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考化学常考选择专练:综合易错题30题(原卷版+解析)_第1页
深圳中考化学常考选择专练:综合易错题30题(原卷版+解析)_第2页
深圳中考化学常考选择专练:综合易错题30题(原卷版+解析)_第3页
深圳中考化学常考选择专练:综合易错题30题(原卷版+解析)_第4页
深圳中考化学常考选择专练:综合易错题30题(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综合易错题

深圳专用

一、单选题

i.在化学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非常重要。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插入硫酸铜的溶液中,铁丝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大量白雾

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析出红色固体铜单质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向一块久置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产生大量白烟

B.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D.细铁丝在空气里点燃可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将铁粉加入CuSC)4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

D.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黑色粉末

7.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B.发出黄色的火焰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火焰分成三层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粉末

10.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在燃烧匙中灼烧面粉,有黑色物质残留

B.细铁丝在空气里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用150mL酒精和50mL水配制200mL医用消毒酒精

D.蒸发结晶时,将蒸发皿中水分蒸干后停止加热

11.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足量),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并塞紧瓶塞;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吸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

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B.b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C.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打开止水夹,广口瓶内吸入水

D.用木炭代替红磷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现象和结论

12.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D.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13.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图1铜片上白磷和图2水中白磷发生燃烧。下列结

论错误的是()

A.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之一是使白磷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

B.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发生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对比铜片上红磷、水中白磷发生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D.对比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发生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14.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

磷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气球

A.白磷1燃烧而白磷2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

B.白磷1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PQs污染空气

D.通氧气可使白磷2燃烧,升高水温可使红磷燃烧

15.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②不燃烧,③燃烧。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棉团

A.棉团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B.对比①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对比②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1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很多成语、诗词、文物

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钻木取火”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B.“过雨荷花满院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D.“司母戊鼎”反映出金属被广泛应用的年代由远及近依次为铝、铁、铜

17.石墨烯可看作将石墨的层状结构一层层剥开得到的单层碳原子,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

坚硬和超强导电性能的新型材料;一定条件下,将氢气加入到石墨烯中,可得到具有绝缘特

性的新材料石墨烷[(CH)”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烯和石蛰烷的导电性不同

B.石墨烯属于单质,石墨烷属于化合物

C.石墨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D.石墨烯和石墨烷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只有CO2

18.工业、农业、医药和生活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B.农业上可以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

C.人类通过研发药物可保障人体健康

D.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19.下列事实解释合理的是()

A.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一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在炭火盆旁放一碗水一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氧气压缩为液氧一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D.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一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20.“物质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B.石墨具有导电性作铅笔芯

C.金刚石硬度大作玻璃刀D.铝具有导热性作铝锅

21.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生铁硬而脆,钢坚硬而有韧性一一含碳量不同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一一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一一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一一分子的构成不同

22.2022年我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夜间发现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遭遇火灾时,尽量贴近地面弯腰撤离

23.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重新鼓起,其原因是()

A.分子的体积变大B.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C.分子的间隔变大D.分子分解成了原子

24.劳动教育要贯穿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以下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合的是

()

选项劳动项目涉及到的化学知识

A使用煤炉做饭时,用扇子往炉中扇风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降低油的着火点

C在家烧水喝降低水的硬度

D洗衣前,往水中加入肥皂水根据泡沫多少可知是硬水还是软水

A.AB.BC.CD.D

25.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火烧的方法区分棉花和羊毛

B.用石蕊溶液区分盐酸和食盐水

C.用稀硫酸清洗内壁上附着铜的试管

D.用稀盐酸清洗内壁上附着碳酸钙的试管

26.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

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醐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

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

说法:()

图1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1中烧杯甲中液体会变成红色,烧杯乙不变色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④⑤B.③⑤C.③④⑤D.①②

27.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28.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有:①装药品;②固定装置;③检查装置气密

性;④连接仪器;⑤加热;⑥收集气体;⑦熄灭酒精灯;⑧将导管从水槽中撤出,正确顺序

为()

A.③④①②⑤⑥⑧⑦B.③④①②⑤⑥⑦

C.④③①②⑤⑥⑧⑦D.④③①②⑤⑥⑦⑧

29.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C.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30.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

A用石灰浆刷墙氢氧化钙能与氧气反应

B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不易溶于水

C用氧化钙等做膨化类食品的干燥剂氧化钙能与水反应

D在冰箱中放置活性炭包去除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A.AB.BC.CD.D

07综合易错题

深圳专用

一、单选题

i.在化学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非常重要。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

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C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描述不符合

题意;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没有雾,烟为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该

选项描述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该选项描述符

合题意;

D、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该选项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

C.铁丝插入硫酸铜的溶液中,铁丝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

为浅绿色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答案】D

【解析】A.氢气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铁丝插入硫酸铜的溶液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则铁丝的表

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没有雾,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o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大量白雾

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析出红色固体铜单质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向一块久置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答案】C

【解析】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无明显现

象,不符合题意。

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析出红色

固体铜单质”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产生淡蓝色火焰,符合题意。

D、向一块久置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久置铝片表面有氧化铝,氧化铝先和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氧化铝反应完,铝再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现象是一段

时间后产生大量气泡,而不是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产生大量白烟

B.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D.细铁丝在空气里点燃可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答案】D

【解析】A.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细铁丝在空气里不能点燃,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o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将铁粉加入CuS(X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

D.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A

【解析】A.将铁粉加入C11SO4溶液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浅

绿色,故错误,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o

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黑色粉末

【答案】C

【解析】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该选项描述不符合题意;

B、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

水,使实验结论不是现象,该选项描述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描述符合题意;

D、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该选项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7.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B.发出黄色的火焰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火焰分成三层

【答案】c

【解析】A、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火焰分成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答案】B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故A不符合题意;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故

B符合题意;

C.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故C不符合题意;

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o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粉末

【答案】C

【解析】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

C、石蜡在氧气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符合题意;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10.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在燃烧匙中灼烧面粉,有黑色物质残留

B.细铁丝在空气里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用150mL酒精和50mL水配制200mL医用消毒酒精

D.蒸发结晶时,将蒸发皿中水分蒸干后停止加热

【答案】A

【解析】A、面粉中碳元素的含量较高,在空气中难以完全燃烧,故会有黑色物

质残留,符合题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水的分子间隙和大小不同,用150mL酒精和50mL水配制消毒酒精的

体积小于200mL,不符合题意;

D、蒸发结晶时,在析出绝大部分结晶时就停止加热,用余温把剩余结晶析出并

蒸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o

11.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足量),立即

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吸入水的

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B.b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C.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打开止水夹,广口瓶内吸入水

D.用木炭代替红磷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现象和结论

【答案】C

【解析】A.吸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点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b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故正确,不

符合题意;

C.cd段气压减小,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故错误,符合

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使反应前后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能得到相同

的现象和结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12.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D.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答案】A

【解析】A.为了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红磷应该过量,故符合题意;

B.红磷点燃后,应该快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既能够防止反应生成的五氧

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也能够避免空气受热逸出,影响实验,故不符

合题意;

C.红磷熄灭后,不能立即打开止水夹并测量,这是因为此时装置中的温度较

高,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D.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这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导

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o

13.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图1铜片上白磷和图2水中白磷发生

燃烧。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之一是使白磷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

B.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发生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

C.对比铜片上红磷、水中白磷发生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D.对比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发生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答案】C

【解析】A、图1中,烧杯中的水起了2个作用:之一是使铜片上和水中的白磷

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之二是将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不符合题意;

B、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但是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

烧(达到了着火点),红磷没有燃烧(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

要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红磷接触氧气没有燃烧是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没有

燃烧是没有接触氧气,不具有可比性,没有做到只控制一个变量,符合题意;

D、图2中水中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氧气,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了,则

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14.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

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气球

白磷1白磷2

A.白磷1燃烧而白磷2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

B.白磷1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P2O5污染空气

D.通氧气可使白磷2燃烧,升高水温可使红磷燃烧

【答案】D

【解析】A、白磷1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白磷2温度达到了

着火点,但是隔绝空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不符合题意;

B、白磷1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

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有毒,气球可以防止燃烧产生的五氧

化二磷散逸到空气中,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D、通入氧气,可使白磷2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升高水

温,最多只能达到100℃,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能燃烧,符合题

局、。

故答案为:Do

15.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②不燃烧,③燃烧。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棉团

A.棉团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B.对比①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对比②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答案】B

【解析】A.棉团可以使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不进入空气中,能防止空气污

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①中红磷与氧气接触,②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

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该组对比实验中物质种类不同,物质的环境不同,两

个变量,则无法对比得出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符

合题意;

C.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

③中的白磷不燃烧,则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正确,不符合

题意;

D.①中红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两物质的温度相同,观察到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则得出结论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正确,不符合题

局、。

故答案为:Bo

1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很多成

语、诗词、文物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钻木取火”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B.“过雨荷花满院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D.“司母戊鼎”反映出金属被广泛应用的年代由远及近依次为铝、铁、铜

【答案】D

【解析】A.“钻木取火”是升高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其燃烧,体现了燃

烧的条件,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过雨荷花满院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

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利用的越晚,金属的活动性:铝>铁>铜,故金属被广

泛应用的年代由远及近依次为铜、铁、铝,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o

17.石墨烯可看作将石墨的层状结构一层层剥开得到的单层碳原子,是目前世

界上最薄、最坚硬和超强导电性能的新型材料;一定条件下,将氢气加入到石

墨烯中,可得到具有绝缘特性的新材料石墨烷[(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烯和石蛰烷的导电性不同

B.石墨烯属于单质,石墨烷属于化合物

C.石墨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D.石墨烯和石墨烷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只有CO2

【答案】D

【解析】A.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电性,石蛰烷具有绝缘特性,它们的导电性不

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给信息可知,石墨烯属于单质,石墨烷属于化合物,故正确,不符合

题意;

C.根据石墨烷的化学式可知,石墨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故

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墨烯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只有CO”石墨烷在氧气中

燃烧的产物有C0?、比0,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o

18.工业、农业、医药和生活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B.农业上可以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

C.人类通过研发药物可保障人体健康

D.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B

【解析】A、工业上根据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

获得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由铁比铜活泼,铁能与硫酸铜反应,所以农业上不可以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

液,故符合题意;

C、化学可以制造新的物质,人类通过研发药物可保障人体健康,故不符合题

思;

D、由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o

19.下列事实解释合理的是()

A.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一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在炭火盆旁放一碗水一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氧气压缩为液氧一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D.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一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答案】D

【解析】A、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

同,故A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炭火盆旁放一碗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B不

符合题意;

C、氧气压缩为液氧,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C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因为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D符

合题意。

故答案为:Do

20.“物质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

关系错误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B.石墨具有导电性作铅笔芯

C.金刚石硬度大作玻璃刀D.铝具有导热性作铝锅

【答案】B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保护气,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

关系不符合题意;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符合题意;

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切割玻璃,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D、铝具有导热性,可用作制作铝锅,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o

21.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生铁硬而脆,钢坚硬而有韧性一一含碳量不同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一一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一一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一一分子的构成不同

【答案】B

【解析】A、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生铁的含碳量比钢高,则生铁的硬度比钢

大,该选项解释不符合题意;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但分子本身大小不

变,该选项解释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常见的碳单质,但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它们的物

理性质差异很大,该选项解释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o

22.2022年我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

做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夜间发现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遭遇火灾时,尽量贴近地面弯腰撤离

【答案】D

【解析】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用水浇灭容易导致触电,故A选项做法

不符合题意;

B、煤气是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夜间发现燃气泄漏,

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应先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故B选项做法不符合题意;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C选项做法

不符合题意;

D、气体受热密度变小,遭遇火灾时,有毒害的热气流上升,尽量贴近地面弯腰

撤离,可防止中毒,故D选项做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o

23.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重新鼓起,其原因是()

A.分子的体积变大B.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C.分子的间隔变大D.分子分解成了原子

【答案】C

【解析】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重新鼓起,其原因是分子的间隔

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分子一直在不断运动,由于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分子并没有分解成原子,

故答案为:Co

24.劳动教育要贯穿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以下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

相符合的是()

选项劳动项目涉及到的化学知识

使用煤炉做饭时,用扇子往炉中

A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

扇风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降低油的着火点

C在家烧水喝降低水的硬度

根据泡沫多少可知是硬水还是

D洗衣前,往水中加入肥皂水

软水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使用煤炉做饭时,用扇子往炉中扇风,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

气,燃烧会更剧烈,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且着火点是

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降低,符合题意;

C、煮沸能将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

从而降低水的硬度,不符合题意;

D、洗衣前,往水中加入肥皂水,根据泡沫多少可知是硬水还是软水,产生泡沫

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o

25.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火烧的方法区分棉花和羊毛

B.用石蕊溶液区分盐酸和食盐水

C.用稀硫酸清洗内壁上附着铜的试管

D.用稀盐酸清洗内壁上附着碳酸钙的试管

【答案】C

【解析】A.用火烧的方法区分棉花和羊毛,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没有烧

焦羽毛气味的是棉花,能达到目的;

B.用石蕊溶液区分盐酸和食盐水,溶液变红色的是盐酸,不变色的是食盐水,

能达到目的;

C.用稀硫酸清洗内壁上附着铜的试管,铜排在氢后,铜和稀硫酸不反应,不能

达到目的;

D.用稀盐酸清洗内壁上附着碳酸钙的试管,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

水和二氧化碳,能达到目的;

故答案为:Co

26.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

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醐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

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

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甲乙丙

图1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1中烧杯甲中液体会变成红色,烧杯乙不变色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④⑤B.③⑤C.③④⑤D.①②

【答案】A

【解析】①图2的实验在更小的密闭容器内进行,更环保、更节约药品;说法

符合题意。

②图1和图2的实验中,氨水与酚敷都没有接触,但酚醐都会变红,均能证明

分子在不断在动;说法符合题意。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戊中滤纸条上的酚醐也会变红,也可以说明分子在不

断运动,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说法符合题意。

④图1中烧杯甲中液体是浓氨水,是无色的,因为浓氨水有挥发性,所以乙烧

杯溶液变红,说法不符合题意。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物规则运动,滤纸条依然会变红,

只是变红的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