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传说的炎黄二帝至今,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虽说当时的先民并没有什么文明史论,但是到清末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一个系统归纳,当时的学者以及儒家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按照西元纪年法还是中国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学术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访问天下老者,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条件为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文明国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出现这两样东西。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材料二: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五千年文明史观也一下子被证明大半。上世纪三十年代,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经时间验证,它们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可我们心心念念的炎黄二帝却始终虚无缥缈。而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却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大型中心居址、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大型公共墓地、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说。“根据过去的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给人一种5000多年前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有过‘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说法。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选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有删改)材料三:文物考古专家顾万发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他说。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作为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选自《同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是因为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B.实地论史与实物辅佐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渐呈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C.早在清末时期,就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比西周早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D.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五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不但不是文明洼地,反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代学者采用以书论史的方法证明中华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但是这一结论因没有古文明文字与古国都城佐证而不被国际史学界承认。B.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雕刻充分证明了在4800年前古蜀国与夏朝之间曾有过的往来。C.折腹鼎、背壶、双腹器这些文物在双槐树遗址中出土,证明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史实。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3.“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一种学术文化,根据材料,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作论史的一项是()A.《汉书》 B.《墨子》 C.《资治通鉴》 D.《三国志》4.“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概括分析。5.请结合三则材料梳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证进程。【答案】1.C2.D3.B4.①建筑方面。选址精心,规划科学,且规模宏大。②天文天象方面。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③农业方面。已经养蚕缫丝,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④文化交流方面。出土文物具有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5.①清代以前,用以书论史的方法证明中华文明可溯源至周朝。②清末,殷墟与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中华文明可上溯到殷商。③上世纪三十年代,三星堆文物证明是4800年前的物品,旁证了夏朝的存在。④2020年5月,双槐树遗址(或河洛古国)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追溯历史到炎黄时代。【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论证过程。材料一介绍了中华文明史的传统观点及其在清末面临的国际质疑,强调“以书论史”这一学术文化的局限性。材料二展示了甲骨文和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对殷代和夏朝存在的印证。材料三通过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实物证据支持中华文明源起五千年前的论点,展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些材料共同论证中华文明的古老与连续性。【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错误,因果不成立且以偏概全。从原文“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可知,因缺少实物证明,秦汉以后才忽略掉了虞朝,使得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B.“……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分析可知,选项因果错误。D.“……五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不但不是文明洼地,反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错误,根据原文“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可知,选项“中原地区”扩大了范围,且文中说有影响力,并没有明确说是重要影响力。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D.“……是因为它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作为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分析,选项于文无据,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以书论史”强调的是具有学术性、实证性的史料,《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不能用作论史。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建筑方面。材料二提到“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遗址规模宏大,有多种大型建筑遗迹,且在选址和规划上都十分讲究,这体现了当时在选址精心,规划科学,规模宏大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和文明程度。②天文天象方面。材料三指出“文物考古专家顾万发最津津乐道的,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通过对天文遗迹的解读,我们能明确看出当时人们在天文天象方面不仅有了“天象授时观”,而且还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礼仪化思维和特定的宇宙观,这都是文明在天文天象领域的重要体现。③农业方面。材料三提到“‘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这些信息清晰地表明在农业方面,当时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并且从其作为最早的代表这一描述可知,这在农桑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当时农业领域的文明发展成果。④文化交流方面。材料三指出“‘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从出土器物带有其他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推断出当时河洛地区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文化交流,而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正是文明在交流融合方面的一种体现,说明当时的文明已经具备了接纳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和特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清代以前。材料一提到“虽说当时的先民并没有什么文明史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这表明在清代以前,主要是通过“以书论史”的方法来论证中华文明的传承,并且依据这种方法,当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可溯源至周朝,但这种论证方式在后来受到了新史学标准的挑战。②清末。材料二指出“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五千年文明史观也一下子被证明大半”,由此可见,清末殷墟与甲骨文的出土,通过文字记录与史书的契合,确凿地证明了殷商的存在,使得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证提供了重要依据。③上世纪三十年代。材料二提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经时间验证,它们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其年代经验证为四千八百年前,且其相关铭文等内容旁证了夏朝的存在,进一步推进了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证。④2020年5月。材料二指出“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这表明2020年5月发现的双槐树遗址作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将中华文明的历史追溯到了炎黄时代,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证提供了更为确凿的实物依据,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论证更加完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凶犯【俄】契诃夫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啥?”“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是的。”“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啥?”“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丹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丹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丹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钓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嗨,住嘴……”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住嘴,别吵了……”“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我烦透你了,喂,谢敏!”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我们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背景:1856年,沙皇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在1861年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文章最初发表是在1885年,表现出俄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可调和的隔膜和矛盾。社会制度造成俄国阶级固化、阶级间利益相互冲突。(有删改)6.分析划线处几次眼神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蔑视。B.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C.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着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斯开始有些惶恐紧张,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D.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门见山,通过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展现主人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为其后受审时的反应和态度埋下伏笔。B.小说通过丹尼斯与审讯官的对话表现冲突,对审讯官呵斥丹尼斯的行为描述,表现出作者对审讯官无礼态度的强烈批判。C.本文擅长用典型的生活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如丹尼斯说“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让读者看到庄稼汉丹尼斯的生活日常。D.作者对人对事的叙述客观冷静,不露声色,把思考留给读者,这与狄更斯带有自传性质的《大卫·科波菲尔》迥然不同。8.结构紧凑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结构紧凑的。9.审讯官多次说丹尼斯“装糊涂”,你认为丹尼斯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请依据丹尼斯的辩解说出你的理由。【答案】6.C7.B8.①设置的人物少,关系单一,只有审讯官和丹尼斯两个人物。②设置的场景少,只选取法庭一处场景作为展开情节的空间。③利用对话形式,交代了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④小说情节简单,矛盾单一,只围绕偷螺丝帽这一件事来塑造人物,表现主旨。9.第一种观点:装糊涂。①面对审讯官的审问,狡辩为自己开脱,装作听不明白,不认罪。②他的生活经验,使他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③把个人行为上升到农民集体行为,让自己有了和法官抗衡的资本。第二种观点:真糊涂。①丹尼斯认为用铁轨螺丝帽做钓鱼坠理所应当,认知简单。②丹尼斯认为他没有拧下全部螺丝帽就不会造成事故,就不会害人。③丹尼斯认为拧下螺丝帽并不违法,捕到鱼才更重要,愚昧无知。④丹尼斯的生存环境(阶级地位)决定了他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懂法律,意识不到自己的违法行为。【解析】【导语】契诃夫的《凶犯》通过庄稼汉丹尼斯的审讯过程,揭示俄国社会结构的矛盾与阶级差距。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示人物的无知与困惑,反映农民因无知而成为制度受害者的卑微与无奈,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C.“开始认识到自己错误”错,“不时地变换双腿”等细节展示了丹尼斯内心的矛盾与纠结,结合下文“‘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可知,他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并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B.“表现出作者对审讯官无礼态度的强烈批判”错误,作者意在表现审讯官和丹尼斯无法沟通的愤怒。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①故事中主要出现了两个角色——审讯官和丹尼斯,这样的角色安排使得故事情节更加集中,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也避免了过多角色带来的叙述复杂性,能使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②整个故事发生在法庭内,审讯的过程展现了人物性格和社会矛盾。单一的场景有助于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张感,同时也有利于深化主题。③文章大量使用对话形式,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还通过对话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背景。例如,丹尼斯的方言表达和对法律无知的态度,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而审讯官的语言则体现了其对法律权威性的维护及对丹尼斯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担忧。④故事围绕丹尼斯因偷窃铁轨螺丝帽而被捕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没有多余的旁枝末节。作者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挖掘,展示了社会底层民众与官方之间的隔阂,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的阶级差异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社会正义等方面的思考。【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一种观点:装糊涂。①丹尼斯在面对审讯官的质询时,多次重复“啥?”“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等话语狡辩,似乎有意通过这种方式拖延时间,试图逃避惩罚。②丹尼斯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生存经验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强调螺丝帽只用于钓鱼,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声称“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他试图将个人行为合理化,显示他对潜在风险的轻视。③丹尼斯提到“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试图将个人行为扩大为整个村庄的习惯,以此减轻自己的罪责。这种策略显示出他有意识地利用群体行为来为自己辩护。第二种观点:真糊涂。①丹尼斯认为用铁轨螺丝帽做钓鱼坠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法律和安全规则缺乏基本的认识。②丹尼斯坚信“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认为少量螺丝帽的缺失不会影响铁路的安全。这种想法反映出他对铁路运行安全要求的无知。③丹尼斯多次表示自己从未撒谎,并认为捕到鱼才是最重要的。他甚至认为拧螺丝帽并不违法,“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这些证明了他的无知。④丹尼斯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的认知水平。作为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可能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理解非常有限。“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这种局限性使得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材料二: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选自《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父死之谓A何B又因以为利C而天下其孰能D说之E孺子F其辞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明德于天下”与“明明如月”(《短歌行》)两句中的“明明”意思不同。B.“此谓知之至也”与“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C.“然则盍行乎”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中的“行”意思不同。D.“孺子其辞焉”与“孺子可教”的“孺子”是同意,都可表示“年轻人”之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进而能够内心安定,思虑周详,处事合宜,最终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B.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养品德为根本。修养好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再治理好国家,再平定天下。C.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申生求助于狐突而不得,自知死罪难逃,最终选择了自杀。D.晋献公去世后,秦国使者暗示重耳趁机夺取君位,但经过子犯分析,重耳放弃了这个打算。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14.申生和重耳都做到了“明明德”,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他们的具体表现。【答案】10.BCE11.B12.C13.(1)本应看重的却没有重视,而不应重视的却予以重视,没有过这样的事情。(2)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何不向父亲说明白你的心志呢?”14.①申生不辩解不逃亡,宁可自杀也不肯使父亲伤心;死前还求狐突辅佐君主,表现了他的忠孝之心。②重耳不因父亲去世而谋权篡位,表现了他的忠诚和仁德。(或重耳叩拜秦使者但不拜谢,表明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不与人私谈,不谋求个人利益,表现了他的忠诚和仁德。)【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探讨道德修养、家国治理及个人抉择的主题。材料一强调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秩序和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展示了儒家思维的深邃与条理。材料二则通过申生与重耳的故事,展现了面对家族与国家大义时的伦理道德选择,进一步对“明明德”作出具象诠释。【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利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何”作“谓”的宾语,B处断开;“以为”作谓语,“利”作宾语,“又因以为利”句子完整,C处断开;能愿动词“能”后要接动词,故“能说之”之间不断开,“之”为“说”的宾语,E处断开。故选BC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彰明美好的/明亮的。句意: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品德。/明亮的月亮。B.错误。认知/“知”同“智”,聪明、智慧。句意: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聪明的人不迷惑。C.正确。行动,这里指逃走/行走。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往他国呢?/踮起脚尖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D.正确。句意: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年轻人值得培养。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申生求助于狐突而不得,自知死罪难逃,最终选择了自杀”错。申生说的是“申生不敢爱其死”“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知申生向狐突求助的是请其出山帮助晋献公图谋霸业,并非求助其救自己。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厚”,看重,厚待;“薄”,疏远;“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2)“盍”,何不,为什么不;“言子之志于公”,状语后置句,“于公言子之志”;“志”,心声,心意。【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明明德”是彰明美好的品德,申生和重耳在面对家国时候都做出了深明大义的选择。①材料二中申生明明可以向父亲解释,也可以逃跑,但他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不辩解不逃亡。在死前,他去找到狐突,说“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临死前他依然在关心父亲,想到父亲年纪大但子嗣少,国家多难,希望狐突能够出山辅佐君王,最后自杀。这一切表现出他作为儿子、臣子的忠孝之心。②材料二中重耳在晋献公去世时,有机会篡位,而他却拒绝,表现出他的忠诚。根据原文“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可知,重耳对秦穆公行礼,叩拜但不拜谢,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哭着起身,十分敬爱父亲;起身但不与人私谈,远离个人利益,秦穆公也认为重耳是一个仁德的人。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件事物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这样的事情。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材料二: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怎么不向父亲讲明受委屈的情况呢?”太子说:“不可以,他不可一天没有骊姬,这样一来是我伤了他的心。”重耳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跑呢?”太子说:“不可,他说我谋害君父,普天之下哪里有接纳谋害君父之人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劝告,以至于陷于死地,我个人并不觉得自己死得可惜,尽管如此,想到国君年纪已老,继承人年龄又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您又不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申生将怀着对您的感激而死。”申生行过再拜稽首之礼,就自杀了。因此谥号为“恭世子”。晋献公的丧期,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公子重耳是有仁德的人啊!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重游曲江韩偓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避客野鸥如有感,损花微雪似无情。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重游曲江,触景生情,回想当年立于曲江之滨,为仕途不顺长叹不止。B.第六句与《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都描绘出春水涨平的视觉效果。C.全诗用字精当,“自”“空”二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写景而意不在景。D.诗歌虽名为“重游曲江”,但是关注点不在“游”,而在于记写重游故地之感。16.诗人重游曲江,心生惆怅,请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案】15.A16.①通过描写自身行为,独自立于江边叹息,至夜不回,表现内心的惆怅之情。(或答通过塑造一个独立江边暗自叹息的主人公形象,表达内心惆怅之情。)②融情入景,通过描写野鸥、微雪、冷冷的春风、柳条等景物表达自己的惆怅之情。③直抒胸臆,尾联直接说出自己的惆怅之情。【解析】【导语】诗人韩偓在《重游曲江》里通过描绘江边景物和抒发内心惆怅,将昔日仕途失意的感慨融入春江美景。通过“避客野鸥”“损花微雪”等景物的感物示情,表现对世事的无奈和人事的变迁。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自然。【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为仕途不顺长叹不止”错误。诗歌主要通过重游故地引发的感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具体原因并未明确给出。诗中的“追寻前事立江汀”和“太息声”只是表达了追忆往昔和对往事的感叹,并未提及是因为仕途不顺而叹息。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追寻前事立江汀”,独立江边,追忆往事,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落寞与忧愁。接着,“渔者应闻太息声”显示他长久伫立沉思,以至于渔者都能听到他的叹息声,这一细节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失落情绪。“惆怅引人还到夜”则进一步展现了他因为思绪万千而归家甚晚,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独自一人,神情恍惚,不愿离去又心事重重。因此,诗人是通过塑造一个独立江边暗自叹息、心事难解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内心深深的惆怅之情。②诗人用野鸥、微雪、春风、柳条等元素来映射内心的惆怅情绪。诗中提到“避客野鸥如有感”,写出了野鸥因客人避开而显得敏感,这与诗人敏感而多愁的心情互相呼应。而“损花微雪似无情”则通过微雪对花的摧残,暗喻生活的无情,表达诗人对命运或世事无常的感慨。最后,“鞭鞘风冷柳烟轻”中的“风冷”和“柳烟轻”描绘了曲江夜晚的寒凉与幽静,这种环境氛围渲染出诗人寂寞和惆怅的心境。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不仅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更是融情入景,巧妙地寄托了诗人的忧虑和感伤。③诗歌尾联中的“惆怅引人还到夜”直接写出诗人从白天游览曲江一直到夜晚仍觉惆怅不已的感受。此处“惆怅”一词点明了诗人的心情,而“引人还到夜”则表现出这种惆怅的深重和持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不如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却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照耀对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5)《<老子>四章》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屋等日常事物,发现“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答案】(1)小轩窗正梳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6分)18.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冬,与越人水战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B.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C.①自是者不彰

②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D.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可以群,可以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在早上。句意:在冬天的时候,跟越国人在水上作战。/在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当晚死去也可以。B.相同。都是形容词作名词,贤人;/坚固的程度。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它(瓢)的坚固程度不能承受自己的容量。C.不同。意动用法,认为……正确;/使动用法,使……亏损。句意: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道)。/不友爱兄弟,所以使兄弟受损来使自己得利。D.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种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句意:我种植它,长成以后能装五石的东西。/(《诗》)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抒发怨恨的情感。故选C。19.下列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B.强行者有志

自伐者无功C.可以兴,可以观

大夫各爱其家D.胜人者有力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句意: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平地:古义,填平土地;今义,平坦的地方。句意: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B.强行:古义,勉强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句意: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向。无功:古今同义,没有功绩。句意: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C.可以: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句意:能够用来激发情志,能够用来观察社会。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句意: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D.有力:古今同义,有力量。句意: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恻隐:古今同义,同情,怜悯。句意:必然都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故选D。20.下列加点字含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贼其君者也(伤害)

请事斯语矣(实践)

复众人之所过(弥补)B.天下归仁焉(称许)

故有道者不处(处所)

要誉于乡党朋友(求取)C.故盗贼有亡(灭亡)

请问其目(细则)

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具此而已矣(齐全)

文胜质则史(鄙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全部正确。句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弥补众人经常犯的过错。B.“处”应解释为“为,做”。句意:天下都称赞他的仁。/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不是因为想要在相邻朋友中求取声誉。C.“亡”通“无”,解释为“没有”。句意: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请问它的条目。/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D.“史”应解释为“虚饰,浮夸”。句意: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全都在这里了。/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故选A。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中有桂的传说,究竟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已无从考证。只知最早是宋代《全芳备祖》中述及西汉《淮南子》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①?首先,农历八月时,荷花已尽,菊花尚未盛开,也不像春天那样有百花争艳。这时,桂花却灿若金粟,占尽秋光。也许还因为,古人眼中的桂树甚至有了人格。由于常生长在山岩幽壑中,桂树被视为具有“出尘”的品性。比如王维的一句“人闲桂花落”,清幽的画面扑面而来。而明月高悬夜空,远离世间,搭配神秘而有灵气的桂树,再适合不过了。此外,桂花的香味也让桂树与“月宫”这种神奇的地方更适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