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深度解析案例分析手册_第1页
三农问题深度解析案例分析手册_第2页
三农问题深度解析案例分析手册_第3页
三农问题深度解析案例分析手册_第4页
三农问题深度解析案例分析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问题深度解析案例分析手册TOC\o"1-2"\h\u16837第一章: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252931.1三农问题的历史渊源 2230971.1.1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农问题 2236071.1.2近现代三农问题的演变 3302151.1.3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 3169401.2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3261611.2.1农业生产现状 384991.2.2农村经济现状 3311501.2.3农村社会现状 360591.2.4农村改革现状 315255第二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147472.1土地承包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461152.1.1土地承包制度的发展 4294422.1.2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 4171362.2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496522.2.1土地流转 4251952.2.2规模经营 5100322.3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 5108332.3.1土地征收补偿 597442.3.2土地安置 530495第三章: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5317423.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 5303213.1.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5226133.1.2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6147483.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策略 6207033.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6107543.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64417第四章: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7218194.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问题 7263954.2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措施 730530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861235.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与现状 869805.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与措施 85932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9122376.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998046.1.1现状概述 944466.1.2存在问题 10300566.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10262936.2.1建设目标 10212456.2.2建设措施 10174826.2.3完善策略 1110721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与民主建设 11309327.1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11184987.1.1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 11130097.1.2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1326507.2农村民主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12285137.2.1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路径 12277207.2.2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措施 1225851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 12283158.1农村扶贫开发的策略与成果 12288668.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1324235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48989.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1497829.1.1现状 14132179.1.2原因 14284759.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149029.2.1加强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14228589.2.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14103069.2.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 15291849.2.4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15149789.2.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521176第十章:国际经验与启示 151947610.1发达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经验 15524410.1.1欧洲国家的经验 152828710.1.2美国的经验 15530010.1.3日本的经验 152343010.2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借鉴 15619110.2.1印度的经验 151396010.2.2巴西的经验 15190210.2.3非洲国家的经验 162204310.3对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与建议 16572910.3.1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体系 161622110.3.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63147410.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6224110.3.4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61257110.3.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6第一章: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1.1三农问题的历史渊源1.1.1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农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农业便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方面。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加大,农民生活困苦。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灾害频发,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陷入困境。1.1.2近现代三农问题的演变近现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三农问题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土地改革滞后,农民生活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后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如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凸显。1.1.3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使得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1.2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1.2.1农业生产现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1.2.2农村经济现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渠道有限,农村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3农村社会现状农村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儿童等问题。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1.2.4农村改革现状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但是农村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改革力度与农村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进行综合施策。第二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1土地承包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承包制度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1土地承包制度的发展(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1982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家庭,使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土地承包期的延长:1993年,我国将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进一步稳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2003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允许农民在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他人。2.1.2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1)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我国不断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正逐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摸索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农村土地信托等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2.2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2.1土地流转(1)土地流转的概念: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他人经营。(2)土地流转的作用: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土地流转的现状:我国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流转率不断提高,但流转规模和速度仍有待提高。2.2.2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的概念: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2)规模经营的优点: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规模经营的现状:我国规模经营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经营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3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2.3.1土地征收补偿(1)土地征收的概念: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2)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土地征收补偿应遵循公平、合理、及时的原则,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3)土地征收补偿的内容:土地征收补偿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2.3.2土地安置(1)土地安置的概念:土地安置是指国家在征收农民土地后,为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安置措施。(2)土地安置的方式:土地安置包括农业安置、非农业安置、货币安置等。(3)土地安置的现状:我国土地安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农民安置问题亟待解决。第三章: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3.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3.1.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技术装备、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3.1.2农业现代化的路径(1)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完善农业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5)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农业现代化顺利进行。完善农业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3.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策略3.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等产业。(3)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3.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1)实施农业优势资源开发战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3)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订单农业、托管农业等新型经营模式。通过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第四章: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4.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问题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范围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农村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农业产业链中,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各个环节的需求,导致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金融风险防控困难。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但政策力度仍有待提高。农村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4.2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措施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问题,以下提出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措施:(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力度,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结合农业产业链特点和农村市场需求,研发更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例如,推出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3)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政策体系,提高政策传导效率。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5)推动农村金融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拓宽农村金融渠道,降低金融服务成本。(6)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支熟悉农村市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持。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5.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与现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主要源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转移渠道多样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断拓宽,包括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就地转移等。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3)转移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逐步优化,从最初的以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转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4)转移效果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5.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与措施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向、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障。(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和素质为核心,加大培训投入,完善培训体系,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3)优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效率。(4)促进就地就近转移。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5)加强权益保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权益保障力度,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工资待遇,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基本生活。(7)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机会。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就业歧视等。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高效转移。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6.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6.1.1现状概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环保等方面。以下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简要概述:(1)交通设施: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客运网络逐步完善,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2)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到有效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等问题。(3)能源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可再生能源利用逐步推广,但能源结构仍需优化。(4)通信设施: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但部分地区信息传播仍存在障碍。(5)环保设施:农村环保意识逐步提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6.1.2存在问题(1)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赖投入,而财政压力较大,导致资金投入不足。(2)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领域,但部分农村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3)管理体系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协同不足,导致项目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4)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但农民参与度不高,影响项目实施效果。6.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6.2.1建设目标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3)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4)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6.2.2建设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保障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农村公共服务人才,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4)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摸索适合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模式。(5)增强农民参与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格局。6.2.3完善策略(1)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构建统一、高效、便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监管: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监管制度,保证服务质量。(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4)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长效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与民主建设7.1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与问题7.1.1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力度,村“两委”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治理能力逐步提高。(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3)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7.1.2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一些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结构不合理,治理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2)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3)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农村地区治安形势严峻,违法犯罪活动仍然较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4)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社会治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导致治理效率低下。7.2农村民主建设的路径与措施7.2.1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路径(1)完善农村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提高农村民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提高治理能力,保证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取得实效。(3)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民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7.2.2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措施(1)加强农村民主选举。规范农村民主选举程序,保证选举公正、公平、公开,选出具备治理能力的村“两委”班子。(2)加强农村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3)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农村事务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4)加强农村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监督,保证农村社会治理的公正、透明。(5)培育农村民主文化。加强农村民主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民主氛围。通过以上路径与措施,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与民主建设将得到有效推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8.1农村扶贫开发的策略与成果农村扶贫开发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策略,助力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我国在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扶贫策略的优化。我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致贫原因,制定了针对性的扶贫策略,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这些策略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了全方位的帮扶。(2)扶贫资金的投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保证扶贫项目资金的充足。同时通过建立扶贫资金监管机制,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3)扶贫项目的实施。我国积极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民生改善等方面。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4)扶贫成果的巩固。我国注重扶贫成果的巩固,通过建立健全扶贫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觉和解决脱贫后的返贫问题。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保证扶贫政策持续发挥效益。8.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柱,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情况:(1)政策制定。我国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指导。(2)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3)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5)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风文明建设,通过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6)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9.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9.1.1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污染问题严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2)生态资源破坏。过度开发、乱占耕地、乱砍滥伐等行为使得农村生态资源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3)生态环境恶化。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9.1.2原因(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2)生态环境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导致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问题。(3)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足。(4)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推进。9.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9.2.1加强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9.2.2推广绿色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