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积累与运用(10分)(5分)1.按要求填空。(1)民之从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2.(2分)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从夏朝算起,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史有四千多年。但是对文化古籍的全面整理,只能从孔子算起。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甚至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我常作如是想,宋代以后,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__________A.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精微义理的阐发而偏废实学。 B.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C.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义理的阐发而偏废技术学? D.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3.(3分)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集装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中国人正在为这一行业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集装箱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在领导这一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目前,智能集装箱的技术方案已经解决,考验人类智慧的则是,。这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包括政府间、企业间和非政府组织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如果说《世界是平的》着重在于揭示,《集装箱改变世界》则重新揭示出,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对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表达迟到的敬意。①中国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使命②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一个被忽视的伟大贡献③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如何成为现实④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⑤中国企业有能力成为推动者之一,因为中国已经是集装箱的全球制造中心和航运中心A.⑤①③②④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⑤①③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4.(21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节选)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就是讨论天地的来源和自然的法则。还有人道,人道就是人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道理。朋友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那你为什么不提一下就是“天人合一”呢?我的看法是,“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古代除了讲“天人合一”以外还有“天人相分”,天和人既相分又统一。这种观点也有很深刻的理论思维的意义。我不赞成用“天人合一”,在座的朋友们都很熟悉,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当时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神学的命题,它也是“天人合一”中一种观点,一种理论体系。不去区别“天人合一”这一理论里的不同情况,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也有些不全面,所以我的看法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是传统文化的主题。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它的涵盖面很宽,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概括进来。②紧接着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主题,而不是其他的主题。和古希腊比较起来,它就不是这样一个主题,它的主题很可能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主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的主题套用在中国文化上就有点套不进去了。要从各自民族的具体历史事实出发,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这条路的走法,它的特点和希腊的不一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我想稍微列举一两条。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现在考古学里有一个分支,叫作“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告诉我们,距离今天7000年,在江南某些地区就有稻米了。农业考古不是凭想象的,要看地下发现的东西,要看有没有稻米、稻谷的种子。实际的东西,是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在今天的浙江省余姚,有一个河姆渡村,在河姆渡村的东北发现了一个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后来考古学家给了一个名字,就叫河姆渡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一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实际上也属于仰韶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在河姆渡发现的遗址距离现在7000年左右,已经发现这里适合种植稻子。在座的同志估计都到过古城西安,到西安以后,有一个地方大家是必要看的,就是半坡遗址,距离今天西安城东面不是很远,半坡遗址整个的规模、当时我们的先民住的什么房子、用的什么陶器,大家看得一清二楚,距离今天6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几斗谷子,我们北方人叫谷子,谷子磨过以后,把谷子的皮去掉,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小米。我们还可以看到,半坡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为什么发黑呢?考古学家研究,当时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例子不止以上两个。考古学得出一个结论,距离今天6000年到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③《周易》这部古籍里这样说: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一门学问是天文,了解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与此相称的,还要了解人文。“人文”这个词并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首先出在《周易》这本书里。懂得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就必须懂得人文,提得很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学天文,这和农业生产有关;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尚书•尧典》里就有“文明”一词。文明指什么呢?文明就是指治国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就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叫作“文明”。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大的论争,论争“文野之分”,要把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来,当时的先进人物都打着文明的旗号来反对野蛮。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什么是历史?我想给历史做这样一个界说,恐怕大家是赞同的。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程。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漫长历程。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人们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就叫作“文化”。人们在历史过程中要创造文明、建立文明、推进文明,在这个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就叫文化,这是正面的。但是文化里也有糟粕,也有教训,那种神秘主义,那种和时代不协调的东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所以文化离开文明这个总的目标就说不清楚了。总之,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可以这样去表述: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张岂之新世界出版社《中国高层讲座》2006年7月第1版)(有删改)材料二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节选)首先,()如果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为矛盾双方,那么,由发展引发的“人——天”矛盾实际上包含经济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矛盾三类矛盾。仅从矛盾的复杂性上看,反映“人——天”矛盾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就比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协调问题更难解决。其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是可能出现的瓶颈,而是已经出现的瓶颈,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情势如此严峻是因为,“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最后,()在“人——天”关系中,人是被决定的,在本质上是被支配的。比如,环境承载力是由自然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承载力,却无法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如果说人类可以用创造更多劳动产品的方式化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可以用创立新的收益分配制度的方式解决低收入阶层与富有阶层之间的矛盾,那么,()如果一定要用创造这个概念的话,那就是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徐祥民《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新华文摘》2016年第17期)(1)材料一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而非“天人合一”的理由是A.“天人合一”和“天道和人道关系”的内涵不同。B.“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适合现代。C.“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不同的认识。D.“天人合一”在历史上的含义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2)以下事实或观点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讲的“文化中的糟粕”的是A.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B.半坡村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是因为用了烧荒的办法。C.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D.《周易》指出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天文和人文。(3)在阅读本文时,小星同学想到《<论语>十二章》中也有一句与材料一中划线句同样提到了“文”的句子,她想用这句替代文中《荀子》的语句作为论据,你觉得如何?(4)概括材料一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思路。(5)请在材料二文中括号内补充句子,依次填写句子顺序正确的选项是①“人——天”矛盾在发展的论题下具有多重性。②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天”矛盾的化解具有明显的紧迫性。③在“人——天”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是取得支配地位的方面。④在“人——天”矛盾面前,人类化解矛盾的基本选择只能是“适应”,而不是“创造”。A.③②④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6)联系“材料一”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中国人在“人——天”矛盾中“适应性创造”的认识。(二)5.(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演讲叶圣陶①“就讲恋爱吧。”②“不行,”他仿佛看见眼前竖着一根又粗又黑的棍子,这是“破折号”,表示忽转一个意思,早经教育部颁布通行了的。③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你若把它淋头痛遏,痛快固然痛快,但青年的嘴比新妇的小姑还要尖刻,要是他们给你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浑号,就比无关痛痒的“铁丝边眼镜”凶险得多:谁甘心去了旧浑号换这样一个新浑号呢?至于说恋爱神圣,这又哪里可以!正是洪水泛滥的时代,你还要“扬其波”么!纵使世人不相责怪,一念之良知是不可昧的,“哪里可以!”④“那么讲学潮吧。”⑤“也不行,”一根棍子又竖在眼前了。他想现在正是古往今来最难说话的时代,你说一句话,他们就说你有某种作用,你再说一句话,他们又说你有某种作用:作用就是罪名。就说学生应该闹学潮吧,那作用一定在讨学生之好了;反过来说学潮应该严行取缔吧,那作用一定在与学生为难,而且拍教育当局之马屁了。“犯不着,随便讲讲,却去掮那么大的湿木梢!”⑥“到底讲什么题目好呢?《从诗经里见到的古代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吧。不,这个题目太博大精微了,他们青年不一定消化得来;而且,这大有玄学的气味。《杜甫的研究》吧。可惜给梁任公讲过了;我一提出这个题目,就会有人想‘梁任公……梁任公……’这又算什么!李白吧——白乐天吧——白乐天却病法吧。”⑦“啊,有了!”他拍案而起,清清楚楚的一篇演讲稿,有outline[1],有趣味丰富的穿插,完全展陈在面前了。“这个题目又时新,又有趣,怎么给我想到的!信哉,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从长衫口袋里摸出一颗朱古律糖[2],才撕去了半张锡纸,便纳入口里。⑧一阵拍掌声中,他被主席先生延请到铺着白竹布的桌子旁边。头脑里outline同趣味丰富的穿插都有点象乱窜的山羊,虽然各各系着一根索子,但是牧羊人的一只手颇有把持不住之势。到鞠躬招呼时,掌声已经寂然了;头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又温文尔雅地抬起头来。“拍!拍!”突然又是两声击掌,虽然是余波,却特别怪,特别响,有如空山夜鸣的鹳鹤。⑨“什么!”他心里这样想,眼光便射到那边去。却见好些瓜子形的鸡蛋形的棍棒形的“可爱的白里泛红”,错杂在青竹布大衫之间,抬眉一想,这才明白“是男女同学么?——且慢怨愤。开口吧,开口吧,要从容,要得体!”⑩“诸位!生活是艺术啊,唯有艺术的生活才是真的美的善的生活。这里头大有讨究的余地。所以,今天鄙人不讲关于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的话,单从这里头提出一个题目来谈谈,就是《当前的享乐》。”他得意地望着前方,随手把眼镜略微抬起以助姿势。⑪“三段式”,不知怎么这个名词滚出来了,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三段式”。⑫“诸位一定知道伦理学里的三段式。三段式里不是有个前提么?”他轻捷地旋转身子,又挥成“前提”二字。⑬“现在先讲前提。我们的前提是:《古诗十九首》道,‘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陶渊明道,‘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够了,不必多举了。”⑭他回转身子又写“小前提”三字,比“前提”二字更大。⑮“其次是小前提,小前提。小前提谁也知道,不用多讲了,自然是我们与《十九首》的作者,与陶渊明陶老先生同样是人,同样是年命如朝露的。这下子答案就来了!”忽然提高嗓子以惊人的语调这么说,便搭搭有声地写成顶天立地的两个大字:“答案”。他仿佛觉得身体扩展开来,至于非常伟大,简直同发见新大陆的哥伦布不相上下,在他下边的,是一对对瞻望景仰的眼睛。⑯“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放过当前的享乐呵!”这样有力地把他的论旨阐明了。⑰于是接下去讲第二节。⑱“……已经说明了,自古以来要尝到畅然的‘生的欢喜’的人们,差不多人同此心,第一是酷好文艺,第二是耽爱美酒。文艺与美酒是多么足以叫人陶醉的东西呵!”这就结束了第二节。⑲这里是总结束了:“……所以我们见好书就读书,逢好山水就游山水,遇好人就同他交朋友……这个,我叫它‘刹那主义’,‘我的刹那主义’。——刹那主义是什么意思,说来话长,不是短时间讲得了的,现在且不讲;停几天想写篇文章专把它讲一讲,发表出来的时候,诸位再研究吧。”似乎成就了一件大功劳,肩背上觉得轻松了不少;温文尔雅自然还在,于是头又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了。⑳一阵结结实实的掌声。接着是听众窜散,脚步声同凳脚擦地声绞成一团,堂中顿时改变成另一个世界。注:[1]outline:概述。[2]朱古律:巧克力。1925年5月29日写毕(1)第⑦段有中英文混杂的语言现象,其作用是。(2)文中多次出现的“棍子”“棍棒”,其内涵是。(3)请参考“演讲评价细则”,为本文中的演讲写一段点评。演讲评价细则评价角度具体要求内容质量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说服力。现场表现思路清晰,态度诚恳,抑扬顿挫有吸引力。(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讽刺小说“讥刺之切,或逾锋刃。”叶圣陶这篇小说风格是否符合这一评价,请加以探究。三、诗歌阅读6.(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②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记梦”,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从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可看出来。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艰苦,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和形神俱备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内心沉痛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D.最后三句词人设想自己在年年伤逝的日子里,想念亡妻而柔肠寸断。月明之夜,松冈之上,是何等凄清幽独,黯然销魂。(2)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全词不见一个“隔”字,却能处处见隔离,见深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7.(2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②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③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②廉:考察,查访。③何侯:指何武。(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②世以此多焉。(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圣惧,自免A.赦免。B.逃脱。C.解职。D.谢罪。②系庐江A.扰乱。B.拘禁。C.归属。D.牵连。(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5)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6)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五、文言文阅读8.(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逊斋记[元]欧阳玄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圣门高第,固尝有如是之问矣。近代有行之者,司马君实之类是也。□人之一生,苟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则其生平精神、心术、凡见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则焉。故虽一言也而可胜用哉!君实之于实,自为儿时至于相天下,终始惟一言也,然则守约之道,顾不至当欤?②吴君礼逊,佳子弟也,学殖之务,尤孜孜焉。尝请于予曰:“吾于逊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逊以自号,何如?”余曰:“旨哉言乎!非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夫逊也者,吾党之士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也。在《礼》“入学鼓箧①”,即以逊为先。《说命》亦曰:“惟学逊志。”盖吾之于道,慊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谦以受道,抑以从人,兹非入门之第一义乎?夫子曰:“义以为质,而逊以出之。”义之在人,犹物之有干也。然辞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则严者愈严,而义有不可直遂者矣。婉辞足以达意,愉色足以致和,兹非出门之第一程乎?③今吾礼逊学道,则犹升堂而望入室者也。(甲)涉世则积跬步,而至千里者也。(乙)虽然,逊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丙)信以成之,则如君实之守其实而后可也。(丁)孟子曰:“孟施舍②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吾于是亦云。〔注〕①入学鼓箧:击鼓召集学士,令打开书箱,拿出书来学习的一种仪式。②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盖B.则C.且D.然(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士子追求一言终身行之以求圣门高第。B.但得一言,则人之精神心术等皆有所依凭。C.若人得一合道之言,则生平行事皆可胜用。D.司马光从儿时至于相天下,始终坚守“逊”。(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舍逊何所循而进,何所贪而行哉!A.甲B.乙C.丙D.丁(4)概括本文行文思路。六、写作(70分)9.(70分)“开卷有益”意为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古今中外,谈论读书意义价值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也旨在推动“阅读”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环境不同以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量的爆炸式增长,实用主义心态的盛行……无不给“阅读”带来新的挑战。身处当下这个新时代,你对“开卷有益”的古训有什么新的思考呢?请自选角度深入思考,以《“开卷有益”新说》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0分)(5分)1.按要求填空。(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解答】故答案为:(1)常于几成而败之(重点字:败)(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重点字:致)(3)敏于事而慎于言(重点字:慎)2.(2分)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从夏朝算起,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史有四千多年。但是对文化古籍的全面整理,只能从孔子算起。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甚至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我常作如是想,宋代以后,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__________A.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精微义理的阐发而偏废实学。 B.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C.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义理的阐发而偏废技术学? D.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解答】段意:分析儒家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影响。上文分析儒家文化中轻视对名物技艺的研究,作者把这种轻视和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联系起来,本句承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指出原因,应为是作者的“我常作如是想”,是假设、推想,“难道不是”表达肯定语气,不合语境,排除CD;根据语境“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与语境不符,排除B。故选:A。3.(3分)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集装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中国人正在为这一行业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集装箱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在领导这一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目前,智能集装箱的技术方案已经解决,考验人类智慧的则是,。这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包括政府间、企业间和非政府组织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如果说《世界是平的》着重在于揭示,《集装箱改变世界》则重新揭示出,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对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表达迟到的敬意。①中国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使命②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一个被忽视的伟大贡献③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如何成为现实④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⑤中国企业有能力成为推动者之一,因为中国已经是集装箱的全球制造中心和航运中心A.⑤①③②④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⑤①③④②【解答】第一空,根据前文“中国人正在为这一行业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可知,此处应填“中国企业有能力成为推动者之一,因为中国已经是集装箱的全球制造中心和航运中心”;第二空,根据前文“领导这一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可知,此处应填“中国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使命”;第三空,根据前文“智能集装箱的技术方案已经解决”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如何成为现实”;第四空,根据前文“《世界是平的》着重在于揭示”可知,此处应填“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第五空,根据前文“《集装箱改变世界》则重新揭示出”可知,此处应填“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一个被忽视的伟大贡献”。故选: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4.(21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节选)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就是讨论天地的来源和自然的法则。还有人道,人道就是人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道理。朋友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那你为什么不提一下就是“天人合一”呢?我的看法是,“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古代除了讲“天人合一”以外还有“天人相分”,天和人既相分又统一。这种观点也有很深刻的理论思维的意义。我不赞成用“天人合一”,在座的朋友们都很熟悉,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当时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神学的命题,它也是“天人合一”中一种观点,一种理论体系。不去区别“天人合一”这一理论里的不同情况,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也有些不全面,所以我的看法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是传统文化的主题。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它的涵盖面很宽,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概括进来。②紧接着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主题,而不是其他的主题。和古希腊比较起来,它就不是这样一个主题,它的主题很可能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主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的主题套用在中国文化上就有点套不进去了。要从各自民族的具体历史事实出发,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这条路的走法,它的特点和希腊的不一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我想稍微列举一两条。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现在考古学里有一个分支,叫作“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告诉我们,距离今天7000年,在江南某些地区就有稻米了。农业考古不是凭想象的,要看地下发现的东西,要看有没有稻米、稻谷的种子。实际的东西,是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在今天的浙江省余姚,有一个河姆渡村,在河姆渡村的东北发现了一个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后来考古学家给了一个名字,就叫河姆渡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一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实际上也属于仰韶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在河姆渡发现的遗址距离现在7000年左右,已经发现这里适合种植稻子。在座的同志估计都到过古城西安,到西安以后,有一个地方大家是必要看的,就是半坡遗址,距离今天西安城东面不是很远,半坡遗址整个的规模、当时我们的先民住的什么房子、用的什么陶器,大家看得一清二楚,距离今天6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几斗谷子,我们北方人叫谷子,谷子磨过以后,把谷子的皮去掉,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小米。我们还可以看到,半坡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为什么发黑呢?考古学家研究,当时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例子不止以上两个。考古学得出一个结论,距离今天6000年到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③《周易》这部古籍里这样说: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一门学问是天文,了解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与此相称的,还要了解人文。“人文”这个词并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首先出在《周易》这本书里。懂得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就必须懂得人文,提得很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学天文,这和农业生产有关;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尚书•尧典》里就有“文明”一词。文明指什么呢?文明就是指治国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就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叫作“文明”。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大的论争,论争“文野之分”,要把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来,当时的先进人物都打着文明的旗号来反对野蛮。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什么是历史?我想给历史做这样一个界说,恐怕大家是赞同的。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程。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漫长历程。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人们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就叫作“文化”。人们在历史过程中要创造文明、建立文明、推进文明,在这个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就叫文化,这是正面的。但是文化里也有糟粕,也有教训,那种神秘主义,那种和时代不协调的东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所以文化离开文明这个总的目标就说不清楚了。总之,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可以这样去表述: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张岂之新世界出版社《中国高层讲座》2006年7月第1版)(有删改)材料二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节选)首先,()如果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为矛盾双方,那么,由发展引发的“人——天”矛盾实际上包含经济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矛盾三类矛盾。仅从矛盾的复杂性上看,反映“人——天”矛盾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就比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协调问题更难解决。其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是可能出现的瓶颈,而是已经出现的瓶颈,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情势如此严峻是因为,“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最后,()在“人——天”关系中,人是被决定的,在本质上是被支配的。比如,环境承载力是由自然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承载力,却无法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如果说人类可以用创造更多劳动产品的方式化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可以用创立新的收益分配制度的方式解决低收入阶层与富有阶层之间的矛盾,那么,()如果一定要用创造这个概念的话,那就是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徐祥民《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新华文摘》2016年第17期)(1)材料一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而非“天人合一”的理由是BA.“天人合一”和“天道和人道关系”的内涵不同。B.“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适合现代。C.“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不同的认识。D.“天人合一”在历史上的含义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2)以下事实或观点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讲的“文化中的糟粕”的是AA.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B.半坡村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是因为用了烧荒的办法。C.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D.《周易》指出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天文和人文。(3)在阅读本文时,小星同学想到《<论语>十二章》中也有一句与材料一中划线句同样提到了“文”的句子,她想用这句替代文中《荀子》的语句作为论据,你觉得如何?(4)概括材料一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思路。(5)请在材料二文中括号内补充句子,依次填写句子顺序正确的选项是C①“人——天”矛盾在发展的论题下具有多重性。②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天”矛盾的化解具有明显的紧迫性。③在“人——天”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是取得支配地位的方面。④在“人——天”矛盾面前,人类化解矛盾的基本选择只能是“适应”,而不是“创造”。A.③②④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6)联系“材料一”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中国人在“人——天”矛盾中“适应性创造”的认识。【解答】(1)B.“但不适合现代”错,根据材料一“‘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原文是说“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没有说不适合现代。故选B。(2)A.根据原文“也有教训,那种神秘主义,那种和时代不协调的东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可知,作者认为带有神秘主义的东西是文化中的糟粕。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当时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神学的命题”可知,作者认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是带有神秘主义的,因而属于“文化中的糟粕”。BCD三项都不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讲的“文化中的糟粕”。故选A。(3)原文引用《荀子•礼论》中的句子,句意是“不恭敬文化,就称之为粗野;不恭敬有礼,就称之为薄待,君子鄙视粗野而把薄待看做羞耻”,是用来论证“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的观点,因为恭敬文化,所以去除了粗野;同时论证“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君子必须了解人文”的观点,因为君子鄙视粗野,将之作为羞耻,所以君子必须了解人文。《<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可见,两句话强调的内涵不同,不能替代。(4)文章首先抛出观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并且提出“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关系中的一部分,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然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探讨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其他文明的文化主题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不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主题”等等。然后说明“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得出“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的结论来回答本段开头提出的问题。第三段运用正反论证,一方面引用《周易》中君子必须懂得天文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的例证进一步论述天道和人道二者并存的合理性;一方面引用《尚书》中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来说明人文的重要性,说明文化是人们积累的经验,包括正面与负面的部分,对传统的讨论天道和人道关系的理论进行辨证分析,说明其中神秘主义的成分属于糟粕,进一步回到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加以强调,即“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5)第一空,下文“包含经济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矛盾三类矛盾”主要分析“人——天”矛盾的多重性,选用①;第二空,下文“‘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是可能出现的瓶颈,而是已经出现的瓶颈,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强调化解矛盾的紧迫性,选用②;第三空,下文“在‘人——天’关系中,人是被决定的,在本质上是被支配的”“不是人决定的”指出人是被决定的,是被支配地位,选用③;第四空,前文说“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下文“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强调人类化解矛盾只能是“适应”,选用④。故选C。(6)材料二说“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可见,在“人——天”矛盾面前,人类化解矛盾的基本选择只能是“适应”,而不是“创造”,而“适应性创造”强调的是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材料一中,中国是农耕社会,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形成,“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就是因为农业靠天吃饭,要解决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就要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适应性创造”。答案:(1)B(2)A(3)引用《荀子•礼论》中的句子,有力论证了因为恭敬文化,所以去除了粗野,以及君子必须了解人文的观点;《<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两句话强调的内涵不同,不能替代。(4)文章首先抛出观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关系中的一部分,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然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得出“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的结论。第三段运用正反论证,一方面引用《周易》的例证进一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和人道并存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辨证分析,说明其中神秘主义的成分属于糟粕,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加以强调,即“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5)C(6)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进行“适应性创造”。材料一中,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就是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适应性创造”。(二)5.(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演讲叶圣陶①“就讲恋爱吧。”②“不行,”他仿佛看见眼前竖着一根又粗又黑的棍子,这是“破折号”,表示忽转一个意思,早经教育部颁布通行了的。③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你若把它淋头痛遏,痛快固然痛快,但青年的嘴比新妇的小姑还要尖刻,要是他们给你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浑号,就比无关痛痒的“铁丝边眼镜”凶险得多:谁甘心去了旧浑号换这样一个新浑号呢?至于说恋爱神圣,这又哪里可以!正是洪水泛滥的时代,你还要“扬其波”么!纵使世人不相责怪,一念之良知是不可昧的,“哪里可以!”④“那么讲学潮吧。”⑤“也不行,”一根棍子又竖在眼前了。他想现在正是古往今来最难说话的时代,你说一句话,他们就说你有某种作用,你再说一句话,他们又说你有某种作用:作用就是罪名。就说学生应该闹学潮吧,那作用一定在讨学生之好了;反过来说学潮应该严行取缔吧,那作用一定在与学生为难,而且拍教育当局之马屁了。“犯不着,随便讲讲,却去掮那么大的湿木梢!”⑥“到底讲什么题目好呢?《从诗经里见到的古代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吧。不,这个题目太博大精微了,他们青年不一定消化得来;而且,这大有玄学的气味。《杜甫的研究》吧。可惜给梁任公讲过了;我一提出这个题目,就会有人想‘梁任公……梁任公……’这又算什么!李白吧——白乐天吧——白乐天却病法吧。”⑦“啊,有了!”他拍案而起,清清楚楚的一篇演讲稿,有outline[1],有趣味丰富的穿插,完全展陈在面前了。“这个题目又时新,又有趣,怎么给我想到的!信哉,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从长衫口袋里摸出一颗朱古律糖[2],才撕去了半张锡纸,便纳入口里。⑧一阵拍掌声中,他被主席先生延请到铺着白竹布的桌子旁边。头脑里outline同趣味丰富的穿插都有点象乱窜的山羊,虽然各各系着一根索子,但是牧羊人的一只手颇有把持不住之势。到鞠躬招呼时,掌声已经寂然了;头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又温文尔雅地抬起头来。“拍!拍!”突然又是两声击掌,虽然是余波,却特别怪,特别响,有如空山夜鸣的鹳鹤。⑨“什么!”他心里这样想,眼光便射到那边去。却见好些瓜子形的鸡蛋形的棍棒形的“可爱的白里泛红”,错杂在青竹布大衫之间,抬眉一想,这才明白“是男女同学么?——且慢怨愤。开口吧,开口吧,要从容,要得体!”⑩“诸位!生活是艺术啊,唯有艺术的生活才是真的美的善的生活。这里头大有讨究的余地。所以,今天鄙人不讲关于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的话,单从这里头提出一个题目来谈谈,就是《当前的享乐》。”他得意地望着前方,随手把眼镜略微抬起以助姿势。⑪“三段式”,不知怎么这个名词滚出来了,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三段式”。⑫“诸位一定知道伦理学里的三段式。三段式里不是有个前提么?”他轻捷地旋转身子,又挥成“前提”二字。⑬“现在先讲前提。我们的前提是:《古诗十九首》道,‘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陶渊明道,‘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够了,不必多举了。”⑭他回转身子又写“小前提”三字,比“前提”二字更大。⑮“其次是小前提,小前提。小前提谁也知道,不用多讲了,自然是我们与《十九首》的作者,与陶渊明陶老先生同样是人,同样是年命如朝露的。这下子答案就来了!”忽然提高嗓子以惊人的语调这么说,便搭搭有声地写成顶天立地的两个大字:“答案”。他仿佛觉得身体扩展开来,至于非常伟大,简直同发见新大陆的哥伦布不相上下,在他下边的,是一对对瞻望景仰的眼睛。⑯“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放过当前的享乐呵!”这样有力地把他的论旨阐明了。⑰于是接下去讲第二节。⑱“……已经说明了,自古以来要尝到畅然的‘生的欢喜’的人们,差不多人同此心,第一是酷好文艺,第二是耽爱美酒。文艺与美酒是多么足以叫人陶醉的东西呵!”这就结束了第二节。⑲这里是总结束了:“……所以我们见好书就读书,逢好山水就游山水,遇好人就同他交朋友……这个,我叫它‘刹那主义’,‘我的刹那主义’。——刹那主义是什么意思,说来话长,不是短时间讲得了的,现在且不讲;停几天想写篇文章专把它讲一讲,发表出来的时候,诸位再研究吧。”似乎成就了一件大功劳,肩背上觉得轻松了不少;温文尔雅自然还在,于是头又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了。⑳一阵结结实实的掌声。接着是听众窜散,脚步声同凳脚擦地声绞成一团,堂中顿时改变成另一个世界。注:[1]outline:概述。[2]朱古律:巧克力。1925年5月29日写毕(1)第⑦段有中英文混杂的语言现象,其作用是与演讲者选取主题追求时新有趣相呼应;刻意暴露了演讲者哗众取宠、崇洋媚外,缺乏独立思考与文化自信的赢弱;借此讽刺其力图追赶潮流、自我标榜为时代弄潮儿的心机。(2)文中多次出现的“棍子”“棍棒”,其内涵是“棍子”意味着演讲者话题选择时害怕挨棍子的懦弱心理;又说学生是“棍棒形”,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青年学生的畏惧厌烦。从“棍子”到“棍棒”,层层深入地揭露了演讲者对青年缺乏责任感、只顾保全自我的心态。(3)请参考“演讲评价细则”,为本文中的演讲写一段点评。演讲评价细则评价角度具体要求内容质量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说服力。现场表现思路清晰,态度诚恳,抑扬顿挫有吸引力。(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讽刺小说“讥刺之切,或逾锋刃。”叶圣陶这篇小说风格是否符合这一评价,请加以探究。【解答】(1)结合“他拍案而起,清清楚楚的一篇演讲稿,有outline,有趣味丰富的穿插,完全展陈在面前了……于是从长衫口袋里摸出一颗朱古律糖,才撕去了半张锡纸,便纳入口里”可知,第⑦段中夹杂了“outline”“朱古律糖”等英语词、音译词,结合“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那么讲学潮吧”“‘三段式’,不知怎么这个名词滚出来了,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三段式’”可知,与演讲者选取主题追求时新有趣相呼应;刻意暴露了演讲者哗众取宠、崇洋媚外,缺乏独立思考与文化自信的赢弱;借此讽刺其力图追赶潮流、自我标榜为时代弄潮儿的心机。(2)结合“他仿佛看见眼前竖着一根又粗又黑的棍子”“一根棍子又竖在眼前了”可知,“棍子”意味着演讲者话题选择时害怕挨棍子的懦弱心理;结合“却见好些瓜子形的鸡蛋形的棍棒形的‘可爱的白里泛红’,错杂在青竹布大衫之间”可知,又说学生是“棍棒形”,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青年学生的畏惧厌烦。从“棍子”到“棍棒”,层层深入地揭露了演讲者对青年缺乏责任感、只顾保全自我的心态。(3)这是一场只有演讲技巧却不得演讲真谛的演讲。肯定:①结合“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那么讲学潮吧”可知,针对性强,关注青年学生期待与接受能力。②结合“‘三段式’,不知怎么这个名词滚出来了,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三段式’”可知,思路清晰,借助三段式等使演讲明朗流畅。③结合“他得意地望着前方,随手把眼镜略微抬起以助姿势”“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他轻捷地旋转身子”“似乎成就了一件大功劳,肩背上觉得轻松了不少;温文尔雅自然还在,于是头又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了”可知,温文尔雅的表现,辅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舒展挥洒的身体语言。批评:①结合“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你若把它淋头痛遏,痛快固然痛快,但青年的嘴比新妇的小姑还要尖刻,要是他们给你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浑号,就比无关痛痒的‘铁丝边眼镜’险得多:谁甘心去了旧浑号换这样一个新浑号呢?至于说恋爱神圣,这又哪里可以!正是洪水泛滥的时代,你还要‘扬其波’么!纵使世人不相责怪,一念之良知是不可昧的,‘哪里可以!’”可知,话题选择回避社会现状,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②结合“诸位!生活是艺术啊,唯有艺术的生活才是真的美的善的生活。这里头大有讨究的余地。所以,今天鄙人不讲关于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的话,单从这里头提出一个题目来谈谈,就是《当前的享乐》”可知,言之无物,对问题缺乏深入透彻的真实思考。③结合“似乎成就了一件大功劳,肩背上觉得轻松了不少;温文尔雅自然还在,于是头又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了”可知,演讲表现(态度诚恳)是虚情假意的扭捏作态,骗取学生欢心。这个演讲者深谙演讲技巧,却只是运用技巧获取名声与赞誉,虚假做秀的表象背后是逃避现实、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懦弱。(4)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符合。结合“他想现在正是古往今来最难说话的时代,你说一句话,他们就说你有某种作用,你再说一句话,他们又说你有某种作用:作用就是罪名。就说学生应该闹学潮吧,那作用一定在讨学生之好了;反过来说学潮应该严行取缔吧,那作用一定在与学生为难,而且拍教育当局之马屁了。‘犯不着,随便讲讲,却去掮那么大的湿木梢!’”可知,作者通过描写“他”在演讲前后想要明哲保身、前思后想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一个心计多端、装腔作势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虽然没有直接的辛辣讽刺,但对演讲者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可以说是“讥刺之切,或逾锋刃”。答案:(1)第⑦段中夹杂了“outline”“朱古律糖”等英语词、音译词,与演讲者选取主题追求时新有趣相呼应;刻意暴露了演讲者哗众取宠、崇洋媚外,缺乏独立思考与文化自信的赢弱;借此讽刺其力图追赶潮流、自我标榜为时代弄潮儿的心机。(2)“棍子”意味着演讲者话题选择时害怕挨棍子的懦弱心理;又说学生是“棍棒形”,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青年学生的畏惧厌烦。从“棍子”到“棍棒”,层层深入地揭露了演讲者对青年缺乏责任感、只顾保全自我的心态。(3)这是一场只有演讲技巧却不得演讲真谛的演讲。肯定:①针对性强,关注青年学生期待与接受能力。②思路清晰,借助三段式等使演讲明朗流畅。③温文尔雅的表现,辅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舒展挥洒的身体语言。(任写2条)批评:①话题选择回避社会现状,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②言之无物,对问题缺乏深入透彻的真实思考。③演讲表现(态度诚恳)是虚情假意的扭捏作态,骗取学生欢心。(任写2条)这个演讲者深谙演讲技巧,却只是运用技巧获取名声与赞誉,虚假做秀的表象背后是逃避现实、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懦弱。(4)答案示例一:符合。作者通过描写“他”在演讲前后想要明哲保身、前思后想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一个心计多端、装腔作势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虽然没有直接的辛辣讽刺,但对演讲者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可以说是“讥刺之切,或逾锋刃”。答案示例二:不太符合。作者没有直露地进行辛辣讽刺,而是通过反讽、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言谈举止,使主旨得以自然揭示。让读者在侃侃而谈中体味出言之无物,从温文尔雅中休味出虚伪好德,刻画了一个心计多端、装腔作势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这篇小说不是“讥讽之切,或逾锋刃”,而是平实温婉却暗藏机锋。三、诗歌阅读6.(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②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题“记梦”,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从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可看出来。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艰苦,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和形神俱备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内心沉痛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D.最后三句词人设想自己在年年伤逝的日子里,想念亡妻而柔肠寸断。月明之夜,松冈之上,是何等凄清幽独,黯然销魂。(2)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全词不见一个“隔”字,却能处处见隔离,见深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解答】(1)D.“设想自己”表述有错,根据原文应该是词人从对方落笔,想象亡妻思念亲人。故选D。(2)注意扣住“隔”来分析。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仍是永远的隔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为何相逢不识?固然是因为词人遭受打击,已经“鬓如霜”了,但也因为已经分开十年,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但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答案:(1)D(2)①“十年生死”,生与死,十年过去,仍是永远的隔离。②“千里孤坟”,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③“纵使相逢应不识”,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④“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四、文言文阅读7.(2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②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③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②廉:考察,查访。③何侯:指何武。(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中伤。②世以此多焉称赞。(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圣惧,自免CA.赦免。B.逃脱。C.解职。D.谢罪。②系庐江BA.扰乱。B.拘禁。C.归属。D.牵连。(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5)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B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6)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解答】(1)①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中:中伤;②世人因此称赞他。多:称赞。(2)①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免:解除;②拘囚在庐江。系:拘禁。(3)“朋党”为名词,作“疾”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C;“问文吏必于儒者”与“/问儒者必于文吏”结构相同,中间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4)除:授予官职;见:表被动,被。句子翻译为:(何武)想要提拔官吏,先制定条例来防止托关系。他在任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离开后常常被人们思念。(5)根据文中语境“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可知,选B;(6)作答本题,可以先指出其品质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也可以先结合事例再指出其品质。“武使从事廉得其罪”,面对大儒戴圣,何武不惧威势,揭露其罪行;“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尽管戴圣曾在朝廷诋毁自己,但何武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判决戴圣儿子时,何武秉公执法。这些事情表现了何武方正、大度的品质。答案:(1)①中:中伤;②多:称赞。(2)①C;②B;(3)D(4)(何武)想要提拔官吏,先制定条例来防止托关系。他在任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离开后常常被人们思念。(5)B;(6)面对大儒戴圣,何武不惧威势,揭露其罪行;尽管戴圣曾在朝廷诋毁自己,但何武不扬其恶;判决戴圣儿子时,何武秉公执法。这些事情表现了何武方正、大度的品质。参考译文: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县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何武终于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之人,升官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方面号称“小戴”的人,实行政事多不守法,前任刺史认为他是大学者,宽容他。等到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审查记录囚犯罪状,有检举的犯罪行为就把他们委托给郡官府。戴圣说:“后辈年轻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他全没有判决。何武派从事考察得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后来他作了博士,在朝廷诽谤何武。何武听到这些,始终不宣扬他的不良行为。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内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从此以后,戴圣惭愧、佩服。何武为人仁义厚道,喜好进荐人才,勉励赞许别人的长处。作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在沛郡看重唐林、唐尊,等他作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这些入之所以能显赫于世,都是何侯的力量,世人因此称赞何武。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例来防止因私请求托付。他任官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不任官后常被人们思念。五、文言文阅读8.(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逊斋记[元]欧阳玄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圣门高第,固尝有如是之问矣。近代有行之者,司马君实之类是也。□人之一生,苟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则其生平精神、心术、凡见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则焉。故虽一言也而可胜用哉!君实之于实,自为儿时至于相天下,终始惟一言也,然则守约之道,顾不至当欤?②吴君礼逊,佳子弟也,学殖之务,尤孜孜焉。尝请于予曰:“吾于逊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逊以自号,何如?”余曰:“旨哉言乎!非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夫逊也者,吾党之士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也。在《礼》“入学鼓箧①”,即以逊为先。《说命》亦曰:“惟学逊志。”盖吾之于道,慊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谦以受道,抑以从人,兹非入门之第一义乎?夫子曰:“义以为质,而逊以出之。”义之在人,犹物之有干也。然辞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则严者愈严,而义有不可直遂者矣。婉辞足以达意,愉色足以致和,兹非出门之第一程乎?③今吾礼逊学道,则犹升堂而望入室者也。(甲)涉世则积跬步,而至千里者也。(乙)虽然,逊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丙)信以成之,则如君实之守其实而后可也。(丁)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