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10 劝 学基础过关练_第1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10 劝 学基础过关练_第2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10 劝 学基础过关练_第3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10 劝 学基础过关练_第4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10 劝 学基础过关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劝学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1.以为轮“”同“”,

2.虽有槁暴“有”同“”,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利①2.望①3.假①4.绝①5.于①6.而①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古义:。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其曲中规

6.登高而招

7.积善成德

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特殊句式:

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特殊句式:

译文: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特殊句式:

译文:

5.以为轮。特殊句式:

译文: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1.每个老师打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2.“深远”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跬步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3.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正因为有了他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我们这个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2.“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在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在本文中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3.“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八、默写。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2.《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来增加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德行的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6.莘莘学子要把《劝学》中的“,”当成座右铭,勉励自己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九、(2020四川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之前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必修1至必修5,总共有8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编选课文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中,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须“蛇鳝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B.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C.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D.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可厚非是古非今批驳至多B.无可非议厚古薄今批驳至多C.无可厚非是古非今批判至少D.无可非议厚古薄今批判至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B.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C.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D.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十、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晖甫上。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正确排序是

十一、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甲同学:你可以说说“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是指①;“坚持学”是指②。

片段读写练一、以下三段文字都选自《荀子·劝学》,阅读后请回答1—2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③。傲,非也;口赞,非也;君子如向矣。[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⑤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赠献之物,这里比喻卖弄。③口赞:话多,讲话絮烦。④滫:淘米水,指臭水。⑤干、越: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干国小,为吴国所灭。这里通指吴越地区。夷:古代对异族的称呼,多指东方民族。貉:古代北方民族名。1.()三个语段谈论的都是学习,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3—4题。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荀子·天论》)3.()根据上述文字,阐释荀子所说的“礼”的内涵。

4.()后两则论述中,荀子对统治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6题。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为”,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6.()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述。

四、微写作。7.()比喻论证是《劝学》的一大艺术特色,它使本来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学不可以已”,不仅在古代有积极意义,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请以“谈学习”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想法。要求: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观点明确,语言简洁,不超过350字。

三年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谨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王曰:“善哉!”(选自《六韬·上贤》,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B.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C.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D.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公:姓姜名尚,太公望是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故后世尊称其为姜太公,子牙是他的字。B.爵: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的本义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C.士:西周时期最低一级的贵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尊重德才兼备的人,应让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处下位,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B.文章阐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C.文章最后阐明了王者应高瞻远瞩、团结群臣、亲近万民的观点。D.文章通过文王与太公的问答,既表现了文王的尊贤勤政,又凸显了太公善于进谏、“若天之高,不可极也”的政治智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

(2)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

五年高考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从语句内容、语气效果等方面将某个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容易失分的点,答题时,要特别注意。(2019江苏,5—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注]①江陵公: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试必雄其曹偶雄:称雄B.酬以馆选 酬:应酬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4分)

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一、1.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又再3.智见识4.性天性二、1.①锋利,这里用作动词,变锋利②迅疾、快速,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迅疾2.①向远处看②声望③盼望、希望3.①借助②假装③借4.①横渡②停止③与人世隔绝的④极、非常5.①介词,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6.①连词,表方式或状态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并列三、1.广博地学习2.寄居,存身3.(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四、1.名词作动词,奔走2.名词作动词,游泳3.名词作状语,每天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6.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形容词作名词,善行8.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变锋利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五、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心思浮躁。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为标志。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5.特殊句式:省略句,应是“之以之为轮”。译文: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六、1.√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2.✕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不符合语境。3.√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七、1.✕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2.√3.√八、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九、1.A联系前文“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和选项内容分析可知,句子的主语应是“教育界”,据此排除B、D两项。从下文可知,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的“存”与“废”,故排除C项。故选A。2.D(1)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境强调语文教材编选者重视中国古典文化是合情合理的,用“无可非议”更合适。(2)是古非今: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厚古薄今:在学术研究等方面重视古代,轻视现代。根据语境可知,用“厚古薄今”更合适。(3)批驳:批评或否决(别人的意见、要求)。批判: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分析判别,评论好坏。“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当然要“分析判别”,用“批判”更合适。(4)文段中已指出两处错误,用“至少”更符合逻辑。故选D。3.C从下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来看,“后者”指的应是“师古而不泥古”,据此排除B、D两项。根据前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可知,画线句中的主语“我们”指的就是“老师们”,故“学习古文”不当,应是“教授古文”,据此排除A项。故选C。十、答案①⑤②④③解析①句提出话题“读书”,应放在首位;②句照应⑤句中的“生活的常态”“习惯”,故应紧跟⑤句之后;④句中的“春秋默默交替”“岁月寂然运行”照应②句,故④句应紧跟②句之后;③句中的“起起伏伏”照应④句中的“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故③句应紧跟④句之后。由此可知,正确排序是:①⑤②④③。十一、答案①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总结学习经验②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持之以恒解析由画线句子可知,仿写的语句必须采用“学习者……,并且……”的句式,并且内容要体现“会学”与“坚持学”。片段读写练1.答案①[甲]语段运用对比手法,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古之学者”和“今之学者”进行对比,突出其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不同,强调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为最终目标。②[乙]语段运用比喻论证,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能健康成长;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境里,也会受污秽环境影响而变坏。以此来强调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③[丙]语段强调教育的力量。要想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借助外物来使自己变得博学而多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作答时,要逐个分析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整合信息,概括出要点。[甲]语段抓住“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从对比中找观点。[乙]语段抓住“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明确前面比喻论证的作用。[丙]语段抓住“教使之然也”,可知是在强调教育的力量。2.答案(1)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乡邻,出游时一定要亲近有品学之士,用来防止沾染乖戾不正的东西,接近正确恰当的思想。(2)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解析(1)乡:乡邻。就:接近、靠近。邪僻:乖戾不正。(2)生:出生、诞生。长:长大。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参考译文][甲]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微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卖弄。所以别人不问,你告诉了他,这是急躁;别人问一你告二,这是啰唆。急躁是不对的,啰唆也是不对的。君子当如钟的回响,问什么答什么。[乙]飞蓬生长在群麻之中,不用扶持自然就能长直;白沙混杂在黑泥中,自然也会和黑泥一起变黑。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如果用酸臭的脏水浸泡它,君子不愿意接近它,普通人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美好,而是被脏水浸泡的结果。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乡邻,出游时一定要亲近有品学之士,用来防止沾染乖戾不正的东西,接近正确恰当的思想。[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3.答案荀子所说的“礼”是国家的命脉,是外在规范的约束,是法的根本原则。解析从材料的内容看,“国之命在礼”说明礼是国家的命脉;第二则说,礼是用来约束人们的欲望的;第三则说,重视礼法可以使人才得到重用,百姓得到爱护,国君就能够成就霸业。4.答案在荀子看来,统治者应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礼义;运用礼义调节社会矛盾,制定社会规范;运用法度约束和改造百姓,修身齐家。解析重点从第三则材料阐述的内涵来理解,结合现实,分析作答。[参考译文]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荀子·强国》)礼是怎么来的?回答: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义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荀子·礼论》)在天上没有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事物中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在人世中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太阳、月亮不在高空,那么它们的光辉就不会显耀;水如果不积聚得深厚宏阔,火如果不积聚成熊熊大火,那么火的光辉、水的光泽就不会大;珠宝的光彩不显露在外面,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当成宝贝;国家不施行礼义,那么功业、名声就不会显著。因此人的命运在于天,国家的命运在于礼。统治人民的君主,尊崇礼、尊重有才德的人就能够成就王业,重视法度、关爱人民就能够称霸诸侯,贪利多诈就会陷入危险,玩弄权谋、倾轧陷害臣民,阴暗险恶就会灭亡。(《荀子·天论》)5.C“化”是教化的意思,“师法”修饰“化”,故“师法之化”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出于辞让”“合于文理”在结构上对应,据此排除B项。故选C。6.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形势所致。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行恶是放纵本性、依顺情欲所致。解析解答本题,需立足于材料,找到关键语句,分析作答。结合“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分析可知,孟子认为人行恶是形势导致的,人的本性的改变正像水受外力影响而改变一样。结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分析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行恶是放纵本性、依顺情欲所致。[参考译文]告子说:“本性犹如急流,冲开东面就向东流,冲开西面就向西流。人的本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犹如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孟子说:“水确实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但没有上流下流的分别吗?人的本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情势如此。人之所以能使自己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他的本性也犹如水这样受到了逼迫。”(《孟子·告子上》)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现在的人的本性,生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生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残害忠良的事发生,忠诚信用就消失了;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淫乱的事发生而礼义秩序就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造成争夺,出现僭越等级名分、扰乱伦理纲常的事而导致暴乱。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合乎秩序从而使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善是后天人为的。(《荀子·性恶》)7.写作指导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以“谈学习”为话题,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学生可以结合《劝学》这篇课文和自己的积累,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言之成理,观点明确即可。三年模拟练1.B“农桑”作“不事”的宾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法禁”是“法令与禁令”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2.B“爵的本义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不正确,“爵”的本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3.C文章最后并未阐明“团结群臣、亲近万民”的观点。4.答案(1)没有智略权谋,却因为厚重的赏赐和尊贵的爵位,而强作英勇,轻率作战,企图以侥幸获胜立功的,君主要谨慎,不要让这种人担任将领。(2)表现出庄严肃穆,隐藏起内心真情。使人感觉像天那样高而不可穷尽,像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解析(1)“以”,因为。“尊爵”,尊贵的爵位。“轻”,轻率。“为”,担任。(2)“示”,给……看,表现。“隐”,隐藏。“若”,好像。“极”,穷尽。“测”,测量。[参考译文]文王问太公道:“作为统御臣民的君主,该让什么样的人居于上位,什么样的人居于下位?该任用什么样的人,该舍弃什么样的人?该禁除什么样的事,该停止什么样的事?”太公说:“作为统御臣民的君主,应该让贤明的人居于上位,让不贤的人居于下位;任用诚信的人,舍弃奸诈虚伪的人;禁除暴虐和动乱,制止奢侈风气。所以统御臣民的君主,要警惕六贼、七害。”文王说:“希望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太公说:“所谓六贼:第一,臣子中有大规模修建宫室池榭,沉湎于声乐歌舞的,(这样的人)会损害君主的德政。第二,百姓中有不从事农桑,意气用事,游侠四方,违犯法令与禁令,不服从官吏教化的,(这样的人)会损害君主的教化。第三,臣子中有结党营私,排挤圣贤明智之士,蒙蔽君主视听的,(这样的人)会损害君主的权力。第四,士人中有认为自己志向高远、气节高尚,并以此造势,对外结交诸侯,不尊重自己的君主的,(这样的人)会损害君主的威严。第五,臣子中有轻视爵位,鄙视官吏,羞于为君主冒险的,(这样的人)会损害功臣的功勋。第六,势力强大的宗族中有侵夺掠抢,欺压贫弱的,(这样的人)会损害百姓的生计。“所谓七害:第一,没有智略权谋,却因为厚重的赏赐和尊贵的爵位,而强作英勇,轻率作战,企图以侥幸获胜立功的,君主要谨慎,不要让这种人担任将领。第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行不一,掩盖善宣扬恶,进退投机取巧的,君主要小心,不要与这样的人商议大事。第三,外表朴素不加修饰,衣着粗陋,嘴上说无所求,实则沽名钓誉,嘴上说无所图,实则孜孜求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要小心,不能与这样的人亲近。第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阔论,以美化自己的形象;居住在幽静之处,却毁谤时事,这是奸诈之人,君主要小心,不要宠信这样的人。第五,巧言谄媚,行为苟且,不择手段,一心追求加官晋爵;行为鲁莽,轻视生命,一心求取俸禄;不考虑大事,见利妄动;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的,君主要小心,不要任用这样的人。第六,用精细的雕刻和技巧营建华丽的工程,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一定要禁止。第七,用骗人的方术、诡诈的技艺、巫术邪道、不祥的言论来迷惑善良百姓的,君主一定要制止。“所以百姓不尽力从事耕作,那就不是我的百姓;士人不忠诚守信,那就不是我的士人;大臣不忠诚直谏,那就不是我的大臣;官吏不公正廉洁爱护民众,那就不是我的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妥当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规正群臣,核定名实,严明赏罚,使万民欢愉,那就不是我的宰相了。“君主之道,如同龙头,站得高,看得远,深入考察事物,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出庄严肃穆,隐藏起内心真情。使人感觉像天那样高而不可穷尽,像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该愤怒的时候却不愤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该杀的时候却不杀,祸乱国家的人就会制造动乱;该兴兵讨伐敌国的时候却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文王说:“您说得太对了!”五年高考练1.B酬:酬报、报答。2.D“相约三月份”说法错误。原文为“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说明汤显祖家贫。3.答案(1)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解析(1)益,更加、越发;汗血,古代西域骏马名;啧啧,人咋舌发出的声音,表示争言、赞叹等;蹀躞,小步行走;康庄,四通八达的大道。注意特殊句式,如“此儿汗血”为判断句。(2)不自言,宾语前置,即“不言自”;执鞭,为人执鞭驾马,表示景仰追随;忻慕,高兴而仰慕。解题指导翻译句子四原则(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落实,遣词造句的特点、表达方式等要尽可能和原文保持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都要保留。“删”,就是删除。删掉不必译出的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节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