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20/3A/wKhkGWdn-feASjOAAAEPCyT8MmI782.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20/3A/wKhkGWdn-feASjOAAAEPCyT8MmI7822.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20/3A/wKhkGWdn-feASjOAAAEPCyT8MmI7823.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20/3A/wKhkGWdn-feASjOAAAEPCyT8MmI7824.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20/3A/wKhkGWdn-feASjOAAAEPCyT8MmI78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重庆巫溪•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狼
蒲松龄①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
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缓行甚远②恐前后受其敢③其一K坐于前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
敢地进行斗争。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
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记叙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4.对比链接资料和文本,你对狼又有怎样的思辨认识?
资料链接:
《狼图腾》是作家姜戎创作的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书中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
成。情节曲折紧张,场面宏大而神奇。读《狼图腾》,看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捕食故事,更是能鲜明
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
【答案】
1.连接、紧跟攻击像狗一样
2.(1)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禽兽的巧变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B
4.文中的狼是狡猾、贪婪、凶狠的,材料中的狼懂得团结协作。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2)句意: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敌:攻击。
(3)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2)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止:只、仅;笑:笑料;耳:罢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手软仁慈只能是后患
无穷,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
争”的理解有误;
C.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如“以刀劈狼首”“屠自后断其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
前”“一狼洞其中”等;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
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两只狼不满足于吃
骨头,它们想吃掉屠户,写出了狼的贪婪的特点;“眈眈相向”“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写出了狼想吃掉屠户的
凶狠;根据“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两只狼相互配
合,一只狼假寐,另一只狼想从后面攻击屠夫,写出了狼的狡诈。
根据资料链接“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可知,狼是讲究团结协
作的。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归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房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
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
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
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
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
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
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
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
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
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巧变诡诈的手段能有
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广东肇庆•七年级统考期末)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一狼径去B.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C.尊君在不/人不知而不愠D.陈太丘与友朗行/后会有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元方
的“方正”?
【答案】
5.A
6.(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1)他懂得“信”的重要性;(2)他懂得“礼”的重要性;(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4)他的
“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离开/离开;
B.当时/按时;
C.同“否”/表否定;
D.约定/时候、时间;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2)惭:感到惭愧;弓I:牵、拉;顾:回头看。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
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
争维护父亲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现陈元方的“方正”;
根据“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在指出父亲友人的过错后直接头也不回的进入家门,通过动作描写,表现
陈元方的“方正”;
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在元方点出父亲友人的过错后,陈太丘的友人认识到自身错误想要拉住元
方的动作,表现陈太丘友人的态度转变,侧面展现陈元方的“方正”。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
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
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重庆梁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在川上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⑨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⑩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递乎()(2)为人谋而不学乎()
(3)逝者如斯夫()(4)也问而近思()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三十而
立,,“三省吾身,,“诲人不倦’,“舍生取义,,等。
B.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朗读节奏划分为:曾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
话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D.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
11.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二者关于学习的相同认识。
【链接材料】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①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②以持
养之。(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故:所以。②害者:错误的习惯。
【答案】
8.(1)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9.同“悦”,高兴、快乐忠诚像恳切
10.A
11.学习要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要思考和探索。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词。
①重点词:善,好的,优点。改,改正。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
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②重点词:三军,军队。匹夫,普通人。夺,改变。志,志向。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
向却不可改变。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不也是很快乐吗?说,同“悦”,高兴、快乐。
②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忠,忠诚。
③句意: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如,像。
④句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切,恳切。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有误,“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故选A。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可知,学习要思考,博览群书,
广泛学习。
根据“链接材料”“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可知,学习要诵读群书,思考和探索。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
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④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
得。”
⑤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
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⑥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⑦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
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⑧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⑨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⑩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
了。”
(天津•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狼》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狼仍从从,跟从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齐
C.目似瞑瞑,睁开眼睛
D.狼亦常矣黠,狡猾
1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B.一狼得骨比
C.小露尻尾D.小增笑耳
1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耽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
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B.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点明了文章中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
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D.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第1至4自然段)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的
展开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后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
【答案】
12.C
13.B
14.D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为:眼睛像闭上了。暝,闭上眼睛。故选C。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通“只”,仅有;
B.停止;
C.通“只”,仅有;
D.通“只”,仅有;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本文前一部分主要是记叙,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应该是:遇狼一惧狼一御狼一杀狼。
后一部分则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参考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
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
赶。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
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
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
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
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湖北恩施•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
(2)非学无以广才广:
(3)浮慢则不能励精淫慢:
(4)悲守名廖穷庐:
1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
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刻苦学习。
B.作者在文中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正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D.“静”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其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19.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中“驰”“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5.(1)明确,坚定(2)增长(3)放纵懈怠(4)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6.B
17.(1)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年级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8.C
19.,,驰,,,,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之快,刻画出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画面,告诫儿子要珍惜光
阴,坚定意志。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2)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3)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慢:放纵懈怠。
(4)句意: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穷庐:穷困的屋舍。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
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非学”表
条件,“无以广才”表结果,因此“非学”和“无以广才”之间要断开;“非志”表条件,“无以成学”表结果,因
此“非志”和“无以成学”之间要断开;故断句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松懈怠就不能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淫
慢”和“险躁”是主语,与后面断开;“励精”和“治性”表意完整,单独断开。故断句为: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意思是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年”和“意”作主语,在其
后断开一处,故断句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意思是于是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
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遂”是连词,在其后断开一处,“多”是“大多数情况
下”,作状语,“不接世”是完整的意思,中间应该断开,“悲守”作谓语,“穷庐”作宾语,中间断开,“将复
何及”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将复及何”,“将”意思是在将来,作时间状语,“复何及”意思是又怎么来得
及呢,是完整的句意,中间应断开一处,故断句为: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字词: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修养身
心;养德:培养品德。
(2)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这句话是从反面论述,而不是正面论述;故选C。
19.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去:消逝,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
而丧失。“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飞快,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刻
苦勤奋学习。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下定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
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
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川达州•七年级统考期末)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2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B.未若柳絮国风起(趁、乘)
C.下车引之(拉、牵拉)
D.与公文讲论文义(儿子的女儿)
2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白雪纷纷/何所似B.君/与家君期/日中
C.谢太傅/寒雪日/内集D.陈太丘/与友/期行
22.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家君”分别为古人称谓中的谦辞、敬辞。
B.“俄而雪骤”中的“骤”字描写出大雪的急促、衬托出屋内的温馨。
C.“欣然”描写出谢安高兴的心情,他与小辈高兴地谈论文章的义理,其乐融融。
D.《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没能按时赴约,说明他缺少诚信;对着元方骂元方的父亲,说明他无
礼。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案】
20.D
21.B
22.A
23.(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D.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故选D。
21.本题考查断句。
B.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在主语、谓语后各断一处;“君与家君”为主语,“期”为谓语,“日中”为宾语;
正确断句为:君与家君/期/日中。故选B。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尊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为敬辞;“家君”对他人谦称自己父亲,为谦辞;
故选Ao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重点词有:
(1)期行:约定同行;日中:正午;
(2)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
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
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4.(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目:“天,积气耳,终日在天中行
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口:“天果积气,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
者,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目:“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
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屈伸呼吸/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B.学往晓之未/若柳絮国风起。
C.杞国有人怵天地崩坠/又有怵彼之所忧者。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杞人为什么有“天地崩坠”如此可笑想法?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什么评价?
【答案】
(DC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①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担忧地崩塌呢?
②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迷惑敌方的。
(4)怕天会塌下来。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若:你/如,像。
B.因:于是/乘,趁。
C.忧渚B是“担忧”。
D.舍:同“释”,消除、解除/舍弃,放弃。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
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
大致意思是: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根据文章结构分析可
知,“地”是名词主语;“积块”是动词谓语;“耳”是语气词,表示强调;“充塞四虚”是动宾短语;“亡处亡
块”是并列的动词短语,表示没有一处没有土块。
故正确的断句为: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有:
(1)行止:行走休息,指活动;奈何:怎么,为何;忧:担忧。
(2)乃:才;寐:睡觉;诱:引诱,迷惑。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问:从“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中可知,杞人忧天的原因是:怕天会塌下来。
第二问:题干要求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那么我们要尽力地找出他的优点。如:他担心天会塌陷,
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究。杞人有忧患意识;能居安思危,面对突发状况就不会慌
乱无章。故事还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参考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
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
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
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
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
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重庆万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止有剩骨(2)型担持刀
(3)其一不坐于前(4)狼亦精矣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7.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言小说告诉我们,再狡诈的狼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B.“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C.第3段写屠户御狼,描写了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肯罢休,这是故事的高潮。
D.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前文叙事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最后一段转为议论。
28.同是人与狼的较量,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屠户与牧竖怎样的特点?请结
合文本分析。
【链接材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
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竖又在彼树致
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②彼,跑③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
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节选自蒲松龄《牧竖》)
[注]①牧竖:牧童。②趋:小跑。③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仅,只解除,卸下像狗似的狡猾
26.(1)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2)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27.C
28.动作描写屠户:“投以骨”“复投之”等动作,表现屠户的害怕和侥幸心理;“顾”“奔
倚”“弛”“持”等动作,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
视”“断”等动作,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牧竖:“谋”“捉”“登”“扭”等动作,表现了牧竖的机
智;但“扭”等动作又表现出牧竖有些残忍。
【解析】
2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为:只有剩下的骨头。止:仅,只。
(2)句意为:放下担子拿起屠刀。弛:解除,卸下。
(3)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似的。
(4)句意为:狼也太狡猾了。黠:狡猾。
2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大窘,很窘迫;敌,攻击。
(2)重点词有:洞,打洞;意,想要;隧,从通道。
27.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
C.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屠户杀狼是故事的高潮。故选C。
2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
结合“屠惧,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和链接材料“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其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可知,都运用了
动作描写。
结合动作描写分析。
“投以骨,,“复投之,,运用动作描写,结合“屠惧,,可知,表现屠户的害怕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运用
动作描写,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占据了有利于自己的地形,也表现他的机智;
“暴起,,“劈””毙,,”转视,,“断,,运用动作描写,写他抓住有利时机,杀死狼,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
神。
牧竖:“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意思是(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
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谋”“捉”“登”等动作,表现了牧竖的机智;“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意思
是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扭”等动作又表现出牧竖有些残忍。
参考译文:
《狼》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
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
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
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
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
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
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
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
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
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
了。
链接材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
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
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
(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
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
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
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
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
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重庆•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无井而出掌汲()(2)及其家穿井()
(3)国人道之()(4)呼之于宋君()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1.下列说法中不正卿的一项是()
A.选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凝练,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最后一句通过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
匕
日O
B.《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先秦儒家代表著作,是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一部
文集。
C.文言文中“之”的意义很多,文中“宋之丁氏”和“得一人之使”中的“之”意思相同。
D.《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
裁。
32.阅读以下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子夏和选文中的国人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启示。
【链接材料】
子夏①之②晋,过卫,有读史记者目:“晋师③三豕④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
'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注】①子夏:人名。②之:去,往。③师:军队。④豕(shi):猪。
【答案】
29.浇灌,灌溉待,等到讲述使知道
30.(1)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
(2)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31.B
32.不同:国人对于传言不加辨别,肆意传播。而子夏却是仔细考证,认真思考,加以辨别。
启示:对于流言,我们不能盲从,一定要认真考证,结合自己的思考,辨别消息的真假,不能以讹传讹。
【解析】
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溉,浇灌、灌溉。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井。及,待,等到。
(3)句意:国人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4)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知道。
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于,在。
(2)之,主谓之间,不译。若此,像这样。无闻,没有听说。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儒家”有误,应为“杂家”。故选B。
32.第一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文本中的“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国人听到传言之后,不
加辨别与考证,肆意传播。根据材料中的“'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
而问之”可知,子夏听到传言以后,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考证,而且还实地去求证。
第二问: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对于传言,我们不能以讹传讹,肆意传
播,而是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加以考证,或者询问相关专业人员和政府部门。以讹传讹只会让事实走
样,误导公众。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
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并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
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播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
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
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链接材料]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
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已'与'三'形体相近,'豕'与"窦’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
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湖北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
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选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俄而/雪骤
C.公/大笑乐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鬼使神拳B.参拳不齐C.差强人意D.一念之差
3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36.“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谢安的态度?
你觉得纷纷白雪还像什么呢?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说:白雪纷纷像(似、如、堪比)=
【答案】
33.D
34.C
35.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啊?”
36.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从后文“公大笑乐”这句话可以看出。白雪纷纷像被风旋起的落花。
【解析】
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与语法结构来分析。
D.“左将军”是官职,修饰人物“王凝之”,“左将军王凝之”在句子里做主语,其后应断开;句意:左将军王
凝之的妻子;故正确的断句应是: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选D。
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A.鬼使神差:好像有鬼神在差遣支使一样。指不自觉地做了某事。差:差遣。与题干中的“差”意思不同;
B.参差不齐:形容高矮、长短、水平、程度很不一致。差:不整齐。与题干中的“差”意思不同;
C.差强人意: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多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大体、大致。与题干中的“差”
意思相同;
D.一念之差:指一时糊涂所犯的错误。差:差错。与题干中的“差”意思不同;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白雪纷纷何所似”是宾语前置句,
正确的语序是“白雪纷纷所似何”。
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仿写句子。
第一问:从“公大笑乐”可知,谢安认为“柳絮”的比喻更好。是因为这种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意蕴强,有美感。
第二问,此题是开放型题目,答案不唯一,如:白雪纷纷如山谷中群飞的蝴蝶。
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
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
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逐,左
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021上•陕西延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哆之,目:“天,春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
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像。”
⑤其人日:“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尸用,亡处亡块。若躇步跟蹈,终日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强4号玻璃纤维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汽配压铸产品合作协议书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及教学反思
- 八年级下册英语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卷面分析及反思
- 2025年中班幼儿教学总结范例(二篇)
- 2025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例文(2篇)
- 2025年个人租房合同协议合同范文(2篇)
- 2025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参考(2篇)
- 2025年个人投资理财委托合同(4篇)
- 2025年二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模版(2篇)
- 《篮球主修》考核方式
- 山东省食用油(植物油)生产企业名录496家
- GB∕T 33047.1-2016 塑料 聚合物热重法(TG) 第1部分:通则
- 电力业务许可证豁免证明
-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 FIDIC国际合同条款中英文对照.doc
- 建筑工程资料归档立卷分类表(全)
- 个人劳动仲裁申请书
- 国籍状况声明书
- 溢流堰稳定计算
- 马晓宏_《法语》_第一册复习(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