如“如……何””何为”等.据修辞-1----------------------------------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各种“名”

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第二步,先易后难,找标志,逐步缩小范围

1.利用文言虚词断句

(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惟”“焉”“其”“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苟”

“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另外,“嗟夫”

“嗟乎”“呜呼”等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⑵句末语气词有“也”“矣”“哉”“乎”“与(欤)”“焉”“耶(邪)”“兮””耳”“而已”

(3)“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且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乎”一般放在句末,表感叹、

疑问等语气,后面要断开;但要考虑特殊情况,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乎”用

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后面就不能断开了。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言”“谓”

3.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

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规律。

固定词组,古今异义词,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

“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4.利用修辞手法、句式断句

5.抓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

语法上充当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动词,这便是“关键实词”。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

一般在中心词前。作主语,常可在其前断开,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

断句);作宾语,常可在其后断开。此外,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和宾语常有省略现象,这时的关

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的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

要断句,如果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把它和它的宾语断开)。

第三步,重视复查,断完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逻辑再检验一遍。

三、文化常识

官职名: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九州、八荒、六合、五岳、三秦产上7官署名:吏、户、礼、兵、刑、王一

山东、山西、河南、河无

山川官职政区名:州、郡、道、路、府、省、县

美内、关外、江东、江左地理官署地々官职名:知州、知府、刺史、太守、县令

河西、河东

授、拜、除、迁、贬,乞骸骨、悬车等等

称字、号、斋名、谥号、官名、籍贯

称呼

称对方为“公”“君”“吾子”机构名:校、序、庠、学、国子监

习惯

称对方为“卿”职员:祭酒、博士、助教、提学、

力口“令”“仁”“贤”学校学政、司业、教授

学生:学子、童子、秀才、贡生、状元、监生

帝王自称:寡人、朕、孤

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谦称重举一健,.通壁.献簟廉、秀才

加“家”“舍”科举

文化知识科举乡试、院试、会试、殿试

称帝王:陛下、皇上、大王文化-------(解元、会元、状元

帝号、庙同敬称.

四书五经、六艺、五音、经史子集、诸子百家

公、君、足下、丈、大人

加“先”字,加“从”字,年号纪年法十天干

表各年龄段的固定称呼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十二地支

布衣、黔首

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乾隆丁亥冬

七庙:天子七庙

⑷用法按序数表示

太子、建储、爵号、谥号、庙号、追赠

上且按四季纪月。女口:孟春、仲秋

太牢、少牢、刻祭、社日历法^4

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六月初九)

九族、姻亲

宗法天文.纪日法[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

北面、南面、东向I

礼俗历法特定称谓纪日“朔”“望”“晦”

坐、跪、跟、箕

礼俗.纪时法十二个时辰、五更、五

婚礼、丧葬、祭礼

加冠、及笄・节日、节气:上元、七夕、重九;二十四节气

.天文.星辰名称、圭表、阴阳

第一步:用文言材料中的前后语境信息进行推断

第一步:用学过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

第一步:出现比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在其他内容不好判断的情况下,一般可以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

看)

常见古今异义

亲戚;妻子;中国;所以

无论;更衣;殷勤;卑鄙

其实;春秋;结束;约束

中原;烈士;牺牲;虽然

不好;根本;学者;地方

山东;县官;致意;从容

便宜;故事;南面;可怜

以为;从而;至于;祖父

不必;因而;智力;前进

即使;向来;因为;老大(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四、文言阅读的基础实词和虚词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120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预备知识: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出(黜)

预备知识: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实词的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

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

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二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

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

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

“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

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

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①秦无亡矢遗疑之费。“亡矢”与“遗镶”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

应,“矢”与“镶”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

可从“矢”是箭推知“镶”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

“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

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

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

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

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

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珊王泽为燕王。

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

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

讲。

④句中“故”作名词“琅舞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

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

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⑥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

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

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中的

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

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

“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①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汆”,句中的“汆”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枭”字,“枭”

的意思是卖出粮食,“汆”与“集”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十”旁推断出它是供军

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

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

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

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

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

“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

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

(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

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文言虚词】

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⑵结构意识:

⑶句位意识:

(4)呼应意识:

(5)语气意识:

虚词的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

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

1可O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

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

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

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涪;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

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飕,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五、概括分析题

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每行末尾标明序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