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12分)1.(4分)按要求填空。(1)曾子曰:,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先治其国(《大学之道》)(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微易散。(《<老子>四章》)(4),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四章》)(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知己”关系的语句是:,。(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7)《<老子>四章》中,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2.(4分)解释以下加点字词。(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按要求选择。3.(2分)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问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4.(2分)学校组织《红楼梦》舞台剧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贾母宴请刘姥姥”的情节参加演出,其中有个场景是贾府用餐,以下人物的安排不符合当时礼仪的一项是()A.贾母首先落座,然后才是王夫人这一辈,接着再依次落座。 B.作为嫂子的李纨、凤姐落座用餐,作为小姑的贾府三位年轻小姐迎春、探春、惜春站立侍候。 C.刘姥姥坐在贾母旁边用餐。 D.大家用餐之后,丫鬟鸳鸯才和凤姐最后坐下一起吃饭。二、阅读(68分)(一)(15分)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学为什么重要(英)罗伯特•伊戈尔斯通①你在与朋友聊天时,谈到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同样,文学也可以关乎任何事物。它可以是关于他人的讲述,把一个人鲜为人知的部分讲给你听,它也可以讲整个社会与世界。它可以震惊你、煽动你,可以让你感到惊奇、为你带来消遣,也可以鼓励你改头换面、诱惑你腐化沉沦。文学可以关乎重要之事:始与生、真与假、善与恶、死与终。可是它同样可以涉及不重要乃至不存在之物:神话人物、独角兽、美人鱼。②事实上,文学使事物重要。这正是它的奥秘之一。把文学视为一种交谈,能够助我们探索这一奥秘。在交谈中,我们“提出一个话题”或者“把问题摆上台面”,这些话题或问题或者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对于我们意义非凡,我们以这种方式展现出我们的自我。有时候,在与他人交谈(或者甚至是默默地与自己谈心)时,我们得发现自己从前未知之物,或者重构自己以某种方式已然了解之事,才能谈论它们。文学也是如此:跟交谈一样,它揭示未知,提出已知,把事件、经历和想法付诸语言,从而赋予它们意义。③而这种揭示的进程并不是无形的。我们之所以说“展开交谈”,是因为我们在展开和塑造自己所说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凭借的不仅是所选词汇的内容,还有我们采用的语气:也就是形式。我们说“你好”时,可以愤怒地说、和蔼地说、亲切地说、讽刺地说等等。在交谈中,我们如何说某事与我们说什么同样重要。这一点之于文学尤为真切: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形式具有意义:了解文学就是了解形式。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首史诗,不论是《失乐园》还是《权力的游戏》,都要通过很长的长度来展现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一首十四行诗则是通过它的简约性来展现其精妙性、控制力与风格。英国泰斗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清晰直白地写道,诗歌“不仅是关于某一体验的意义,也是关于这一意义的体验”。④与某人谈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说到底,交谈就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即兴创作。所以使用“作为一种鲜活交谈的文学”这一隐喻,意味着创造力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或者仅仅存在于一位知名作家的脑子里,也存在于我们,亦即读者之中。文学的创造力是共享的,这正是因为,文学是一种活动。在阅读中,有一只手伸了过来,没错,但是你也得伸出手去握住它才行。⑤这就意味着,文学不仅与书架上的图书有关,它还关乎你对这些图书的思考、响应、书写和谈论;而这番交谈可以包含多位说话者,他们争辩、讨论、思考一场共享的交谈,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的图示”,而是发生在多人之间。此外,这种创造力不仅限于课程或图书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和响应“文学手法”——修辞、隐喻、悬置、故事。这意味着文学并非什么魔法之物,也没有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它既没有,也不应该(不管人们怎么说)被奉为神祇。⑥交谈存在于时间之中:它们来自之前说过的话,发生在现下,塑造你的未来。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作家们在修订和重构他们的故事、主旨、语言、形式以及他们选择的任何东西时,经常会追溯一条影响过他们的作品“族谱”。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笔下英雄奥德修斯的史诗故事,并把它挪为已用,植入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爱尔兰,由此既改变了我们对于英雄为何物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史诗的认知。这条文学影响的“族谱”还经由文类而根植于过去之中。文类就是类型的意思:复仇悲剧、爱情诗、侦探小说。文本常常会对它们的文类先祖做出反应或者回复,这使得“文学作为交谈”这一隐喻尤为清晰起来。⑦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拥有一段过去,它也同样拥有一个未来。作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们自知所处的世界做出反应;剧院、电视和电影导演们改编剧本以回应时下的忧虑;而你作为一名读者,就如同“穿衣镜”中的那根蜡烛一样,在看待阅读的内容时,也难以不受缚于其与你自身的关系。任何文本,即便是来自远古的过去或者奋渺的远方,都存在于现在的语境当中,而你已经是文学的现在了:你已经开始了。⑧对它说话吧。只有对它讲话,文学的未来才会成为现实。没错,做出创造性的反应,是作家的责任,但它同样也是读者、改编者、听众、演说者、收藏家、教师及一众人等之责。你不知道一个文学文本会走到哪里,会引向何方。(有删改)(1)本文第⑥段加点词语“族谱”在文中具体指的是。(2)以下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文从多个角度以“交谈”类比“文学”。B.文学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C.英国泰斗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阅读文学作品重在体验它创造的意义。D.“穿衣镜”中的那根蜡烛一样”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内容时,读者受阅读内容影响的同时也会受缚于当下自身的语境。(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西游记》《三体》和《海的女儿》都是同一类表现生活中不存在之物的作品。B.作为史诗,如白居易《长恨歌》,既以长度凸显重要性,也以简约美展现其风格。C.文学作品中采用的各种高超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并非神奇,也不神秘。D.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往往似阴铿”,说明作家创作作品时会呼应他的文类先祖。(4)综览全文,概括文学的特点。(5)同人文是利用原有的作品的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的文学体裁。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就写了名为《摩登红楼梦》的同人文,其中写到宝玉要和黛玉一起出洋,尤二姐请律师控告贾琏,被逐出贾府的芳官和藕官都参加了歌舞团的情节。请你用文章第⑦段的观点,结合你对《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认识,分析上述《摩登红楼梦》中的情节。(二)(15分)6.(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①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②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④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⑤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沧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⑥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⑦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⑧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⑨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⑩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⑪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⑫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⑬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⑭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选自铁凝同名小说,有删改)(1)小说中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构思巧妙,请对此分析。(2)第(11)自然段画线句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本文从“她”的视角来写建筑工地的老年女民工,这样写有何好处?(4)赏析小说的标题“暮鼓”。(三)(8分)7.(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宜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墓。(1)以下对这两首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格律诗B.两首诗都有三个韵脚。C.两首诗都用了双关手法。D.两首诗都有寓情于景。(2)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诗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B.孟诗的艺术构思别致,用反衬手法,贫居“无烟火”意味深长,“不独”的背后包含着难堪的辛酸。C.韦诗景物描写虚实结合,首尾呼应,紧扣诗题。D.韦诗平铺直叙,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也无曲折多变,却朴实地抒发了情感,情深意远。(3)两首诗的划线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各自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四)(19分)8.(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货,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③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④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尚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范镇难之②服除(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春散秋敛A.征收捐税B.节制C.收还D.摊派②比次声律A.排比B.次第C.铺排D.比较(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4)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B.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C.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D.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5)第②段苏辙分析青苗法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6)结合第④段,分析司马光为何不愿意听从苏辙的谏言。(五)(11分)9.(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蓝田县丞厅壁记【唐代】韩愈①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之,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设,岂端使然哉?②博陵崔斯立①,种学绩文,□蓄其有,泓涵演迤②,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_____。”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_____。”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③③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_____。”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选自《昌黎先生集》)【注】:①崔斯立:名立之,生平不详,作者好友。②泓涵演迤:包孕宏深,境界广阔。③:同“枿”,同“”,绝。蹑:踩。崖岸:比喻原则。④㶁:水声。(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A.而B.以C.且D.又(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为①余方有公事,子姑去②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③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3)第①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概括本文写作意图。三、作文(70分)10.(70分)有人说,生活中有意义的,往往是那些多余的东西。请结合你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与应用(12分)1.(4分)按要求填空。(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之道》)(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四章》)(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四章》)(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知己”关系的语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老子>四章》中,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得”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毅)(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重点字:毅)(3)其脆易泮(重点字:泮)(4)三十辐共一毂(重点字:毂)(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重点字:知)(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点字:彬)(7)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字:利)2.(4分)解释以下加点字词。(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2)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收获(3)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等方法。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解答】(1)虚饰、浮夸。句意: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2)收获。句意: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3)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4)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按要求选择。3.(2分)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问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分析】此题考查了语言的连贯、得体.所谓“连贯”,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具体来说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话题统一,句序合理,前后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与“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相对应,应该“俊”在前,“说话”在后;与刘姥姥乡下老太婆的身份相吻合,该用口语“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这样的书面语不符合人物身份。故选:C。4.(2分)学校组织《红楼梦》舞台剧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贾母宴请刘姥姥”的情节参加演出,其中有个场景是贾府用餐,以下人物的安排不符合当时礼仪的一项是()A.贾母首先落座,然后才是王夫人这一辈,接着再依次落座。 B.作为嫂子的李纨、凤姐落座用餐,作为小姑的贾府三位年轻小姐迎春、探春、惜春站立侍候。 C.刘姥姥坐在贾母旁边用餐。 D.大家用餐之后,丫鬟鸳鸯才和凤姐最后坐下一起吃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礼仪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识记和原著内容辨析选项。【解答】B.平辈之中未婚之人优先于已婚之人,在林黛玉进贾府第一餐中就有所体现,作为嫂子的李纨、凤姐站立侍候,而作为小姑的贾府的三位小姐迎春、探春、惜春则落座用餐。故选B。二、阅读(68分)(一)(15分)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学为什么重要(英)罗伯特•伊戈尔斯通①你在与朋友聊天时,谈到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同样,文学也可以关乎任何事物。它可以是关于他人的讲述,把一个人鲜为人知的部分讲给你听,它也可以讲整个社会与世界。它可以震惊你、煽动你,可以让你感到惊奇、为你带来消遣,也可以鼓励你改头换面、诱惑你腐化沉沦。文学可以关乎重要之事:始与生、真与假、善与恶、死与终。可是它同样可以涉及不重要乃至不存在之物:神话人物、独角兽、美人鱼。②事实上,文学使事物重要。这正是它的奥秘之一。把文学视为一种交谈,能够助我们探索这一奥秘。在交谈中,我们“提出一个话题”或者“把问题摆上台面”,这些话题或问题或者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对于我们意义非凡,我们以这种方式展现出我们的自我。有时候,在与他人交谈(或者甚至是默默地与自己谈心)时,我们得发现自己从前未知之物,或者重构自己以某种方式已然了解之事,才能谈论它们。文学也是如此:跟交谈一样,它揭示未知,提出已知,把事件、经历和想法付诸语言,从而赋予它们意义。③而这种揭示的进程并不是无形的。我们之所以说“展开交谈”,是因为我们在展开和塑造自己所说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凭借的不仅是所选词汇的内容,还有我们采用的语气:也就是形式。我们说“你好”时,可以愤怒地说、和蔼地说、亲切地说、讽刺地说等等。在交谈中,我们如何说某事与我们说什么同样重要。这一点之于文学尤为真切: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形式具有意义:了解文学就是了解形式。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首史诗,不论是《失乐园》还是《权力的游戏》,都要通过很长的长度来展现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一首十四行诗则是通过它的简约性来展现其精妙性、控制力与风格。英国泰斗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清晰直白地写道,诗歌“不仅是关于某一体验的意义,也是关于这一意义的体验”。④与某人谈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说到底,交谈就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即兴创作。所以使用“作为一种鲜活交谈的文学”这一隐喻,意味着创造力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或者仅仅存在于一位知名作家的脑子里,也存在于我们,亦即读者之中。文学的创造力是共享的,这正是因为,文学是一种活动。在阅读中,有一只手伸了过来,没错,但是你也得伸出手去握住它才行。⑤这就意味着,文学不仅与书架上的图书有关,它还关乎你对这些图书的思考、响应、书写和谈论;而这番交谈可以包含多位说话者,他们争辩、讨论、思考一场共享的交谈,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的图示”,而是发生在多人之间。此外,这种创造力不仅限于课程或图书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和响应“文学手法”——修辞、隐喻、悬置、故事。这意味着文学并非什么魔法之物,也没有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它既没有,也不应该(不管人们怎么说)被奉为神祇。⑥交谈存在于时间之中:它们来自之前说过的话,发生在现下,塑造你的未来。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作家们在修订和重构他们的故事、主旨、语言、形式以及他们选择的任何东西时,经常会追溯一条影响过他们的作品“族谱”。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笔下英雄奥德修斯的史诗故事,并把它挪为已用,植入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爱尔兰,由此既改变了我们对于英雄为何物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史诗的认知。这条文学影响的“族谱”还经由文类而根植于过去之中。文类就是类型的意思:复仇悲剧、爱情诗、侦探小说。文本常常会对它们的文类先祖做出反应或者回复,这使得“文学作为交谈”这一隐喻尤为清晰起来。⑦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拥有一段过去,它也同样拥有一个未来。作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们自知所处的世界做出反应;剧院、电视和电影导演们改编剧本以回应时下的忧虑;而你作为一名读者,就如同“穿衣镜”中的那根蜡烛一样,在看待阅读的内容时,也难以不受缚于其与你自身的关系。任何文本,即便是来自远古的过去或者奋渺的远方,都存在于现在的语境当中,而你已经是文学的现在了:你已经开始了。⑧对它说话吧。只有对它讲话,文学的未来才会成为现实。没错,做出创造性的反应,是作家的责任,但它同样也是读者、改编者、听众、演说者、收藏家、教师及一众人等之责。你不知道一个文学文本会走到哪里,会引向何方。(有删改)(1)本文第⑥段加点词语“族谱”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影响后世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前代作家的作品或影响作家创作文学的过去作品原型的脉络。(2)以下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全文从多个角度以“交谈”类比“文学”。B.文学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C.英国泰斗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阅读文学作品重在体验它创造的意义。D.“穿衣镜”中的那根蜡烛一样”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内容时,读者受阅读内容影响的同时也会受缚于当下自身的语境。(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BA.《西游记》《三体》和《海的女儿》都是同一类表现生活中不存在之物的作品。B.作为史诗,如白居易《长恨歌》,既以长度凸显重要性,也以简约美展现其风格。C.文学作品中采用的各种高超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并非神奇,也不神秘。D.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往往似阴铿”,说明作家创作作品时会呼应他的文类先祖。(4)综览全文,概括文学的特点。(5)同人文是利用原有的作品的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的文学体裁。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就写了名为《摩登红楼梦》的同人文,其中写到宝玉要和黛玉一起出洋,尤二姐请律师控告贾琏,被逐出贾府的芳官和藕官都参加了歌舞团的情节。请你用文章第⑦段的观点,结合你对《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认识,分析上述《摩登红楼梦》中的情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弄清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的效果。(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进行比较。(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作答。【解答】(1)首先理解“族谱”的字典意。“族谱”本指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由“作家们在修订和重构他们的故事、主旨、语言、形式以及他们选择的任何东西时,经常会追溯一条影响过他们的作品‘族谱’”可知,这里的“族谱”应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作品或脉络;结合后面“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笔下英雄奥德修斯的史诗故事,并把它挪为己用,植入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爱尔兰……”可知,这里的“族谱”是指影响后世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前代作家的作品;结合后面“这条文学影响的‘族谱’还经由文类而根植于过去之中。文类就是类型的意思:复仇悲剧、爱情诗、侦探小说。文本常常会对它们的文类先祖做出反应或者回复”可知,“族谱”还可指影响作家创作文学的过去作品原型的脉络。(2)B.“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而这番交谈可以包含多位说话者,他们争辩、讨论、思考一场共享的交谈,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的图示’,而是发生在多人之间”,并没有说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文学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故选:B。(3)B.“如白居易《长恨歌》……也以简约美展现其风格”错误,由第三段“一首史诗,不论是《失乐园》还是《权力的游戏》,都要通过很长的长度来展现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一首十四行诗则是通过它的简约性来展现其精妙性、控制力与风格”可知,“简约”不属于“史诗”的风格,自然也就不属于《长恨歌》的风格。故选:B。(4)由第一段“你在与朋友聊天时,谈到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同样,文学也可以关乎任何事物”可知,第一个角度是二者都关乎任何事物。由第二段“在与他人交谈(或者甚至是默默地与自己谈心)时,我们得发现自己从前未知之物,或者重构自己以某种方式已然了解之事,才能谈论它们。文学也是如此:跟交谈一样,它揭示未知,提出已知,把事件、经历和想法付诸语言,从而赋予它们意义”可知,第二个角度是二者都揭示未知,提出已知,付诸语言,赋予意义。由第三段“我们如何说某事与我们说什么同样重要。这一点之于文学尤为真切: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可知,第三个角度是二者的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由第四段“与某人谈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说到底,交谈就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即兴创作”和第五段“这就意味着,文学不仅与书架上的图书有关,它还关乎你对这些图书的思考、响应、书写和谈论;而这番交谈可以包含多位说话者,他们争辩、讨论、思考一场共享的交谈,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的图示’,而是发生在多人之间”可知,第四个角度是二者都是多方交流的创造性活动。(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文章第⑦⑧段的观点来理解“同人文创作”这一概念,然后结合《红楼梦》中这些人物的特点以及张爱玲创作《摩登红楼梦》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由第七段“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拥有一段过去,它也同样拥有一个未来……剧院、电视和电影导演们改编剧本以回应时下的忧虑”“任何文本,即便是来自远古的过去或者杳渺的远方,都存在于现在的语境当中”可知,“同人文创作”是说文学作品存在现在的语境,读者、编者可以结合当下的现实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是一个叛逆且桀骜不驯、追求自由的青年,“三十年代的上海”各种思想交融,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宝玉要和黛玉一起出洋既符合原作之中宝玉的性格特点,也符合三十年代上海的现实环境。如《红楼梦》中尤二姐是贾琏的二房,贾琏求娶尤二姐时,是以王熙凤得了重病,将来等王熙凤病故了,就扶正他当正房奶奶为理由的,可以说是骗婚,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尤二姐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张爱玲的《摩登红楼梦》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尤二姐有了现代意识,请律师控告贾琏符合社会背景。如芳官和藕官属红楼十二官,均为贾府梨香院女伶,芳官演正旦,藕官演小生,“三十年代的上海”演艺事业发达,所以被逐出贾府的芳官和藕官参加了歌舞团合乎社会环境。答案:(1)影响后世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前代作家的作品或影响作家创作文学的过去作品原型的脉络。(2)B(3)B(4)①关乎任何事物;②揭示未知,提出已知,付诸语言,赋予意义;③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④多方交流的创造性活动。(5)说明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现在的语境,这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摩登红楼梦》里情节是有30年代现代城市特色的,但人的行为又符合原作中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的叛逆,追求自由;芳官等唱戏的女孩子,有才能又独立个性;尤二姐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具有现代意识。我们后来的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改编作品,创作同人,让经典文本在对话中,走向未来。(二)(15分)6.(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①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②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④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⑤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沧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⑥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⑦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⑧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⑨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⑩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⑪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⑫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⑬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⑭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选自铁凝同名小说,有删改)(1)小说中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构思巧妙,请对此分析。(2)第(11)自然段画线句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本文从“她”的视角来写建筑工地的老年女民工,这样写有何好处?(4)赏析小说的标题“暮鼓”。【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从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把握。(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可从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以及读者的感受等几方面着手。(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和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并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同时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2)“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抢先”“嚼起来”等动作描写细腻传神。“挡了挡”“抢先”等动作,可知,母亲性格爽朗,希望儿子多吃点,表现了舐犊情深,爱护儿子的感情。(3)路上所见都是通过“她”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所以她作为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从情节方面来看,小说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串起整个故事,如日落之时走路,路遇民工母子,内心受到警醒,迎着暮鼓回家,所以“她”是小说的线索。从形象方面来看,刚出家门之时,她试图用衣着来掩饰自己的衰老,展现出对衰老的焦虑和惶恐,而路上遇到的“老头”虽已暮年却不服老,这是用“她”的表现来衬托民工母亲,凸显民工母亲老当益壮的坚强。从主题方面来看,小说通过“她”的所见所感来展现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如误认民工母亲为“老头”,如看到“老头”的咳嗽和他们吃饭的情况,这些都展现出对打工者的关注,揭示了关注底层人生活状况这一主题。(4)“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从文中来看,“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指的是小说结尾部分从会所传来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能够使人警醒,催人奋进。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和农民工的母亲。农民工母亲已经年老,生活艰辛,但并没有表现出对命运的屈从,和年轻的儿子一起打工,没有任何抱怨,在农民工母亲身上体现出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可见小说标题“暮鼓”还指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暮鼓”使人警醒,农民工母亲虽然年老而生活态度积极,小说中写到“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而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警醒,那就是面对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答案:(1)①丰富了“妈”这一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形成戏剧性效果。③“老头”是“妈”的情节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震撼读者,引人深思。(2)小说动作描写细腻传神,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3)①故事的见证者。小说的故事都是通过“她”的所见来叙述的,这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的线索。小说的内容通过“她”的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她”对衰老的焦虑与惶恐衬托打工母亲老当益壮的坚强品格。④揭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她”的内心感受揭示小说关注打工者关注底层人生活现状的主题。(4)①“暮鼓”是指小说中会所在晚上演奏时的鼓声。②“暮鼓”指打工母亲虽暮年却依然坚韧的品格。③“暮鼓”寓指一种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态度。(三)(8分)7.(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宜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墓。(1)以下对这两首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BA.两首诗都是格律诗B.两首诗都有三个韵脚。C.两首诗都用了双关手法。D.两首诗都有寓情于景。(2)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孟诗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B.孟诗的艺术构思别致,用反衬手法,贫居“无烟火”意味深长,“不独”的背后包含着难堪的辛酸。C.韦诗景物描写虚实结合,首尾呼应,紧扣诗题。D.韦诗平铺直叙,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也无曲折多变,却朴实地抒发了情感,情深意远。(3)两首诗的划线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各自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细致分析,准确理解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审题,然后结合诗歌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解答】(1)B.“两首诗都有三个韵脚”错误。第一首诗的韵脚是“悲”“推”,第二首诗的韵脚是“冷”“听”“青”,前是两个韵脚,后是三个韵脚。故选B。(2)D.“韦诗平铺直叙,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也无曲折多变”错误。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故选D。(3)“二月江南花满枝”这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倍增其哀,表情也更有力量。“杜陵寒食草青青”就这句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这一句是暗点,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答案:(1)B(2)D(3)孟诗这句以乐景写哀情,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韦诗这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寄思念于故园的寒食芳草萋萋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四)(19分)8.(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货,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③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④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尚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范镇难之以……为难②服除脱去丧服,指服丧结束(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春散秋敛CA.征收捐税B.节制C.收还D.摊派②比次声律DA.排比B.次第C.铺排D.比较(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4)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B.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C.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D.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5)第②段苏辙分析青苗法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6)结合第④段,分析司马光为何不愿意听从苏辙的谏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5)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了解文本内容,梳理层次,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句意:范镇感到很为难。“难”,以……为难。②句意:服丧结束。“服除”,字面意思是脱去丧服,指服丧结束。(2)①句意:春天发放(青苗钱),秋天收回来。“敛”,收还。故选C。②句意:比较(研究)声律。“比次”,比较。故选D。(3)“领”,掌管;“属”,下属,属员;“熟”,详细;“勿”,不要。译文: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说“此法如有不便于百姓的,请告知我不要犹疑。”(4)句意: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之”动词,到;“四方”是“之”的宾语,应在宾语“四方”后断开,排除AB;“遗利”为名词,作“访求”的宾语,句意完整,而“中外”指朝廷内外(的人),作后面“知”的主语,故应在“中外”前断句,排除D。故选C。(5)首先,由苏辙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可知,这里指出青苗法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缓解百姓的困难,是为了救百姓,而不是为了盈利。这就照顾了王安石的面子,使他能够在后面列举青苗法的不便的地方。由“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可知,接着苏辙指出了青苗法存在的问题——掌管出贷青苗钱的官吏必然会施展奸计而进行克扣,即使有法也无法禁止这种行为。而百姓得到钱后,一定会乱花,从而不能按时还贷。这样官府要对他们采取刑罚,从而给官府造成负担。此处苏辙用严密的逻辑说明了青苗法施行后将会带来的问题。最后,苏辙举出了唐代刘晏的例子。而刘晏的施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苏辙建议王安石效仿刘晏,不要发放贷款给百姓。这里苏辙举出刘晏的例子,更加增强了自己的说服力。(6)由“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司马光是因为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制度,另立新的条例。由苏辙说“进士来年秋试,……未为晚也”可知,苏轼认为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总体来讲苏辙的建议没有切中肯綮。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但是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答案:(1)①以……为难②脱去丧服,指服丧结束(2)①C②D(3)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说“此法如有不便于百姓的,请告知我不要犹疑。”(4)C(5)首先指出青苗法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照顾了王安石的面子。接着分析了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会克扣,而贷款的农民在贷到钱后会乱花,从而造成不能偿还贷款,结果官府要对他们采取刑罚,从而给官府造成负担。指出了青苗法施行后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最后举出唐代刘晏不贷款给百姓,并阐述他的理由,最后,建议王安石仿效刘晏,不要发放贷款给百姓。这样举出前代的例子,让自己的论证更加有力。(6)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在延和殿被召见。当时王安石以宰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议论大多相抵触。王安石拿出《青苗书》叫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一个月不讲青苗法。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五)(11分)9.(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蓝田县丞厅壁记【唐代】韩愈①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之,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设,岂端使然哉?②博陵崔斯立①,种学绩文,□蓄其有,泓涵演迤②,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_____。”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_____。”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③③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_____。”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选自《昌黎先生集》)【注】:①崔斯立:名立之,生平不详,作者好友。②泓涵演迤:包孕宏深,境界广阔。③:同“枿”,同“”,绝。蹑:踩。崖岸:比喻原则。④㶁:水声。(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BA.而B.以C.且D.又(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为B①余方有公事,子姑去②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③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3)第①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概括本文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原文的语境,根据语境教进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句子的排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读懂各个句子的含义,合理排序,注意句子的衔接,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意图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用简洁的语句进行概括。【解答】(1)“种学绩文,□蓄其有”意思是,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此处需要一个连词,表目的,而四个词语中,只有“以”可用作连词,表目的。排除AC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