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一、情境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D《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

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4)《归去来兮辞》中",。”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

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二.基础选择题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兰亭集序》就是为《兰亭集》而写的

赠序,其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

B.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中的“癸”和“十二地支”中的“丑”相配来表示年份。

C.流觞,指的是古人在水旁欢宴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

谁就取来饮用。

D.“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B.齐彭殛为妄作

C.少长咸集D.死生亦大矣

4.下列选项中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D.寓形宇内复几时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少长咸集(都)畅叙幽情(深远高雅)感慨系之(连接)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崇山峻岭(高)终期于尽(至、及)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人之相与(交往)修短随化(变化)其致一也(意态,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暂得于己(一时向之所欣(一向,向来)列叙时人(一个一个地)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悟言一室之内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当其欣于所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混形彦,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迂,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羯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重中峻峻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10.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

11.下列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军中无以为乐B.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C.临清流而赋诗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2.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实迷途其未远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D.乐琴书以消忧

1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云无心以出岫②木欣欣以向荣③引壶觞以自酌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⑥问征夫以前路⑦农人告余以春及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1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策扶老以流憩/或棹孤舟B.善万物之得时/眄庭柯以怡颜

C.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D.悦亲戚之情话/携幼入室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幼稚盈室B.悦亲戚之情话

C.于是怅然慷慨D.善万物之得时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A.悦亲戚之情话B.园日涉以成趣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D.眄庭柯以怡颜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眷然有归欤之情(思恋的样子)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造作勉强)眄庭柯以怡颜(斜视院子里)

C.当敛裳宵逝(收拾衣装)悟已往之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感吾生之行休(将要结束)

18.对各句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端起);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顺应);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

B.知来者之可追(追赶);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归去来兮(助词无实义)

C.既自以心为形役(被);载欣载奔(语气助词,且);时矫首而遐观(矫正);审容膝之易安(觉察)

D.请息交以绝游(游玩);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曷不委心任去留(随心);登东皋以舒啸(高歌)

19.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舟遥遥以轻飓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木欣欣以向荣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20.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复驾言兮焉求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乐夫天命复奚疑D.将有事于西畴

三、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王羲之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1700年过去了,后人依然难以望其项背。

这与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相关,当然,①0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

化自觉的时代。时间来到了唐代,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

②0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几乎被唐人穷尽了法度与风格,宋人一

时也找不到拓荒之处,③,如苏轼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出的空

中楼阁。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

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地搞改革,结果却

引来了各种麻烦。陶渊明因不愿向督邮“折腰”,当天即辞官而去。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

思考,终于在他57岁时写成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

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

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让人们在乱世中看到一束光。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虚构参加大张旗鼓脍炙人口

B.幻化参与大刀阔斧脍炙人口

C.幻化参加大张旗鼓喜闻乐见

D.虚构参与大刀阔斧喜闻乐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反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折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

B.吕洞宾为八仙之一,因为道教全真派奉其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

C.读《边城》时,人们需要思考沈从文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

社会理想。

D.虽然是亲兄弟,周树人和周作人在“五四”退潮以后所走的路却大相径庭。

(一)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

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咒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

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

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巴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目:《归去来

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

《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

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豆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侯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

远的因素。

C.陶辞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序”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俊春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夫人与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争愁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手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节选)

〔东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

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

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

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懵修,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

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

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指在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的古代民俗。

B.“趣”,指选取,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不同。

C.“喻”,指明白、理解,与成语“不可理喻''中的"喻''用法相同。

D.“慷慨”,指感慨、感叹,与现在所说的“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意思不同。

7.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趣舍万殊里九死其犹未悔

B.夫人之相与句读之不知

C.当其欣于所遇于时风波未静

D.家叔以余贫苦但以刘日薄西山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前半部分叙事、写景,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参加者,描写了兰亭所在地壮阔优美的

自然环境。

B.甲文后半部分转向表达有关忧乐生死的感慨与思考,饱含理性:人生苦短,乐必生悲;托之诗文,

传诸后人。

C.乙文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的部分,叙述了作者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同时交代了写作背景和

时间。

D.乙文写作者在就任彭泽令之后很快生出了辞官之心,而根本原因在于出仕为官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他

的本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修,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节选自《兰亭集序》)

材料二: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藜含不少变。有贤士大夫

发五十金,买五人之月豆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

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迄哼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续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

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荣于身后;而

五人亦得以加其士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上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

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昭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阉A之乱B缙绅C而能D不易E其志者F四海G之大H有几人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指自然规律,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化”词义不同。

B.颜色,指脸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中的“颜色”词义相同。

C.逡巡,指迟疑不决,与《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中的“逡巡”词义相同。

D.明,指表明、显示,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处世取舍不同,表现就不同,但留恋美好事物的心情是一样的,人生短暂盛事不再的感慨中流

露出对生命的热情。

B.五人慷慨从容,谈笑而死,正面显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大阉畏惧正义,投缀道路,侧面肯定

了五人献身的意义。

C.高官显贵或逃走或疯狂,不能被人容纳,而五人出身低微却能激昂大义,让豪杰扼腕惋惜,他们比

蓼洲周公还要荣耀。

D.假如五人保全性命,那么将像奴隶一样被人使唤,反面设想中进一步突出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价值,

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4.两则材料都谈到死生的“大”,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等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二: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

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络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

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

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

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降玲之

类,何足论哉!

(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材料三:

王右军(羲之)与谢太傅(安)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指谢日:“夏禹勤王,于冬

即月R;文王阡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辛,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

日:“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选自《世说新语》)

1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要断开的三处的字母。

观其点A曳之工B裁成之C妙D烟霏E露结F状若断G而还连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殛”意为寿命的长与短,“彭”指道教中以长寿著称的彭祖,“殛”指未成年就夭折。

B.“区区”在文中的意思是“愚拙,没见识”,和《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相同。

C.“手足月并服”也作“脐手脏足”,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在文中用以形容大禹劳动的艰辛,操劳不断。

D.“垒”,在文中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思相同。

1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谈到有人喜欢清谈,有人好纵情山水,但当他们面对死生大事时,都会不由得感慨万千,心

生悲痛之感。

B.王羲之认为无论寿命长短最终都会走向尽头,生死本来就是虚诞的,显得悲观感伤;不同于材料三

中他的积极态度。

C.唐太宗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批评近代书法家名不副实,浪得虚名,称赞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

D.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文风浮华妨碍大事,应效仿大禹和文王之勤勉;谢安则以秦朝二世而亡为例

表达不同意见。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19.三则材料反映了王羲之的不同侧面,请分点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脩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藻芋②,而华屋玉食

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

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日:“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罐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

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

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

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苞使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

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慑以陷于大难

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

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写而学成,生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

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于差、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

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

②葆芋:即薯蒜,通称山药。

2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1•项是()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惨/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

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惨/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

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惨/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

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惨/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

之/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已故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2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

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癖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

汲取经验教训。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24.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

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陛深增怀。为复于暧

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承芳草,镜清流,

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贵生威畅。于是和以醇醪,齐?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镐之二物哉?耀

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

谅歌咏之有由。

(选自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材料二:

古今文土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

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

纵情曲篥①,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

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

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②;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

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羲之《兰亭记》③,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选》独遗此篇,

而后世学语之流,遂致疑于“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语,此等俱无关文理,不知于文何瘦?昭明,文

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

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

异哉!

(节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曲篥:代指酒。②“夫蒙庄”句: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

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借此说明世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难以预料。③

《兰亭记》:即《兰亭集序》。④《闲情赋》:晋陶渊明撰,萧统认为“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振辔A于朝市B则充屈之心C生D闲E步于林F野G则辽落之志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只是,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的“顾”字意思不相同。

B.“席”,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席,与《孔雀东南》中“结发同枕席”的“席”用法不相同。

C.“以”,介词,用,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以”用法相同。

D.“病”,妨害,与《归去来兮辞》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病”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绰引用前人以水设喻的说法,说明人和水一样,人的性情、水的形态都会因境遇不同而发生改变。

B.孙绰此文与《兰亭集序》结构不同,先议论,认为山水可以化解愁思,然后再叙写兰亭游玩的美景

和乐趣。

C.袁宏道看不上被道理禁锢的腐儒和沉迷于功利的庸夫俗子,认为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极其浅薄

平庸的。

D.袁宏道赞扬了世人选择平地砌小沟渠形成流觞之水的做法,认为这与人家里园林亭子中的美景一样

有雅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2)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5.古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从未停止,请概括两则材料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黄,家累万金。不治坐”,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

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

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

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房之上

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

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

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其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田之,目:“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

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日:“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

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

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

郡太守张噪,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冬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

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B.反,通“返”,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反”意思和用法相同。

C.闻,意为听说,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的“闻”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D.及,意为等到,与《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的"及”意思和用法不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

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

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

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嫌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

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10.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宋末元初]邓牧

乙亥李秋,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衣敝履穿,漫不

省。日得尊酒醉吟而已。或者问日:“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子居

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日:“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

能解,然涉公卿,莫不尊侯;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椁

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味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今既不得如意,

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何必为子孙计?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

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子谓求田问舍为足以遗子孙邪?”日:“唯。”余又日:“六骸耳目,非吾

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子谓足

以久居乎哉?是小逆旅也。”日:“唯。”余又日:“天地者万物所同有也,自古及今几何,百千岁其阅

万物亦多矣,计万物之在天地间随世随化,乃如沧海一粟,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大逆旅也。”因识诸壁。

材料二: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

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卧琴A挂剑B歌诗C纵酒D使数百年后E父老F过其下G者H思I而称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农历九月。“季”还可指兄弟中排行中最小的,如“项羽季父也”。

B.游公卿,“游”指游玩,出游。古代许多底层文人,为了进身仕途,常陪公卿权贵游玩以图得到提拔。

C.倒屣,又作“倒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急于迎客把鞋穿倒。后用来形容主人热情迎客。

D.登东皋以舒啸,“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与“仁以为己任”的“以”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房间狭小,缺衣少食,生活境遇虽差但作者对此并

不在意。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虽然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但这样会害了子孙。

C.材料一中,作者所言“小逆旅”是指个人形体只是暂时寄寓于天地之间;“大逆旅”是指世间万事万物

的命运也只是暂时寄居于天地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万事万物,皆为天地之过客。

D.材料二中,陶渊明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正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写

照。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5.上述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饕,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困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已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昌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

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古今文土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

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

者纵情曲篥,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

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赘私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

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

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兰亭记》)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蒙庄达土/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B.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C.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D.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为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B.“斯文”在文中指这篇文章;现在如用作名词指文化或文人,如用作形容词则指文雅。

C.“帝乡不可期”的“期”指期求,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不同。

D.“势利”在文中形容看地位、财产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常含贬义,如势利眼、势利小人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收束前面的遐思,把视线转向现实,回扣到兰亭集会和兰亭诗集

上来,并进一步放眼未来,希望后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怀。

B.乙文行文至将终,作者终于把属于自己的那个“孤”字点了出来,独自亲近自然,独自躬耕陇亩,独

自畅抒胸怀,独自赋诗属文,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生。

C.丙文说古今文土均“贪生畏死”,只有“庸夫俗子”和“腐儒”例外,前者“耽心势利”,所以“不信眼前有

死”:后者“为道理所锢”,硬装出不怕死的样子。

D.三篇选文均为文土面对死生而阐发的感叹,从中可见卑下之人逃避现实纵情声色,高雅之人不敢直

面而求不朽之道,相比较而言,作者更赞同后一种选择。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

20.面对有限的人生,三篇选文体现了不同的思考,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

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土,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

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

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

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

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

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

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

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自己的质性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

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

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

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

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

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

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土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

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

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

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2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

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B.“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

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

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

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论证的两个方面: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B.文章二、三两段分别就分论点“,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

深刻的哲学思考”进行论证。

C.作者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中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