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
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西河”指黄河以东地区。
B.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西地区。
C.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两广一带。
D.“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中的“京畿”指的是京城及附近地区。
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古人又称元日、元旦、新正。主要习俗有贴春联、挂年画、耍
龙灯、拜年贺喜等。
B.中秋节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
吃月饼等。
C.端午节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重午、端阳、重五。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主要习俗有赛龙舟、饮菊
花酒、吃粽子、斗草等。
D.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主要习俗为登高、插茱萸等。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变宫、变羽称为七音。
B.《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
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
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D.乐师是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
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
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
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
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
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的“陛”是半步,即迈一次腿的
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5.对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
B.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体全为“牺”,色纯为“牲”。
C.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一面,留三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D.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6.下列对文化常识描述错误的一项为()
A.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的说法。
B.《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是说七月天气正炎热,好像下了火一样。
C.《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
内。
D.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宿中此出彼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的分离不得相见。
7.下列对文化常识描述正确的一项为()
A.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以山南、水北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北面。
B.三秦: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
C.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
D.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省。古称别称: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8.下列对课内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伶人,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称伶官、优伶。
②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③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称“太牢”,用牛、猪各一头称“少牢”。
④《书》即《尚书》,与《诗经》《礼记》《乐》《易》并称为“五经”。
⑤《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属纪传体,记载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史实。
⑥庄宗,文中为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⑦《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华盖集续编》。
⑧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属于书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则为赠序。
A.①③④⑦B.②③④⑤C.②⑤⑥⑧D.①④⑥⑧
9.下列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与“蓬莱”“方丈”共称为传说中的东海三座
仙山。
B.《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的“贾人”指商人。所谓“行商坐贾”“贾”指的是在本地做生意。
C.古代官职常常有变动。其中表提升官职的词有擢、拔、左迁、陟等,降低官职的词有降、贬、谪、黜
等。
D.“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指黑色单衣。在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10.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只有开国的皇帝才能称“祖”,后继者都称“宗”。
如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等。
②“太师”是古代官职。其一,为“三公”之一,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是太子太
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③称呼别人,可以用书斋名,如称呼蒲松龄为聊斋先生;可以用官名,如称呼王维为王右军;可以用籍贯,
如称呼柳宗兀为柳柳州。
④常用授予官职的动词有:除、拜、授、辟等。常用代理官职的动词有,署、权、假、领等。常用免除官
职的动词有:罢、黜、夺等。
⑤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中书侍郎。隋唐时期采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⑥与别人交谈时,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用“家父””“家严”,称呼自己的母亲可以用“家母”“家慈”,
称呼自己的妻子可以用“拙荆”“内人”。
A.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①②⑧
11.下列各项中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庶民、苍生、氓等。
B.古代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
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C.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五六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D.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江东,即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而江表,则指长江以
南地区。
B.合从,即“合纵”,是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古代农民祭祀土神的节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鼓”指社日
祭祀土神的鼓声。
D.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此夜于自家庭院
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也称乞巧节。
1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类似后代的委任状。“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
于写景,借景抒情。
B.《谏逐客书》的“书”是书信、给皇帝的信函之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表”
性质类似。
C.“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
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
D.锚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锚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锚、铢连用,极言其细
微。
17.下列对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功臣,以示褒宠。“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
一,姬姓始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一一炎帝,炎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B.号,又叫别号、表号。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
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C.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成年(男20岁,女15岁)
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郡望,是指某家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显赫祖先住过的地名。古人常以此称呼族内名人或自称。
18.某知名导演正在筹拍一部大型历史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当他审阅某编剧送来的剧本时,发现剧
本中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请你阅读以下剧本中的片段,并帮导演选出正确的一项()
A.(秦末军营)项羽仰天长叹,对虞姬说:“爱妃,天时不利,我军节节败退。军中寂寞,只好借酒浇愁。
你能歌善舞,为我填一阕词,如何?”
B.(汉末隆中)刘备对诸葛亮深深一揖:“我刘玄德久仰诸葛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龙凤。倘
能得诸葛亮先生帮助,匡扶汉室又有何难?”
C.(唐代长安)元稹紧紧握住被贬谪的白居易的手:“乐天,造化无常,此番你虽蒙冤右迁九江郡司马,
也要好自珍重,来日方长,你我兄弟定有重逢之时。”
D.(明朝河南)大臣于谦回京之前对众同僚说:“各位的心意本官领了,但这些礼物,我却只能完壁归赵。
钱财关乎百姓生计,万不敢随意收取啊!”
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坐,又称“连坐”“从坐”,是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它以犯
罪人为中心,以不同的亲疏关系为半径,确定受刑群体。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
的日子。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歌投壶:雅歌,指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投中者即获胜。雅歌投
壶是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削、迁谪、迁除、左迁是
官职降级。黜是免去官职。
D.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六合”又指东、西、南、北、
天、地,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下列文化常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赞,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
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
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
以鸟羽插之。”
D.刍莞,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莞之见”来批评别人
见识短浅。
22.下列文化常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在省城举行的乡试的考试者,称为进士。
B.文庙,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又称孔庙,夫子庙等。
C.吏部,官署名称,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致仕的制度,源于周代,形成于汉朝。
2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
刻行刑为勾决。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开h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等事,是清代
最高司法机关。
C.大辟,即斩首,古代五刑之一。中国古代的五刑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
鼻h刖、宫、大辟。
D.束发,即古代男子成人时束发为髻,一般20岁左右,将头发束起来表示已经成人,“余自束发读书轩
中”即用此意。
2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官员常用的仪仗还有对锣、对牌等。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期服”。
C.春秋,有如下几个含义:一年,四季;年龄;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
订而成本之《春秋》。“蟾帖不知春秋”中“春秋”的意思是代指年龄。
D.“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
措辞谦恭。
25.下面是关于明清科举的论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
书”、“五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B.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
一名称为解元。
C.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于各地举行,因为是在春天举行,所以被称为春闱。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
一名称为会元。
D.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
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御史,在战国时本是史官,后为执掌监察职能官员的一种泛称。
B.通侯,为秦代十级爵位的最高级,本称彻侯,汉武帝后改称。
C.孝廉,是汉代对由中央征召、品行端正、拟任官职的人的称呼。
D.豪右,指豪族大户,秦汉时期,因其居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之。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时行政区划名。
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27.下列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浮图,亦作浮屠,佛陀之异译,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后并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和尚。
B.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
C.如,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读若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即“读得像某字音”。如:
“华”如“华实”之“华”。
D.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
女子无字。文中“安国平父”中“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2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邑,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也用于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B.卿,卿相,如三公九卿;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也可用于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夫妻互称,朋友之间亦能称“卿”。
C.祖,祖先,祖庙,文中指出行时祭祀祖先,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D.变徵,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29.下列对文言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3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辅,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
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
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多指在泰山顶上
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D.九族,泛指亲属。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会实行残酷
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3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科举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漕运,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C.盐课,即中国古代的盐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始见于夏朝。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3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
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3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昨,践为履之意,昨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3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3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
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
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
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
服。
3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
3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髯龊:亦作“韶批”。髯,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批,小孩换牙齿。合指童年。
B.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后者是前者的解说
C.太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D.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汉、西晋等先后定都于此,唐、北宋以此作为陪都。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与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并称为“六圣”。
B.长史:中国历史上职官名,最早设于秦代,其执掌职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季孟:指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孟仲叔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也可以用来表
示四个季节。
D.八分:即八分书,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折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
隶”。
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超迁,迁是指古代调官、升官,超迁是指超越一般的升迁过程,职位得到连续升迁。
C.勤王,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之人所服。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
B.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
D.雪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等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思佛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
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
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术,犹言经学和技术,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六艺”。
B.翰林,即翰林院,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翰林学士。
C.屯田员外郎,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职,掌屯田之政令。
D.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递交大臣的密奏等。
4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职名,是一种属官,一般负责掌管文书、办理具体事务。
B.大篆,汉字字体;秦朝创制小篆后,将此前笔画比较繁复的篆书通称为“大篆”。
C.殿下,本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文中指文惠太子。
D.改容,文中指文惠太子改变神色,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现在还可指改换面容。
4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夫,与“匠”相对,指服劳役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从事卑微劳作。
B.哭踊,古代一种丧礼,亦称“僻踊”,顿足拍胸而哭,表示极大的悲哀。
C.服除,亦称“除丧”“脱服”,民间称为“脱孝”,即除去丧礼之服,指守丧期满。
D.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46.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冀”。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
B.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
C.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
D.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文中指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洛阳为西京。
B.古文,文中是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而言的。
C.参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别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职。
D.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谥号,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
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
C.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
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景,是西汉皇帝刘启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
B.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汉时常用县官来称代政府或皇帝。
C.外繇,戍边徭役,汉时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钱三百代役。
D.关内侯,指汉代军功爵级中高于大庶长低于彻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税。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律,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
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
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
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
5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
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
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
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商周时期,五刑指墨、鼻|、非h宫、大辟,唐代有笞、杖、徒、
流、死五刑。
52.下面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B.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
C.“迁秩”指“官员被贬黜”,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D.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5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官,指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的、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后此官职用于称呼统治少数民族的
吕贝。
B.巡抚,指京官巡察地方,后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古时这种京官先外派后成为地方长官的还有刺史、总
督等。
C.干支,即天干地支。干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
为“十地支”
D.异姓封王,是指在中央集权时代,当朝皇族以外的、有功社稷的人受封王爵。封异姓为王始于西汉的
皇帝刘邦。
56.下列各项古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
字头为“筷”,沿用至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其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是源自重耳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
的谴责;端午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称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
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等。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
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京
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
D.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桃李年华:女
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古稀之年、悬车之
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5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之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祖帐”是指在道旁设帐饯行。
B.丁忧是指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为父母守制二十七
个月。“忧”又有“内外忧”,其中“内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请,秋季朝见为朝。因称定期参加朝会
为奉朝请。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隋唐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
国管理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6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
算学。
B.冬至是小寒之前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定一个。历来有“冬
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小年”就变成了冬至专有的民间叫法。
C.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
务。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6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
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翔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
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
6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都有“死”的意思,按由尊到卑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永和四年卒
②伤余心之忧忧兮,悲将军之不禄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于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⑤明年,丞相薨
A.③⑤②④①B.③⑤①②④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②①④
6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
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6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
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大不敬,被指控的罪名。对皇上犯了“大不敬”的罪,在
当时是要处笞刑。)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65.下列诗句涉及年龄的文雅说法,其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弱冠,是指男子20岁)(左思《咏史》)
B.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是指女子13岁)(《诗经•氓》)
C.女年甫及笄,袅袅有容色。(及笄,是指女子15岁)(和邦额《夜谭随录》)
D.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期颐,是指100岁)(陆游《老甚自咏》)
66.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为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6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高的从高到低,形成一个五声音阶。
B.笞刑也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臂、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
O
C.先秦时衣长而裳短,后来变成衣短裳长。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D.案,又称食案,古代孟光对丈夫“举案齐眉”里的案就是食案,它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
6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亚确的一项是()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
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
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
和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
是朝廷赐予。
6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7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
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
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7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
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
士科为宰相科。
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
D.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7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重视祭祀,在祭祀时常常用宰杀牲畜的办法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在祭祀时,猪和羊各
一头称作“少牢”,猪、羊和牛各一头称作“太牢”。
B.“敲扑”为古代刑具,用来惩罚犯人,“敲”为长木杖,“扑”为短木杖。也可以指敲打鞭笞。
C.苏武牧羊中提到持节牧羊,古代的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
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桃(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7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度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度”,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短歌行》中,“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
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
艺。
74.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也叫落第、下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
②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也有年号干支兼用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就是年号干支兼用。
③学官,古代主管学务或教学的官员统称,其中“祭酒”是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助教”
是协助国子祭酒教授生徒的。
④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也可指年月日于支都相合,如《孔雀东南飞》
中“六合正相应”。
⑤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二十四个小时。其中“平旦”指早晨3-5点,
“黄昏”指17-19点。
⑥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江东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概念,素以文化繁
荣、经济富庶著称。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7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太史”官名,也指复姓。夏商周三代为史官和历官之长。至明清两朝,又称翰林为太史。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
C.“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布衣”“黎民”“鲫生”“庶民”“氓”等也指百姓。
D.连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7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后世遂以“社稷”代称国家。
B.洛阳、衡阳两个地名是因其分别处在洛水之南、衡山之北。
C.成语“寅吃卯粮”是指任何时候都有粮吃,形容经济富足。
D.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分别表示夏季和冬季的到来。
7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
族。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虞代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
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
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
7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可用来泛指官吏。
B.髡,古代刑罚的一种,将犯罪的人头发剪去,以示惩罚。
C.方正,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任用行为端正之人为官。
D.征,汉代一种选官方式,即地方官向皇帝举荐有名望的人士。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晏驾,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宰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
义相同。
C.“岁余,健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
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D.“不如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
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80.下列对文言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
称“弱”。
B.“会昌”为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创,此后
形成制度。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C.左迁即“降官”,即“降低官职”之意,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这
种说法。
D.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
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
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
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
远地区进行惩罚。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
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
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
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
密的奏议。
8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
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