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57课件讲解_第1页
第 6 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57课件讲解_第2页
第 6 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57课件讲解_第3页
第 6 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57课件讲解_第4页
第 6 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57课件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

明清北京明清北京城包括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部分。外城作矩形,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及规模巨大的天坛和先农坛。内城近正方形,内城的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和箭楼。城内建有大片居住区和市肆。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建筑是宫苑、庙社、寺观、衙署、宅第。天坛日坛月坛地坛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太庙社稷坛明清时期的坛庙建筑,主要有:祭祀皇帝祖先——太庙祭祀天地——天坛和地坛祭祀日月——日坛和月坛祭祀孔子——孔庙祭祀先农神——先农坛等。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第二,建筑形式多带有象征意义。第三,建筑群中往往需要一些其他世俗建筑所没有的,用于祭祀功能的特殊建筑。5.1.3明清坛庙建筑位置及总平面布局明清北京天坛建于内城外南面、外城永定门内东侧,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东面。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几组建筑群而成,占地面积达273公顷,北坛墙圆形、南坛墙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轴线在内坛内偏东,轴线南为祭天的圜丘坛建筑群,轴线北为祈祷丰年的祈年殿建筑群。南北两坛由一条高出地面3米多、宽约30米的甬道——丹陛桥相联。主轴线的西侧有一组坐西朝东的建筑群——斋宫。另外,外坛西墙内侧建“神乐署”和“牺牲所”作为附属建筑。1.北京天坛天坛圜丘建筑组群圜丘是皇帝冬至祭天之所,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主要由圜丘、皇穹宇两部分构成。圜丘坛有方、圆两重壝

wéi墙,寓意“天圆地方”,正中均建棂星门。圜丘坛采用“露天筑坛”方式,在圜丘的营造中,古人以极阳数“9”象征“上天”的设计思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北京天坛圜丘建筑组群平面图圜丘由3层圆形台构成,上、中、下三层坛径分别为9丈、15丈、21丈,均为奇数,即阳数。每层坛面所铺石块均为9圈,每圈石块数依次为9(1×9)、18(2×9)……依此类推。每层坛四面中央各有台阶9级。三层台的栏板数,从上到下依次为36(4×9)、72(8×9)、108(12×9)。圜丘皇穹宇位于由圆形围墙围合而成的小院内,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圆形殿宇,内供“昊天上帝”神版,东西配殿内供从祀的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神牌。【特别提示】古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属阴,而数字“9”是阳数中的最大数,被视为“极阳数”和最吉祥的数。在古人的心中,数字“9”具有上天、天道、至大、最高、至尊等含义。圜丘是祭祀上天的,营造中就要用阳数和极阳数,于是明清圜丘坛就成了表达古人此思想的一个物质载体。祈年殿建筑组群祈年殿是正月上辛日皇帝举行祈谷礼的地方。由祈年门、祈年殿、配殿和北部的皇乾殿及外部围墙等组成。祈年殿,原为明永乐天地坛大祀殿,嘉靖年间(1545年)改建成平面为圆形的三重檐攒尖顶殿宇。北京天坛祈年殿建筑组群平面祈年殿位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整个建筑轮廓线层层上收,形体纯净、端庄、崇高、肃穆,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品。祈年殿充分运用了象征设计手法,以圆形象天;以蓝琉璃瓦象征蓝天;殿内28根金丝楠木大柱,最内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4季,中圈12根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柱象征12时辰,中、外两圈柱之和为24,象征24节气,共28柱象征周天28星宿,与上层的8根童柱之和为36象征三十六天罡。祈年殿明清北京太庙,创始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位于紫禁城前面东侧,与西侧的社稷坛共同构成“左祖右社”的布局方式。总平面为矩形,由两重墙垣围合。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外垣南门、单孔白石桥、内垣正门(戟门)、正殿、寝殿、祧庙[tiāomiào]。轴线两侧分设前、中、后配殿。还有神库、神橱、井亭等附属建筑。北京太庙平面图1.庙门2.神厨神库3.井亭4.戟门5.前配殿6.正殿7.中配殿8.寝殿9.后配殿10.祧庙11.后门2.北京太庙北京太庙正殿立面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

正殿原为9间,乾隆时改为11间,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内明间与左右次间用金箔满贴柱梁、斗拱、天花。是祭祀先祖列帝的祭殿。北京太庙正殿寝殿面阔9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是供奉历代帝后神位之处。

后殿又称祧庙([tiāomiào]),面阔9间,单檐庑殿顶,是供奉远祖神位之所,自成院落。

整个太庙建筑群,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加上层层浓密的松柏林覆盖,在空间意境上取得了祭祀建筑所需要的宁静、肃穆、庄重的氛围。北京太庙建筑群

曲阜孔庙平面图l.牌坊2.圣时门3.弘道门4.大中门5.同文门6.角楼7.侧门8.斋宿所9.明碑亭10.奎文阁11.金碑阁12.元碑亭13.大成门14.杏坛15.大成殿16.寝殿17.两庑18.诗礼堂19.家庙20.神厨21.金丝堂22.启圣殿23.焚帛所24后土祠25.钟楼25.鼓楼曲阜孔庙是中国古代先贤祠庙建筑的典范。空间布局艺术——沿南北主轴线前后布置九进院落,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三进院落是引导性空间,院中翠柏浓荫蔽日,创造出宁静幽深的环境气氛;从第四进院落起为孔庙的主体部分,四面院墙围合,四隅建角楼,从南向北依次过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之间的连续过渡空间,最终到达空间序列的高潮——大成殿,其后设寝殿。3.曲阜孔庙大成殿和寝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面阔9间、进深5间,高24.8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屋身绕回廊,廊柱均为雕龙石柱,前廊10根为深浮雕双龙对舞石柱。供奉着孔子和孔门诸贤的塑像。寝殿面阔7间、进深4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殿。供奉孔子夫人。大成殿前檐龙柱大成殿大成殿前檐龙柱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陵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宝城内巨大的封土陵台改成圆丘形,称为“宝顶”。明孝陵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陵墓建筑群。位于北京城北天寿山南麓,该地段南面敞开,其他三面环山,南面山口处有龙山、虎山如双阙对立。诸陵以长陵为中心,形成了恢宏壮阔而宁静肃穆的陵区氛围。整个陵区共用一条神道。神道南端始于5间石牌坊,向北依次设大红门、碑亭、望柱、18对石象生和一组棂星门,再北至长陵之间约4公里。1.长陵;2.献陵;3.景陵;4.裕陵;5.茂陵;6.泰陵;7.康陵;8.永陵;9.昭陵;10.定陵;11.庆陵;12.德陵;13.思陵;14.石像生;15.碑亭;16.大红门;17.石牌坊明十三陵总平面图明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规模最大,地位突出,以天寿山主峰为背景,平面布局仿“前朝后寝”模式,由三进院落和其后的圆形宝城组成。明长陵总平面图1.陵门;2.祾恩门;3.祾恩殿;4.内红门;5.二柱门;6.石五供;7.方城明楼;8.宝顶明长陵鸟瞰图明长陵祾恩殿立面图

明长陵祾恩殿平面图明长陵祾恩殿长陵二柱门和方城明楼

明长陵方城明楼立面图

明长陵方城明楼剖面图长陵方城明楼及石五供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清式建筑的经典文献。全书共分七十四卷,书中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继宋《营造法式》之后又一部官方颁布、较为系统完整的古代营造术书。建立了以“斗口”为模数的清式建筑模数体系。建筑著作【特别提示】

与宋《营造法式》相比,《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体例刻板,缺乏变造之法。清代著名御用建筑师“样式雷”家族以烫样模型来推敲建筑设计,在单体建筑已经趋于定型的基础上追求群体空间变化。

样式雷家族

始祖雷发达(1619~1693年),今江西永修人,清初应募为宫廷服役。康熙年间,在重建太和殿工程中表现突出,被封为工程营造所长班,负责宫廷建设。因其技能卓越,被誉为“上有鲁班,下有长班”。其子雷金玉继承父业,参与了圆明园的建设。直至清末,雷家前后六代人都供职于清廷,负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重要工程。雷家施工前均以l/100或1/200的模型作设计,模型用草纸板热压而成,称“烫样”,所以雷家被人誉为“样式雷”。现在,这些烫样还有部分保存于故宫,对研究清代官式建筑有重要意义。“样式雷”烫样模型《园冶》是明代的一部造园专著。作者计成。书中表述了中国造园学的一系列理论、思想、方法。建筑著作

计成

生卒年不详,明朝末年著名造园家,苏州吴江人。早年研习山水画,注重观察大自然,体悟自然山水的意境。后以设计叠石假山、造园为业,曾在扬州造影园。崇祯七年(1634)写成《园冶》一书,书中对造园的各个环节都有详尽交代,其“虽由人造,宛自天成”的园林设计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对日本园林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渔

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造园家。所著《闲情偶记》一书,记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观察。书中的“器玩部”和“居室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叠山和居室的装修、家具等有精辟论述,是继《园冶》后又一部重要的关于园林设计思想的著作。李渔曾筑有“半亩园”、“芥子园”等私家园林。半亩园

大型建筑组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划设计水平。在造园艺术上有突出的贡献。城市有齐全的公共性建筑(书院、会馆、钟鼓楼等);各地区乡土建筑特色鲜明。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大木构架加强了整体性,简化了梁柱结合方式,斗拱转变为垫托性、装饰性构件。家具发展在明代达到了最高峰。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在清代末期转向僵滞的程序化。元明清建筑发展特色家具特征:用材合理;使用框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